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答录:如何做到“明心见性”?
userphoto

2023.01.18 广东

关注
带给您有深度的灵性智慧

问:“佛性”“自性”类似于“道”、“空性”吗?等同于“祥和清明安静慈悲“的感觉吗?
答: “自性”“佛性”类似于“道”的概念,都带有一种存在本质的意思。自性,在足能行,在眼能见、在耳能听,在胎能生,是一切秩序的总和,是一切经验的总和。
对于“自性”来说,空性、慈悲、定静、喜悦等等,是人们清净“自性”的种种体现。就好像玻璃的体现,是透明。人们看见了透明的坚硬石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看见了“玻璃”。
所以,当人们能时常、无条件的感到“祥和清明安静慈悲“,某种意义,就是体会到了清净“自性”。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的表现。
问:佛学讲的“六道轮回”与”涅槃”,是否可以理解为,六道中的”六类意识“,只要最终回归到“自性“,认识到自己的清净本性,就是所谓的涅槃?
答:六道轮回,只是一个概念。意识是不分类的。有区分的、有类别的,有差别的,是人们的记忆、思维。所有意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对所有的现象的知道而已。就好像,谁都能看见光或黑暗、谁都能听见声音或者寂静。这种能见、能听的属性,称为“意识”,称为“自性”的觉知。在这一点上,所有人是没有差别。区别只是,人们的人生经历不同,所见所闻不同。但这个能见、能知、能觉知一切现象的意识主体,是相同的。把自己等同于这样的意识主体存在,深入体会他、了解他,人们就会体会到“祥和清明安静慈悲“的感受,某种意义上,就是合一的涅槃。
问:如何理解“真空妙有”,如果说空可以生有,那么,这个有是怎么产生的?比如说眼前的一切所见所闻,作为“有”,又该如何理解?
答:所谓的有,是因为你的心能够觉知,能够让一切所见所闻成立。所谓的有,是因为你的心,能觉知到所见所闻,所以称为有。而不是说,所见所闻的存在,称为有。现象是因你的觉知而存在。不同的觉知方式,会觉知到不同的有。就像盲人,觉知到的有,是一片黑暗。色盲觉知到的是黑白,动物觉知到的,比普通人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不存在真实而恒常的“有”。
问:那么,这个有是根据自己的业力循业发现的?也就是说,不同业力的人或其他有情,看到或听到的都不是一样的内容?
答:是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问: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是否会将一切都看淡了,人们也就会觉得没意思了?
答:如果用自己的意识分别心,去明心见性,去试图看见真相,几乎是本末倒置,不可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自我”的消散和停止,放下一切想法,让自己安静到一念不生,那个状态就接近明心见性。而如果做到“明心见性”了,会有一种恒常的自由、喜悦、快乐,并不会感到人生没有意义,而是感到一种更广阔的意义。
问:有时感到自己就像活在一场梦中,每个人都在演着自己的戏。现在就觉得不想为眼前的一切事情而投入了,一切也都如“梦幻泡影”,是这样吗?
答:这个还是一种思想观点。要用不执着的心,来进行禅修。不要着急,不要逃避现实,不要期盼未来。在禅修中,等某一次条件成熟,你会感到一种长时间的定静,喜悦,浓浓的慈悲和爱意。在这样的状态里,首先是自己的思想,会觉得根本不重要了,先是把“我相”破除了,由于破除了“我”,进而才真正明白,所有人的“我”也都不存在,都是身不由己而又不自知的惯性。也就是由我及他,而破除“众生相”。这个时候,再来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一种真知真见了。
问:禅修中,如何做到正确的“观照”,成为一个“觉知者”?
答:一览无余的观照,但又并不主动。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但凡有一丝的念头、一丝的动机、一丝的情绪波动,都要被觉知。以此不成为任何念头、动机和情绪。
问:那是否只能通过禅修、冥想、静坐,才能达到“明心见性”呢?
答:所有的修行,可以说都是方法而已,也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自己的清净自性,见到这个自性了,可以说就是“明心见性”了。
通常,对于执着于听闻、执着于经论中的智慧、执着于从思维的角度,想要从中找到“明心见性”答案之人,需要通过禅修、静坐,让自己安静下来,放下一颗想要追求答案的心。通过禅修,结合自己曾经的智慧,在某些时刻,这样的人会达到“明心见性”。
而对于执着于禅修、冥想之人。禅修带来的觉悟,有时会发生在禅修、冥想结束后,在真正放松的时刻。禅修中,当人们有了一定基础后,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把所有的方向都放下了,什么也不求了,反而会接近真相和觉悟。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切方法都不是必要的。因为方法只是一种工具。
这就好像,人们开车去旅游,起初是为了到达一个美景、到达一个目的地。但美景是什么呢?有时突然发现,原来车窗外的景色就是目的地。再进一步发现,其实美景一直在自己心里,是因为自己的心,赋予景色“美”的意义。原来根本不用开车去外面寻求。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是把一切方法都放下了,而目标却也同时实现了。
所以,总的来说,人们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一种方法。拿禅修、静坐来说,正确的发生应该是,禅修静坐是一个愉快而享受的过程,禅修过程中、结束后,会产生一些真实有用、能够解除自身迷惑的智慧。如果是这样的禅修,那么就是正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的认识方式--------禅式思维
冥想随记13丨放下对结果的执着
人然悟语:《明心见性篇》(三)
见“实相光明”之前
孙悟空为什么姓孙
冥想和正念的关系是什么?Mindiverse Talk # 第3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