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穆先生:我敢大胆说一句,中国人苦闷的最后症结在此
userphoto

2023.08.20 河北

关注

钱穆先生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在当时中国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钱穆不得已只能远赴台湾躲避战乱。

但在西方化程度高的台湾,习惯了中式传统生活的钱穆在此极为不适应。

钱穆先生看不惯西方的电影,在一次偶然听到了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极为喜悦,一时间如痴如醉;钱穆先生吃不惯西方的面包、咖啡,在自己做了红豆小米粥吃后终于感到安稳。

后来,钱穆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此六十年来同所感到的“人生无出路”这一种苦闷心理,其最后症结所在,正为此六十年来之中国人,作意背弃自己文化传统而谋求各自生活之改进。

西方文化对旧中国的冲击

钱穆生于1895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化知识和做学问的热爱和渴望。

钱穆小时候在乡里的私塾读书,教书的先生先是教他读完了一遍《百字经》,然后让他一字一句地再读一篇。

但钱穆在读完一遍之后,竟然直接放下书就给教书先生背了出来,一字不差,一句不错,让教书的先生极为震惊。

此后,钱穆一直潜心学习,在光绪30年考取了进士。

但同年,清政府开办新学,费用十分高昂,钱穆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说服父母让他进入了当时的西洋学堂。

钱穆从中式的私塾到西式的学校学堂,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和学问。

但钱穆的早年经历并不顺利。在他求学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家庭的不幸和社会的动荡。

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庭负担随之落在了他的肩上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对学术的追求;他利用寥寥的时间来阅读各类书籍,从传统的四书五经到西方引进的各种文艺理论书籍,他都有广泛的涉猎。

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有着浓厚兴趣。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时间的推移,钱穆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

考取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后,年轻的钱穆因学问出众、成绩优异,很快引起了师长们的注意。

他的热情和才智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和鼓励。钱穆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攻读研究生,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和学者。

出于对学术学问的向往,他决定去英国留学。然而,在留学过程中,他遭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文化差异,还要面对语言的障碍。

但钱穆没有放弃,他努力学习英语,并克服了这些困难。他通过勤奋和努力,在英国的伯努利皇家学院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艺学学士学位。

回国后,钱穆先生被中国大学特聘为文艺学一级教师,此后,钱穆先生一直在文艺领域深耕。

在民国时期,钱穆先生因为战乱被迫逃往台湾。然而,他发现台湾的西方化程度相当高,这让他感到很不适应。

在当时,台湾正处于日治时期的影响之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开始逐渐渗入台湾社会;这种西方化的风潮对于钱穆先生来说,作为一位崇尚传统文化的学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当时,钱穆先生在笔记中写下:“每一中国人,久居英、美,早餐总是面包黄油牛奶橘子水,但会时时想到油条烧饼与豆浆。

当钱穆先生收到他在美国的朋友的来信时,朋友在信中告诉他:自己的家庭已经学会了自制豆浆油条,一些同样是中国人的街坊邻居知道了,特意来学习如何制作豆浆油条。

钱穆先生在得知后,不禁感叹道:“从小见大,以美国人之奉养来奉养中国人,究竟亦不是一理想。

同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变化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西方列强的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大清彻底灭国,西方的思想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
旧中国积贫积弱,为了寻求出路,中国的一些进步分子在上个世纪决定效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的运动。

如辛亥革命后,传统的主仆概念被彻底推翻,男子剃掉辫子,女性不能再裹小脚,旧时候小辈要给长辈行大礼时要三叩九拜的礼节也改得简单了。

中国在上个世纪经历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导致了中国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深刻变化。

如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成为工业生产,人们开始坐洋车,使用西方的电话机,用西式的新学取代旧中国的私塾学堂。

西方文化以其现代化的特征和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这些是好事,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西方文化以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输出的强大影响力近乎蛮横无理地进入当时的中国社会。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发生。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这对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新思潮的涌现和西方思想的引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并试图超越传统中华文化的束缚。

例如教育方面,西学洋学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专业化的知识。

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希望通过接触西方文化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媒体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更加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媒体形式的传播,使得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很多人也不再听传统的戏曲等等了。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下降。

又例如在形象和服饰上,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人对服饰和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汉服逐渐被西装和西方流行文化所取代。

人们开始穿西装和中山装,而对传统的马褂和旗袍嗤之以鼻。

渐渐地,西方文化的地位水涨船高,而传统文化却日益衰落。

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关注焦点。与此同时,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和限制。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中国人逐渐背离传统文化,并追求更加开放与先进的类似西方的思想观念。

但是,西方的文化真的适合当时的中国吗?正如钱穆先生在《历史与文化论丛》中反问:“此异族之文化当真适合于我族否?”

显然,这些西化的文化终究会带来一些危机,钱穆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到如今,我们一切生活,虽在尽量求新求进,尽力向西化路上跑;但不满、不安、苦闷、无出路的时代病,却更深更重,恐会到达一无可救药之阶段。

鲁迅说过了:全盘否定是固然错误的,毕竟西方文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便利与先进;但全盘肯定就是万万不可了。

从当时社会的一个个小视角便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例如,民国时期的女性,面临着传统封建观念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她们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

这些新观念的传入,给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挑战,她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既要维护传统家庭观念,又要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平等。

除了思想观念的冲击,西方科技的传入也给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和挑战。

又比如,汽车的引入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对于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运作方式和安全知识并不熟悉,他们需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出行方式,同时也需要克服对于各种交通事故的担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饮食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带来了各种新的食品和烹饪方式。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了各种西餐,如面包、奶酪和咖啡等。

中国人需要适应这些新的食品,同时也需要面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他们需要寻找到如何保留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接纳和融合西方的饮食文化。

中华文化的出路

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日益惆怅的局面,钱穆先生却和其他有识之士一样在积极地寻求出路。

钱穆先生说:中国历史记载至少已经有二千年未曾中断过,全世界便没有第二个例可相比。中国历史的本身,既是如此广大而悠久;

加以记载的详备,既有条理,又能客观,这即证明中国民族对人生经验有其更深的了解。……换一句话说,这即是中国文化该是极有价值的好证。

在台湾,钱穆先生自发地在社会各界寻求资助和帮助,在资金足够之后,在台湾开设了一场免费的中华传统文艺表演,一时间社会各界反映热烈,叫好又叫座。

后来,台湾当局还以钱穆先生的名义,正式设立了一座专门表演中华传统文艺作品的演出场馆。

中国社会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对抗。但是,智慧的文艺家和学问家意识到,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立身以立学为本,治家以治国为本”的理念,这一思想既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理性主义的思想。

例如,胡适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就是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继承和创新。

民国时期,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他们不仅吸收了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的“中西融合”理念,既包含了西方科学知识的吸收,又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开始吸收西方文学的技巧与表现方式,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关注和批判。

随着中国这头雄狮的逐渐苏醒,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独特的文化复兴与兴起。尽管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让传统文化受到冷落,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关注和热爱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孔子学院、儒家课堂年年兴办,学生们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古代诗词和传统礼仪等,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中华文化的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修缮古建筑、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使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得以保存并传承给后代。

同时,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京剧、国画到茶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各种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中国元素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际时尚舞台上也渐渐成为一颗不可磨灭的明星。无论是在好莱坞电影亦或是巴黎时装周,中华元素成为了世界文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就在近日,中国的茅台酒与法国的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的合作,既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增强了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当今的中华文化,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说的那样:

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历史与文化论丛》钱穆

《中国历史精神》钱穆

《国史新论》钱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大师钱穆谈人生
从马一浮、钱穆两位先生说起:通人之学与专家之学,格不相入
李祥熙|钱穆论中华文化与中国人
宾四先生
钱穆先生:如何护持我们的文化?——象样地做个中国人!
灵魂与心 作者:钱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