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版改革:改出活力竞争力

出版改革:改出活力竞争力

2012年08月09日浏览次数:6


    
  在新中国出版历史上,2002年至2012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是令人难忘的十年。中国出版业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站在国际竞争的舞台,吹响了向出版强国进军的号角。
  回望这十年出版体制改革历程,可谓是行进在布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上。十年间,中国出版业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组建大型航母,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联合重组……中国出版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咬定改革不放松
  改革,是这十年来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标志性词语。十年间,一系列重大事件勾勒了出版改革的发展脉络:
  2003年6月,21家新闻出版单位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政府襁褓中的事业单位转为独当一面的企业,中国出版人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
  2004年3月25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标志着原事业性质的中国出版集团完成了转制试点工作。中国出版业改革的巨轮扬帆起航。
  2005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由试点进入到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成为会议的共识,出版体制改革的大旗飘扬在神州大地上。
  2008年5月,新闻出版改革时间表确定:三年内完成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绘就: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两分开,前者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后者加快转企改制。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地改革,以此寻求新的突破。
  2009年,被称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攻坚年。3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打破地区分割、媒体分割、产业分割,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多渠道力推走出去,设定为改革的目标。5月21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改革的决胜年,改革捷报频传。9月底,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西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线装书局、印刷工业出版社第一批全面完成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12月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
  2011年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在国家层面上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优势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格局已经形成。
  ……
  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多年,多次参与文化产业改革与转型的调查研讨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红岩说,“出版改革第一步的任务圆满完成,中国出版改革的第一步非常漂亮、非常成功”。
  突破樊篱天地新
  这是锐意进取、敢于探索、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十年。
  如果说,改革之初人们还担心市场机制的引进会不会影响出版业健康发展的话,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解答。
  “出版繁荣没有影响国家整体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反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出版形态极大改变;出版改革没有造成出版业的动荡,没有大量减少工作岗位,没有给社会造成负担,还创造了巨大财富,出版改革的经验值得总结。”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
  的确,十年中,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打胜了一系列攻坚战,破解了一批难题,推动了出版体制机制创新和出版业快速发展,不仅巩固了党的思想文化主阵地,而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出版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主力军,为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哪些经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解放思想,总体设计。在改革之初,根据体制改革中突出存在的观念和思路问题,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引导行业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了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的改革思路,依据新闻出版业不同属性、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改革对象,分别设计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分开”、转企改制“四到位”、行政事业“两分离”的改革路线。
  二是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对发行、印刷、复制、进出口等产业属性强的新闻出版单位,首先推动整体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音像、电子、网络、数字出版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出版单位,实行全行业转企改制;对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区分不同性质,促进事业性出版单位进行事业性质改革,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兴市场主体;对报刊体制改革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两类不同性质进行;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制定出明确指导意见。
  三是由易到难,加快推进。从自己做起,新闻出版总署在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实现“四分开”,率先完成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基本形成依法行政、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出版改革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科学的顶层设计,这个设计十分符合出版业的实际。比如说,最初的改革贯彻了分类设计的基本原则,严格区分公益性出版单位和经营性出版单位;清晰地明确了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根据不同属性,确定了不同的主体——公共服务主体和市场主体。这样的顶层设计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又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李红岩如是说。“出版改革,创造出了一条顶层设计先行、制度设计自觉的改革之路。这条经验对推动我国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十年来,出版改革从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到扩大试点,再到全面展开、由点到面、加快推进,取得一系列阶段性重大成果,空前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带来了出版事业大繁荣、产业大发展和整个行业传播力、竞争力的大跨越。
    十年改革,中国出版业向世界出版业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进度。在跌宕起伏的国际出版风云中,中国出版巨轮乘风破浪。
  迸发活力铸辉煌
  这是改革促发展的十年。
    “买书更方便了”、“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出版社的实力都加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增强了”……这是近年来,老百姓对出版业的评价。
  “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让出版业焕发了活力,激发了创造力,因此,整个出版行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景象。”李红岩说。
  变革中熔铸辉煌,艰难中彰显成就。在锐意改革中,出版业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辉煌成绩。
  ——新型市场主体确立,企业迸发新活力。转企改制后的出版单位走上了竞争发展的路子,人减少了,效益更好了。转制后企业开发能力大增,产品品种质量大幅提升。
  ——改革生产经营机制,调动了职工内在积极性。身份转换后的出版社员工,告别了“铁饭碗”,解决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事业单位痼疾,机制到位的出版社职工收入两年翻了一番,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编辑、经营者已不少见,企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结合更加紧密,产生了干事创业的巨大力量。
  ——大力推进“三改一加强”,出版航母已现。把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推动机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组建了30多家出版集团。出现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两个“双百亿”集团,凤凰传媒、中南传媒、长江传媒、大地传媒等一批出版传媒企业成功上市。这些集团能够引导文化方向和舆论导向,推动内容、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是我国文化的国家力量和文化发展的战略投资者。
  ——生产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改革深入的几年间,生产图书150多万种,年销售图书70多亿册,居世界第一位,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出版居世界第二位,音像电子出版居世界第二位,全国新闻出版总产出已达1.5万亿元。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组对比数据: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7.0万种,比2002年的170962种多了近20万种;2011年重版、重印图书16.2万种,比2002年的70269种多了9万多种;2011年,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为1∶2.1。
  实践证明,改革真正体现了“谁改谁受益、先改先受益”。对此,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朋义深有感触:“如果不改制,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不是市场主体,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也就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裁柳建尧则表示,出版社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还仅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第一步阶段性的目标。改革的终极目标是遵循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彻底解放出版生产力,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出版产品的需求。转企后的出版社如何成为有市场竞争力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仍需出版业通过长期努力,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继往开来的十年出版改革,出版业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出版了一大批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力作,成立了一批主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出版集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我们相信,在下一个十年,勇于创新、繁荣发展、健康向上的出版业,必将为社会发展、中华文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将设20家公益出版社
民营出版合伙人制可向传统出版推广
柳斌杰: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12.42]
畅想2014:出版业将迎来黄金10年(下)
传媒出版
专家观点:出版业信息化水平不容乐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