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越"懒",孩子未来越成功

妈妈给予孩子的教育和帮助,都应该有限度。

你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少。

——虎妈

作者 | 葡萄妈

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用来锻炼他们的事情是有限的。

如果妈妈替孩子做了本属于他们的事情,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被压缩。

满分的妈妈,最容易养出零分的孩子。

有时候,妈妈偷的懒,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懒得催促: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闺蜜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习惯睡懒觉。

每天早晨,她催促女儿好几次,女儿依旧赖在床上,嘟囔着:

“我再睡会儿。”

结果开学不到一个月,已经迟到了五、六次。

每次迟到,女儿在学校挨了批评,就会回家抱怨妈妈没把她叫起来,害得她挨老师批评。

闺蜜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告诉女儿:

“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

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定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着不起,妈妈也不会管,一切责任自己负。”

女儿完全不放在心里,毕竟之前妈妈也说不管她,最后还是忍不住催她起床。

第二天早晨,闹钟响了,她还在床上赖着,等着妈妈过来喊她起床。

然而,这一次,妈妈铁了心不管了。

等到她自己起床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上学又迟到了。

回到学校,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了她,让她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后来,只要闹钟一响,女儿就会自己爬起来。

甚至还学会了晚上提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收拾好自己的书包,把时间都利用好。

半学期过去了,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再也不用大人说了。

赖床是很多孩子的毛病。

为了孩子上学不迟到,很多妈妈都是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反复催促。

妈妈们忍不住抱怨:孩子怎么这么懒呢?

其实不是孩子懒,而是妈妈太勤快,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性。

一个孩子的自觉,永远都来源于自己,而不是外力。

懒得辅导: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

图片上用加红加粗的字体写着:不要喊妈!

有困难第一时间请尝试着自己解决,不要第一时间就喊“妈”!

谢谢配合!合作愉快!

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喊妈的事情,真的很常见。

同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女儿还在上小学,有一次,孩子写数学作业写了不到十分钟,就声音嘹亮地开始喊:

“妈妈,这一题我不会写,你快点过来。”

当时还在洗碗的她,想也没想就放下手里的抹布,走进女儿房间,拿起作业本看了一下,然后告诉女儿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没过多久,孩子又有不会的题目,她只好快速完成手上的家务,坐在孩子旁边辅导作业。

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她跟孩子商量:

“以后不会的问题,你自己先想要想,好吗?”

孩子笑嘻嘻的,特别不在乎地说:

“可我有你啊,我不会的题目,你都会告诉我答案啊。”

正是女儿这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让她突然警醒。

在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下意识地直接给出答案,忽略了这样的举动会让孩子越来越懒得动脑,丧失了独自思考的能力。

可就如爱因斯坦说: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遇到问题就只能依赖别人,他只能永远停在原地。

想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就应该把思考的能力还给孩子。

在他们提出疑问的时候,妈妈可以多“装傻”。

就像后来女儿再问同事作业怎么做的时候,她就会跟孩子说:

“这道题妈妈也不会,你学会了也教教妈妈吧。”

渐渐地,孩子喊妈的时间少了,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会先自己想想怎么做,想不出来就翻翻课本。

当妈妈懒得动脑了,孩子就会自己专注地解决问题。

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高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懒得说教: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在孩子看来,妈妈不断重复的道理,说多了也就成了指责和批评。

知乎有个网友,小学的时候,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反复叮嘱她:

“上课别开小差,好好听课,不然成绩会下降。”

“不懂的问题,要多问老师,知道了吗?”

“放学了就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听到了吗?”

这种唠叨一直换汤不换药。

初三的时候,她妈妈早上六点多,就开始在她耳边说:

“你现在不起来背书,还能考上高中吗?”

“你不拼命学,肯定考不上。”

“早上就是记忆最好的时候,你还不起来,天天都没点规划”

……

类似的话,她听了成千上万次。妈妈每说一次,她内心就烦闷一次。

虽然有时候能理解妈妈的唠叨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警告。

但是天天都听着一样的话,让她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消极,最后不管做什么都破罐子破摔,甚至跟妈妈对着干。

时间久了,内心还萌生出一种自我怀疑,觉得她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什么都会出错,做什么都不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超限效应”。

意思是指某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让人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妈妈的每一次说教,都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一种刺激。

说教的次数太过频繁,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耐烦。

而且长时间的唠叨,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限制性信念”,也就是固定思维。

它的存在,会让孩子慢慢觉得自己就像妈妈嘴里说的那样,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限定了自己的成长。

懒得动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作家毕淑敏在《学会生病》中讲了自己和儿子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看孩子蔫蔫的,习惯性伸手摸摸孩子的额头,发现孩子生病了。

她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

因为她突然发现,每次孩子生病,都是她在照顾孩子,孩子也习惯性依赖她了。

于是她停下来,认真地跟孩子说:“你都这么大了,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孩子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

毕淑敏问他:“如果你找不到我,也找不到爸爸呢?”

儿子有点不以为然:“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

看着事事都依赖着自己的儿子,这一次毕淑敏铁了心让孩子自己去医院看医生。

儿子拧不过她,只能摇摇晃晃地独自出门。

孩子刚出门,毕淑敏就后悔了。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她忍不住担心孩子,害怕孩子路上遇到什么意外。

但她更清楚:她可以照顾孩子一时,但没办法照顾孩子一世。

正如她在文中写道: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妈妈想给自己的孩子最精心细致的照顾,是本能。

但如果我们就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又有谁能无微不至地贴身照顾他呢?

就像《少年说》里的一个妈妈,因为老母亲生病了,所以回去照顾老母亲一个月才回来。

结果已经高一的儿子却吐槽,妈妈不在家的一个月里,他没吃过一顿好饭,爸爸也不给他做饭。

妈妈反问儿子:

“爸爸不给你做饭,你为什么没有想到给爸爸做?”

“我很想回到小时候,天天带着你,但是人要学着自己长大,学会走自己的路。”

有些路只能让孩子自己走。

妈妈放手,是给孩子上的人生中最关键的一课,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因为学会独立,学会生活,这些,都是人一生幸福的根本。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妈妈这个角色,本身就带着偌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容易让妈妈在教育好孩子的时候失了分寸。

可是事事都太用心、太用力,不是爱,是伤害。

妈妈控制太多,孩子就没机会学会负责。

妈妈说太多,孩子就没机会学会自己思考。

妈妈包办太多,孩子就没机会学会独立。

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妈妈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界。

为了孩子,请妈妈们“懒”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告诉孩子,你真棒!
呈现人间最美的真情!看完你会哭的!
《安家》又出白眼狼:中国式父母,付出一切,为什么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小心“控制欲”对孩子的伤害,比发脾气更可怕
养育女孩,父母可以怎么做? | 家庭教育100讲【87】
有爱的微小说精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