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早恋案例引发的猜想


  ——差异性对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大批的青壮劳动力由农村流入了城市。随着改革的深入,这批青壮劳动力经过几年的打拼,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开始融入大城市的生活,想把家庭留守成员接入城市。但是若要举家迁移至大城市,又比较困难。所以,这批早期的打工者会选择性的将子女陆续接入城市。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流动儿童总的性别比为116.39,与全国儿童、农村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分年龄来看,性别比随年龄变化的模式非常不同,这在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群体之间对比明显。3-5岁学龄前和6-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性别比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4岁以后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差异逆转,流动儿童性别比低于留守儿童,17岁的流动儿童性别比甚至跌到100。这种对比正好与学龄阶段对应,从儿童进入幼儿园起,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中男孩比例始终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性别比的差异体现了流动人口在选择携带子女一起外出时存在的性别偏好。

这样的性别偏好,以及出现一家多子女的差异性对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怎样缓减差异性对待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建立在单个案例上进行的初步探讨,旨在让人们关注这一部分在家庭中被区别化对待的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人物介绍

人物:匡小二

性别:女

年龄:19

家庭背景分析:家中姐弟三人,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匡小二家中排行老二。大姐和弟弟跟随外地打工的父母在南京读书、工作。小二跟随奶奶在老家读书。父母只有在逢年过节回老家的情况下才会将小二接回家住,如果不回家,小二依然由奶奶照顾。

事件描述:19岁未婚怀孕,辍学,和父母要求结婚。

二、访谈实录

父亲描述:二女儿特别叛逆,不听话,而且经常会犯错误,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犯得错误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管束。小的时候,通过批评教育,或是打骂,孩子还有所收敛,大了以后,不怕打不怕骂。有一年孩子逃学,我回去就抓她,然后狠狠地打她,希望打到她怕,结果孩子离家出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发现她和一个男孩子一起逃学。直到最近,她吵着要结婚,书也不读了,我一问,是怀孕了。我要求她把孩子打了,她死活不要。这男孩子家什么都没有,而且本身也没有任何优秀之处,长得都不怎么样,她坚持非要结婚,哎呀,我努力过了,尽了我做父亲的责任,可这孩子我管不了了,随她吧,她以后过得好坏与我无关,路是她自己选的。

表姐描述:二子其实是个很善良的孩子,长得也特别漂亮,一开始也很开朗活泼。可是父母常年不关心她,姐姐和弟弟都带在身边自己照顾,只有她丢给奶奶,然后对她不闻不问。只有她闯祸了,爸爸才会回来。久而久之,她就不停地闯祸。之后她大了,每次闯祸,爸爸回来之后都要狠狠地打她,她开始会怕,后来大了,逼急了,就跑。其实这孩子挺可怜的。我舅舅很专治,他总是认为二子是个坏孩子,可他从来没有关心过她,问过她心里到底有多难过。我也是家里的老二,也是奶奶带大的,也不在父母身边,可是我的爸爸妈妈从来对我都小心翼翼、嘘寒问暖,生怕把我推远了。我舅舅倒好,孩子一天不带,还成天打骂,要是换成是我,我和他拼了。

父亲朋友描述:这个二子从小就特别叛逆,就是老匡打得不够,还同意她结婚,要是我,绑也要把她绑着去打胎,这不打胎,不学习了,嫁个小男孩,又没钱,又没能力,家里也不怎么样,还得老匡贴钱贴房子结婚,这真是疯了,能过得好见鬼了。这婚是真不能结,我看老匡就是对她太纵容了,应该把她关起来,现在的孩子真是搞不懂。你看他家老大、老小,多老实的小孩,乖的不得了,就是管得多,这二子就是管少了,丢给奶奶,奶奶年纪大了,管不住赖。

三、基于青少年心理理论的事件猜想:

1、个人视角猜想

     匡小二的反常行为并不仅仅反应在早恋一个现象,从早期的挑战权威,到后期的亲子对抗,再到后来的急于脱离家庭。我还了解到,匡小二经常会和姐姐要钱,而姐姐出于同情和内疚,从来都是要多少给多少,并且不问原因。但是,和姐姐的交往却止步于金钱,没有情感交流,形成了匡小二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淡漠。

早期匡小二的一些反叛行为,应该被解读为一种对亲情的渴望,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无法和父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匡小二的情感是匮乏的。她实际上是家庭中被孤立的个体,这使她特别需要来自家人的认同与关爱,以此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她使用了一个孩子能想到的最通俗的办法——闯祸。可是这样的办法得到的却是一个严厉父亲的打骂。一次次地尝试,终于让她意识到这种办法得不到她需要的亲情与关爱。

正是这个时候,她到了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异性敏感期,她开始从身边的男孩子身上得到爱慕,将依恋关系转移到了身边的同伴身上,于是她选择了早恋,选择了早孕,甚至选择了坚持结婚。

这是一个明显孩子从幼儿期开始的对父母之爱的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是孩子对亲情的渴望,以及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亲情缺失。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说所说的一样,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后,人需要得到爱与尊重的满足,而在家庭中,匡小二明显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爱与尊重,而渐渐的成长逼迫她到同伴中去寻找这个需要的满足点。

2、家庭视角猜想

首先,匡小二父亲的区别对待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姐姐和弟弟得到了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小二却独自被留在了老家,成了别人眼中的留守儿童。

其次,匡小二的父亲是个性格专治的人,较强控制欲,母亲和姐弟在家时基本都是要迎合爸爸的,有一点点超出控制的行为,爸爸就会选择比较强硬的管教方式。所以姐弟俩平时在爸爸面前是比较乖巧的,并且不怎么说话。但据我了解,姐弟两在没有爸爸的地方表现都比较活跃。父亲的性格造成他本人没有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最后,母亲在孩子的管教方面欠缺主动性,家庭教育主要是由父亲掌控。于是在爸爸的影响下,整个家庭没有形成合理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依恋。

四、初步改善建议

1、父母转变教养观念

  匡小二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是亟待改进的。首先,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应该予以尊重。其次,匡家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只有形成了正常的依赖关系,子女才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最后,匡小二的父亲如果太过强势,需要学会退让,让母亲学习与子女交流沟通。

2、求助外部帮助

  在特殊情况下,父母应该求助于一定的外部帮助,平复双方对抗的情绪,以免双方在情绪的影响下做出错误的抉择。

3、家庭成员的集体学习

  家庭成员都应该通过学习,改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式。通过学习,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4、学校 

 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待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些孩子的关注。 

5、社会方面

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留守?流动? | 1亿孩子的伤感童年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乐益行·甘棠】社工带着孩子一起种花花……
山西家庭教育现状面面观
关注留守儿童感情缺失
关注农村田间地头留守儿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