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看望恩师,塞给师母500元钱遭质问:你哪来那么多钱?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师长,将尊师重道的传统发扬光大。即使成为国家领袖后,他始终保持着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恩师,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每一位教导过他的人。

在毛泽东年少时,他的老师们给予了他无尽的知识和智慧,塑造了他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思想。他明白,他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指引。

即便身居高位,毛泽东始终心系教育事业。他关注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他知道,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每一位教师都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始终把老师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念。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始终把老师们的教诲牢记于心,将之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他时常提到自己的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教导表示感激。在他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也时常给予他的老师们关心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深情。

1955年的长沙,毛主席正在视察期间,他听说自己的一位恩师生病了,立刻心生一丝忧虑,决定亲自前往探望。他急匆匆地来到恩师的家门口,一边嘴里默默念叨着,一边拿出500元钱,打算送给师母,以便给恩师看病。

他轻轻敲响门铃,师母颤抖着打开了门。毛主席神情严肃地递过钱,对师母说:“这是一点心意,让您先替恩师看病,治病要紧。”

师母接过钱,她的眼眶红肿,仿佛有千言万语欲言又止。然而,突然从病床方向传来一个愤怒的质问声:“你哪来那么多钱?”

恩师杨树达

杨树达自幼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和学习能力,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政府决定公派他去日本留学。年轻的杨树达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国家的期许,踏上了远渡重洋的征程。

在日本的六年里,杨树达努力苦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为自己的国家争光。他学习了现代科学、思想解放的思想,深受新思潮的熏陶,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杨树达终于顺利毕业,满怀激动和豪情,他回到了长沙。他决定将自己所学所知回馈给家乡的人民,投身于教育事业。

1913年,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班就读。虽然杨树达并不是他的任课老师,但毛泽东对这位名叫杨树达的国文教员早有耳闻。

毛泽东在学校的日子里,时常听到同学们谈论杨树达的国文课。大家都说,杨树达的古文功底特别扎实,他的课堂氛围热烈而生动,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对他的教学充满了热爱和敬意。

毛泽东对古文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能够听一次杨树达的国文课,亲眼目睹这位备受学生喜爱的教员的魅力。他渐渐萌生了一种向杨树达请教、学习的渴望。

于是,毛泽东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们交流,打听杨树达的课程安排。他了解到杨树达每周都有几节国文课,于是毛泽东决定找到机会去聆听一堂杨树达的课。

1918年,湖南省长张敬尧的暴行引起了湖南人民的愤怒和不满。虽然大家心中对他的不满沸腾,但由于张敬尧的权势和地位,人们只能默默忍受,不敢直言。

然而,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湖南的学子们意识到他们不能继续被压迫和沉默。他们决定发起一场请愿行动,表达对张敬尧的强烈抗议。

就在请愿行动即将展开的时候,毛泽东和杨树达先生意外地相遇了。毛泽东知道杨树达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授,也是众人敬仰的国文老师。他意识到,杨树达可以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持和指引。

毛泽东找到了杨树达,向他诉说了湖南人民对张敬尧的不满和怒火。他希望杨树达能够站出来,引导并支持他们的行动。

杨树达深深地看着毛泽东,他看到了毛泽东眼中坚定的光芒和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他决定加入他们,为湖南人民发声。

1919年,湖南的驱张运动愈演愈烈,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决定采取更为激烈的行动。他们组织了湖南全省的学校罢课,并多次举行抵制日货、游行示威等斗争活动,但这些努力却始终未能动摇张敬尧的统治。

这一年的冬天,毛泽东与其他代表决定前往北京,亲自向北洋政府请愿,强烈要求将张敬尧逐出湖南。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毛泽东被推举为公民代表,而杨树达先生则被推举为教育界的代表。

毛泽东和杨树达心怀坚定的信念,带领着代表团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他们穿越寒冷的大地,踏过艰难的山川,一路奔赴着希望的目的地。

途中,他们遭遇了种种艰险和挑战。不仅要应对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面对张敬尧军阀部队的威胁和暴力袭击。但毛泽东和杨树达并没有退缩,他们坚定地走在前线,带领着代表团顽强抵抗。

他们的到来引起了京城的轰动和关注。人们纷纷围观,议论纷纷。一时间,毛泽东和杨树达的名字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感染着每一个见证者。

北京的冬日,寒风凛冽。毛泽东和杨树达带领着湖南代表团来到北洋政府办公地,希望向政府表达湖南人民的心声。

然而,他们却遭遇到冷漠和拒绝。北洋政府官员对着这些湖南代表团的成员,冷眼旁观,丝毫不给予任何接待。

毛泽东和杨树达心中愤怒升腾,他们看着站在门口的警卫,拒绝他们进入官方场所的举动,仿佛在嘲笑湖南人民的期望和呼声。

总理秘书长匆匆走出办公楼,迎接着湖南代表团的到来。毛泽东刚要迈步上前发言,却被杨树达挡住,毛泽东立刻明白了杨树达的用意。杨树达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作为一名教师,他怎么能让自己的学生冒险去冲锋陷阵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杨树达和其他湖南代表团的成员与北洋政府进行了几个月的斗争。最终,张敬尧被成功逐出湖南。在这段斗争中,杨树达和毛泽东彼此相识、相知,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分别也默默关注

杨树达先生是个纯粹的学者,但他对国家的命运和前景非常关注,对帝国主义的险恶行径有着透彻的认识,对此深感愤慨。

而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投身于激烈的革命事业中。尽管杨树达先生没有亲身参与革命的洪流,但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革命的支持。他始终关注着毛泽东等革命志士的奋斗,为他们的事业默默祈祷,为他们的胜利感到欣慰。

杨树达先生的学问才华和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特别是毛泽东。毛泽东从杨树达先生身上汲取了许多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逐渐升华为一种更加深厚的战友情感。

尽管身处不同的领域,但毛泽东和杨树达先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互相鼓励、启迪,共同探索着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道路。

在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许多所谓的“交流学者”以学问交流为名,实际上却是为日本搜集情报和收买汉奸卖国贼。然而,杨树达先生一直对这类人保持着警惕,坚决不予接待。即使有人以昔日同窗的身份前来拜访,杨树达先生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然而,1935年,杨树达先生在北京任教期间,接到了一位日本学者的邀请,邀请他以湖南文化史为主题做一场演讲。这时正值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深入华北大地之际,杨树达先生敢于在公众场合讲述一些对日本不利的内容,用以提醒中国文学界人士对日本的警惕之心。他的演讲充满了爱国的赤诚之情。

在演讲中,杨树达先生坦诚直言,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威胁。他警告大家不要被日本帝国主义的表面所迷惑,要保持警惕,保护中国文化和国家利益。他的言辞激昂,充满正义的力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杨树达毅然带着家人离开北京,回到了他的家乡,继续从事教育和研究事业。尽管他并不懂政治,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动态消息始终保持关注,因为他知道毛泽东,那个曾与他并肩驱张的学生,就在那里。

杨树达先生清楚地了解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他明白哪一方是正义的,哪一方是不义的。他深深痛恨国民党的无耻行径,痛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为共产党的命运感到担忧,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共产党的阵营中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树达先生敏锐地感觉到国共两党之间的较量即将开始。当他从报纸上读到毛主席将前往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时,他的内心不可名状地紧绷起来。他清楚地记得四一二事件中反动派对共产党员的残酷屠杀,那时毛泽东的名字一直悬挂在国民党的通缉名单上。

杨树达先生心怀忧虑,他深知谈判的结果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他为共产党领导层的安危担心,同时也为整个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他明白,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而毛泽东和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寄托。

多年后再相聚

当他看到双十协定已经签订,毛泽东平安返回延安时,杨树达内心的悬念也终于解开,安心地回归到他的内心深处。

1949年,国民党溃败撤退到台湾。然而,在他们败退之际,他们并没有忘记掠夺百姓的财富,大肆将其运往台湾。同时,他们也试图将各界著名人士带到台湾,以保持其统治地位。然而,杨树达毅然拒绝了这一邀请。革命胜利了,他内心充满着特别的期望,那就是能与毛泽东再次相聚。

杨树达深知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他曾经的学生。他希望能够亲眼见到毛主席,与他共同庆祝革命的胜利,分享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对杨树达来说,与毛泽东再次相聚将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

尽管国民党企图将他们囚禁在台湾的诱惑很大,但杨树达坚定地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他深信自己的位置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与那些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们一起。他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热情,将继续在教育和研究的领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尽心尽力。

195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分别,毛泽东主席终于回到了长沙,他在忙完工作后提出要见见他的恩师杨树达先生。这个消息让杨树达感到无比激动和荣幸,他立刻做好准备,迫不及待地前往与毛主席会面。

当杨树达与毛泽东再次相聚时,他们之间流露出深深的师生情谊和亲切的交谈。毛主席对杨树达先生表示感谢和敬意,赞扬他在教育和学术领域的贡献,并与他分享了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和未来的展望。这次珍贵的会面让杨树达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伟大领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的理想追求。

当毛泽东了解到恩师的哮喘病再次复发,而目前却没有足够的钱来治疗时,毛泽东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刻行动起来,他起身走到杨树达的妻子身边,悄悄塞给她500元钱,并嘱咐她用这些钱给杨先生买药治病,如果不够的话再向他提出。

就在这时,传来了杨树达的质问声:“润之,你哪来那么多钱?你也变了吗?”

面对恩师的质问,毛主席并没有生气,他耐心地解释道:“先生,这些都是我的稿费,是我劳动所得。您是我的恩师,学生供养先生本应是天经地义的吧?再说,我有今天,也有您的功劳呀,您受之无愧呀!”说着,毛主席眼含热泪,因为他深深感受到了杨树达对自己的教育与培养之重。

在毛主席的关怀和帮助下,杨树达的病情逐渐好转。1956年的2月14日,杨树达先生因病离世,享年七十一岁。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时,他感到无比的悲痛。虽然毛主席只是在早年间旁听过杨树达先生的一节国文课,但他始终将杨先生视为自己的恩师。

毛主席对尊师重道这一传统非常重视,他始终将杨树达先生视为自己的恩师,尽管他们只有短暂的相处时间。毛主席的举动让人敬佩,他的行为体现了对师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的榜样,将这一优良传统传扬下去,珍视师长的教诲,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承。杨树达先生的教诲和毛主席的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5年毛主席探望恩师,塞给师娘500,被质问:你哪有这么多钱?
1955年毛主席接济患病恩师500元,反遭质问:你哪儿来这么多钱?
55年恩师病重,毛主席携500元看望却没遇好脸色:别以为出息了!
毛泽东为他的国文老师袁吉六先生亲笔题写碑文,拨款修建坟墓
1963年,图书馆发现伟人写的两封信,一查后,牵出一段感人往事
致敬伟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