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鲁克两本经典书籍梳理三:决策流程(篇)
userphoto

2023.04.08 河北

关注

第三部分:决策流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崩溃的那段黑暗日子里,意大利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除非企业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否则严禁雇主解雇正式员工。结果在意大利没有人敢雇佣员工,因为一旦雇佣了任何人,他们立刻就变成正式员工,必须终身雇佣,不得任意解雇。因此,企业宁可放弃扩张计划,也不敢雇佣更多的人。尽管当时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的电力严重不足,电力公司宁可延长原本的建厂计划,也不愿意雇佣更多建筑工人,以免5年后就没有工作给这批人做。通过这项法案的原意是为了预防失业问题──就1945年或1946年的情况,这样做或许有其必要性──但结果却成为意大利人大量失业的主要原因。

真正重要的决策,都是战略性决策,必须设法了解情势或改变情势,找出可用的资源或应该采用的资源。这些都属于管理决策。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制定这类战略性决策,管理者的层级越高,则需要制定的战略性决策就越多。像意大利的大量失业,其实就是属于错误的战略决策。

为了保证决策更加精准,决策流程包含了五个不同的阶段: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在做决策前,管理者必须假定症状可能撒谎,了解截然不同的问题可能产生相同的症状,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呈现出无数种不同的面貌,因此管理者必须分析问题。

为了了解谁是必须做决策的人,以及应该把决策内容传达给哪些人,必须先将问题分类。如果没有预先将问题分类,将严重危害最后的决策品质,因为问题分类后将能说明如果要将决策转化为有效行动,应该由什么人做什么事情。有个不变的决策原则,就是必须针对每个问题,制定出各种选择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者择其一”,非此即彼的陷阱中。

替代方案不见得能保证我们的决定都是明智而正确的,但至少能防止我们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错决策。盲人当然没有办法学会看东西,但令人惊讶的是,视力正常的人也常常视而不见,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每个人的视野可以变得宽广许多。同样,我们也必须训练和拓展心灵的视野,而方法就是有系统地寻找并发展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1、界定问题

现实人生中没有任何问题呈现的面貌,可以让我们直接作为依据去做决定的。许多问题,我们乍一看,以为找到了关键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却多半既不重要,也不相干,充其量只是症状而已。而且最显而易见的症状往往透露不出任何重要线索。比如,管理者看到的可能是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于是大力削减成本,但实际问题可能出在工程设计或销售规划不佳;再比如,管理者看到的可能是组织的问题,实际问题却可能缘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决策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并且界定问题。在这个阶段,花再多的时间都不为过。

大多数管理者采用的症状诊断方式,其实不是解决之道。这个方法依赖的是经验,而不是分析,因此不能以系统化的方式获取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就无法采取这个方法。只有当我们找到确切的症状,能假定某些显而易见的表象与特定疾病相关时,才能采用症状诊断的方法。

要明确界定问题,管理者必须先找到“关键因素”,也就是在进行任何改变或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先改变的要素。只有弄清问题,把问题界定在产品组合上,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他们问“就目前情况而言,关键因素是什么?”时,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

要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关键因素,并非易事,通常必须采取两种辅助的做法,两种方法都应用到18世纪物理学家用来分离出关键因素的“虚拟运转”原理。第一种方法先假定一切条件都不变,然后问:未来将发生什么状况?第二种方法是回顾过去,然后问:当初发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了什么行动,或不曾采取什么行动,将会影响到目前的状况?

案例:

有一家公司的总裁去世了。他在位期间,对公司贡献卓著。但是由于他霸道专制,公司里比较有主见的人才全都被他赶跑了。这时候,要么不找人填补空缺,要么就找另外一个强人来当执行总裁。这里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不找人填补空缺,公司要靠谁来经营呢?第二,如果找一个强人当选,会不会又出现另一个暴君?

第一个问题:“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状况?”透露出公司需要高层管理团队,而且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公司缺乏管理团队,将会日渐衰败。

第二个问题:“10年前,如果采取什么行动,可以改变目前的状况?”。10年前,如果在体制上建立预防措施,组成高层管理团队,指派副总裁组成企划委员会,负责目标设定的工作,或采取联邦分权制,成立产品事业部。将仲裁的职能和权利,大部分由组织团队来担任。所以哪怕是仲裁撒手人寰了,也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

找人来填补执行副总裁的空缺,解决方案的目标很明显,必须让公司的最高层发挥效能,避免再度发生一人独裁的状况,同时杜绝再次发生公司无人领导的情况,必须培养未来的高层主管。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同时,必须深思熟虑限制解决方案的各种规定。解决问题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政策和行为准则?公司可能规定,借贷金额绝对不能超过资本需求的一半,公司用人的原则可能是,必须审慎考虑过所有内部管理者后,才能从外部引进空降部队;公司可能认为,好的管理者培养计划的必要条件是不能有内定的人选;公司也可能制定一项政策:工程部门更改任何产品设计时,都必须先征询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意见后,才能生效。清楚说明这些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改变既有政策或做法,才能做正确的决定。除非管理者彻底想清楚他想改变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改变,否则他可能陷入既试图改变同时又维护既有做法的危险之中。

事实上,这类规定代表了决策所依循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可能是道德的、文化的,也可能代表公司目标或公认的组织原则,整体构成了一个伦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会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只会决定不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等步骤,构成了决策的第一个阶段。

2、分析问题

为了了解谁是必须做决策的人,以及应该把决策内容传达给哪些人,必须先将问题分类。如果没有预先将问题分类,将严重危害最后的决策品质,因为问题分类后将能说明如果要将决策转化为有效行动,应该由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问题分类的四个原则:

(1)决策的未来性(企业采取行动所承诺的时间长短,以及决策会多快改变)

(2)决策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部门的影响。

(3)决策品质的考虑

(4)决策的独特性或周期性

这样的分类能确保决策对于企业整体产生实质贡献,而不是牺牲整体利益解决眼前或局部的问题。因为这个分类方式乃是根据问题与企业整体目标,以及问题和个别单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来筛选问题,强迫管理者从整个企业的观点来看自己的问题。

界定清楚问题和完成分类后,就能开始寻找事实。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自问:我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做决定?他必须确定手边的资料有多大的关联性和能发挥多大的用处,他也必须确定还需要哪些额外信息,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得到这些信息。另外,“寻找事实”只是一部分的工作而已。同样重要的是,运用信息来检测整个做法是否有效。

案例:

有一本财经月刊陷入财务困境。他们把问题界定为广告费率的问题。但是分析了事实和数据后,他们发现了杂志社工作人员过去从来不曾怀疑过的事情:无论这份月刊过去多么成功,对订户而言,它只是成功扮演了消息来源而已。市面上各种厚重的月刊已经供过于求,却缺乏轻薄短小的新闻性刊物,因此这本财经月刊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接近新闻杂志,就越能获得订户的肯定。结果,分析了读者群之后,他们重新把问题定义为: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份新闻杂志?解决方案是:转行为周刊。杂志后来的成功显示了这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管理者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所有应该掌握到的事实。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不完整的知识──原因可能是无法获得所需信息,或要掌握完整信息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成本。我们不需要掌握所有事实之后,才能有好的决策;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还欠缺哪些信息,由此判断决策的风险有多大,以及当建议采取某个行动方案时,其严谨度和准确度有多高。因为最大的骗局莫过于想要根据粗糙不足的信息,来制定精确的决策,但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当我们无法获得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依赖推测,只有决策的后果能告诉我们,原先的推测究竟是对还是错。

医学界有一句谚语:“最会诊断病情的医生不是正确诊断次数最多的医生,而是能及早发现自己误诊,并能立即修正错误的医生。”这句谚语也适用于负责决策的管理者。然而要修正错误的判断,管理者必须知道哪部分是迫于信息不足而做的推测,他必须先界定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制定出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3、制定可行性的替代方案

有个不变的决策原则,就是必须针对每个问题,制定出各种选择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者择其一”,非此即彼的陷阱中。

案例:

有一家小型水管设施制造厂由于设备老旧,已经形同报废,在高度竞争、价格意识高涨的行业中,这家公司快被市场淘汰出局了。经营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必须尽快把生产作业移出这座工厂。但是由于他们决定盖新厂的时候,没有逼自己发展出其他选择的方向,结果盖新厂的决定后来导致公司破产。事实上,发现厂房老旧的时候,他们除了决定工厂停产外,没有任何动作。其实他们可以采用的替代方案还很多:例如外包生产、经销其他厂商的产品。由于他们已经知道盖新厂所牵涉的风险,任何一个替代方案都会比盖新厂的决定更好、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然而管理层却丝毫不曾思考过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悔之晚矣。

大多数人的想象力是多么有限。我们总是看到了一个形态之后,就以为那是正确的形态。由于公司总是自己制造产品,因此必须一直生产下去。由于利润一向是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距,因此要提高获利率,只有削减成本。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把生产工作外包或改变产品组合的可能性。

只有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才能把基本假设提升到意识的层次,迫使自己检视这些方案,测试其效能。替代方案不见得能保证我们的决定都是明智而正确的,但至少能防止我们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错决策。

事实上,找出各种选择方案,也是我们激发想像力、训练想像力的不二法门,是“科学方法”的精髓所在,一流科学家都具备这样的特质──无论他多么熟悉观察到的现象,他还是会把其他可能的解释都纳入考虑。

当然,缺乏想像力的人不会单靠寻找选择方案和思考选择方案,而变得富有想像力。但是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想像力,都远远超过真正用到的想像力。盲人当然没有办法学会看东西,但令人惊讶的是,视力正常的人也常常视而不见,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每个人的视野可以变得宽广许多。同样,我们也必须训练和拓展心灵的视野,而方法就是有系统地寻找并发展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选择方案的内容因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异,但是永远都需要考虑一个可能的方案: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

不采取行动和采取特定的行动都同样算是完整的决策,不过真正了解这点的人寥寥无几。认为碰到问题时,就必须采取行动,这种想法纯属迷信。

案例:

20年来,一家大型航运公司一直找不到适当人选,来填补某个高层主管的空缺。好不容易找到人时,新人往往一上任就陷入麻烦和冲突之中。但是,20年来,每当这个职位出缺,他们都立刻找人填补空缺。终于在第21年的时候,新任总裁问:如果我们不填补这个空缺,会发生什么状况?答案是:什么也不会发生。结果显示,这个职位负责的根本是毫无必要的工作。

在所有的组织问题中,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到不采取任何行动的选择方案。传统的做事方式,以及只反映了过去需求、却不能反映目前需求的职位扼杀了管理者的愿景和想像力,除非我们在决定如何填补某个职位空缺时,将不填补空缺也纳入选择方案,否则就会面临组织中的管理层级不断增加的危险。

4、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如果他之前做了完善的功课,那么现在他的手上应该已经掌握了好几个足以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或是有好几个不尽完美的选择方案。

我们可以根据四个标准,在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第一、风险。管理者必须根据预期的收获,来权衡每个行动的风险。任何行动都有风险,即使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有其风险。但最重要的既不是预期的收获,也不是预期的风险,而是两者的比率为何。因此每个选择方案都应该包含对比率的评估。

第二、投入的精力所达到的经济效益。哪些行动能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成果,能够在受到组织最少干预的情况下,推动所需的变革?可惜的是,许多管理者偏偏喜欢用牛刀来杀鸡,或试图螳臂当车。

第三、考虑时机。如果情况十分紧急的话,那么宁可采取戏剧化的决策和行动来提醒整个组织,有大事发生了。另一方面,如果需要的是持续性的长期努力,那么最好稳扎稳打,积累动能。有些情况下,解决方案必须是决定性的行动,而且必须能立刻将整个组织的注意力聚焦于新目标上。有些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最后的目标可以暂时隐而不宣。

需要考虑时机的决策非常不容易系统化,难以分析,而依赖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仍然有一个指导原则。当管理者必须完成新计划时,最好雄心万丈,有宏观的愿景、完整的规划和远大的目标。但是当他们必须改变惯常的做法时,刚开始最好一步一步慢慢来,宁可稳扎稳打,不要有不必要的动作。

第四、资源的限制。执行决策的人是谁,是最需要纳入考虑的资源限制。只有找对了执行人选,才能有效执行决策。执行者的愿景、能力、技巧和理解决定了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的行动方案对于执行者的要求或许高于他们目前的能力,然而却是惟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决策中就必须包含了提升执行人员能力和标准的计划,否则就必须另觅合格人选来执行决策。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然而今天许多管理者每天在制定决策、制定程序与政策的时候,都没有先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将之付诸实施?我们有这样的人才吗?

管理者绝对不可因为找不到足以胜任的人才,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制定决策时,必须在真正可行的各种替代方案中做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最后决定采取哪种行动,都足以解决问题。如果对现有人员的要求必须高于他们目前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那么现有人员就必须学会做更多的事情,达到更高的要求,否则就必须找别人取而代之。如果找不到胜任的人才,宁可暂时不做,也不要做出错误决策。

5、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有效实施。管理决策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他人的行动,来发挥决策的有效性。“做”决策的管理者其实没有真的“做”了决策。他界定了问题,设定目标,说明规则。他还将决策分类,搜集信息,寻找各种可行的选择方案,并且发挥判断力,从中选取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但是,决策必须采取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作为管理者,他只能和下属沟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然后激励他们把事情做好。只有当下属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时,管理者才真的做了决策。

要把解决方案转化为行动,必须让员工了解他们和同事在行为上应该有哪些改变,也必须让他们了解新的做事方式有什么最低要求。如果所做的决策要求员工从头做起或改变思维方式,这样的决策显然不合适。有效沟通的原则就是以清晰、精准而明确的形式沟通,只商讨重大的偏差和例外。

要懂得激励员工,必须让每个决策在负责执行决策的员工心目中,变成“我们的决策”。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参与决策过程,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执行效果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鲁克:4个标准,帮助管理者避免决策失误
《管理的实践》——决策!战略决策!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同步配套题解
有效决策的六大步骤
没时间看完德鲁克的39本书,一定要记下这39条!
GROW模型:世界上最常用的教练模型(附完整案例及全套表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