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气预报”的前生今世:因为一场天灾,毛主席决定公开军事机密

在现在看来,收看、收听“天气预报”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情。

殊不知,在‬60多‬年前的中国‬,气象信息曾经是‬军事机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获知“天气预报”。

因为一场天灾,毛主席果断决定,即使‬有‬再大‬的‬风险‬,也‬要‬克服困难,向全国人民公开预报天气情况。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作出这种‬改变‬,毛主席要下多大的决心,要排除多少干扰。

毛主席

“天气预报”何以被视为“军事机密”?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气象机构-军委气象局。

从这个机构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气象局隶属于军委‬,‬服务的对象是军方,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那么,“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如何预测天气情况呢?

简而言之,老百姓‬靠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其中包括“二十四节气”、看动物反应识天气、看风识天气、看云识天气等等。

为了‬预知‬天气‬情况‬,聪明智慧的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谚语,比如:

“疙瘩云,晒死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看见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那么,十有八九要下雨;

早晨看见蜘蛛网上有水珠,那就预示天将放晴;

再比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东风下雨,西风晴”,“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等等。

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预测天气的基本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天气预报”。

有人要问,不就是“天气预报”吗?我国政府有必要把它当作“军事机密”吗?

事实上,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时的客观情况,我国当时采取的做法确有必要。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极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其中,“阴阳”指的是昼夜、雨晴、风向等自然现象,“寒暑”指的是气候冷暖,“时制”指的是季节更替。

也就是说,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了天气对战争的影响,并知道如何利用天气,达到趋利避害、克敌制胜的效果。

比如,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老将黄忠的建议,准备以“火攻”的方式迎战曹操的20万大军。

然而,江面上连日里一直在刮西北风,这样,曹兵的船只就处于“上风口”的优势位置。

如果周瑜此时贸然发起“火攻”,那把火非但烧不着“上风口”的曹兵,反而会烧到处于“下风口”的自己人头上。

正在周瑜为此事头疼的时候,诸葛亮给周瑜献上了一条妙计: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当时气不打一处来,“'欠东风’-这还用得着你提醒吗?关键是这个时候哪里来的东风?”

诸葛亮说,“我能帮你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一座高达九尺的“七星坛”,然后沐浴更衣、登坛做法。

然后,诸葛亮便在‬“七星坛”上有模有样地比划起来,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天地之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诸葛亮借东风”

东风果真是诸葛亮借来的吗?

实际上,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借来“东南风”,但是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对气象颇有研究,同时阅读过大量古人的研究文献。

诸葛亮因此推算出‬了“东南风”的起风时间,他的依据是:十一月二十日是“冬至”,在“冬至”到来之前,如果长江沿岸阴气旺盛,天地间就会刮西北风,如果阳气旺盛,“冬至”之后就会刮东南风。

诸葛亮就这样帮周瑜借来了“东南风”,在东南风裹挟下,老将黄盖率十艘战船驶向曹军,船上装满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

战船驶离曹营二里之处时,黄盖让兵士们一齐点火,随后,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风势冲向曹军。

在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曹军猝不及防、一触即溃,最终船毁人亡,遭遇惨败。

就这样,在诸葛亮的“神助”之下,周瑜一举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名扬天下。

可以这么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足以说明气候对古代军事行动的影响。

“赤壁之战”

即使到了近、现代,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就吃过老天爷的苦头。

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军队被德国军队打得灰头土脸,一再溃败,最后,德国军队乘胜追击,一直攻到了莫斯科城外。

没想到,莫斯科地区连续下了几场大雪,到了12月5日,那里的气温骤然下降到了零下40多度。

恶劣的气候给德军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对此没有预知,更没有预先准备,德军顿时遭到了致命打击,无数士兵被冻死冻伤。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军乘机发起全面反击,结果‬,苏军不但保住了莫斯科,还连续收复了多个被德军攻占的城市,最后反败为胜,彻底打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国。

天气对战争的影响由此可见,事实证明,了解气候变化情况,利用好“老天爷”,就可能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全国还有一些地区尚未解放,部分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天气信息自然是敏感、重要的军事情报,当然不能公布于众、广而告之,我‬国‬这样的做法情有可原,不足为奇。

“天气预报”公开化的契机和转折点

1953年,因为一场自然灾害,这件事情出现了拐点,并迅速发生了改变。影响和决定这次改变的关键人物正是开国领袖毛主席。

当年4月,华北发生突然发生严重的寒潮,农田的庄稼被大面积冻伤、冻死,农民损失严重。

那个时候,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基础设施还很简陋落后,没有条件应对这一突发气象灾祸。

据资料显示,由于这场自然灾害来得快、势头猛,破坏性极大,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伤,其中,华北地区光是粮食减产就高达60亿斤。

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毛主席一连几天茶饭不思、心情沉重。

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毛主席对与会的周总理等人‬说:“自古以来,老百姓'靠天吃饭’,看老天爷的脸色过日子,这样的局面一定要改一改了!”

周总理说:“是啊,老百姓如果提前知道寒潮来袭的时间,预先采取防御措施,他们也就不会遭致如此大的损失”。

毛主席问:“我们的气象局能不能做到'未卜先知’?”

军委的一位同志说:“没有问题,气象局有专业的设备,再加上参考历史资料,应该能够研判到未来的天气变化。”

“不过”,军委的同志解释说:“气象局现在隶属于军委,因为事关国防、军事,气象局目前只向空军等军事单位提供气象信息。”

当时,来自军队、国防等部门的同志都认为,开放“天气预报”在技术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国家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给军队(尤其是空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毛主席却斩钉截铁地说:“气象局不能只为军队服务,要把天气情况提前‬告诉人民”。

忧国忧民的毛主席

至于如何解决“公开气象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毛主席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克服困难。

接下来,周总理连续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很快,同志们统一了思想认识,气象局便由军事部门转为政府机构,气象工作的职责也同时明确为:

“气象工作既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此开始,让“天气预报”进入千家万户的行动拉开了序幕。毛‬主席指定,这项工作由军委气象局第一任局长涂长望牵头负责。

在涂长望的带领下,我国开办了首期“气象观测人员训练班”,北京气象专科学校也在不久后开班授课,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气象台(站)。

当年的气象站

1956年,老百姓终于可以从广播里收听到天气预报了。

首次播出“天气预报”那一天,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这样热闹的景象:

在城市,有收音机的人家挤满了“不速之客”,大家簇拥在收音机前面,认认真真、聚精会神收听天气预报,唯恐错过只言片语,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和喜悦。

在农村,一些乡村临时架设了高音喇叭,当高音喇叭里播报‬“天气预报”的时候,全村老少都会同时停下手里的活计,专心致志地听完“天气预报”。

当时,由于大部分乡村还没有安装高音喇叭,所以,有条件听到“天气预报”的老乡们会觉得非常骄傲。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广播电台播音员正在播报“天气预报”

从那个时候开始,“天气预报”便成为全国人民必定要收听的节目,如果要统计“收听率”的话,那个数字肯定会让气象人无比自豪。

从“听天气预报”到“看天气预报”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因病逝世,毛主席他老人家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但是,他格外关注的我国气象事业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加快了发展步伐。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去日本访问,在宾馆房间里的电视机上,王世平看到了“天气预报”的另一种播报‬形式。

王‬世‬平‬注意‬到‬,每隔一个时段,日本的电视节目都会插播一段“天气预报”,主持人手指着日本地图,仔仔细细地播报着各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王世平还注意到,日本人‬的‬“天气预报”不但可以预报当天‬和‬次日的天气信息,还能对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作出预报。

这次考察让王世平大开眼界,同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电视传播气象信息,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形式不再那么单调,我们为什么不能那么做?

回国之后,王世平马上向上级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气象台很快与中央电视台达成合作意向。

对于气象台和电视台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做法,也是对工作人员的挑战和考验。

没有经验怎么办?两台有关人员很快达成一致:首先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做法,时机成熟时,再推出有中国特色的做法。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1980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成功播出“天气预报”节目。

“天气预报”采用直播的形式,节目时长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节目的制作也很粗糙。

在下面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天气预报”节目的直播环境非常简陋。

请大家注意看主持人背后的拍摄背景,因为条件有限,那幅中国地图是工作人员手绘制作的,图上的标记则是一块块手绘的纸片。

我国首次在电视上播出“天气预报”

即便如此,“天气预报”仍然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光,节目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真诚爱戴,除了热情赞扬、积极评价之外,观众们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

在此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不断改进、优化,1983年,“天气预报”的背景和播出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节目背景由手绘地图改成了灯光版地图‬,当主持人播报‬某个城市天气情况的时候,这个城市所在的位置就会亮起灯光。

这样一来,观众就能够迅速找到当前播报的城市,节目效果明显有了提升。

1986年7月,“天气预报”采用了“单色动态卫星云图”,当年10月1日,“动态卫星云图”有了色彩。同时,画面上还有了太阳、云彩和雨点等漂亮醒目的图案,既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又显得生动有趣。

如今的“天气预报”

这个时候,“天气预报”还包含在“新闻联播”节目之内,属于“新闻联播”的内容之一。

三年之后,“天气预报”成为单独的一个电视节目,从“新闻联播”中剥离出来,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之后准时播出。

后来,“天气预报”节目又历经了几次改版和升级,最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模样。

从节目的播出时长看,“天气预报”每一期的播出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播出的内容也相对简单(或者叫单一)。

但是,据消息报道,不管怎么样,“天气预报”始终稳居央视节目收视率前几位。

结语

“天气预报”从军事机密演变至大众化节目,离不开一代代气象人的努力,更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毛主席 周总理

如今,距离气象信息解密已经有60多个年头,人们获取“天气预报”的渠道更加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但是,请不要忘记那段平凡却曲折的历史,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转变,却可以窥见老一辈领导人爱国为民的初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下令解密的内容,如今惠及14亿中国人
人类是如何学会预测天气的?目前我们能够预测几天的天气?
霍邱天气预报(安徽) - 2345天气预报
天气的求生欲:变脸再快却难逃AI“慧眼”?
对不起,气象局!我们以后再也不抱怨天气预报不准了
现代气象科学的引领者 ——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