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稿指南】资深编辑的审稿秘诀:怎样让编辑看上你的稿子?

近来有许多作者来信询问: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选不上?我的稿子是原创呀?完全真实呀?写了很多遍也改了很多遍了呀?……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者有许多话想诉说,编辑也有许多话想诉说,但不是“公说公话婆说婆话”,而是一篇稿子的取舍,一般要看稿子有无特色。这就是说,有些写得文通字顺的稿件,情感也算真挚,故事也算完整,但难免会被淘汰,而有些稿件总观实在不怎么样,却因为具有某方面的特色而被录用。

我们平常出门在外,总喜欢尝一些特色菜,观赏一些有特色的风景,编辑们编辑稿件也不例外,首先吸引编辑眼球的总是那些具有某种写作特色的稿件。写作上的特色千般万种,我在此归纳几种主要的特色,略作阐释。

深度的思想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但一篇作品思想的深浅是和作者的修养、学识和襟怀等息息相关的。当然,要求年轻的作者写出如何内涵深刻的作品,似乎是不太现实的,但也并非没有可能。一位哲人说,伟大的思想常常诞生于年轻的头脑中,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勇敢的探索精神,就能够达到才华横溢,就能随时随意地在字里行间绽放思想的光芒。骆宾王写《鹅》的时候只有五岁;曹植写《七步诗》大概还穿着开裆裤,可诗中表露的岂止是手足相残之悲?白居易写《原上草》时只有十六岁,可那“离离原上草”的深刻内涵却让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磋磨不够;老作家巴金创作他的成名作《激流三步曲》中的《家》时,正值二十九岁的青春,但《家》所涵括的社会内容、艺术造旨及主题思想,甚至超过了作家后期创作的《春》和《秋》,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引以为思……文学史上的此类佳话举不胜举,我们年轻的一代为什么不趁着风华正茂,在文学的天空里展一次翅,在思想的大海里掘一桶金呢?

思想当然也不是硬塞进作品的,更不是作品的外包装。思想像融在水里的盐,无处不在地隐隐约约于作品中。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思想家。记得青年批评家洪治纲说过:“自从《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横空出世以来,一批又一批出生于八十年代的校园写手频频登场。他们摇着青春的小尾巴,神气活现地游弋于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现代传媒之中——大量报刊纷纷增开‘少年写作’专栏,各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少年作家的作品集,《美文》甚至还推出了颇为时髦的‘少年版’。面对这场盛大的青春写作,我总是感到发呆。”按理说,他也和我一样,喜欢“江山代有才人出”,坚信“自古英雄出少年”,可他又为什么会发呆呢?且听听他实话实说:“虽然我读这些文字,也能不时地嗅到青春的气息,包括叛逆的心理,躁动的情绪,感伤的言辞,乃至成人化的思考。但是,我却很难读到明净——那种与青春本色息息相关的明净,像《花季·雨季》中那种特有的忧伤和烦恼;也很少读到对诗性理想的焦灼与期待——那种青春特有的凌云之志的怀想与憧憬;更难以读到人性中某些潜在的困惑——包括生命内在的难以捉摸的某些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写作,离开了对青春本质的体验,却更多地满足于作者自身的现场感受——对另类思想的膜拜,对庸常现实的不满,对自我意志的极端维护,对爱与悲悯的不屑。尽管我也明白,以他们的成长环境及其人生感受,他们还不可能深切地体会到生活自身的沉重,还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的爱、牺牲和悲悯对于人生有多么重要,但是,在他们的很多作品中,我却看不到一点点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像《只爱陌生人》中的不少篇章甚至显得十分阴戾,《三重门》中的很多表述已无视正常的伦理秩序,这让我实在是不寒而栗。”

多么精辟!此乃真正的“恨铁不成钢”!尽管相对于年轻的作者,在思想的深度上不应该有过高的要求,但我们至少要使自己沉静些,再沉静些,更沉静些!因为我们决不会希望自己的作品像飘在空中的色彩缤纷的气球,轻飘飘的漫无边际,随风晃荡。

幽默的语言

记得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写出来的文章是一只放飞的风筝,那么语言就是制作风筝的粘剂。这个比喻颇贴切,它道出了漂亮的风筝之所以展翅高飞引人放眼,是因为那粘剂让美观的式样和耐用的材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的缘故。就像奇妙的语言把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有机地揉合成了一篇百读不厌的奇文。故事再好,思想再深,缺乏确切的语言来表现,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亦或就如那只风筝,一旦飞上天就散了架,七零八落,还能叫风筝吗?

当然,语言的风格很多,有的柔美,有的沉郁,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句子绵长流韵,有的言辞短促铿锵,总之,无论哪种风格,都有人不断地发展,妄图走向极致。这类作家对语言的造就,几乎穷尽了一生。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力度,如苏俄作家契诃夫的简洁,如中国作家曹雪芹的疏密有致,如当代作家莫言的野性不羁,等等,莫不让语言学家和读者叹为观止。

因为我们是年轻的写作者,也可以说是写作爱好者,所以在此只谈谈语言的幽默性。

当一个编辑编稿时,尤其是编辑写作水平不是很高的校园文学稿件时,第一关注的应该不是作品的思想,而是作品的语言。一篇措辞幽默的稿件,不仅会引起编者的会心一笑,还会让编者“另眼相看”。所谓“另眼相看”,不是“扬手不打笑脸人”,而是高度重视。因此初学写作者,一定要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要懂得幽默的力量。

当然,幽默并不是搞笑,搞笑只是一时的开颜,是没有思想深度的,而幽默是智慧,是豁达,是“苦恼人的笑”。幽默的语言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还能弥补故事的缺憾。不过,真正的幽默不是谁都能招之即来呼之即出的,它仍然需要成熟的思想和广博的见识作为生存的土壤。

于今驰骋在校园文坛的许多青春写手,还有一些尚蛰伏在校园中的无名写手,他们的语言有时的确很优美,但这种优美,在很多时候都有刻意雕琢的印迹,与真正的艺术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小说,很多还不属于叙事,无论语调和语感,都还不能很好地与人物的身份、角色与经历达成一致,作者都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叙事话语内在的韵律和质感,没有把握到小说在叙事节奏和语调上的基本特点。像青春写手里相当牛气的韩寒最近推出的《毒》,在艺术上就比《三重门》要苍白很多了,甚至硬拼凑进去了一些以前的内容。然而这些作品的发行量都很不错,据说已过百万册大关,面对这种神话般的现实,我们也只好像评论家洪治刚那样“发呆”了。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盲目效仿,或妄自菲薄,因为在这些写手中将来究竟有几人能成为优秀的作家,实在是不敢乐观的。我们在“发呆”之余,应该胸襟开阔一点,眼光远大一点。在我的记忆中,我从小就知道一个作家,一生经历了沉夜难明的人间苦难,甚至到临死时还在想着未还清的债务,可他的每一篇作品里,无处不跳动着幽默睿智的火花,他穷尽一生都在追寻着人世的真爱。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里也蕴藏着伟大的幽默。

鲜活的细节

请注意,我在此想探讨的不是情节,而是细节。情节是一篇作品的主干趋势,而细节是附着在主干上的枝枝叶叶。枝枝叶叶总关情,一篇作品里的细节是否真实、生动、鲜活,直接关系到整篇作品的成败,这是有目共睹的。

细节是作品的生命力。一篇作品可以没有什么明显的突出的情节,但决不可以没有鲜活的细节。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何立伟的《白色鸟》,其小说中是很难找到那种连续性的情节的,但却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因为它里面的细节是独特的,甚至惊世骇俗的。在作品的叙述里,在情节的展开中,一个小小的生动的细节,往往能使模糊的人物鲜明起来,能使晦暗的灵魂明朗起来,一串神奇的突如其来的细节,往往能使作品蓦然间就具有了现实感、历史感、时空感和可触感。

当然,和细节紧密相连的是生活,是平平凡凡的琐琐碎碎的生活,也可以说生活就站在细节的背后,时时检阅着细节的真实性与确切性。我们要从这些繁琐甚至烦味的生活中挖掘出感人的细节来,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文学观察力了。很难想象一个脱离生活的写作者,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来,也很难想象一个不擅于观察的写作者,能描绘出令人难忘的人物或动人的画面来。总之,你随时可以构思出一部情节离奇或古怪的小说,但如果你缺乏小说中人物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底蕴的话,那么你的作品终究会是虚空的,没有生命力的,无法打动读者的。即使你使用了最华丽的词藻,也只是一堆失去灵魂的汉字。

校园作者应该最了解校园,校园生活也应该五彩缤纷,可是描述校园的作品却大都是千篇一律的,主人公不是与某BF相恋后身患绝症,就是和某GF相知时飞来车祸,一场悲剧草草收场,又一幕随父母迁移的“泪别”粉墨上演,整个情节线雷同得让人冒汗。主人公几乎一律成了“套子里的人”,只是更了名换了“性”而已。遍览校园来稿,尤其不敢乐观甚至令人担忧的是,作品中除了别别扭扭的情节外,竟然很难找到一个半个水灵灵的活蹦蹦的生活细节!

为此,我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普通编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写作者,不得不高声呐喊:年青的校园作者们,请你们为细节而写作吧!

选材与剪裁

最后谈谈题材。对于一个聪明的写作者而言,它似乎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题材太多,看都看不过来,又何愁无题材可写?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难题,因为谁都知道,要写好确非易事。

我见过一个中学生作者,他在写作上花费的功夫委实不少,平常见书就读,笔记累积有数十叠,稿子也写得很杂、很多,科幻灵异情感纪实,什么都有,写作体裁也轮换着尝试了个够,时而小说,时而诗歌,时而剧本,花样百出。有一次,他把他的所有作品拿给我“指点”时,非常遗憾,我竟然没有找出一篇像样的东西。仔细想来,他的写作不可谓不勤奋,心态不可谓不诚实,可为什么写出来的稿子都像一盘散沙呢?一句话,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缺乏选材与剪裁。

什么叫选材?这道理其实很容易懂。比如你要出远门,会不会选一个吉祥且阳光灿烂的好日子?比如你要建房子,会不会选一块风水宝地?比如你要买衣服,会不会挑最合身的那一套?你一定知道,阴雨泥泞会让你旅途烦闷,凶址荒野会影响你的身心,衣服肥大或过紧都会让你别扭不舒服。写文章也一样,你为什么不写你最熟悉的、最拿手的、了解最透彻的呢?既然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你就只写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一个”,写好了“这一个”,你就是你了。

当然,也不是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什么都可以写进作品里,什么都可成为好文章。事实上并非如此。古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其实是说做人也是做学问。真正地写起文章来就不能一日三餐式地记流水帐了。文学创作上所提倡的题材需要剪裁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种剪裁要比缝纫师的剪裁要神通得多,缝纫师只能在一块布匹上出花样,而我们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乃至宇宙万物。你可以将你的题材仓库日积月累到惊人的高度,但你经营你的作品时,只能选取它最需要的、最合适的那一部分,多一分是累赘,少一分是缺陷。你唯一要做到的要追求的只有四个字:恰到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你痛苦的可能是舍弃那些你自以为最好的却对于作品来说是多余的材料。当你终于一次又一次地学会忍痛割舍时,你就成了合格的“缝纫师”,你就靠近了成功一步。

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校园生活),处处都有许多微妙的取舍,有舍必有得。可以说,学会了剪裁,也等于学会了生活。换句话说,在生活里学习剪裁,在剪裁里学会生活,是不是也是写作者的一门哲学呢?我常常这样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锐散文公开课】甘茂华|散文写作的五个关键词
散文写作技巧
胡说作文26:一诗千改始心安
征文38 | 想 起 先 生
故事人的改稿会(李苏)
【约稿函】牵手中州作家 放飞文学梦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