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它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风格?

敦煌艺术——顾名思义它特指甘肃省酒泉市的敦煌莫高窟石窟群内的壁画艺术。

这些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大约公元366年),历经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后续扩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里的壁画是把建筑、塑像、壁画三者结合在了一起呈现给了世人。这些壁画虽然都是属于佛教壁画,但在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借鉴和糅合了道教的表现手法。佛教虽然从西汉末期或甚至更早的秦朝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但是佛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不受重视,佛教被重新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去过莫高窟的朋友都可能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在所有的石窟里都有一种以轻灵飘逸的姿态而塑造的壁画,它们或翩翩起舞或是翱翔于天空,这些壁画所展现的形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飞天。

飞天是从古天竺传入我国的佛教元素,它的原形为乾闼婆与紧那罗。梵文中的乾闼婆原指天上善于歌唱的神,而紧那罗为天上擅长奏乐的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融于印度佛教中的乾闼婆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而紧那罗的神职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能冲出天宫,飞翔云霄演奏乐器,载歌载舞。传到我国之后不但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和紧那罗也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所见到的敦煌飞天。

当然飞天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它经过各朝代的不断雕琢,形象更加趋于空灵,以期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在十六国前秦时期开始兴建敦煌石窟之初,画师们对这个外来的佛教题材的概念比较模糊,所描绘出的飞天大多运笔豪放,大胆着色,显得粗犷朴拙,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U”字形,双脚上翘,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飞行的姿势,但这种飞行的姿势显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躯也显得直硬,尚不圆润,微弯,还有印度石雕飞天姿态的遗迹。莫高窟现存的三个北凉石窟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北魏的飞天形象,有的洞窟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形已由丰圆变得修长,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材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势自如优美。

在西魏到隋朝的约80余年里所创作的敦煌飞天,处在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融合的阶段,这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而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正式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更接近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身轻如燕,漫游于太空。

而后的北周和隋朝的飞天又进入了探索创新的阶段,脸型身材也各有迥异,脸型有丰圆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壮型,也有修长型。但大多数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肢柔细,绰约多姿。 衣冠服饰不一样,有上身半裸的,也有着像章支的;有穿无袖短裙的,也有穿宽袖长裙的;有头戴宝冠的,也有头束发髻的,还有秃发僧人式的飞天。 飞行姿态不一样,有上飞的,也有下飞的,有顺风横飞的,也有逆风横飞的,有单飞的,也有群飞的,但飞行的姿态已不呈“U”字型,身体比较自由舒展。总趋势是向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从唐初到晚唐的大约300年间。敦煌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敦煌飞天也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最后从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的大约460余年里,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无隋代时创新多变,唐代时的进取奋发精神。飞天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点虽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已无太多出彩的特色,在西夏党项统治西北地域时期,甚至出现了加入党项民俗特色的童子飞天,这种飞天头顶秃发,两侧梳小辫,圆脸细眉,眼角上翘,厚唇鼓腮,赤膊光腿,肌肉丰满,体格健壮。臂饰珠镯宝钏,腰系兽皮肚围,脚空短筒皮靴。一手持莲花,一手持花盘,一腿弯曲,一腿上扬,由上而下飞行。背上彩带飞舞,飞动气势不强,艺术感几乎荡然无存。

到了元末,敦煌壁画的创作也停下了历史的脚步,历经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敦煌壁画创作也落下了帷幕。

敦煌壁画因每朝每代都对“飞天”这一形象做了着重刻画,因而“飞天”亦可以说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所以敦煌壁画的发展史也简略等同于飞天艺术的发展史。

飞天的精妙绝伦之处就在于这一形象并不像西方的“天使”,需要借助于翅膀才能表达出能够飞翔的特点;它们或是形单影只或是三五成群,通过我国古代杰出的工匠之手,运用长袖飘飘,丝带轻舞等绘画手法将飞天那种轻灵飘逸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仿佛风筝一样,毋须借助其他外力,徐徐清风就能将其送上天际,凌驾于九天之上,这种独具匠心的绘画风格使得见过其真面目的观者叹为观止。

有所遗憾的是,在晚清时期,由于敦煌壁画不受执政者的重视,再加上管理不善,国力衰竭,敦煌石窟中的大量经史文献被西方探险家几乎攫取一空。内藏的典籍和壁画或流落国外,或是散落民间,大量的珍贵文物遭到了损毁遗失的境遇,实为痛心之至。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敦煌莫高窟做了抢救性的保护,才使得这一大型古建筑艺术群得以展现于世。敦煌石窟它不仅仅只是我国的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愿它能够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为后世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一颗璀璨辉煌的耀眼明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四大壁画
走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壁画
敦煌飞天 | 从西域飞进中原(北魏、西魏)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
敦煌 | 莫高窟的动荡千年,既是一部辉煌史,也是一部灾难史
骄傲了!这支飞天舞才是天仙本仙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