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尼萨迦达塔 | 知道“我在”的是谁?

空的体验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关于证悟“无限”的开示录

The Experience of the Nothingness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著

罗伯特·鲍威尔博士 编辑

灵智宝鬘翻译团队 中译

对话08:
知道“我在”的是谁?

尼萨迦达塔:我们来举个例子吧,有人说:“我不喜欢马哈拉吉谈论的东西”,说完他起身走了出去。发生了什么呢?这个人被某个词或一组词的含义刺激到了,做出了反应,而这些词出现在头脑中。因此,头脑说:“我不喜欢别人谈论的事情”,然后,这个想法被语言翻译出来。同时,头脑接受了语言的含义,得出结论“我不喜欢这样”,于是乎就有了他离席而去的行为。类似地,如果一个人信受了某一明确的见地,并且其所思所想都基于此一见地,那么,他今后的所作所为也都会符合此一见地。能够坚信于这样一个见地,以此为一切的基础,这是因为相信了某些语义,而这些语义形成于某一特定的想法。我的上师告诉我,“你就是超梵”,仅此而已。对此,我深信不疑。因此,其他无论什么事物,在我看来都是虚假的。比方说吧,可能年轻时我非常强壮,但十五年或二十年过后,我不得不用上拐杖。再后来,连这根拐杖也没用了。所以说,身体上的所有这些变化,都与我无关。无论出现什么病痛,都只涉及身体的某个部位。

从而,冒出来的所有念头,都会基于“我是超梵”这一坚定的主念。除非坚持这一基本见地——然而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坚持——否则,我们只会认为自己是身体,并一直如此,直到死亡。但是,如果我们接受了上师的话,深信不疑,我们的整个命运、整个人生都将发生转变。

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将你的本来面目与任何你冒出来的念头分离开来。刚开始我说过,“你不是念头”,但如果你把念头当作是你自己,你实际上就变成了念头。因此,我在你和那些念头之间,在你和你跟任何念头或语言的同化之间,打入了一枚楔子。之前我说过,你成为了所有心念的总和,以及任何你赋予它们的含义。你是那些被你视为“你的”的念头和语义的受害者。我给你们举了个例子吧,之前提到的那个家伙,他相信了“我被冒犯了”这句话的语义,完全吞下了这一概念,并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认为这个想法是自己的想法)。

在打入那枚楔子的过程中,我说:“你跟念头或语义是不同的”。什么是萨埵属性(sattva-guna)、罗阇属性(rajas-guna)和多磨属性(tamas-guna)?三德就是你在玩的所有这些把戏,并且你还说:“我在做这个”,从而你把萨埵属性、罗阇属性和多磨属性的行为当成了自己的行为!你也不是三德。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已婚妇女,怀孕三个月了,有人预言她腹中的孩子将会是一位卓绝的伟人,与主神薄伽梵·室利·黑天的地位相当。预言指出,即将出生的孩子将和上主黑天一样伟大,甚至更胜一筹。这种观念或这种想法就这样确立了起来。因此,这位女士全盘信受了这一想法;她认同了这一想法及其代表的含义,视其理所当然,并认定孩子出生后就一定会如黑天那般伟大。

我遭到了“指控”,我被指控说,我是一具身体,还指控我说,我的身体得了病。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巨大的加持,因为不管身体也好,疾病也罢,都不是我。但就像那位怀孕的女士一样,我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那位女士由于被灌输了某一特定观念,从而她确信自己的孩子将如黑天一样伟大。同样地,我的上师也给我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我就是超梵(Parabrahman)。从而,这一观念被贯彻了下去。那么,这场病痛会有什么影响呢?疾病将我引向了超梵,因为我已经相信超梵即是我的真实本性。我就只是超梵!所以,这场病有助于我进入超梵。因此,疾病的顶点将会是超梵。

你是语义的奴隶,是念头携带的含义的奴隶。因此,你是头脑的受害者。

谁会相信这种见地呢?“你不是头脑”。你内在深处的那种“你在”的感觉,它必须去相信,你就是超梵,而不是头脑。不要成为头脑强加给你的语义的奴隶。我的这种病的终点,只是超梵,但其他也得了这种病的人,他们会恐慌,担心自己会死。普通人都有这种观念,都会这么去想。但对于一个坚信自己就是超梵的人来说——我几乎可以说,不管“我”是什么,那个“我”都坚信自己就是超梵——疾病是一种加持,因为疾病有助于把人送入超梵。

拥有这种“我在”之知的是谁?有个人在你里面,他知道“我存在”。但那是谁呢?很明显,你知道“我在”,但知道“我在”的是谁?

提问者:我也问过这个问题,但知道“我在”的是谁呢?

尼:我能回答“坐在这里的是你”吗?你知道,你就坐在这里,但你却还来问我!你必须搞明白,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而你却还厚着脸皮地要求我回答你的问题。

口译员:你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深入自己的核心处,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个口头上的答案。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答案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因为那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个反问句。

口译员:我们的存在,先于“我在”的感觉。因此,马哈拉吉希望我们探究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出它是什么。对此,口头上的答案可能不管用。至少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他在说什么。

问:我懂。

第二位来访者:知道“我在”的那个是纯净的“觉”(pure awareness)吗?

尼:是的,没错。了解那种虚幻状态的,是谁呢?“我在”感只是一种幻觉,它不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它是虚幻的。知道这种幻觉的是谁呢?只有是一种非虚幻的状态,才能知道虚幻的状态。你的回答没错,但你为什么说“纯净的觉”呢?为什么必须加上“纯净”二字呢?

问:没有必要。

尼:“觉”(awareness),就意味着纯净。既然“觉”知道“我存在”,那它就是更高的,超越了“我存在”。那才是最高的;“觉”中没有等级之分。在究竟实相之中,即超梵之中,没有“纯净”的觉或“不纯净”的觉此等区别。

问:纯净的觉中有爱吗?

尼:没有。你说的“爱”指什么?你怎么理解“爱”的?

问:比灵魂和肉体所拥有的那种爱更高级的某种东西。一种无形的东西。

尼:直到有了存在感、有了“我在”感、有了“知”……其中就有爱。这种爱就是一种意愿,一种想要存在下去的意愿(love to be),那是对存在的热爱。这种“热爱存在”的状态并非完美状态,而一旦超越,便是完美的状态。没有缺陷!

问:你说“直到有了存在感”,是不是说你仍然处于究竟实相中?

口译员:没有存在感的状态才是究竟实相,也就是你所说的“纯净之觉”(pure awareness)。存在感就是“我存在”的感觉。那个“我在”本身,就是一种想要继续存在下去的意愿——我想存在;我希望自己延续。

问:那哪来的爱呢?

尼:那就是爱。“能知”本身就是爱。有了“知”,你就会想要继续存在。

问:在“纯净的觉”中又是如何的呢?

尼:没有“我在”的感觉 ,没有“知”。

问:也没有爱。

尼:在那种希望继续存在下去的意愿中(love to be),你想要拥有点什么,不是吗?会有某种欲望、某种贪爱,渴望继续存在。而在超梵之中,没有这种存在之爱,因为超梵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问:如果究竟实相就在那里,已经存在,其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就是究竟实相,而究竟实相却要以某种形态出生、显化出来,其目的又是什么?

尼:你为什么要问这么初级的问题?我举个例子:你想去某个地方,去参观一番,你偏偏就是有这种需要。因为有了这种需要,所以你想去,你爱去。爱,是动力,它驱动了你。同样地,当你是存在感时,存在感也想要延续下去,它想在时间和空间中延续。这种状态就是有了“存在之意愿”的状态。所以,在有存在感的状态中,就有爱。

在完美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并不想成为它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它也不想存在。因此,在完美的状态之中,存在感不存在,没有“我在”的感觉。一切都是完美的。

当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再有需求,不再有匮乏。没有更多的忙碌。爱、欲望也在那一刻消融。假设你想去一个地方,某个远方的车站,你急着去那里赶火车。你为什么要匆忙赶路?因为你希望到达目的地。一旦到达目的地,你就不再匆忙。你静静地呆在原地;你也忘记了忙碌,不再匆忙。再说一遍。我并非是对着个人或个体讲话,我是对着五大元素的食物精华形成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我在”的感觉,在讲话。你不是个人或个体。这种食物之精华,同样也是五大元素游戏的结果,也就是“我在”的味道。“我在”并非是个体性的。

假如,你打算雇佣一个仆人,但碰巧遇上了一个非常体弱的家伙,然而,你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好仆人。他身板弱,无法胜任。于是,你给他带去好的食物、好的营养品,让他变得更强壮、更能吃苦耐劳。最终,难道不是食物把他变成了一个合格的仆人吗?你给他的优质食物转化成了他对你的服务。同样地,什么是药物?药物不也是一种食物吗?你体内缺乏某种营养时,就需要为你开出某种药方,让你服用某种药物。然而,又是谁在为那个仆人服务呢?难道不是食物的精华吗?至于你自己的身体,又是谁在为你服务呢?难道不是作为你的“好仆人”的食物精华吗?

这里所披露的这些知识,让你困惑了吗?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假想成是人类,试图通过人类的“滤镜”来理解一切;他们会把我所说的一切翻译成人类的思维模式,用一个个体化的人类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谈论的是那个基础,那种“我在”的感觉,那个“能知”,它是食物精华所成的身体的产物。

[对某位来访者]你还不清楚吗?

问:我想我已经相当清楚了;你不能仅仅根据我说出来的话来判断我。我说出来的可能与我的理解不符。

尼:你确信你已经理解了?

问:没有,有些事情在某些层面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整体来看,什么也没有理解。

尼:你说的是最高的层次还是整体?

问:整体。

尼:你说的“整体”是什么意思?

问:当一个人安住于“我在”时,就没有认知,没有念头,没有作意。

尼:当你只是存在的时候,就没有念头了吗?

问:没有。

尼:“能知”本身就是心念活动的潜能。

问:可以有心念活动的潜能,但如果没有释放出来,就没有念头。

尼:有了“能知”,念头可能会自发出现,也可能不会;你根本无法控制。有念头或者没念头,完全取决于“能知”。

问:可我们刚才谈论的是遍在的能知之力,那是没有心念和精神活动的。既然如此,哪来的念头呢?如果我们被告知要保持并安住于“我在”之中,那么,哪有什么念头?

尼:暂且别管这些,停止思考……

***

尼:我告诉你的,你无法理解;你告诉我的,我也理解不了。那多说还有什么用呢?

问:好吧,我并没有打算暗示我知道点什么;我觉得我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现在我意识到我什么都不懂,这要归功于马哈拉吉的加持。

尼:既然你站在什么都不懂的立场上说话,你也提了问,但要我如何理解你的问题呢?

从你提问的类型和质量来看,你并未理解我在说什么。对话的目的就是要让你明白我在说什么,而我也要明白你在问什么。如果并非如此,那对话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如今身体不好,只能简明扼要地直奔主题。不要岔开话题。很多人听了我的谈话,理解了,然后进入了寂静。如果人们听不懂我讲的话,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我讲的话不被理解,那么听它们就没用。

今天早上我问了一个问题:“知道'我存在’的是谁?”而你反问我:“我该怎么理解呢?”你今天就保持沉默吧,任何问题都别问。

***

尼:早上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以为你是想跟我争论。

问:我很抱歉,让你有了那种感觉;我当时反问了,可能显得很肤浅,但并没有想要争论的意思。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一个我不知道的答案,但事实上,我确实知道答案,我也确实理解你一直在说什么。然而有时,随着知识的吸收,人们会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虽然知识照样还是被吸收了。“知道答案的又是谁呢?”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尼:我觉得你的提问似乎是在攻击或挑战我。你应该安静下来;若答案并非产生自你,你就不应该要求我来回答,因为那个问题是为你准备的,是为了开启你而准备的。一段时间内不要提问了,不要问任何挑战我的问题。

[对另一位来访者]你之前来过印度吗?

问:这是我第一次来,在印度待了三天了。

尼:你已经很渊博,灵修上你懂的很多,我没有资格对你指手画脚。在你面前,我像是个矮子。你有问题吗?[对某位来访者]你怎么不提问?

问:我试图理解的那个层次,在那里不应该再有问题。那么,我为何要降到现在的这个层次来提出问题呢?

尼:你怎么不问问题?

问:开始时是有问题的。但在终极状态下,是没有问题的。我为什么要下降到一个低的层次上来提问呢?

尼:邀请你降到低层次提问的,是谁呢?

口译员:如果你不想问问题,来见马哈拉吉又有什么意义呢?

尼:早上我已经明确告诉过你,我不是把你当作一个人、一个个体来对待的。我是对着你这个能知之力的展现在讲话。在这些谈话中,不存在“我”和“你”的区别。这个能知之力是食物之身的精华的产物,它正在与能知之力的表达对话。你总是觉得,无论你冒出什么想法,都是智慧,但那其实是一个念头。真正的智慧超越于念头,先于念头。无念、无言、无语的状态才是真知。问题在于,一个外来的概念、念头出现在了你的脑中,你喜欢上它,然后给它起了个名字。你记住了这个的名字,然后称之为“智慧”,并对此感到满足。如果没有“我在”这个最基本的念头,你怎么可能说出或扩展出任何其他的概念呢?这个最基本的念头会产生出更多的念头;也就是说,所有其他念头都由其产生。我们称它为上帝、遍在之神(Ishvara)和诸如此类的名字;我们称所有这些为“智慧”。这个首要的念头照亮了所有那些后来成为了我们的智慧的念头。然而,无论你想到的什么概念,包括“我在”这个首要的概念,都并非是永恒的。

你产生了这个首要的概念,然后把它称为“梵”、“遍在之神”。因为你喜欢上它,因为你喜欢“存在”,所以你赋予它上述这些高大上的名字。但尽管如此,它依旧只是一个概念。为什么它不是永恒的?因为它的基础只是这具食物之身。只要食物之身能适当地保持在协调和平衡的状态,此一概念或其他任何概念都将得以保留。

现在,哪里有你的痕迹?在作为究竟实相的你之中,找不到你的痕迹。只有在以存在感,即在以“我在”感为形式而存在的食物精华之中,才找得到你的痕迹。

我正在向你讲述的是我的体会,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你正在认识你自己。如果你理解了我的体会,你也会有自己的体会。请安住于你自己。事实上,上主黑天讲述了他自己的体会,但他给这个故事起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叫做“梵明”(Brahman vidya),即“关于梵的知识”。就梵明而言,有好坏之分吗?既然对梵来说,对那个被称为“无欲”(nishkama)的超梵(Parabrahman)来说,没有任何好坏之分,那么,关于本性的知识、关于真我的知识,就像是未出生婴儿的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用处。同样地,梵明归根结底也没有任何用处。

大多数所谓的“智者”,非常重视某些概念,并且他们毫无道理地认为,自己通过这些概念从而获得了智慧。他们给这些概念起了各种高大上的名字,以此来美化它们。他们把这些特定的概念当作自己的信条、信仰或奥义。但是,即便“我存在”的感觉,即便这个首要的概念,也并不真实,因为它仍然只是一个概念。最终,求道者还必须超越这个概念,进入“无分别”(nirvikalpa)的状态,也就是“无念”的状态。这样你就完全没有概念了,甚至连“我在”的概念也没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不知道自己存在。这种状态被称为“超梵”(Parabrahman),即梵的超越。梵是显化的,而超梵则是超越于梵的、先于梵的,是究竟的实相。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无论你的注意力捕捉到什么、无论你“住”在什么上,这种注意力、这种“住”,最终都应该转变成“无住”(no-attention)。最后剩下的状态就是“觉”(Awareness),就是超梵(Parabrahman)。

我说的“住”就是“知”。“知”,是为了理解,其用来理解的工具,就是注意力,也就是“住”在什么上。任何事物都会被注意力给吸纳,而要真正了解点什么,都需要通过注意力。然后,注意力本身又会融入“知”、成为“知”。那么还剩下什么呢?没有概念了。因此,连“住”也转变成了“无住”。

随着“知”的到来,你会觉得“你存在”;同时,“我在”出现在了你身上或你的注意力中。因此,没有“知”的时候,也就没有注意力。在“知”和注意力出现之后,其他一切才悄然而至。现在让我们假设,你通过注意力,能够吞下整个显现的宇宙。而当你的“知”不存在时,那个涵盖下整个宇宙的注意力又在哪里呢?因此,没有了“知”的话,以那种没有“知”的状态为基础,就可以超越有“我在”感(I-am-ness)的状态,同时也就达到了“无我”(no-I-am-ness)。智者摒弃了“知”。智者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自傲的东西,因为没有任何东西留了下来,可以用来支撑他的骄傲。

究竟实相先于“知”,它是不生不灭的。既然超梵不生不灭,是先于“知”的,那么它能有一丁点的觉知吗?

未出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存在。同样,超梵也不知道自己存在。我讲出来的话源自于究竟实相,所以你必定能够从中获得领悟。

那个让理解成为了可能的基础,仍然存在于“知”的领域、存在于注意力的领域。但是,它所指向的“那个”,没有注意力在其中。

问:如果降服了注意力,唯有沉默。

尼:要在“知”的悬崖边撒手,坠入深渊。

问:就像在沙漠中钻井,如果有水,就什么都不用做了。

尼:我说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被你的智力所理解,它超出了智力的范畴。

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都会试图保护自己。这正是生命力的职责。但我们对这种生命力又了解多少呢?

这种“我在”的感觉,这种“知”的感觉,靠食物的精华来维持。一旦这种精华消失,“知”就维持不下去了。那是五大元素游戏的产物。我再重复一遍:只要有五大元素形成的食物精华,就会有“知”。一旦精华丧失,“知”也会随之消失。你有可能永远保住这种五大元素的精华吗?

当你吃下这种有机的食物精华时,其中必须要有水分,而水总有干涸的一天。因此,食物精华也必然会有干涸的一天,所以,“知”是有时间限制的,它终将消失。你觉得,“我就是这样”,这种骄傲你能保持得住吗?这种“我在”的出现,完全依赖于食物精华,那么你如何能永远将其保持下去呢,而且你还觉得,“我就只应该一直如此”?任何的食物精华,要提取出来的话,都少不了水。但是,水的成分注定会干涸。

接下来你想问什么,请问吧。如果你想继续讨论这个主题、讨论你的真实身份,请发问吧。

口译员:我告诉马哈拉吉,说你知道《薄伽梵歌》和许多典籍。他说,这些都值得深入,但你应该记住,支撑你了解这些的首要前提是什么。你必须先存在,不是吗?

问:我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从经文中我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所以,恩典和亲近圣者才至关重要。

尼:“真理”(truth)一词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何为虚幻,也就是那些不会持久的东西。但“真实”(real)意味着什么呢?“真理”又意味着什么呢?只要是永恒的,就是真实的。我们所体验到的一切,包括存在感,则都是虚幻的,因为它们无法持久。这些都是非永恒的,人只能体验到非永恒的事物。“我在”之知是一个首要的概念,也同样是非永恒的。而那个“一”、那个“究竟”,则是永恒的,是觉。何必操心别人呢?因为在那种状态下,无论出现的什么,都只是“那个”。没有“他者”,所以根本不会出现任何关于他人的问题。

“永恒”意味着:当下和恒在。若处于当下和恒在,又何必担心其他呢?只要是永恒的,就是真理。这种状态超越了“知”和“无知”,因此不存在“知”和“无知”。你可以称之为“智慧”(jnana),你可以给它安上一个华丽的名称,但实际上,它超越了“智慧”和“非智慧”,超越了“知”与“无知”。

这是一种最为美妙的状态,光芒四射、灿烂辉煌——随你怎么称呼它。它就像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一个不孕妇女的孩子。真理就是这样,永恒便是如此。“永恒”意味着:无生。

问:马哈拉吉可能已经证得了“那个”,但我们如何才能证得那种状态呢?

尼:你说的“证得那种状态”指什么?那种状态是什么?不孕女的孩子。

问:我指的是你刚才说的那种永恒且当下的状态。。

尼:是的,我谈论的正是那种状态,灿烂、辉煌等等,但它就像是未出生的孩子。



点击“

喜欢作者”,支持原创翻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020260 清娟盲派命理 第二章 十天干类象 第六节 己土
021901 清娟盲派命理 第十九章 财富级别
论六十甲子得病吉凶(李仁贵珍藏版)
阴阳先生用书(八)(李仁贵珍藏版)
疯癫与孤独:八大山人的真相
​民国第一鬼才:精通7门外语, 能讲33种方言,一不小心玩成世界大师!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