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二)文献的载体

二、 文献的载体(8-14讲)

补充上节课:文献一般指文字资料。

焦竑《国朝献征录》:120卷。对明代文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传记资料,从明初到万历年间的人物。大多是墓志铭,神道碑(碑在地上,墓志铭在地下),行状(亲人子女所写)原始资料。献征:人物传。

四书:明朝四书在前,五经在后(本来是五经在前)。曾参、子思、孔子、孟子

《论语》本来只是贴经。

北宋末年,经王安石建议,才把《孟子》列于经。

(一)甲骨文(中国现在已知的成系统的文字)

盘庚迁  迁殷前的都城是亳 还不知道 在哪  肯定也有很多甲骨文

王懿荣

龟:上下都有壳

甲鱼:上有壳,下无壳

(二)金

金:青铜器,铜和锡的合金,比例可见《周礼·考工记》。西周盛行,东周衰退

《周礼》:周代职官制度

《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剂),六兮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兮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兮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兮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兮其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不完全符合,但差不多)

斧斤:双音化现象

杀矢:箭头

鉴:镜子;承露盘

燧:取火用的聚光镜

礼器:不是日用品,官方,在朝庭,权力的象征。鼎(煮肉)、鬲(煮饭)、甗(蒸器)、簋(圆,盛饭)、簠(方,盛饭)、敦(音同怼,盛粱)、盨(盛粱)、罍(酒器,也盛水)、壶(酒器,也盛水)、尊(酒器)、方彝(酒器)、卣(酒器,较主要者)、兕觥(盛酒或饮酒器)、盉(盛酒器或调酒用)、爵(饮酒器)、觚(饮酒器)、觯(饮酒器)、角(饮酒器)、斝(三足,温酒器)、勺(取酒器)、豆(盛脯醢之器,下酒菜,肉酱一类)、盘(盛水或接水器)、匜(盥洗之器)、盂(盛水或饭)、缶(盛水或酒)、瓿(音同不,盛水或酒)、鉴(盛冰或水)

(青铜器的名字大多由宋朝学者命名)

主要用于贵族宗庙祭祀、随葬、旅行奠告,媵器(出嫁)。

散氏盘:第二字多

毛公鼎:字第一多

陈介祺:字簠斋,山东,收藏毛公鼎(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有拓片

朱彝尊:字锡鬯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杜廼松 

马踏飞燕——天马行空

乐器:铙(无舌,需㪣响,形似铎)、铎(有舌,大铃,鱼尾状)、钲(军乐器)、钟(祭祀宴飨用)等

祭祀、宴飨、随葬,乐器还用于征战

兵器:铖(大斧)、戟、镞等

农器:犁铧、锄、镰、钁、铲、锛等

衡:天平,中国自有,一头放权,一头放物,后演变为秤。

权:秤砣

钱币:布(似铲形),刀(较著名者齐刀,过去认为是:齐之法货——吴振武,实则为齐之大刀,基本确定),圆币

符玺:符,诏符,两半,文字有金错,银错;玺,印章,印泥以封检取信(防君子不防小人)

《十钟山房印举》:古玺印谱录,清陈介祺辑,收集古印章量多且齐全。

刘喜海给封泥定名

日用品:灯(豆形,烧膏,雁足,俑灯刻有制造人、年月、宫室名、器用数等,可用于考古),铜镜(背面有铭文,长相思,毋相忘,李学勤:男女馈赠,以表达爱情,有纹饰),博山炉,豆(陶器,日用很多,还可以点灯)

(三 )石

碣:《石鼓文》,魏晋后被碑取代。

碑:又叫碑版,长方,上有碑首,下有碑座,中间是碑身。地上神道碑,地下墓志铭。最高的是明永乐皇帝为洪武皇帝所刻,碑身49.4米。全长90米。

南北朝的墓志铭非常多,对地上的碑的限制刺激了地下的碑的发展。

儒家经典刻于石

唐开成石经最大,十二经。

东汉 熹平石经

三体石经

蜀石经 后蜀到南宋

佛家经典刻于石:

房山石经:房山县,北京郊区,从隋开始,到清康熙年间,一代一代刻(相当于佛经丛书,辽代很多)

道家经典刻于石:

道家石刻

国外:汉漠拉比法典

摩崖:刻于崖壁。如陕西汉代《石门颂》(隶书典范)

泰山《纪泰山铭》唐玄宗;《金刚经》(经石峪)

碑和竹简不一定是书,大多是文书,信件。

(四)竹木

简:

典上半是册(象形字,竹木编连成册),典(会意字)就是藏。

唯殷先人,有——《尚书》

西北多汉简(木简)。汉简对研究文字非常重要。

文字编:《郭店楚简文字编》

牍:木版

笏:《十笏草堂》

名刺:先办公,再拜访儒雅,没有空就让秘书把名刺送去。

“未及下车,先访儒雅。”

信:两块木板,一块写信,一块盖上,盖上的在背面中间挖小槽,正中心挖方形槽,用绳系上,再用泥糊上,用官印盖印。

刘喜海取名叫封泥,和陈介祺一起撰写了《封泥考略》(封泥上有官印,有文字)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校注》,牍都是一尺见方,但从出土来看,不一定是一尺。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谈论书的信)

刀笔:写错用刀削去

编连的绳:麻绳(主要)、丝帛

韦编三绝:韦:皮条。

王国维考证:越重要的越长。

经书:二尺四寸(法律文书)

传:一尺二寸

记:八寸(《论语》)

符信:六寸

东晋初年,官方下令,才弃用简。

传统的思想。令等都是简,而纸过于轻薄。

纸张一开始用于包装。

三国时纸简并用,曹操诗写在纸上。

国外早期的书写材料:

莎草纸:不是纸

羊皮纸:

贝叶:梵夹装,《大唐西域记》(取经取了多少夹)

纸:植物纤维,无序,压成的片

(五)帛

帛和竹简的流行时间差不多。

(六)纸

形式上模仿简。接成长条,画有竖格(边准),卷成一卷。

卷子:纸书的早期装帧形式。出土文献:敦煌卷子。篇末上,开头留出空白,以作保护,可更换,还可以写笔记。褾:开头接上丝织品。带:带子,系在褾上,用来捆扎。帙:装书的袋子,一般十卷一帙。

唐代好的纸,白纸用药材(黄檗)染潢(《齐民要术·杂说》),防止被虫咬,卷子又叫黄卷。陆游:“青灯黄卷空苦心。”

要改动就要用雌黄覆盖,信口雌黄(随意改动)。

卷子上用牙签悬挂,写上标记,一般经史子集不同类别的书用不同颜色的牙签。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隋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邺侯,唐李泌,这里是其子李繁。

邺架:您尊敬的书架。过去学者之间借还书,称对方书架为“邺架”,即从此来。

“以佐邺架。”

触手如新:成语。

插架甚富:书多

云草,防虫——云窗,云香阁成为书房代称。

经折装:唐后期。中国古代的书一般只有一页有字,书页破了可以裱。佛道比较流行。

《大藏经》明永乐年间,永乐迁都前,南藏;永乐迁都后,北藏。明朝白棉纸(耐腐蚀),水墨,没有油性,很淡。

唐朝时给佛经用《千字文》编号。

XX学:你不会我会。

蝴蝶装:版心向里对折。北宋取代经折装,成为儒家经典和一般书籍的装订方式。

包背装:版心向外对折。元朝至明前期。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

线装:明中期,早期四眼距离差不多,晚期中间两个孔特别近。

民国出版物大多腐化,不能保存。因为两面有字,纸质又脆弱,不能揭开附上宣纸以作保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献》2021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的载体
碑刻简述
青铜器的各种名称
【学礼堂访谈录】沧海一粟,字里乾坤——虞万里先生访谈录(十)
重振石经之学,重建古代社会的样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