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岁月(九)碚城探秘寻访陈望道先生在北碚的故居

寻访陈望道先生在北碚的故居

陈望道,这位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1920年4月,在义鸟老家破陋不堪的柴屋,首译了《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盗取”了“天火”。

据说在北碚黄桷镇还有陈望道的故居——“潜庐”。

2017年年初的一个早上,在回重庆北碚时,怀着好奇、探索的心情决意去寻访这位名人的踪迹。

乘公交车来到黄桷镇,下车后,我沿公路边的台阶一路下行,眼前是杂乱的黄桷树和破旧的民房,问了几个路人,都不知道陈望道是何许人也,问“潜庐” 那就更是云里雾里了!我找不到方向了,感到很茫然。

一位老人指点我去黄桷镇镇政府去询问。

我来到东阳司法所,因是休息天,正好有二位值班人员,我说明来意,二人也是一脸茫然,但待人客气而礼貌,邀我进办公室落座,我开玩笑道:你们当地出了个大名人都不知道?值班那位女士表示了歉意,马上用手机查询,果然有“潜庐”但不知具体位置。

我告辞了这位好心的女士,一路打探,来到了复旦大学遗址。复旦大学遗址经修缮,新开辟了一座遗址陈列馆,馆内图片资料较为翔实,馆內设有陈望道生平事迹展――“追望大道”, 陈望道先生的肖像挂在醒目处,人像下方书写着:“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者,旁边还有一幅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的封面照片。

当我询问管理员(因陈列馆参观者廖廖,便委托大门口杂货铺老板兼职管理。)“潜庐”所在位置,但她也未曾去过,只告诉我往前500米左右就是陈望道故居----“潜庐”。

我一路寻找,沿途人迹稀少,道路两旁只有一些简陋的厂房车间、小饭店、小商铺和陈旧的民宅,离复旦大学遗址不远的杈道一侧有一所小学。一路询问了无数人群,有路人、工厂保安、学校门卫、老师、饭店老板和车间工人,寻访的路程早己超过了500米的距离,“潜庐” 依然无踪无影。

我不想放弃寻访陈望道的故居的计划,我在小饭店吃好午饭,稍作休息又返回复旦大学遗址,再询问那位兼职管理员,她又给我提供了一条意见:往前走到三叉路囗往左边再去打探。

我又重拾旧道来到三叉路口,放眼望去,往左是嘉陵江畔,江边只有静泊的小船和在微风中摇曳的野草,我只能向右边寻找,一排排居民住宅楼横亘在眼前,我兴奋起来;加快脚步穿过了杂乱的民宅,在一条窄窄的小巷道上远远望见了“潜庐”的铭牌,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果然“潜庐”潜的很隐蔽,它座落于陌径窄巷之处,很不起眼,是乱世期间一处读书做学问的隐密宅院。

推门进入“潜庐”,院内凌乱无序,一个巨大的玻璃魚缸摆放在中间,一付漁网高悬在晒衣竹杆上,还有一些居家过日子的生活用品,院內不见人影,显然还是一处有居民居住的宅院。

据史料记载,1940年秋,陈望道取道香港,转赴抗日后方,回到当时迁校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自1943年起,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历时八年,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当时的复旦大学,被人们称为“民主的堡垒”,而新闻系则是这堡垒上的一面旗帜。复旦大学有很多进步组织、抗日团体以及大量的进步刊物,无不与新闻系有着密切关系。

当年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直接领导的《中国学生导报》社、民主青年联盟本部,就设在东阳镇甘家大院陈望道的寓所“潜庐”。 陈望道将自己租用的住房,留下一间作他同夫人蔡葵的住房,其余房间均作了《中国学生导报》的编辑部和会议室。

面对这处如此僻静的普通民宅,面对一切都已归于沉寂似乎已被遗忘的“潜庐”,我难以想象,它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奏响过高吭的乐章,活跃过一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和热血青年,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青春年华、汗水和热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还会记得他们吗!

                                                                              2018.5.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重庆北碚:缙云山上贺龙故居
陈望道故居
复旦大学旧址
转:重庆北碚这些老照片,你能认出它是哪里吗?
巴蜀游· 曾被鲁迅大骂八年的重庆梁实秋故居“雅舍”
国顺路一小区竟藏三幢“名楼”,每幢都让人往事镌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