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凤凰涅磐 美好岭脚

作者 洪小尘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以关注我们哦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凤凰涅磐  美好岭脚

岭脚村,地处徽州东大门歙县三阳镇,是由浙入徽第一村,古时称作筠麓,“盖竹子多也”,筠麓村名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村口的筠麓桥,是现今唯一保留筠麓村名的古迹,是古村通往外界的石桥,河中的巨岩作天然的桥墩,她是筠麓人最初的记忆,桥下的昌源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

据鲍氏谱载:明正德八年(1513年),鲍氏由歙西槐塘迁入此地,至今已有500余年,然鲍氏到来之前早就有人居住,村落也早已形成。

明代学者李日华路经古村时,不仅看见了沿途“山有草花,红媚可人”,而且“西脚鲍店,酒颇醇美”。

我十几岁时去过岭脚,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村子沿古道两边而建,成条形状,有发源于老竹岭东西流向的小河相依随,家家门口,石条排列,是邻里聚谈时的雅座,还进了一幢老屋.....

之后我又到过岭脚,老屋依在,老主人依在,邻家姐姐已经搬出去居住,我依然喝了老人泡的老竹大方茶,紧邻的老屋大多人去楼空,有的坍塌做了菜地,有的主人迁往他处,神圣的祠堂早已毁坏,历史名宅成了遗迹,古道长草,人烟稀少,河道狼藉,老屋蒙垢,古村已呈衰落之象。

如今的岭脚,整洁干净的徽杭古道,穿村而过,沿街摆放着一簇簇可馨的花盆,一一修复的古迹老屋,时不时举办的民俗活动,会让你目不暇接,让你惊艳于她古老的容颜焕发的青春气息,她像一只金色的凤凰欲火重生,带着新时代的精神,毅然傲立于徽州东大门,壮美而崇高。

作为一村标志性建筑的鲍、潘两祠堂,传统的徽派风格,硕大的梁柱,高高的马头墙,精美的斗拱梁托,气势恢宏。


鲍氏定居古村后,于明万历年间兴建祠堂,坐南朝北,从路边一直伸延到后边山脚,一进一进,历经几百年基本完好,文革后,鲍氏祠堂衰败倒塌只剩下一些石材构件。

潘氏从大阜迁居筠麓,迟于鲍氏八十年,乾隆年间,在鲍氏祠堂东首也盖了祠堂,但在太平天国后期,因潘后是王茂荫同学,王茂荫当时是主张镇压太平军的朝廷重臣,太平军转恨潘家,放火烧毁了潘家祠堂、潘后的大宅院以及文昌阁等历史古迹。

2012年,在鲍义来先生的倡议下,经各自族人商议,筹资修建,使筠麓古村的两座背靠青山的老祠堂,从废墟中崛起,巍然矗立在古道边,再现着当年的雄姿,揭开了古村凤凰涅槃的序幕。

古村中心,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民国《歙县志》记载:“通将桥,在筠麓,北宋以前,江浙通行”听说建桥时,一位将军带兵经过,乃命名为通将桥,桥上有一座六角凉亭,名曰五圣桥亭,与亭西古色古香的同乐长廊连为一体,有石桌石凳长椅,供村人闲暇时休憩聊天。


廊前的空阔地,是古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可以想象举办活动时的热闹盛景。通将桥南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文昌阁,如今彩旗飘飘,阁内置放观音像,体现着古村慈悲朴素的民间信仰。

与文昌阁相对跨河而建的是绿猗轩,民国时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作村委会,现为村史馆。十多年前,因年久失修,瓦碎雨漏,眼看危在旦夕,2016年,村“退协”人员垫资修缮,确保一代名筑完好如初。

据潘氏谱载,潘家祠堂被太平军烧毁以后,无处议事祭祀,于是建了“绿猗轩”,其名取之《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门前小桥流水,如悠悠琴音缓缓流淌,屋后翠竹猗猗,饱含着诗礼传家的深远涵义,窗户的造型带有教堂的长窗风格,被岁月斑驳的粉墙黛瓦,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推开木制的大门,迎来满屋的光晕,古式的八仙桌椅,泛着发黄的记忆,览四壁清新隽逸的汉字书法,闻翰墨书香之间的家国精髓,观浓缩古村千年精华的农耕物品,感受古村发展轨迹以及内在深藏的文化底蕴,老屋洋溢着清新古朴的乡村文化气息,是新时代美好乡村建设中老屋绽放异彩的典范。


古村村头,有一眼古泉,汇入村内古溪,四季不竭,许承尧修《歙县志》载:“在老竹岭下,岳武穆率兵过此地,掘石得泉,色白。居民筑台石上,泉自下流,因名岳王泉台”。


泉台有上下两层亭廊,高高耸立,须昂首仰视,岳王泉台四字,是叶森槐先生的墨宝,苍劲有力,沿亭旁青石古道拾级而上,可到上层亭廊,泉水清纯甘甜,古意浓浓。


夏季凉意习习沁人心脾,冬日烟霭袅袅暖人心窝,掬一捧清凌凌的泉水,仿佛听见了岳帅挥剑掘石刺泉的金石声,仿佛看见了将士们解渴后的雄姿英发,览古思今,感慨万分。

从岳王泉台后面老竹岭古道盘旋而上,至两山交合处,便是竹岭雄关,与昱岭关遥遥相对。

明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写道:“上老竹岭…山势两背相抵,曲涧蛇行其间,万杉森森,四望疑无出窦,而竹岭稍通一线。”

明末名将江天一《摹修老竹岭石关引》记载:“上倚悬崖,下临深溪,行旅者经此...靡不惊心动魄”。

老竹岭上原有古庙,有大方和尚在此居住,创制了历史名茶老竹大方,其形扁平光滑似兰花如竹叶,茶香浓烈爽口,清代已成贡茶之列。

庙旁有一座过路茶亭,名曰"老竹岭亭",亭旁有两棵千年银杏,树冠如盖,为徽州树王之一,过往行人走到岭头,都要在此歇息喝茶。


徽杭古道作为一条重要国道,经过岭脚村连接徽杭二府,给古村带来无限商机。站在古关隘上,极目远眺,古村远远地静默在山谷中,徽杭高速公路像一条流动的玉带,钻进了山脚下的山体。

岭下古门坑口有座明代石拱廊桥,名曰新桥,其附近有新桥铺驿站,还有铺司遗址,地势开阔,当年驻扎过政府管理人员,从古门坑经水寨坞便可至皖浙交界处的昱岭关。


《水浒传》中称昱岭关为“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北宋末年宋军与方腊军交战、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元末明初朱元璋、清末太平天国都曾在这里有过战役,是著名的古战场。

站在昱岭关上往老竹岭方向眺望,不远处飞檐翘角的“入徽亭”醒目的立在古道边,附近新添了岳飞饮马处古迹、东大门驿站“昱岭关一夜”。

新立的“徽杭古道”照壁,用物化的标识向世人告知:经过昱岭关的古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徽杭古道,千百年来一直是徽州人行旅江浙沪最为主要的陆路通道。

1934年郁达夫叹为绝景:“从公路上的车窗望过去,一条银线似的长蛇小道,在对岸时而上山,时而落谷,时而过一条小桥,时而入一个亭子,隐而复现,断而再连。”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似乎波澜不惊,古村落的老屋像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岭脚村是幸运的,在三阳镇党委的领导下,像个奇迹似的复活了。

他们利用徽杭古道经过古村这一丰厚的历史人文,投入大量资金修复了一系列有历史价值的古迹遗址,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美好岭脚的建设者们,特别是徽学专家鲍义来先生,他的爱乡情怀、远见卓识、无私奉献和历史使命感,让我们由衷的敬佩!

2012年,他从省城退休,组织“村退协”老同志,出谋划策,筹集资金,和村人一起修村里的祠堂、庙宇、老屋、古道、打造昱岭关景点。

村里人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家也将濒临倒塌的老房进行了修缮,从而保留了古村落风貌,并多次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增强软实力文化,他拟定的一系列规划愿景,为政府部门建设美好岭脚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走徽杭古道,听水浒故事,品老竹大方,看手艺表演”正成为岭脚村的特色旅游,从而开辟一条文旅结合的乡村致富路,也许不久的将来,岳飞故事、水浒故事以及郁达夫向往的避暑胜地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展览馆会在这里落成,使“徽州东大门,入歙第一村”名副其实,更具影响力!

如今徽杭高速和杭黄高铁三阳站的设立,即将为三阳镇古村落的保护和旅游插上飞翔的双翼。回望岭脚古村,依山而建的古祠古亭老屋,清一色的石板古道,老竹岭上吹来的山风,村内静静流淌的小河,群峰环绕,古树耸立、清泉潺潺,古塘如镜,还有那些遗失在古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会循着接续起来的古道如雨后春笋般盈盈复苏,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凤凰涅磐,古村岭脚将翻开崭新的篇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附:在此感谢歙县作协主席吴宪鸿的指导。

有一种爱点六角星

有一种相知叫留言

感谢你我的相遇

THEBEST

感谢关注

四野八荒  始于足下,在人生的旅途中,想必走过不少的古村落,不妨在留言区留言,告诉我们一路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守护者】鲍义来:昱岭关下第一村的守护人
徽杭古道
盘点|江浙沪及周边8条很美又不太累的亲子徒步路线——带娃去走走!
再不出去走走,秋就先走了!
再不出去走走,秋就先走了!拽住2015秋色的8条徒步路线!
8条徒步线路带你走遍江浙沪醉美深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