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编者按: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课的《沁园春·长沙》,无论语文教材如何变,它地位却异常牢固。显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量而设计的。

    如何才能把这课上好呢?

    李迁老师原创的课堂实录给了我很多启发。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同时尽量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一、让学生自己总结“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讲《沁园春·长沙》,首先就要谈到词这种文体。我让学生介绍以前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他们对词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这时可以进行归纳总结。

我拿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与本词做比对,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两首词的句式一致,字数相同。对于词,学生知道词牌名的第一个作用就明晰了-----它规定了词的句式和字数。第二个作用得由老师点出,它掌控着词中所用字的音律(平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讲不讲,讲深还是讲浅得看学生的整体水平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写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选择一个词牌名,就意味着选择了句式、字数以及平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写词被称为填词,要依律填词。至于正文,我们需要知晓的是大多数词分上下两阙,一般情况下上阕偏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

二、鉴赏上阕的所绘之景:

1、用散文改写写景诗句。

在上阙中,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就将写景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挑出来。但前三句、后三句分别和与直接写景部分有什么联系呢?

稍一思考,同学们便可以了解到前面三句中含有看景季节、看景人和景物所属地点等信息。让学生将它转化为散文,就是:

寒秋里,我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意,将诗歌的言语系统和散文的言语系统是不同的。在理解诗歌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象进行组合。因而不必要求学生一致。)

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则是应景而生的感慨。这样一来上阙的行文思路就可以被我们归纳出来了:前提---赏景-----感叹。

2、本词中景物的特点。

我们得有一个观念即景由物组成,整个诗歌的意境是由各个部分共同营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一个意境有哪些意象构成,而且这些物前后的修饰词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相近或相似,共同营造着怎样的氛围。这样一来,我们就从文本中剥离出了山,林,江,舸,鹰和鱼这几种物。然后我们注意到万、层、漫、百这几个前缀,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长空、翔浅底这几个后饰。

我们从中能得出一个怎样的景观呢?稍作想象,我们就能感受到由数词而成的壮阔,继而我们能觉得色彩鲜艳、五彩斑斓、色调明丽的壮美秋景图。

3、毛泽东的个性与写景特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同的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是由于个人情趣、修养、志趣、阅历甚至遭遇的不同。我特别强调要注意这里表示程度的几个词,红就要红遍,染就要尽染,碧就要碧透,这个彻底性,纯粹性其实也是毛泽东性格的一种显示。据萧瑜的回忆文章称,当年在湖南师范求学的毛泽东常和萧子升讨论救国事宜,萧子升持有的改良观常被毛泽东不齿,因为毛泽东倾向于剧变,有意于换了人间。

这也导致他晚年一度将中国带入巨大的动荡和灾难中。

其实,相同的景诱发的情(感慨)也会因人而异。我想如果此时站在湘江边的人不是毛泽东,他面对如此美景生出的大概就是感叹自然之美之类的情感了。可当时国患国难背景下的毛泽东,一心想着改变中国面貌的他生出的感慨却是“这苍茫的大地,到底是谁在主持一切事物的兴旺盛衰呢?”

大哉,斯问!

三、分析下阕的抒了什么情:

1、毛泽东为什么会忆旧?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与上阙的第一句形成了一个对比,独自一人变作了百侣,当下变作了往昔。而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不变的橘子洲头和联系昨日今朝的毛泽东。

为什么他会忆旧?因为记忆里的那段岁月堪称峥嵘岁月,而且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日子被毛泽东称作峥嵘岁月呢?看吧,那时他们正青春,风华正茂;看吧,那是他们求学在长沙,拥有很好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看吧,他们关心着国家大事,写着文章,激浊扬清,形成舆论主导社会思潮;看吧,他们将过去的达官贵人看的一文不值,为中国前景而不为个人钱途,为国家公义而不论私利。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前景感到信心满满。

2、谁主沉浮?

再取一个片段,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些年轻人的激情吧,让他们在激流的江水中游泳,看他们激起的浪花居然阻止了快下的舟楫。那这江河日下的衰景,是不是因此也变得明朗起来了呢?改变中国旧面貌的人,不正是这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嘛。至此,毛泽东巧妙地回答了上阙自己的疑问,这主持世间兴衰的人不正是这是年轻有志、奋发有为的年轻人嘛?

四、拓展延伸:

结合文本内容,再结合毛泽东的言行,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毛泽东终其一生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年轻求学时曾经撰文,呼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坚持冷水浴,好游泳,73岁尚能游湘江。毛泽东文中的青年形象和毛泽东对青年的期许(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终归是你们的等)和我们身边生活中青年(求学者)形象有差异之处、为什么盛世的青年一个个萎靡不振?

我们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怎样的启示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省重点中学说课比赛一等奖《沁园春?长沙》 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备课思路
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篇《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我言秋日胜春朝——部级精品课《沁园春•长沙》品鉴
隶书: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