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时代的落幕,细说国民政府南京时代的开始
userphoto

2024.04.10 安徽

关注

       1928年5月底,国民革命军因应“济案”后的战略新部署次第完成。28日,蒋介石正式下令各集团军向京、津发动总攻击。旋即,第三集团军30日攻取保定,第二集团军31日克高阳。新加入战场的第四集团军,则由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率领,大部分是桂系收编自唐生智旧部的队伍,向石家庄一带集中。至于第一集团军,已不能积极北进,仍于6月2日占领沧州。国民革命军已形成夹攻的态势,但为避免涉外纠纷,事先声明不进兵至京津20里以内陆区,惟要求奉军不得停留。

       眼见大势已去,张作霖在6月2日下令各军总退却,并通电宣布退出北京,称此后国事听国民裁决;隔日即搭火车返回沈阳,北京政府结束。出乎意料的是,4日凌晨,张作霖车抵奉天皇姑屯,遭日本关东军炸伤,翌日卒,年54岁。自奉天来迎之黑龙江督办吴俊升亦遇难。奉方临此厄境,幸赖当局冷静应对,将张作霖死讯密不发表,秘密通知尚在关内的张学良。两周后,张学良返回奉天,21日为乃父发丧,7月4日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局势转稳。

       奉军大部撤退以后,仍留鲍毓麟旅维持北京治安;并在北京外交团见证下,征得国民党方面同意,俟国民革命军入城接防以后,鲍毓麟旅可和平退出。同时,王士珍、汪大燮、熊希龄组织之北京治安维持会宣告成立,等候政权的鼎革。不过,直鲁军张宗昌、褚玉璞部仍在天津市区设防,犹有负隅顽抗之意。

       南京国民政府以北京政局急转直下,于6月4日正式发表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于6日在太原行营宣布就职,北京外交团发表通电表示欢迎。然而,冯玉祥因争夺京津地区的心结,尚未消解。蒋介石设法调和,曾请阎推荐冯出任前敌总司令(负清剿关内残敌之责),未果;冯反声称阎任卫戍司令乃是长才短用,保荐白崇禧出任,一度引起外界的揣测与误会。6日下午,阎军徐永昌部抵达北京城外卢沟桥附近,冯军韩复榘部则到南苑,两军争相入城。冯军自五原誓师,转战千里,目标就是北京;而今大军进抵北京城外,却未获蒋介石、南京中央、北京外交团的支持,不得其门而入,确实感到扼腕。

       6月8日,阎锡山以第三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商震率部开进北京,任张荫梧为北京警备司令。晋军部队穿越治安维持会、商会、学生及国民党员等组成的欢迎人群,鱼贯而入。其实,在入城前两日,市区已开始悬挂青天白日旗;国民党顺直特务委员会等原先秘密状态的党务组织,亦起身公开活动。11日,阎锡山偕同白崇禧等大员进城,并接受记者采访;白氏强调“甚望南方革命精神,同时为北方民众接受”。不过,北京政权的接收,仍有波折。时奉军鲍毓麟旅以维持治安的任务达成,退出北京,经通州附近时,为冯玉祥军之韩复榘部所阻,并遭到缴械。冯军此举,引起北京外交团哗然。经外交团向南京国民政府抗议,鲍毓麟旅始恢复自由,并收回部分武器。

       天津方面,一度陷于混沌状态。盖夹处奉军与国民革命军势力之间的直鲁军张宗昌、褚玉璞等部,以及孙传芳残部,陆续集中于天津、津东附近。高级将领徐源泉、郑俊彦、李宝章等人,已纷纷向革命军接洽投降。张宗昌本人与奉方谈判,却未获允许出关,致使进既不能,退又无处可归。加以天津因条约关系,不便进行军事活动。张乃决定率领顽强残部3万余人退津东滦河一带,谋求自处办法。6月12日,阎锡山所任命的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率部接收天津。

       在北京、天津先后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后,关外的东北三省,关内的热河以及直鲁军张宗昌据守的滦河方面,尚飘扬着五色旗。不过,时局至此,一般之注意点已不在军事,而是新政权的建设与外交诸问题。盖在奉军出关以前,南北政府同时存在,但北京政府依旧为各国承认的合法中央政府。北京政府既已倾覆,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布对外宣言,称“国民政府所倡导之国民革命,其根本目的在建设一个新国家。现在军事时期将告终结,国民政府正从事一切整顿与建设之工作,以期建设新国家之目的早日完成”。近于同时,中国各驻外使馆纷纷宣告易帜。

      《大公报》、《晨报》等北京、天津所发行的报刊,前此还洋溢着对国民党的不信任感,“盖一则不知在战中,各个生命财产之危险若何?一则不知在战后,国家布政施令之变化又若何?疑惧丛生,百事俱废”,甚至接连登载难民源源出关、争相涌入租界等人心浮动的消息。但随着局面尘埃落定,北京以和平方式转移政权,这些报纸已开始对南京国民政府表达若干期待。毕竟,对大多数华北地区市民阶层而言,无论政权效忠、家乡意识、南北情结、经济利益若何,既见政权逐鹿的胜负已定,仍会迅速表明拥护南方的新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旋即对京、津善后事宜作出决定,并派员接收前总统府及国务院各部会及相关机关。6月20日、2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针对京津行政问题,复做成三项决议:一,直隶省改名河北省,北京市改为北平市,旧京兆尹各县并入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均为特别市,直隶于行政院。二,设立政治会议北平临时分会,李石曾为主席,未到任前由阎锡山代理。三,任命商震为河北省政府主席,何其巩为北平特别市市长,南桂馨为天津特别市市长。除此之外,战地政务委员会撤销,业务移交相关政府部门。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李石曾、易培基等27人为理事,接收并保藏清故宫文卷及文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决定派蒋介石北上,祭谒总理孙中山。7月6日,蒋氏即偕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亲往北平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致祭。祭告北伐完成之时,蒋放声大恸。

       北伐告成,阎锡山、冯玉祥俨然已是华北的主要军事力量。国民党华北新统治地区的军政机关,主要为阎系所得。不过,为求势力的均衡,北平临时政治分会、河北省政府委员的名单,俱为阎系、冯系各占一定比例。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即为冯系,冯系另得北京崇文门统税局一所。惟对拥兵20余万的冯氏而言,所得资源仅属杯水车薪,见阎系坐拥冀察两省要津,自是感觉不平。其后情势几经变化,但在1949年以前,阎系、冯系及其衍生的军事力量,始终是影响华北政局的重要因素。

       就此而言,在第一集团军主力因“济案”受阻的情势下,桂系之第四集团军北上幽燕,颇具政治象征意义。6月14日,《大公报》社评即称“此次(各军)北来者,惟第四集团为南方军,湘桂皆有。北方固久见湘军者,至于珠江流域产生之武力达于北京,则实历史上第一次也”,又谓“北伐始于广东,而二、三集团,皆非自粤而来者也。刻在京津间之许多重要将领中,惟白崇禧氏,自黄埔练兵起,至今日止,终始其事”。诚然,蒋介石以桂系为潜在政治对手,并未视若己出。但这一底蕴外界未必熟知。反之,外界辄以“南北”区分军系,背后则有深层的政治文化理由。

       其实,国民党以全国性政党自诩,惟一时无力破除分裂性的因素。在二次北伐前夕,蒋介石曾声言国民革命军“既无南北地域之分,更无新旧同异之见”,主要目的是号召“北方将士”翩然来归,但同时也是响应已分南北的现实。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告成后,南北隔阂仍深,北方社会尤其“普遍存在”被南方“征服”的误解,甚至是怨言。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易名为“北平”,益加强化这类感受。耐人寻味的是,在蒋氏看来,将南京的统治确实延伸至华北,尚属未竟之业。盖当前由阎锡山、冯玉祥军事集团统治华北的模式,似乎只是过渡时期的办法。

       自兴中会时代起,国民党长期在华北缺乏政治基础;其所推行的革命,系以南方为中心,再徐图向北发展。基此背景,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北伐,心态上或不无将华北视为统治的客体。然而,经过二次北伐的整编与动员,“今日革命军之最大部分为北方人”。已加入国民党的北方军人,见南方军事、政治影响力的北移,感受依旧复杂。冯玉祥尝谓:“北伐军若无我军在北,固一时未必得胜。而我军若无北伐军在南,亦早已葬于五原之黄沙蔓草中而无今日矣。”但是,冯对外界盛言“北方民众不革命”,实颇为不快。阎锡山方面则望“分治合作”之说取代“(蒋)介石统一之老旧思想”,重要理由是“现世潮流,统一者终失败,能容合者相安。中国大势将来只能达成南北两部分。现在究竟能北伐,于晋有关”。

       由于第一集团军实力未达山东以外的广大华北地区,冯玉祥、阎锡山不难抗拒所谓的蒋介石“统一之老旧思想”。其实在长江以南,李宗仁、李济深之势力,也属雄峙一方。不过,蒋氏显然仍欲借北伐后的新政治情势,抑制各军事集团的发展。抑制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统一财政,一是削弱地方(特别是北方)的军事实力。

       6月9日,蒋介石突然宣布辞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及军事委员会主席之职,声言“虽革命全功,有赖继续之努力,而军事程序,已去最后之障碍;此后统一区宇,肃清遗逆,惟赖中央以政治力量,渐谋收束”;重要用意是释放政治讯号,谋限制各军事集团的兵权。由于外界慰留声不断,最终蒋于17日打消辞意。不过,也没有其他高级将领愿意释己兵权。蒋氏未就此收手,24日,续呈请国民政府设立裁兵善后委员会;7月上旬,趁各集团军总司令联合致祭孙中山之便,于北平召开善后会议。会议中,蒋提出整军方案,决定组织国民革命军编遣委员会。冯、阎、李三总司令同意一致副署,作为五中全会议案。其实,冯等人已对南京的裁兵计划微露不满。

       蒋介石酝酿的国民革命军编遣计划,确有其合理基础。盖南北各军事集团各拥地盘,与过去的北洋军队如出一辙。兵额之庞大,尤其造成国家与社会的负担。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具体兵额,缺乏精确统计。惟北伐告成后,国民革命军因收编北洋残军,员额持续加增,数量保守估计已逾150万人,既多且滥。蒋在7月时指出,将来的国防武力应暂定为50万人,军费支出至多占国税收入之半。

       不过,蒋介石无法回避的政治现实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的胜利,系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各集团军“协力”达成,尚无哪支力量足可独霸全国。依势、理言,蒋必须有更高层次的号召。适在此时,二次北伐前夕因反对“蒋汪合作”出国的胡汉民,已积极准备回国,投入南京国民政府行列。胡的举措,形同支持蒋在南京的局面,这对统治力尚属有限的南京政权来说,自有莫大意义。

       6月初,胡汉民得知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即将胜利,即由欧洲致电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拟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训政大纲》案,随后另寄说明书,阐释其“以党治国”的方略。8月底,胡抵香港;广东军政要人陈铭枢、陈济棠等迎接,劝胡主持广州政治分会,与南京“分治合作”。胡明确拒绝。9月3日,胡再抵上海。西山会议派元老许崇智、居正、谢持等,反对胡赴南京“帮助蒋介石”。胡则应声,倘若蒋是凯末尔而非袁世凯,他极愿意帮助蒋“个人”。同日,蒋即亲赴上海往迎胡,对胡的各项主张表示赞同。

       蒋介石、胡汉民合作的基础在于,两人皆试图打破地方军权分割之势,达成集权中央。蒋重军权之集中与提高,胡则重党权方面。落实办法,蒋借整军,胡借训政,正可分途进行。这时,国民党内争论的议题是,究竟应多快和多严格地集中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权。蒋、胡以集权主张,反对各军事集团所持,而为许多元老同意的“分治合作”理论。9月3日起,胡在上海,与蒋介石、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蔡元培、戴季陶连日商讨要政,说服李等元老取消“分治合作”主张。会后胡发表谈话,将“分治合作”正名为“分工合作”,随即发布《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全文。

       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方案,即照胡汉民的规划实施。前此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开幕,已接受了胡所寄回的《训政大纲》提案。在7日的会期之内,分别就党务、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作出重要决议。尤其是,训政时期应颁布约法、国民政府设立五院(新设立法院)、政治分会应限期取消等案的通过,俱受胡汉民建议的影响。与此相较,汪精卫派人物依旧备受打击。特别是,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人犹以去年12月广州事变为辞,反对汪派人物出席会议。几经波折,汪派人物陈公博、顾孟余等仍因反对者多,未能到宁开会。

       9月20日,国民党中央常会决议加推胡汉民、孙科为常务委员。此后2年间,胡氏供职国民政府,为主持国民党政权的领导人之一。10月起,国民党陆续通过《训政纲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五院组织法》、《中央政治会议暂行条例》等。新政权的规模扩大,规制焕然一新。根据《训政纲领》,“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这显示党治的浓厚色彩,不仅取代民权与民治,也掩盖了军权与军治。

       训政既经实施,中枢机关及人事,亦大加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军事结束,宣告于11月裁撤,业务分入军政部、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以及军事参议院。蒋介石本人转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会则由谭延闿(行政院院长)、胡汉民(立法院院长)、蔡元培(监察院院长)、戴季陶(考试院院长)、王宠惠(司法院院长)、冯玉祥(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孙科(考试院副院长)、陈果夫(监察院副院长)、何应钦(训练总监)、李宗仁(军事参议院院长)、杨树庄(海军部部长)、阎锡山(内政部部长)、李济深(参谋总长)、张学良(未到任)、张继(司法院副院长)组成。凡握大权的军事领袖均列名委员名单,显示羁縻的用意。惟出于党内的几次分裂,36名国民党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仅有7人出任国府委员;尤其是,汪精卫派原本占二届中执会的人数优势,在此无一人列名。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代,正式开始了。1928年10月10日双十节,新任国民政府主席及委员宣誓就职。因北伐告成,各地举行盛大国庆祝典。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以及内政、外交、军政、财政、农矿、工商、教育、交通、铁道、卫生各部部长,建设、蒙藏、侨务、劳工、禁烟各委员会委员长,亦宣誓就职。隔日国府即发表《训政时期施政宣言》。

       虽然,中国若干地方犹悬挂五色旗;而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下,各军事集团对即将施行的军队编遣正抱持戒心,国民党内若干派系(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则遭到排挤,南北社会也尚未达成“精神上的统一”,俱为新政局隐藏的危机。不过,中国未来的前景,大体上似乎是一片光明。毋庸讳言,许多知识分子已从北伐初期对国民党的期待,逐渐转为迟疑,但很少人会质疑南京政府管理政务的权力;新政府的规制宏大,对社会的动员力道更强,由一群自诩爱国、受过新式教育的人组成,誓言取代贪污腐败的旧北京政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阀混沌时期的第三集团军炮八团军需官的金兰谱
二次北伐
民国往事:1928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争
王建伟:反主为客:1928年京津易帜、国民党政权与北平社会
北伐、清党与统一 | (四)东北易帜与中国统一
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揭秘国民党的“十大将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