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产生的是不可逆转与难以治愈的深层心理创伤
userphoto

2023.05.30 河北

关注

01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家庭暴力不仅使受害人遭受肉体上的伤害,而且还使受害人遭受言语虐待、精神上的压迫,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仅是妇女和儿童,还有许多青少年。

家庭暴力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使内心的创伤更加难以愈合,甚至可能对青少年的人格和性格造成深远的伤害,如人格缺陷、心理扭曲、孤独感、暴力倾向、反社会心理等诸多不良问题。

有关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关注家庭暴力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工作等领域。

要根除家庭暴力问题,就需要有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以社会权力、国家权力与反家庭暴力庇护所三权相互交织与协作为路径,共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构建了库兹涅茨曲线,来解释社会发展中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并探讨了公共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限度,并讨论了如何制定反家庭暴力的政策,分析了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

这个工作框架体系要具备行政性、志愿性和专业性并结合妇联、邻里帮扶和专业社会工作三方来尝试构建。

还有学者针对女性家庭暴力的现象提出了专门策略,分别是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

有关家庭暴力的定义

暴力的概念近年来一直有争议。由于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各国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和确定。

同时,现阶段的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类型作了详细规定,包括殴打、性虐待、虐待等;家庭外暴力行为指非配偶间的暴力和剥削手段; 也有与家庭内有关的暴力行为,以及残害妇女的传统习俗都属于家庭暴力。

美国学者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共同生活的人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任何严重伤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或性虐待和性威胁。施暴者一般是家中的成年男子,受害者一般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


02

在1996年的《家庭法》 中,英国对家庭暴力没有明确的定义。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在其婚姻关系期间或之后,支配女性的暴力行为和控制女性待行为。

国外学者Julien D.Payne 和 Marilyn A.Payne介绍了加拿大的家庭暴力立法。将家庭暴力分为对老年人的伤害、对配偶的伤害和对子女的伤害。他们认为,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是经济伤害,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伤害。

配偶伤害严格限于已建立婚姻关系的人。这种伤害包括身体、性、心理或情感上的压抑。对 儿童的伤害可能包括身体、性和情感上的压抑,以及经济上的剥夺,例如没有提供足够的食物、衣服、住房或医疗。

有关家庭暴力成因的研究

国外对于家庭暴力问题的研究较之国内要深入得多,具体情况如下。

从认知偏差的角度,国外研究者Green认为,男性暴力是由施暴者个人认知和行为缺陷造成的,包括自卑、偏执和沟通能力差等。

还有研究人员从人类攻击本能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击是人体的一种内在本能,需要有规律地释放,否则会不断积累,直至爆发。

国外学者认为由于男性个人的心理需要,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强烈的不满,而男人更倾向于产生一种意志的力量,只有使用暴力才能让他感到安全和满足。

家庭系统观认为家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暴力关系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夫妻互动的结果。

虐妻的根本原因在于婚姻本身的不适应,通过家庭社会学观点,研究人员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主要组织,这使得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机会远远大于其他社会成员,因此,发生冲突的机会也很大,也会导致更多的家庭暴力。

有关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研究

在国外,家庭暴力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国外社会工作干预是解决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社会工作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于受虐者没有能力的理念,美国的家庭暴力干预经历了从警察干预到社区干预的过程,而在英国社区则侧重于预防与援助家庭暴力。

为使家庭暴力受害者能尽快康复,人们普遍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来处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绪和表达障碍。

还有一种方法是小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使受害者清楚的认识到他们的不良情绪,同时积极探索处理,在此过程中与小组成员形成团队的支持,重新形成自我认知和受害人对家庭的期望。

依托健全的家庭暴力救济体系,大量的妇女儿童保护机构和基金会为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国外社会工作在如何更有效地干预家庭暴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理论经验,如何评价、预防、识别、处理和干预家庭暴力。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就如何有效干预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了一项研究。还阐述了儿童保护专业人员在为受害儿童服务时必须具备的态度和信念。

研究人员指出,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家庭暴力,制定相关的培训和评估程序,开展有效的服务。

研究人员通过对紧急庇护所里的家庭暴力受害母亲和受害儿童进行了个案访谈和心理量表测量,探讨了家庭暴力发生的阶段、家庭暴力造成的不同影响以及受害者母子之间的相互影 响,对受害母亲和儿童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帮助。


03

国内外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外对家庭暴力的立法和促进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对待家庭暴力的理论与具体操作都较为完善,而国内干预措施工作不足,只做到了法律的倡导与宣传。

所以说国内的针对性微观研究理论尚且不足,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探索。

相信在未来不久,我国会更加深入对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探究。

家庭暴力

1993年12月,联合国大会界定了侵害妇女权益的暴力行为并在《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宣言》中明确规定。侵害妇女权益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以及对妇女人身自由的威胁、威胁或限制。

现阶段的研究者所提到的家庭暴力是指孩子遭受过父母不止一次的殴打谩骂,并且身体受伤如出现全身疼痛,瘀伤等,或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孤僻自闭、脾气暴躁、易怒易冲动、出现偏激行为和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等,严重影响到正确的生活。

青少年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

我国学者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研究人员所选取的青少年的范围是年龄在12—18岁,有独立的思考力、判断力、认知力的人,并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育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

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的概念起源于希腊语,既指外力造成的身体伤害,也指强烈情绪造成的心理挫伤。在现代,外部力量被称为生命事件,心理伤害与这些生命事件有关。

虽然导致心理创伤的事件不全是天灾人祸,不涉及生命安全,更多表现为各种生活琐事叠加的负面情绪,但最终会导致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异常,滋生各种心理疾病。病程可延长至数年或终生。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的形成源于两大主流,行为主义者对认知疗法的应用和认知主义者对行为指标的价值肯定。

认知行为理论主张将认知理论应用于行为矫正,以进一 步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此外,该理论还考虑了认知对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出现心理创伤的青少年个体存在的问题是自我效能感不足或原自动思维形成的错误观念和决策可能扭曲对外部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释,导致积极行为和正常功能情绪无法发展。

研究人员选取探究的案主存在着认知偏差问题,通过认知行为理论以及一系列的个案工作方法使得青少年案主有正确的认知行为。


04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的主要思想是:相比父亲来说,孩子一出生更亲近于母亲。依恋关系的安全与否是未来社会关系的影响基础。而社会关系也决定着生活的质量的高低。

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依恋关系也相当重要。那些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会导致自己不愉快的心境,还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之成为舆论焦点。

心理学中曾说过:一个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孩子逐渐和母亲分化,从母子“共生”的关系中逐渐变成母亲、父亲、孩子组成的三元关系中。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在孩子的成长 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比如说。长期在情绪压抑紧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行为表现为易怒且难以相处。

一般家庭中,冲动且嫉妒感强的男人往往是家庭暴力施暴者,而受害者则会感到孤独与绝望。

可想而知,孩子依恋着孤独与绝望的母亲所成长必然导致其心理需求有所欠缺,也就是说,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往往越偏激,性格越孤僻。

要了解家庭受暴心理创伤青少年的现状首先需要对实际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我们以 社区中的一个家庭为例。

研究人员先对社区内家庭存在暴力行为的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的家庭成员开展电子问卷调查。根据获取到的家庭关系相关方面的信息及时做出汇总并形成初步判断。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果包括父母的基本信息,包含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对待亲子关系的看法,还有父母的一些日常行为特征。孩子的调查问卷与上述大致相同并且包括孩子分别对父母的看法。

研究人员选取了部分12到18岁的青少年及父母作为访谈研究的调查对象,青少年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访谈虽然能够更深切实际的了解情况,但是为了保证访谈结果的真实性与被访谈者信息的保密性。

但因为孩子对虐待的不易衡量,在挨打、打骂等难以衡量的问题后,问卷对身体虐待的各种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设问从汇总结果可以看出,确实有一部分青少年正在遭受或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


05

一些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容易出现暴力行为,遭受过家庭暴力的青少年会有心理障碍、社交障碍、焦虑、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其中造成社交障碍、焦虑暴躁的人很多。

很多人对于目睹家暴行为后的做法是不理睬,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

家庭受暴青少年的身体受到伤害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总结表示,最直接青少年受到伤害的方式是身体受到伤害。遭受家庭暴力的群体他们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或多或少造成了伤害。这些伤害包括各种程度的淤青、流血、肿痛等。

不管是何种程度的身体伤害,都或多或少对青少年的身体各部位造成了影响。且这些影响都会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少年的异常发育,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不仅是这些身体伤害,遭受过家庭暴力的青少年的心理也常常出现问题,一些心理问题包括自闭、注意力无法集中、抑郁、厌食、情绪暴躁等不良状况。

调查问卷的汇总结果也表示。有个别受害者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会出现极度恐惧黑暗,睡眠过程中频繁做恶梦、甚至是失眠等睡眠问题。

这对于青少年来说,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可逆的,极其严重的伤害。

家庭受暴青少年的心理受到创伤

青少年不仅受到了身体伤害,还有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不健康的的心理影响。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或者亲身经历家暴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长大都往往会逐渐变得自卑与敏感,他们会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身边同伴交流兴趣。

所以这部分青少年大多都非常不擅长与同龄人交往,他们对待同伴往往持有疏远的态度,进而在生活中,他们也得不到同伴的关爱与关注,在学习上也没有同学间相互交流。

长此以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类青少年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06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对家庭与父母的不满扩大到学校,甚至是自己的小型社会,对周围的人都充满敌意。

比如说在学校顶撞老师,经常与同学产生争执,甚至是殴打同学。同时由于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他们很容易与非人为伍,形成校园暴力的恶势力。

由此可见,家庭暴力对青少年产生的是不可逆转与难以治愈的深层心理创伤,很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歧路使他们的一生都不会幸福。

家庭受暴青少年出现偏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长期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仅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疾病,而且父母无法对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青少年自然也无法学习到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没有约束意识。

所以严重情况下,家庭暴力会间接导致青少年的犯罪问题。

比如说,在父母和谐家庭融洽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普遍的性格特征,有自信感、安全感以及良好交际能力等。而在父母经常吵架有暴力行为的情况下成长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自卑、专注力不足等性格特点。

一 般情况下,家庭暴力对青少年来说最有问题的社会行为就是青少年无法分辨对于愤怒的表达方式。

长期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与同龄人产生误会后,更容易有暴躁的情绪,继而他会潜意识学习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

因为他从父母那里渐渐意识到到吵架打斗就是表达愤怒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他们也会用暴力解决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且青少年不具有成熟的自我认知意识,更严重的话会导致青少年犯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少年与暴力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现象调查
十四岁学生杀害老师,我们该如何避免孩子的暴力行为?
从家暴受害者到罪恶化身 ,“小丑”的故事里到底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婚姻中性暴力如何应对呢?
家暴的误区、识别、应对和自助全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