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石的这首冷门秋诗《葛溪驿》,句句皆妙笔,读后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

公元1050年(皇祐二年),30岁的王安石刚刚卸任鄞县知县。

鄞县地处“东南宽闲之区、幽僻之滨”,是远离政治中心的边鄙小县,水利失修,经济凋敝,连个公学都没有。

然而,这却是王安石第一次主政一方。他意气风发,一心想要改变这个地方。

在任三年,是王安石人生中重要的关捩点,也影响了鄞县上千年。

他组织全县十余万民工整治东钱湖,在青黄不接的时节给百姓借粮,还整顿保甲,加强乡村治安。

他扩办县学,请到五位大儒进城办学,奠定了四明地区文风鼎盛的基础,更奠定了鄞县乃至宁波千年发展的基石。

三年任职期满,王安石接到朝廷通知,去舒州担任通判。

途经葛溪(弋阳)时,他夜宿驿站,秋声扰攘,悲从中来,写下一首《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以'乱'为诗眼,寥寥几笔,写透了秋天的滋味,写尽了王安石的家国之思。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仰视窗外,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

侧耳枕上,静听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灯如豆,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行役之人,独眠客舍,总是最易勾动思乡之情,而思绪收回,却四顾寂寥,凄清寂寞。

首联两句诗从情上布景,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辗转反侧,定下了整体基调。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病弱的身体,总是最容易早早感受到风霜清露的寒意;梦中归来,不觉已经远隔千山万水,不知山水长远。

颔联通过病中行役、体弱衣单、羁旅怀乡这三重不堪的境遇,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最觉风露早”一句,由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诗中生发,以敏感的思绪和多情的性格,去细细体察人间的点点滴滴。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敏感与多情,也会给诗人带来更多的痛苦与哀愁,令人感同身受。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披衣而坐,感受这岁月流转所带来的苍凉,心中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间的色彩变幻,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无论变法过程和结果如何,毫无疑问的是,王安石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此时的他,年仅三十,仕途尚算顺利,为何有因为岁序变化而起慷慨凄凉之意?

因为他的脚步,是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上走着的,他看到了最普通的民众的悲哀与无奈,看到了国政和官场上的种种弊端,萌发了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解决社会危机的理想。

他曾在《读诏书》中写道,“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足可见其忧国忧民之思。

然而,天寒露重、体弱多病、壮志难伸,复杂而激烈的情思鼓荡,却无法向人吐露,只能在内心悲歌。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窗外梧桐树的叶子枯黄萧疏,树上凄切嘈杂的鸣蝉声,掠过行人的耳畔,让人心烦意乱。

诗人彻夜难眠,心绪不宁,早早起来准备踏上旅途。然而徘徊四顾,眼前依然是一片萧瑟风景,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倍添烦乱。

这蝉以凋残零落的疏桐为乐国,不知寒冬将来,只顾着自鸣得意、盲目乐观, 不正像朝中那些沉迷酒乐、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员?不正像那些麻木浑噩、察觉不了前方不远处潜伏着危机的民众?

天地之间,能真正发现并关心国家积弊的人又有几个呢?孤独的王安石,内心萦绕着昨夜的新愁旧梦,忧国忧家、凄苦慷慨。

王安石以一个“乱”字贯穿全诗,缺月孤灯乱神,风露疏桐乱身,滴漏鸣蝉乱耳,而国事家事,搅乱了诗人的整颗心。

一片衰残萧瑟的秋景,一个羁旅独苦的行人,将情绪写得隐忍含蓄,极尽曲折往复之致。

然而那凄寒孤寂之下,却藏着一座深潜的火山。没有人知道,这个年轻人内心燃烧着怎样的壮志。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风华正茂的王安石,却也写下如此孤独的诗句
王安石一首冷门的秋诗,句句皆妙笔,堪称一首思深力遒的七律佳作
(每日一练)诗歌鉴赏练习:王安石《葛溪驿》,让孩子做做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的意思
王安石詩《别鄞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