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張旭和張懷瓘的關係3
五 張懷瓘對自己評價過高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就算張旭和張懷瓘兩人認識,也不是密友,相當疏遠。
張旭真草皆善,以狂草最為著名,唐人詩文中讚揚不絕。然而在張懷瓘著作中,除了《玉堂禁經》那一句「張長史謂之總欞」外,沒有提到過張旭。作為當時有影響的評書人,好像當張旭透明一樣。
這裡有一個原因,就是張懷瓘認為,他的草書才是最好的。
這件事情很奇怪,張懷瓘在上書皇帝《評書藥石論》一文中,明明說「臣雖不工書,頗知其道」,他是「知書」而不是「工書」,怎麼又認為自己獨步天下呢?
我們來看看張懷瓘怎麼講的,他在《文字論》中講到,某天有一位蘇晉侍郎,請他自評一下他的書法:「公且自評書至何境界,與誰等倫?」
張懷瓘這樣回答:「夫鍾、王真行,一古一今,各有自然天骨,猶千里之跡,邈不可追。今之自量,可以比於虞、褚而已。」張懷瓘「謙虛」了一下,說我的真書和行書比不上魏晉時期的鍾繇、王羲之,但和本朝的虞世南、褚遂良可以比肩。
我們知道,虞世南、褚遂良是唐朝頂尖的書法家,虞世南是智永的親授弟子,褚遂良又是虞世南的學生,張懷瓘說自己的真行可以和這兩位一比,自評甚高。
至於草書他就更自負了,首先張懷瓘給草書定了一個標準,他認為歷史上草書最好是漢末的張芝。張芝有什麼好呢?張懷瓘說:「惟張有道﹝張芝﹞創意物象,近於自然,又精熟絕倫,是其長也。其書勢不斷絕,上下勾連」。張懷瓘一再宣揚這個觀點,在《書斷》一文中也說:「然伯英﹝張芝﹞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起自張伯英,即此也。」
原來張懷瓘心目中的草書,就是「一筆書」,特點是「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簡單地說,張懷瓘認為草書就要「上下勾連」。
他的論述有兩個問題:
一是張芝時代,有沒有這樣的草書?唐初歐陽詢說︰「張芝草聖,皇象八絕,並是章草,西晉悉然。」歐陽詢所見到的張芝作品都是字字分開的章草,所謂張芝一筆書那些作品,考證下來都是偽託的。張懷瓘的地位和歐陽詢不能比,他究竟從哪裡看到張芝的作品都是一筆書呢?故清代宗牧厓懷疑說:「張伯英書右軍時已不可多得,唐文皇所畜甚富,獨無伯英書,後人又從何得之耶?」孫鑛《淳化閣帖十跋》說:
「懷瓘開元間人,伯英書貞觀時已絕蹤,懷何由見之?亦是以夢證夢耳。」張懷瓘所說的張芝草書,要不是看了偽作,要不就是出之於想像。
二,就算張懷瓘見到張芝一筆書作品,一筆書是「好」草書嗎?
我們來冷靜地想想,所謂書法,看起來就是用毛筆寫字。文字本身是一些點畫,把點畫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就寫成了字。所以點畫是最基本的,猶如建築材料;點畫放在什麼位置,那等於建築規劃設計。寫字就是這兩個因素,書法家無非是把點畫寫得漂亮,以及在點畫之間,建立一種生動的聯繫,這就是使轉。
有關草書和真書的關係,在唐初孫過庭《書譜》中已經解釋得清清楚楚。真書表面上是一些分離的點畫,好像都是斷開的,實際上這些點畫可以分成幾個筆勢,以使轉聯繫起來。真書點畫背後隱藏著使轉,這樣的真書就是活的。草書的形體是直接表現使轉的,但實際上也是分筆勢的,而草書的線條,分為實筆和虛筆,實筆就是原來的點畫,虛筆就是牽絲。草書點畫跟真書一樣,還是要講究用筆,一拖而過點畫是不好看的。筆勢之間,還要講究停頓,跟音樂一樣,音樂沒有休止符就不成其音樂,有停頓才有節奏。
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真書是由點畫組成的,沒有使轉那就板刻,一盤散沙,一有使轉就活了,就表達出作者的情性。草書字形本來就是使轉,容易流滑,如點畫清晰則有虛實、有停頓、有起伏、有節奏,草書作者的情性正是表達於此。
所以書法之主要技法,一是點畫工夫,一是使轉工夫。使轉是點畫的聯繫,點畫是使轉的停頓;使轉是快,點畫是慢;使轉講連,點畫講分。一行一停,一陰一陽,一起一伏,一高一低,這才是文武之道。一筆勾連不斷,這是有連無分,不是好事情。
我長期從事書法教學,有個小小發明:圖片是我設計的評分尺。如果你使轉、點畫工夫都好,標誌應該在中間。如果偏重其一,標誌就移動,偏向一端。很多人給我看作品,我心中有這把尺,你自己也可以衡量一下。

如果標誌完全偏於點畫,這就是印刷體,沒有使轉。

如果標誌偏到了使轉這一邊,有連無分,這就是一筆書。正因為這樣,王羲之的草書很少會幾個字連寫,草書本來就是連的,「一筆書」是連上加連,只是走極端而已。

我們知道,書法一個字,是由幾個筆勢組成的,這是大圈;當筆鋒行走大圈的時候,還要時時調鋒,這是小圈。不調鋒毛筆就容易散,就會絞鋒,線條質量就差,使用的毛筆不得不如此,用鉛筆就沒有這問題。所以你觀察一個人用毛筆寫字,筆鋒一邊走大圈,一邊時時調鋒。不管你寫真書還是草書,不調鋒一路狂行,這就是書法大忌,稱之為「滑」。所以王羲之的草書,沒有一筆過的。
你看這個宋代吳說的游絲草,連綿不斷,一筆過,卻沒有用筆,不分點畫,看起來好像是用鉛筆寫的,毛筆豐富多變的特點沒有發揮出來,這難道是好草書嗎?

張旭之後出了一個懷素,這位也是有使轉無點畫、走極端的一個。當時有些人把他和張旭並稱,懷素很得意,把一些詩人讚揚文章編在一起,請顏真卿作序。顏真卿委婉地指出:「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楷精法詳,特為真正。」意思說張旭草書好,基礎在於真書好。懷素只是為草書而草書,從來都沒見過他的真書,如何能與張旭相比。
張懷瓘在《書議》一文中,把王羲之章草排在第五名,今草更排到第八名。張懷瓘的理由是:
「或問曰:『此品之中,諸子豈能悉過於逸少?』答曰:『逸少則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銛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於諸子。』」
歷史上從來沒有對王羲之作出這樣低的評價,真是「語不驚人誓不休」。張懷瓘補充說:「﹝王羲之﹞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舉世莫之能曉,悉以為真、草一概。若所見與諸子雷同,則何煩有論。」簡單地說,你們都說王羲之好,如果我和你們相同,那還有什麼高論。張懷瓘這一排名,歷史上遭遇許多人責問,暴露出他對書法認識的薄弱和性格之偏執。
王羲之草書都不在他眼中,張旭更不用說了。那唐代究竟誰的草書好呢?張懷瓘兜兜轉轉講了一長段文字:
「僕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雲霄,靈變無常,務於飛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入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於鋒芒。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數百年內,方擬獨步其間。自評若斯,僕未審何如也。」
張懷瓘的文風,正如包融所批評的:「論書道,則妍華有餘;考賦體,則風雅不足」,講了半天,最要緊就是最後一句:「數百年內,方擬獨步其間」,從漢末張芝到天寶五百多年,講到草書就是我張懷瓘了。
人之苦,在於無自知之明。張懷瓘的其他書論有精彩之見,收集整理書法史資料也有貢獻,但留下這一段文字,實在是他人生之敗筆。
北宋朱長文在《墨池編》第二卷中收錄了《玉堂禁經》,並且在卷後加了按語:「朱子曰:張懷瓘書,於唐無聞焉,至其議論識法,詳密如此」,張懷瓘的書法在唐朝不足言,只是論書法見長。但朱長文忽略了一點,這個「法」是張旭之法,張懷瓘只是收集整理而已。﹝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書體辨識——草書
《草書要領》(下)
草聖張芝書法欣賞(附釋文)
张芝和张旭
張芝《冠軍帖》
張旭《郎官石柱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