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钊|出自德国的两个谎言

  一篇多年前的旧文。时间已然流失,风暴尚未平息。
  文|理钊
  如果用真实这个标准来衡量,世上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差不多都是在扯谎。艺术创作上虽有“源于生活”之说,但又有“高于生活”的要求,这一“高于”便脱离开真实了。其实,人们对于文艺作品是没有“必须真实”的要求的,如果要看真实的作品,是大可以去看新闻纪实报道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构则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近来,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讨论热烈。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东德秘密警察魏斯勒奉命去监视作家德莱曼,在他的家里装上了无处不在的监听设备。在监听时,维斯勒慢慢地良心发现,暗中保护起了那位作家和他的女友,篡改、隐藏起了监听报告,并先于警察藏起了作家的秘密打字机,使得德莱曼逃脱了被秘密监禁,甚至被秘密解决的厄运。
  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东德。那时,全国有1800万人,却有100万名“斯塔西”(前东德国家安全局)秘密警察,还有200万名“斯塔西”的线人,也就是告密者。这300万人通过监听、监视,在全国为600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在被监视的人中,只要发现有“背叛国家”的言行,便很快会被处置。《窃听风暴》中的故事便产生这样的背景之下。
  也正因为那个极度恐怖的现实背景,维斯勒的行为才显示出了他人性良知的光芒,使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在那个冷得脊背发凉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了一丝人性良知的温暖。可是,影片在全球公映之后,人们发现,这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当时的100万“斯塔西”中,没有出现一个维斯勒式的人物。维斯勒的故事尽管极其美好,可只不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火焰幻觉”——这个故事似乎由此大打折扣了。
  然而,我想,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的青年导演多纳斯马克,之所以要虚构这样一个故事,目的是在反思历史。他只不过是在影片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强大的制度面前,作为被镶嵌在制度之中的一分子,是否应该保有自己独立的良知和良知判断,是否可以在人性良知的牵引下,于制度中穿刺出一个缝隙来,使得良知得以伸展。这不由使人联想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以及影片结尾处,那些因辛德勒而活下来的犹太人为他送行时,辛德勒痛哭着对他们反复说的那句话:我本来可以多带出几人来的!
  看过《窃听风暴》,我想到了同样出自德国的另外一个故事。在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列二世的王宫“莫愁宫”前有一座水磨坊,影响了国王欣赏远处美景的视线。国王对此甚感不快,多次试图从磨坊主人那里买下水磨坊折掉,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国王扬言要没收那个磨坊。可是,磨坊主人并不害怕,他回答说:咱们普鲁士还是有法院的嘛!结果是磨坊主保住了他的水磨坊。在德国,这是一个连小孩子都会讲的故事,而且在其他国家也广为流传。我便在多年前写的《庶民的榜样》一文中引用过这个故事。然而,据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考证,这个故事同样也是一个谎言。
  然而,通过这个形象的、具体化的“谎言”,却使得一个社会法则深入人心,这就是国王的权力也是应该受到限制的,并从这个基础出发,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现代社会制度。现在,维斯勒的故事虽然同样也是一个谎言,但它同样使我们反思,在极权铁幕制度之下,假如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制度的顺应者,都将自己的人性良知深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那么,那个制度是否便会真的成为铁打的永久的制度?
  人类文明的进步,一面靠理想的指引,一面也更需要回顾和反思人类既往的过去。当然,回忆恐怖笼罩下的过去会引出痛苦,但也正是痛苦才使人想到要去避免同样的痛苦。人,正因为知道疾病的痛苦,才会千方百计地去预防疾病。维斯勒的故事尽管是一个十足的谎言,但是,也许多少年后,时代又出现了“窃听风暴”下的时代,人们是否会想起那个虚构的“维斯勒”来呢?也许,这就是这个谎言的用意所在,也是文艺作品需要虚构的原因所在罢。
  2007年4月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维:艺术,无处不在
《窃听风暴》:风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
窃听风暴 经典电影TOP55《窃听风暴》
9.2高分!被高官凌虐“瑰宝人妻”,牵出800万人被监听丑闻!
《窃听风暴》:历史上有辛德勒,但没有魏斯勒
28万人给出9.1的评分,这部片无论如何都要看一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