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享机制,一场思想上的革命
userphoto

2023.07.18 河北

关注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作者:赵春凌,《国企》杂志执行总编辑

  来源:《国企》杂志2023年7月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共同富裕做出全面擘画和系统设计。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哪个国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中国,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共同富裕作为我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价值追求,被嵌入现代化强国目标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心课题。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新近出版的《共享机制》一书,对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解读和思考,并在微观层面给出了实现路径,读来颇受启迪。

共享理念:破解贫富分化的“金钥匙”

共享理念在国家层面的首次提出,要追溯到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最高领导人指出,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可见,共享理念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动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2021年3月,国家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共同富裕”一词被多次提及,彰显了中央的坚定决心与高度重视。同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等问题。最高领导人在会上郑重宣告:“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导向,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中国人均收入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高收入群体几乎跟美国相当。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以及背后的资本阶层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支配性地位,获取了超高收入。这种超高收入,是以牺牲社会其他群体的利益获得的。

另一方面,国内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高,收入增幅远远赶不上GDP增长。而居民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八成以上。可见,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这些宏观政策的陆续出台,表明中国正在转换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增速优先转向兼顾公平。

推进共同富裕,要以多数人利益为本,以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群体。企业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微观主体,无疑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事实上,国外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2019年,近二百家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召开“商业圆桌会议”,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摒弃了“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明确指出“企业应该照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股东外,还包括客户、员工、供应商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等”。

《共享机制》一书对此写道:片面强调股东至上,只会让企业发展短期化,使企业失去社会基础和员工支持,丧失内在活力。“企业应该成为劳动者、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享的平台。”

这是共享理念为破解共同富裕这一世界难题,在微观层面提供的新思路。

机制变革:牵引共同富裕的“牛鼻子”

企业如何成为共享平台,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曾带领两家央企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行列的宋志平认为,关键在于机制。

宋志平深耕企业40年,自称“是一个机制主义者”。因为他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发现,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往往是内部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归结起来就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把财富“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显然,这两个方面,离不开先进有效的机制。

什么是机制?2014年,时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总结混改试点经验时,对机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说:“所谓机制,就是企业效益和经营者、技术骨干、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在他看来,“资本+经营者+劳动者”是企业机制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上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资本只有实物形态,即现金、厂房、土地、机器等。现在,我们要将企业中的人视为人力资本,让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企业的财富。”

共享机制的核心,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时改变现有的分配规则,让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共享企业创造的财富。这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

其具体做法是,通过股权激励、岗位分红、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和跟投等,让广大员工不仅享有工资和奖金,而且能像金融资本一样分享企业创造的财富,让企业成为助力共同富裕的平台。

在这个共享平台上,员工凭借劳动进入中产阶层,实现社会的均富和共富——这正是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在企业层面的体现,既符合我们的共同理想,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更加强劲的动力。

当然,共享机制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大锅饭”。它需要企业在效率和公平、竞争与互助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在国外,与员工共享财富早已是企业较为普遍的做法。以员工持股为例,法国工业部门企业的员工持股率超过50%,日本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实行了员工持股,在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员工持股也十分流行。

在中国,也有不少企业成为打造共享平台的先行者。《共享机制》一书选取了12篇企业案例,其中有宋志平在中国建材工作时所属企业的案例,更多的是他走访或观察过的优秀企业实践。这些案例涵盖了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也涉及了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科研院所等不同领域和业态。

书中深入讨论了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科技分红、项目跟投等机制。例如万华的员工持股和科技分红、华为的“财散人聚”机制、西安光机所的“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的“西光模式”、小米的“弹性薪酬制度”、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等等。

实践证明,中国的企业完全能够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成为共享的平台,对国企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也颇有启发。

国企改革聚焦三件事:体制、制度、机制。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机制改革要处理好企业效益和经营者、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关系。目前,国企在体制、制度改革上有比较清晰的办法,但在机制改革上仍需要进一步发力。

宋志平认为,许多民企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了分配,给了骨干员工很多期股、期权。但有的国企在机制上做得还不够,由此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容易流失,二是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必须从机制上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在企业中推行共享机制,通过合理的分配手段,建立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

这是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也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必然选择。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几十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和不平等的加剧,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近几年国内年轻人中流行的“躺平论”“佛系青年”等思潮,也意味着部分群体对自身收入难以增长、阶层日益固化的不满。可见,以共享机制为基础,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个人有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机制》一书,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的当下,《共享机制》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卫伟:为什么做企业一定要读《共享机制》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2019上海·世界并购大会上的演讲全文
关于员工持股不得不说的真相
【深度长文】 如何构建合伙人制度?(上篇)
干货:华为员工持股哲学详解
股权激励的不当造成风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