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乐寿堂
userphoto

2023.10.06 安徽

关注

乐 寿 堂

浪淘沙:乐寿堂


乐寿堂位置图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乐寿堂由此而得名,乾隆提名后得知宋高宗自号“乐寿老人”,十分高兴与古人思维相同,继而想到宋高宗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又一再强调“不过偶尔寓意,非有所慕彼”。

乐 寿 堂

       颐和园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成为慈禧在颐和园内居住之地。

       乐寿堂对面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青芝岫,由明米万钟发现,运送时财力不济。后由乾隆花巨资运来。

       颐和园乐寿堂在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其母亲建造的寝宫,主体是两层七开间建筑,前出五开间抱厦,后出三开间抱厦。1860年被毁。光绪时期建造颐和园时改建为一层三卷勾连搭式,平面呈十字状。主体七开间,前后分别出五开间和三开间抱厦。

       玉澜堂建筑群有正门五开间“水木自亲”穿堂殿、五开间东西配殿(穿门殿)、后九间(后罩房)和东西值房组成。

       光绪年乐寿堂重建后主要就是慈禧的寝宫,明间为其召见大臣亲信、东侧室为更衣间,西侧室为其卧室。明间有紫檀背屏,为了增加屋内亮度,背屏上镶有十二面镜子,背屏的框架上有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福、寿、庆等文字。背屏前有孔雀翎团扇、檀木宝座、脚踏、雕花案等。还有四个铜质鎏金的檀香炉,香炉为九个大小不一的寿桃和五个蝙蝠构成。宝座两侧还有两个大果盘,是慈禧闻果香摆放水果所用,原为乾隆朝青花大盘,由于是二级文物,现改为当代的锦鸡牡丹纹“七宝烧”大盘了。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德和园及仁寿殿,西接长廊,是颐和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生活游乐场所,也是慈禧在颐和园中的寝宫。慈禧从水路到颐和园,就在乐寿堂前的水木自亲码头上岸,穿过正门,绕过青芝岫进入乐寿堂。

乐寿堂匾额



正殿坐北朝南,正中黑底金字“乐寿堂”横匾为光绪手书。院内种植玉兰、海棠和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堂前摆放着一对铜鹿,一对铜鹤和一对铜瓶,寓意六合太平;而这些装饰物的底座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章,那是圆明园中慈禧的发祥地。

乐寿堂前

    底座上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章,

     

慈禧是经选秀女进的宫,被封为兰贵人住在圆明园的桐荫深处殿内。后宫佳丽三千,如何才能得宠?她用钱物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得知咸丰皇帝要经过桐荫深处外出游幸时,便刻意打扮,在路旁万绿丛中的雕栏秀楼等候。看见咸丰皇帝的轿子时,兰儿便唱起了娓娓动听的江南小曲,引来了好色的皇帝,有了身孕。生下皇子,母以子贵,咸丰特赐她“天地一家春”款识。慈禧为纪念这一幸事,重修颐和园时,就在许多铜雕上打上了这个印记。

乐寿堂内部装饰(此图选自网络)

乐寿堂正面摆放紫檀木雕凿的御案和宝座

殿内摆放用紫檀木雕凿的御案和宝座,座后是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一对孔雀羽毛掌扇分列宝座两侧,宝座两旁的紫檀几座上陈列着两只康熙年制的青花大瓷盘,四周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殿内还有雕龙大立柜、五彩玻璃吊灯及用翡翠、珊瑚、象牙、珍珠制成的各种工艺品。门内两侧的八仙鱼桌”,是用金星紫檀木制造的,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镶嵌着用象牙和檀木雕镂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人和鱼都能得到美的享受。慈禧太后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鱼桌里的鱼游来游去。这也是她在颐和园里特有的乐趣。

镀金九桃大铜炉

      

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是慈禧在排云殿祝寿时的寿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凤是至高无上的神鸟。这面象征权力永固的屏风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宝贝。乐寿堂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慈禧喜爱钟表,据记载:在乐寿堂中共摆放了85座钟,就连卧室里也放了好几座。

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

乐寿堂是前后两进的大型四合院:东配殿面阔五间,为穿堂殿,向东经过永寿斋的前院,通向德和园和仁寿殿,匾额润璧怀山;西配殿与东配殿形制相同,向西过扬仁风的前院经邀月门进入长廊,匾额仁以山悦。各殿间以游廊联通,东西配殿为入值侍奉慈禧太后的福晋、格格、命妇的休息场所。

乐寿堂东配殿

邀月门斗匾

    后院有面阔九间的后照殿,在清漪园时陈设众多文物。颐和园时,殿内为太后储藏珠宝,现为库房。后院向东的小门通向东跨院永寿斋,向西的小门通向西跨院扬仁风。邀月门前的玉兰树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北京的玉兰栽种也由此而始。

乐寿堂后院

玉兰花开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1903年一位德国商人用重金贿赂太监李连英。趁慈禧不在时悄悄装好了电灯。待掌灯时分,李连英打开开关,屋内顿时明亮异常。慈禧惊诧,李莲英说明原委,并说这是洋人孝敬老佛爷的,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慈禧是个极会享乐之人,顺坡下驴说:既是洋人这么孝顺,也难为他了。有老佛爷开路,电灯才逐步推广使用了。当时的发电机就安装在文昌阁附近。

灯头朝下的吊灯

可是慈禧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竟然预示了大清朝的未来:在一次殿前朝会上,慈禧太后因大臣办事不力,在朝堂上大骂群臣,随后,慈禧指着宫内的蜡烛高声说道:“要想大清国亡,除非灯头朝下!”那时的慈禧只知道灯火向上,如今用上了电灯,那灯头可是真的朝下了。果然八年后慈禧不幸而言中,大清朝真的亡了。

乐寿堂游廊壁画

  慈禧生活极尽奢华,宝座两旁的大磁盘里,每天都盛着新鲜的应季水果。这些水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熏殿”闻味的。据说慈禧每年用于熏殿的水果多达四万公斤。当年在颐和园侍候慈禧的有 100多人:在乐寿堂有48人,其中宫女20人,太监20 人,女执事官8人。慈禧用膳完全按照帝王规格,乐寿堂也是慈禧太后用正餐的地方。用膳时,从仁寿殿北边的御膳房到乐寿堂,传膳太监整齐排列,鸦雀无声。慈禧坐于宝座上,面前摆放三桌佳肴:一桌是吃的,一桌是看的,还有一桌仅是装饰。她平时一天的伙食费是60两白银,当时可买大米一万斤。俗话说:帝后一席饭,农民数年粮。

慈禧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殿北配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膳房下设五局: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食局。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在颐和园消夏时,慈禧最爱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

慈禧时已经用上冰箱了,是用天然冰块冰镇降温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大者高八十多厘米,除冷藏食品外还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制作精良,是极好的工艺品。

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

       光绪御笔、万寿边饰横匾,下有如意钉承托,挺钩设在暗处(就是牌匾上部拉着牌匾的铁钩子,乾隆时期乾隆决不允许挺钩外露的)


 

明间摆设,吊灯为清末德国定做

  

老照片乐寿堂内部



地图上乐寿堂布局

乐寿堂 作为慈禧的寝宫

是颐和园中最奢华的一处建筑

乐寿堂前的青芝岫

据说是明朝爱石成癖的米万钟

耗尽家财也没能拉到家的巨大宝贝

被乾隆发现后运到此处作为陈设

赐名<青芝岫>并题写<神瑛 毓秀>

       乐寿堂依山傍水,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有前后两进院及东西跨院,占地3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49间,房与房、院与院皆有廊子相连,不论晴雨来往无碍。其实,“乐寿堂”的“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乐寿堂》里,亦有自注,他说:“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此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

        乐寿堂为当年慈禧太后住所。乐寿堂精美华丽有余但绝无庄严雄伟可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因为慈禧的缘故,晚清时京师及各省大员呈递的奏折、章本都要送到乐寿堂,由太后批阅,这里一度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整个院落由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及值房等组成。

(一)水木自亲与探海灯杆 
  紧靠昆明湖的5间穿堂殿水木自亲是乐寿堂的宫门,面阔五间,前后有廊,歇山式屋顶,井字天花,绘旋子彩绘,现为明清电话展室。水木自亲意为水边的林木葱郁多情,自动与人相亲相近。门前有一座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殿前码头上左右各有一株古松,枝干弘髯,针叶横秋。站在松树前,远山近水,东堤南岛,鸢飞蓝天,鱼跃碧水,莲荷送香,游船戏波。一派和谐安详,生机盎然,天人合一,幸福亲近。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水木自亲前原有2件乾隆款铜双环尊,现仅存石几。 

       乐寿堂门前临水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灯架,两根笔直的冲天柱上,将近20米高,由一金属制的横楣连接起,灯杆是双木柱,上绘金色云龙,横楣是半圆形透雕龙纹的镀金铜梁,两个龙纹奉着一颗红色铜珠,铜珠下有滑车,每夕灯亮时,照耀水面,宛如皓魄当空。过去宫里人给灯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探海灯杆”,形容它的高大。所谓“探海灯杆”,其作用首先是悬挂明灯照亮码头,以便“老佛爷”登舟下舫。当然,仅凭高高在上的一盏灯,亮度毕竟有限,慈禧身边还会有人持灯照路。此外,灯架还有一个用途:每晚慈禧睡下以后,灯架就要悬起标志灯,园内各处人员只要看见此灯一亮,就再也不敢喧哗,倘若有人不长眼睛,扰了太后,那可是要治罪的。灯架安有滑轮装置,每到晚上探海杆上高悬一盏电灯(前期为汽灯),这是颐和园中最明亮的灯。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一盏灯,悬在这样的高杆之上,威仪也就不同一般了。

探海灯杆

小知识:中国第一条电话线

       1902年慈禧太后从西安返京后,深切体会到通信快捷对处理军政事务的重要,首先开通了外务部至颐和园步军衙门公所的电话,之后又相继开通了东单二条电话局、海淀西苑电话二分局,连通了颐和园与清廷各府衙、八旗各军营的电话线路,形成了北京电话网络的雏形。1908年,清政府开通了颐和园水木自亲殿经西苑至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专备上用的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使用,致使颐和园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指挥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2010年颐和园皇家通信历史文化展在水木自亲殿开展,展出内容包括1921年在养心殿安装的、供溥仪专用的木制磁石式电话机复制品,皇家专用大龙话机,光绪年间的电话清单等。一条已有98年历史的皇家电话专线,在颐和园水木自亲殿又重新开通。

皇家电话专线展

(二)青芝岫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到达了乐寿堂前开阔豁达的主庭院,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漂亮的海青色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很自然的成为宫门内的照壁。青芝岫石体上镌刻乾隆题写的“玉英”、“莲秀”及长诗一首,同时还有大臣钱陈群、汪由敦、刘统勋等题写的“太青”、“湖芝”、“石岫”等赞词及应制诗。400年后的今天,青芝岫整体气势犹存,雨后欣赏更佳。

       青芝岫有一姊妹石,叫做青云片,是同时发现的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乾隆年间,先运其大者至清漪园乐寿堂,名曰“青芝岫”;后运此石至圆明园,放置于秀清村(即别有洞天)河北岸西端时赏斋前,赐名“青云片”。二石合称“大青小青”,大青以“突兀”著称,小青则以玲珑通透见长。圆明园被毁后,青云片石被弃于荒野,1925年,才被人们从废墟中挖出,移置于今天中山公园内,南门内东北,原今雨轩正南,遂成为公园中的一景。石高3米,长3.2米,周围7米。色青奇特,玲珑剔透,姿态优美,上刻有乾隆题“青云片”三字,又诗八首,实为七首。至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基本完好,但镌刻于石上的诗,则已出现不同程度风化,所幸的是尚可辨其大略。

青芝岫

小故事:青芝岫的传说

       青芝岫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米万钟遭受迫害,丢掉官职,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在北京皇家园林建筑中有两处建筑叫乐寿堂,其一在紫禁城内的东北区域的宁寿宫,其二就是颐和园。颐和园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的的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本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所建。清漪园初建时,乐寿堂为2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由于乾隆的母亲信佛,堂的上层布置成佛堂陈设,供其烧香膜拜。嘉庆七年(1802)修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重建之后,改为现在平面呈“十”字型的单层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二间,前出抱厦五间,后出抱厦三间,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屋顶采用了前后勾连搭的处理,使整个建筑并不显得体量过巨。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正殿乐寿堂,殿前檐明间悬挂光绪手书的黑底金字横匾“乐寿堂”,堂内是一副自嘘德政的楹联“亿载诒谋德超千古,两朝敷政泽洽九垠”。乐寿堂内共悬有10余块匾,多为祝福取吉之意,如“渊芳馥风”、“慈晖懿祉”、“水木自亲”、“画图金碧”、“云榭风廊”、“阆风凌霄”、“太液云凝”、“春波画”、“烟霞舒卷”、“万寿无疆”、“宜芬散馥”、“三岛风和”、“惠蔼和风”、“三秀华芙”、“云和庆韵”等等。乐寿堂有东西两个套间: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雕龙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东门

乐寿堂

乐寿堂陈列较为繁多,珍贵陈列有如下几处:

       1、紫檀雕造的宝座御案:陈设于乐寿堂殿内中央,宝座后列一堂用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屏上镶有12面镜子,背屏的框架上有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福、寿、庆等文字;一对孔雀羽毛掌扇插列宝座两侧。

       宝座两侧是慈禧用饭地方。用饭时,临时搭起一张很大的餐桌,慈禧坐于餐桌的西侧,面向东而坐。这个习惯起源于咸丰死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共同辅佐同治皇帝执政时,每次用餐,同治坐中面南,慈安坐东面西,慈禧坐西面东。此后,就再也没变过。

       2、青龙花大磁盘:安放于宝座两旁,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味儿”的,还配置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原为乾隆朝青花大盘,由于是二级文物,现改为当代的锦鸡牡丹纹“七宝烧”大盘了。

       3、“八仙鱼桌”两张: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嵌制以鸡翅木、紫檀木和象牙雕镂成的相当精致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4、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大座屏:精品粤绣,绣品中一百多只禽鸟形态各异,逼真生动;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5、五彩玻璃吊灯:吊灯是1903年为庆祝慈禧七十大寿而特意从德国引进的原装洋货,为我国最早的电灯之一。

       6、铜质鎏金的檀香炉四个:香炉为九个大小不一的寿桃和五个蝙蝠构成,取其“福寿”的口彩,九五之数应和九五之尊之意。

       7、乐寿堂室内东西墙壁上,悬挂着画石,东面名为“金蝉玉女”,上面云霞蔽日,奇光四射,将福建省西部武夷山的金蝉和玉女二峰再现石面;西面名为“匡庐悬瀑”,再现了江西庐山石门山瀑布的雄姿,给人以“遥看瀑布挂前川”之感。这些石面均由自然纹理和颜色天成,令人工所不及,十分难得。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里面有个小细节,就是铜鹿嘴里叼的是根绳子,它源于轩辕黄帝的坐骑是鹿,武器是绳子。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正殿前东、西侧各有配殿5间,悬挂蝙蝠式匾,东配殿东曰“润壁怀山”、西曰“舒华布实”,西配殿东曰“仁以山悦”、西曰“景福来并”,东西配殿为入值侍奉慈禧太后的福晋、格格、命妇的休息场所,当时的缪素筠和两个翻译女官德龄和容龄就住过东西配殿。2配殿北面各有耳房2间。正殿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值房。殿后还有9间罩房(后九间),坐北朝南,硬山顶,前面有游廊。这里在清漪园时陈设众多文物。颐和园时,殿内为慈禧太后储藏珠宝多达3000箱。现为库房。

       乐寿堂后院的大株紫二乔(辛夷)与邀月门前的大株白玉兰都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乾隆时期栽种的。紫二乔在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树干备货烤成焦炭。神奇的是,几年后在其根部又冒出了新芽,后来长成了今天这样的大树。每年四月,辛夷紫红、玉兰雪白,乐寿堂群芳吐艳,香气袭人。

       乐寿堂院内正殿、东西配殿都以游廊相连,整个庭院以半廊为院墙。南半部游廊横枋的底色基本上是大红色,这在颐和园很少见。乐寿堂最引人瞩目的还有图案众多的花窗,半廊外墙每间都开着什景灯窗(灯窗有四方、五边、六角、圆、菱、扇、壶、桃、榴、双环等形状),庭院东半部外墙嵌着25个什景灯窗。花窗形态优美,意趣妙在于漏。白天透过花窗,湖光山色草木皆可若隐若现、窥视一二,扩大了视觉空间;夜晚窗内灯火阑珊,外观宛若仙境天宫。花窗内外阻而不隔,隔而不断。

小故事:中国第一个安电灯的地方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必须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但李连英只是叩头请安,笑而不答。然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迅速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地问:这些茄子怎么一下子全亮起来了,究竟是些什么玩艺儿?!李便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从此慈禧便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了。

小知识:乐寿堂历史上的房间陈设

       清漪园初建时,乐寿堂为2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由于乾隆的母亲信佛,堂的上层布置成佛堂陈设,供其烧香膜拜。堂内的陈设布局是:明间正中安设地平、宝座、宫扇、照背。地平两边安设高足香几、书案,几案上放置盖匣、册页。案下设盆景。地平前设有盖火盆、有盖鼎炉。靠东墙安放几腿案,上设圣训。真假门两边面东安18屏曲尺围屏。堂内面东还安有宝座、高足香几、包厢床、冠架、炕桌、炕案、炕屏、绣墩、宝椅、挂屏、插屏镜、三足鼎、册页、橄榄缸、满尺盘等物。寝室面南安包厢床,罩外靠东墙安琴桌,靠西墙安穿衣镜。楼上正中安放地平、宝座,插屏、琴桌、包厢床、冠架、香几、炕案、青玉刻万寿山乐寿堂宝、挂屏。西南间内有包厢床、容镜 、冠架、炕案、书格,罩内靠西墙安供桌,上设佛龛,内供石胎、铜胎佛像。墙上还贴画像佛,供奉五供、经书。净房内设有铜盂炉、瓶盒。

       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乐寿堂原有的几千件陈设,只剩下了1个未烧坏的四足铜炉和1个残破的盘子。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作为自己的寝宫,重新置办的陈设堂皇富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陈设册记录:乐寿堂中有花觚、炉等古铜器223件,各式瓶、缸、罐等瓷器223件,紫檀雕龙宝座及各式硬木家具178件,大理石太少狮插屏、玻璃蝶式茶几、各式钟表、如意、手风扇、音乐柜、镜子、灯具、炕鱼桌等天字号陈设248件,总计416项872件陈设物品。清宫太监回忆:“西太后对丈许高的穿衣镜、自鸣钟特别偏嗜,她寝宫内这两样东西特别多。各式钟表叮叮咚咚的响声对慈禧太后起催眠作用”。此时期堂中的陈设除了慈禧太后喜爱的珠宝、装饰外,很大一部分是与帝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还出现了电灯、电扇、唱机、外国香水等物。

小故事:乐寿堂半廊的故事

       颐和园乐寿堂东跨院,南端有一段游廊,游廊的南半部被墙砌住,只剩下了半边廊子,所以叫半廊。上边有一幅奇怪的字画,时间写的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接下去写有“天顺建筑厂重建乐寿堂,窝头每斤一元三毛六厘,工人每日所得之饭钱不足以一人之日费”等字,并署有“镜坡道人留此以做后人参考”云云。

  这幅奇怪的字画,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不知是否保留。笔者当年曾对此故事有所耳闻。

  当时有一位叫赵守义者,其家祖祖辈辈都是油画匠,因为技艺精湛,在北京颇有名气。后来跟一个裱画的姑娘苏玉兰结了婚,生一男孩,取名“小山”。小山十岁那年,有一恶少见苏玉兰有姿色,非逼着给他做小老婆不可。玉兰不从,悬梁自尽。

  赵守义咽不下这口气,就写了状子,告到官府衙门。结果判他“无理取闹”,要把他抓进大牢。他闻讯带着小山连夜逃出了北平。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听说要修颐和园,招募油画匠,父子俩就赶回北平应招,一同在颐和园描油彩画。

  这年春天,乐寿堂的玉兰花开放,赵守义看着玉兰花,就想起了妻子苏玉兰,触景生情,心中过度悲伤,一下子病倒了,病情日渐加重。每天六元钱的工钱,乍一听不少,其实只能买四斤棒子央,吃都不够,哪还有钱抓药?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欺侮咱家,害你母亲的那个坏人,有朝一日你要碰见,一定要报仇啊!”

  事也凑巧,小山父亲死后不久,颐和园修缮工程处新来了一个管事的,正是赵家仇人。小山日夜牢记着父亲的话,买了一把尖刀藏在身边,想寻找机会杀死仇人。

  这天晚上,小山独自提盏马灯在画彩事,正画到乐寿堂半廊时,猛听背后有人恶声恶气地喊:“赶紧干,干好了老子有赏,不好好干,哼!别怪我不客气!”小山看清楚说话的人正是自己家的仇敌,怒火满腔,他看看周围黑乎乎的,没有旁人,就假装没听见。那坏蛋一看这个画匠不理他,心里十分恼怒,冲上来揪住小山就要打,还没容他举手,小山已把明晃晃的尖刀刺进了他的胸膛。

       杀了仇人,雪了恨,小山抄起笔在游廊上写下了上面的字,然后趁着天黑逃出了北平再也没回来。

小故事:乐寿堂前的玉兰树

       相传每年阴历七月初七,颐和园的宫女和太监都要放假一天。晚上呢,要在铜牛到织女亭中间相隔的昆明湖上,搭上首尾相接的船桥,意思是让牛郎和织女相会。船桥上拴上两溜儿串灯,在佛香阁上往下一望,煞是好看,真好象人间天上。宫女们白天可以在颐和园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并且还要举行一次特殊的比赛。就是让每一个宫女都要把自己做的盆景摆出来,让慈禧看。如果她看上了,赶上高兴就会赏一些东西,或把宫女放出宫去。

       这一年的阴历七月初七。一大早宫女们就把自己制作的盆景,摆在排云段前头。不一会儿,慈禧来了,看了半天,尽是些鲜花艳草,只有一盆与众不同。那个盆景有一个小山包,山下有一条清水河,山顶上有一棵小松树,树下坐着一个泥捏的吹笛子的小孩子。慈禧觉得很有意思,就让人把作盆景的宫女叫来。这个宫女的名字叫玉女,是从小被卖进宫来的穷人家的孩子。慈禧一看玉女长得聪明美丽,讨人喜欢,就把她留在自己身边当贴身宫女。

       有一天,玉女一个人去仁寿殿取东西。刚走到玉澜堂后院,猛然从假山石后边窜出个人来,拦住玉女,嬉皮笑脸地说些不三不四的下流话。这个人叫端桥,仗着是贤勒的后代,在颐和园里当侍卫。平日里胡作非为,对玉女的美貌早就垂涎三尺了。玉女又气又怕,想逃跑,可端桥死死地把她缠住,用手捏她的脸蛋。突然,从旁边闪出一个人来,一脚把端桥踢了个仰面朝天。端桥一看来了人,吓得抱头鼠窜地跑了。

       玉女抬头一看,救她的这个人也是园里侍卫,叫扎哈玛,心里非常感激。从那天起,俩人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园里的规矩很严,可是俩人还是经常偷偷见面。不久,扎哈玛就告诉玉女,说他马上就要换防走了。玉女一听泪水涟涟。扎哈玛看了,心里也很难受,说:“到时候,我一定想法带你远走高飞。”

       调戏玉女没有得逞的端桥,一直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盯着呢。玉女和扎哈玛的一举一动,都被他瞧在眼里。看见他俩亲密无间,恨得他牙根儿直痒痒。左思右想,他琢磨出一个坏主意,便一直奔后山去找李莲英。

       李莲英干么哪?正伸着脖子,光着脊梁摘桑椹呢。端桥一见便嘿嘿地一笑说:“大总管,这有一朵漂亮的小花儿,可就等着您摘啦!”李莲英一看端桥挤眉弄眼儿的坏样,立刻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端桥凑在李莲英耳边一叽咕,李莲英立即哈哈大笑地说:“好主意,好主意。”

       你可能奇怪,这李莲英不是太监吗?错不了。虽说李莲英是个老公,可仗着手中有慈禧的势力,又有几个臭钱,娶了好几房妻妾还不算,还挖空心思地寻花问柳,霸占良家妇女。他听了端桥的话以后,就拿着一个楠木盒子去给慈禧请安。

       请完安以后,李莲英恭恭敬敬地递给慈禧一个盒子,说:“老佛爷,这是一个千年的何首乌,是奴才特意献给您的。”慈禧看了,甭提多高兴了,说:“难为你一片孝心,来人,赏他珠宝一盒儿。”话没落音,李莲英就用膝盖往前走了几步,跪在慈禧脚下说:“奴才不敢要赏,如果老佛爷真要给奴才赏赐,奴才斗胆,那就把玉女赏给我吧。”慈禧一听他要玉女,心里不那么乐意,李莲英早已估摸到了,他又说:“奴才不是要夺老佛爷所爱,只是听说……”他叽叽咕咕地小声说了一阵。“我这也是为太后着想,不如赏了奴才,省得败坏宫里的风气。”慈禧琢磨了会儿,也就答应了。

       玉女听到此事,赶紧瞅个空去找扎哈玛。扎哈玛一听,浓眉拧到一块说:“只有一个办法了,逃走!”玉女问:“怎么逃呀?”扎哈玛说:“要想逃出这个园子,只有弄条船。”玉女说:“扎哥哥,我生跟你在一起,死也跟你在一块。”

       当天晚上,俩人悄悄来到昆明湖边儿上,乘了一条小船,一直划出南湖岛,只要一出练桥就算逃出去了。可是,没想到练桥的桥洞下,不知什么时候安上了栅栏,船划不出去了。突然,桥上亮起了灯球火把,端桥站在上面哈哈大笑,说:“老佛爷料事如神,早知道你们俩没憋着好戏!”他脸色一变,右手一挥,箭象雨点似的向玉女和扎哈玛射去。

       扎哈玛为了不让玉女中箭,用身子挡住了箭,登时,身上象个刺猬了,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玉女搂住扎哈玛的尸体,放声痛哭。这时,李莲英站在一条小船上,带着得意的狂笑过来了。玉女看到他,一股怒火从心中升起,抱着扎哈玛一起跳进昆明湖里。

       玉女和扎哈玛死后,宫里的很多人都被他俩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他们悄悄地把他俩合葬在织女亭的旁边。过了不久,在他俩的坟上长出了两棵玉兰树,一棵是紫色的,一棵是雪白的。据说,紫的是扎哈玛,象征着他那棵赤诚火热的心;白的是玉女,象征着她那纯洁无瑕的爱情。

       后来被慈禧知道了,命令人把玉兰树砍了。可是,刚砍了不久,又冒出新树,而且比原来的还茂盛。慈禧从来就以王母娘娘自居,见两棵玉兰树紧紧相偎,花朵儿那么好看,就恨恨地命令,把两棵玉兰树移到乐寿堂。硬是一左一右的栽在两边了,让他俩死也不能团圆。

       树移过去之后,很快就蔫了,不久花败了,叶光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开过花。后来,慈禧死了,清朝亡了,那两棵树才又恢复了往日的茂盛。每到七月七那天,总有一对儿小鸟在玉兰树上跳来跳去,人家都说是玉女和扎哈玛的灵魂变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四)永寿斋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建筑为一独立院落,由前殿、正殿、东配殿、耳房及东面跨院组成。院西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院相通。这组建筑修建于光绪十七年,为乐寿堂主体建筑的辅助生活用房。院南面有八角屏门,迎面为永寿斋前殿,前殿后是永寿斋正殿。正殿坐北朝南,勾连搭双卷硬山屋顶。正殿东侧有一座硬山顶配殿,殿东另有一小跨院,内建硬山顶正殿5间,坐东朝西。永寿斋的正厅从外面看是五间房屋,但当你进屋后,马上会发现室内特别宽敞,原来这是把前后两个五间合在一起的双五间正厅。精美的雕花扇,把室内分隔成几块,形成几个别具一格的空间。殿南、北各有耳房2间。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永寿斋的室内比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还宽敞。但是,人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院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有人说这个院子之所以建成三缺一(缺西房)的形状,可能与李莲英的太监身份有关系。据说当年慈禧刚搬到颐和园以后,准备给李莲英找一个住的地方,于是决定在乐寿堂的旁边修建永寿斋。当时在修建这个永寿斋的时候,工匠们听说是给李莲英修宅子,为了讽刺他是一个阉宦,故意在整个院落的东北处,少修了一个角,也就是暗指李莲英是被阉割以后的一个不完整的男人。永寿斋因为太监居住,可能是顾忌违制,未挂匾额。

       永寿斋现在院门题字“永寿斋”从左至右排列,不合当时由右至左的书写规矩,应是后来好事者补题。同时,与传统殿堂以北为上的情况不同,永寿斋东为上,这是阉人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永寿斋院内有琉璃井一口,古槐一株,院门外有紫玉兰一棵,这是李莲英太监生活的真实写照。李莲英的永寿斋虽然以东屋为上,但为了冬暖夏凉,他长期住在北房内,正房只做了客房。在李莲英的起居室内有一把太师椅,花梨木架,大理石贴面,贴面上有一幅画,是一只向天狂吠的犬。这是李莲英做人的格言,要想做人先要学会做狗,从这句话充分显示出了李莲英这个封建奴才的丑恶嘴脸。屋内有部分盖着黄布的椅子,那是慈禧坐过的,其他人就不允许再坐了。

       李莲英在1908年慈禧去世后,又在清宫为老佛爷守了百日孝,就悄悄地离开了清宫,回到了海淀彩和坊24号的住所。在海淀又活了三年,于1911年农历二月初四,因患急性痢疾病逝于住所,死后葬在了海淀恩济庄的太监墓地。

       现在永寿斋院内布置了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介绍了中国太监的形成和发展,并用泥塑展示了光绪、慈禧由紫禁城来颐和园的情景;第二展室,用泥塑形式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个太监,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等;第三展室,基本上按原状陈列,展示了李莲英在此居住的实景。人们通过对三个展室的参观,不仅看到李莲英住颐和园时的情况,还会对太监--我国历史发展上的这个“怪胎”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有个初步的了解。

永寿斋外景

永寿斋内景

(五)扬仁风

  位于乐寿堂西跨院中。西跨院是一座非常幽雅的小庭院,院门形似满月,院内有一“凹”形的荷池,朱栏沿池曲折,粉墙依山宛转,随山势起伏布置假山叠石,酷似江南园林景色。小院南面入口邻邀月门,院东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相通。院中北端最高处坐落着一座小殿——扬仁风。殿名出自《晋书.袁宏传》:袁宏被派往某地作官,谢安赠扇送别,袁宏机敏地表示自当奉扬仁风,抚慰百姓,不负厚望。扬仁风坐北朝南,歇山顶,柱高2.99米。小殿建筑形制为扇面形,被称为扇面殿,木方格吊顶天花,苏式彩绘,金砖地面,其漏窗以及殿内的宝座、香几、宫灯等均为扇面形,殿前地面也用汉白玉嵌砌成扇骨形,极为别致。远远望去,扬仁风就好似一把似开欲合的折扇,妙趣横生。后檐面阔五间,每间均有一扇什锦窗。条石台基青石阶,云步台阶。

       扇面殿和东西两侧的围墙联接,组成“風”字的外围部分“几”;殿前有石台,即为“風”字内的一撇“丿”;石台前是方砖墁地、鹅卵石镶边小径和小径两边修剪整齐的方形植被,小径直插种成一圈的冬青,形成“風”字内的“中”字;小径尽头有一凹形荷花方池,池上围有石栏,这就是“風”字中最下面的一横;最后那一点,原存山石一块,现已不知去向。全园依“風”字建造,构思巧妙,布局紧凑,风雅精致,独具匠心,堪称造园艺术之佳作。

     “扬仁风”与“乐安和”均建于乾隆时期。“扬仁风”位于乐安和北侧高坡之上,是典型的随山建筑。乐安和建筑是乾隆按照圆明园自己的寝宫“乐安和”命名的,此处也是乾隆建造清漪园时为自己建的寝宫。“乐安和”建筑是由北侧七开间歇山顶的“乐安堂”和凹字形两层的“蕴真室”组成,两组建筑南侧是一个凹形水池,后出抱厦,两侧和后部有夹层的仙楼。“乐安和”建筑西侧可通过三孔旱桥到达嫔妃的居所“养云轩”。只可惜乾隆从清漪园开建一直到驾崩始终没有在清漪园过夜,自然也就没有在“乐安和”享受过。

     “乐安和”建筑在道光年间由于国力下降,无力维修而被拆除。慈禧修建颐和园时按道光拆除“乐安和”后的格局恢复了“扬仁风”建筑,慈禧可以随时在“扬仁风”内的水池中垂钓、训鸟娱乐,当然对黎民百姓“奉杨仁风”就放到次要的位置了。

       另外,在北海后山有一座建筑叫延南薰俗称扇面亭,此处主体建筑和扬仁风相似,意义相同。

扬仁风大门(非开放区)

扬仁风内景(非开放区)

扬仁风内景(非开放区)

扇面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深度(38)颐和园七:老佛爷的寝宫与戏园子
颐和园之帝后生活区
趣游颐和园(五)乐寿堂
《北京之旅—颐和园掠影》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中国十大名园之北京颐和园(六)宫廷区景点
晚清时期的颐和园老照片:慈禧出行浩浩荡荡,李莲英坐在亭下喝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