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鲁斯特的书房——《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作家群像

普鲁斯特谈文学

妈妈坐在我的床边;她手里拿着《弃儿弗朗沙》,淡红色的封面和很费解的书名,使它在我眼里自有一种独特的个性,一种神秘的魅力。在这之前,我还没有读过真正的小说。我听说过乔治·桑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于是我就想象《弃儿弗朗沙》中一定有着某种难以形容的、无比美妙的东西。旨在撩拨好奇心或同情心的叙事,让人感到悸动和惆怅的描写,稍有经验的读者当然能看出,许多小说都这样,可是,在我眼里——我不是把一本新书看作许多书中间的一本,而是看作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仅仅由于自身的理由而存在——那正是《弃儿弗朗沙》的精华所在,是它的动情之处。那些日常生活的情节,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最常用的词儿,却仿佛有一种奇特的语调,一种铿锵的声音。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

乔治·桑(1804-1876),十九世纪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安蒂亚娜》《木工小史》《康素爱罗》《安吉堡的磨工》《魔沼》《弃儿弗朗沙》等。

这种发音方式,恰恰对应着他在散文中遣词造句的方式,他爱把喜欢的词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有所谓的空白,而这些按文句总体韵律精心安排的词,读者必须注意到它们的时值,才能感受到它们的节奏。「……」这种语调在文章中并未特地注明,全无标迹可寻,然而它是词句所固有的,你不能换一种方式去读这些词句,这是作家身上稍纵即逝却又最深刻的东西,它印证了他的真性情,我们能透过峻刻的笔触看到内心的温柔,透过佻薄的行文看到细腻的感情。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金色诗篇》《波纳尔之罪》《文艺生活》《黛依丝》《诸神渴了》等。

天边浮着一朵乌云,但阳光依然朗照在广场上,同时把圣器室也照得亮晃晃但,专为这一庄严时刻铺上的、德·盖尔芒特夫人正含笑走在上面的红地毯,被阳光蒙上了天竺葵的色调,呢绒上平添了一层粉红色柔和的光影,一层光线的被面,这种温柔的情调,这种体现于豪华和欢乐中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亲切气氛,在《罗恩格林》的某些乐段,在卡尔帕乔的某些画幅里都能看到,它也使我明白了波德莱尔为什么会用“甘甜”这个词来形容小号的声音。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波德莱尔(1821-1867),十九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前驱。主要作品《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浪漫派的艺术》《人造天堂》等。

赛维涅夫人向我们展示事物的方式,跟埃尔斯蒂尔是一样的。她不是一开始就依据事物的起因来诠释它们,而是按照我们感知的顺序来展现 它们。不过就在这个下午,当我在车厢里重新读到下面这封弥漫着月光的信时,我心头已经不胜欣喜地看到了《赛维涅夫人书信集》中一种稍后我称之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趣(难道她不是如同他描绘人物那样,以同样的方式描绘了眼前的景色吗?)的东西:

我无法抵御月光的诱惑,穿戴整齐,出门来到屋外的林荫道。其实我没必要穿那么多,街上气温宜人,一如卧室里那么舒适。但眼前却是一派光怪陆离的景象,修道士们身穿白袍黑衫,几个修女或灰或白,东一件衬衣西一件短衫,还有那些直挺挺的隐没在树木间的身影,等等等等。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赛维涅夫人(1626-1696),法国书信作家,出身贵族,十七世纪书签作家的代表。代表作为《书信集》。

我重新拾起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石匠的话题。“您当然还记得《无名的裘德》,您有没有注意到,在《心爱的人儿》中,父亲从岛上采下的石头,先运到儿子的工作室对方起来,后来也成了雕像;在《一双湛蓝的眼睛》中,墓和船的写法都是相似的,两个年轻人和他们索爱的姑娘的尸体,位于相邻的车厢里,《心爱的人儿》中一个男人爱上三个女人,这跟《一双湛蓝的眼睛》中一个女人爱上三个男人也很相似,等等等等,总之,您注意到了吗,所有这些小说是可以相互叠合的,就像在小岛采石场上竖直堆叠的石屋。”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在女囚》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一双湛蓝的眼睛》《无名的裘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等。

我读了《巴马修道院》以后,巴马就成了我最想去的城市之一,它的名字在我心目中是紧致、光滑、柔美的,而且是浅紫色的,要是有谁对我讲起巴马城里某座将要接纳我的房屋,他就会引得我满心欢起地想象一座光滑、紧致、浅紫色的柔美的住所,它跟意大利任何一座城市里的住所都不相干,因为我只是借助于巴马这个发音低沉、密不透风的名字,借助于我赋予它的斯当达尔情调和紫罗兰色泽而把它想象出来的。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斯当达尔(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倘若仅就我们的内心而言,诗人说生活扯断“神秘之线”是言之成理的。但是更真确的说法是,生活不停地在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编织这些神秘之线,让它们穿梭交叠,愈织愈厚,直到过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点和所有其他的点之间,都存在一张密密匝匝的回忆之网——循着网络寻找,就能找到那个点。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七卷《寻回的时光》

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这种全新的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具有同一的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如同伦勃朗画中的女性一样独特),神秘的脸上令人愉悦的美,转瞬间会——仿佛那种美她是装出来似的——变成一种令人惊骇的傲慢无礼(尽管她骨子里还是个善良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带给这个世界的是一种新颖的美,正如弗美尔在他的画中创造了犹如我们心灵一般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了衣料和场所的某种色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不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物,而且出现了前人不曾这样写过的住宅,《罪与罚》中凶屋和它的看门人,难道不是写得跟罗果静杀死斯塔纳西娅·菲利波夫娜时的那座又长又高又空旷的阴暗的老宅,那座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经典的凶屋,同样的精彩吗?一座住宅的这种令人心悸的新颖的美,这种跟女性脸庞混合在一起的新颖的美,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带给这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发现有些深不可测的井,而那些井都打在人类灵魂的几个孤立的点上。他是位伟大的创造者,他所描绘的世界确实就像为他而创造的。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等。

普鲁斯特谈绘画

阿雷纳礼拜堂为Caritas的壁画上的那个强壮主妇,看上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一美德的化身,这幅壁画的复制品挂在贡布雷的自修室墙上,博爱居然可以由这张精神饱满、相貌平平的脸来体现,真叫人想不到。画家想象丰富,让她脚踏着大地的宝藏,而那神情又全然像在踩葡萄榨汁,或者不如说像攀着一堆钱袋往上爬;她把自己火热的心献给,更准确地说是递给天主,就像一个厨娘从地窖的气窗拿一把开瓶塞的起子递给等在窗口的男仆。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乔托(1266-133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主要作品有《金门相会》《犹大之吻》《宝座上的圣母》《哀悼基督》等。

河面上不时可以看到一朵两朵当中鲜红、边缘雪白的睡莲,红艳艳的像草莓。再往前去,花朵开得更繁密,色泽也显得更素淡,似乎不那么光滑,比较粗糙,褶皱也多些,无意间排成了优雅的漩涡形状,看上去让人想到苔蔷薇编织的花环松散了开来,犹如一次游乐会过后满地落英令人惆怅地漂浮在河面上。另外有块地方,仿佛特地留给了那些一般品种的睡莲,它们呈现着花草那般素净的白色和粉红色,淡淡的有如室内珍藏的瓷器,而在稍微更远一些的水面上,一片片睡莲簇拥在一起,宛如一座浮动的花坛,仿佛花园里那些蝴蝶花搬到了这儿,像蝴蝶那样把它们蓝得透亮的翅膀停歇在这座水上花坛透明的斜面上。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日出·印象》《卢昂大教堂》《威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睡莲》《干草堆》等。

快到复活节的那会儿,父母亲答应我到意大利北方去过一次节,这一来,对色彩绚丽的春天的憧憬,顿时取代了充满在心头的对暴风雨的向往,先前我一心想着的是波涛澎湃而来,卷起巨浪拍击原始的海滩,海滩边上如同悬崖绝壁那般兀立着陡峭嶙峋的教堂,教堂的塔楼上还有海鸟的鸣叫,现在,这些遐想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春天的憧憬使它们失去了魅力,它们由于跟这憧憬相对立,而且只会削弱它,因此就被完全排除了,我所憧憬的春天,并不是挂着霜花、寒意料峭的贡布雷的春天,而是百合花和银莲花铺满菲耶索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把佛罗伦萨照耀得如同安杰利科的油画里金光灿烂的底色一般的春天。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安杰利科(1395-145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他开创了佛罗伦萨画派的抒情风格,对拉斐尔影响颇深。主要作品有《受胎告知》《圣母加冕》等。

我向刺槐小道走去,穿过沐浴在阳光中的乔木林时,只见阳光重新划分了树群,修剪了大树的枝条,把不同的幼树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树丛。阳光巧妙地让两棵大树合抱起来,用光和影这把锋利的剪刀将每棵树的树干和枝条裁去一半,将余下的两半拼合成一个整体,或形成一根黑黢黢的柱子,周围映衬着令人目眩的阳光,或形成一道幽幽的光束,颤颤悠悠、鬼魅似的轮廓被黑影张成的网团团围住。当一绺阳光把高高的顶枝染成金黄色时,这些吸满晶莹发亮的雾气的树枝,仿佛从整个乔木林如同海底森林那般浸沉其间的翠绿色的湿漉漉氛围中冒出头来。这些大树自身的生命仍在延续,树叶落尽之后,生命的活力在裹住树干的那层绿色茸毛上闪着光,或者在当初撒种在杨树顶上的槲寄生开出的瓷白色的花儿上欢快地跳动着,这些浑圆如球的花就像米开朗琪罗《创世纪》中的太阳和月亮。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卫》《摩西》《奴隶》《创世纪》等。

我的欲念无所不在而又无微不至地将色彩和芳香撒向那些仰卧在悬崖上的少女肉色的肌肤,她们毫不拘礼地把三明治递给我,或者一起玩猜谜游戏。我在下午时分躺在那儿,就像要从现实生活中追寻古代高古余韵的画家那样,把一个正在剪趾甲的女人画成气度高贵的《拔刺者》,或者像鲁本斯那样,把他认识的女人画成女神,来构思古代神话场景。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鲁本斯(1577-1640),弗兰德斯画家,巴洛克美术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上、下十字架》《复活》《爱之园》《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等。

它们犹如某些艺术大师在不同时刻反复描绘同一对象的珍贵习作,各个时刻不同的光线效果被定格在了画作中,而此刻,它们集中到了一个房间里,以玻璃下画的色粉画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有时候,在海天交融的灰色调中,露出一小点极其精致的粉红色,而与此同时,栖息在窗子下部的一只小蝴蝶,仿佛正用翼翅在这幅惠斯勒风格的《灰与粉红的和谐》下缘留下这位切尔西大师惯用的签名。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惠斯勒(1834-1903),十九世纪美国画家、蚀刻家。长期定居英国,早年在俄罗斯和法国学习绘画,深受日本版画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法国组画》《母亲》《白衣少女》《泰晤士河》等。

弗美尔的《德尔夫特小景》(这次为举办荷兰画展,特地从海牙博物馆借来的),贝戈特一向非常喜欢。「……」但这回由于读过那篇评论文章,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那几个蓝色的小人儿和玫瑰色的沙子,还有,那一小块异常珍贵的黄色墙面。眩晕加剧了;他的目光直勾勾地盯在这一小块珍贵的墙面上,就像一个孩子盯住一只黄色的蝴蝶,想要抓住它一样。“我应该像这样来写,”他心想,“前几本书写得太枯燥了,其实应该多涂上几层颜色,让笔下的句子变得本身就很珍贵,有如这一小块黄色的墙面。”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

弗美尔(1632-1675),荷兰画家,主要作品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花边女工》《倒牛奶的女仆》《德尔夫特小镇》等。

阿尔贝蒂娜当晚穿的福迪尼睡裙,在我眼里犹如我无法见到的威尼斯的魅人的幽灵。「……」睡裙上的深蓝色,随着我目光的移动渐渐变为柔和的金色,宛如从贡多拉船头望出去,大运河的蔚蓝色转换成闪闪发光的金属色。袖口衬里的鲜红色,更是威尼斯风味十足,人称蒂埃波洛玫瑰红。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

蒂埃波洛(1696-1770),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意大利画家,威尼斯画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圣母怀胎》《春的凯旋》《西班牙升天》等。

普鲁斯特谈音乐

他突然间像受了一种魔力的诱惑,要想把刚才的哪个乐句或和弦记录下来。「……」这个乐句使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类似于陌生的爱情的感觉。它以一种缓慢的节奏把他先引到这儿,再引到那儿,随后又引到别的什么地方,就这样,一步步把他引向一种崇高的、难以理解却又很明确的幸福。蓦然间,当它到达某个地点,而他也在一刹那的停顿之后,准备跟随它继续前行时,它骤然改变了方向,以一种新的更快更小的,忧郁的,持续而柔和的动作,引他趋向未知的前景。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圣桑斯(1835-1921),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主要作品有《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参孙与大利拉》等。

一个优美的旋律腾空而起,它也由七个音符组成,却是我从未听到过,跟我所能想象的曲调迥然不同的旋律,它简直妙不可言,却又那么尖锐刺耳,不再像那首奏鸣曲中鸽子的咕咕叫声,而是划破长空的嘶鸣,有如方才染红天空的红色那般明亮,仿佛公鸡神秘的报晓,俨如永恒的早晨令人不明其意,却又尖利无比的召唤。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

弗朗克(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主要作品有《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

年轻的钢琴家在韦尔迪兰夫人的客厅里刚开始弹了几分钟,斯万就突然在一个持续了两拍之久的高音后面,倏地瞥见他心爱的那个轻盈、芬芳的乐句,正在越过这个嘹亮而紧张的长音(犹如一道遮掩它降临奥秘的音帘)向他趋近过来,他认出了它,那么神秘,那么轻款,那么清晰。它又是那么独特,自有一种富有性格的、任何别的乐句所无法取代的魅力,所以对斯万来说,这就好比在朋友的客厅里碰到了一个他在路上艳羡地见过,以为再也无缘重见的女子。最后,这个乐句又在它一路洒下的芳香中间,认准一条归路悄然而去,只剩下那抹笑容依然留在斯万的脸上。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福雷(1845-1924),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在水边》《月光》《幻想曲》《即兴曲》等。

斯万憋着一肚子的挖苦话,闷闷不乐地瞧着她俩在听长笛后面的钢琴插曲(李斯特地《圣方济各对鸟儿说话》),德·弗朗克托夫人随着钢琴家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变得激动异常,眼神狂乱,仿佛他用手指在上面敏捷地掠过的那些琴键,就是一副悬空的高秋千,他一不小心就会从八十米的高空直跌下来。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浮士德》《但丁》和钢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这片被遗忘的故土,作曲家可能会想不起它,但在无意识中始终跟它保持着某种共鸣;唱起故乡的歌,他会心中充满喜悦,但有时他也会为追求虚荣而背弃它。追逐荣誉,他便会远离它;只有厌弃荣誉,他才能找到它。这时作曲家(无论他写的是什么题材)总会唱起这支独特的歌,其中的重复和相似——因为无论他写什么题材,他总是他自己——证明了在作曲家心中,有些情结是根深蒂固的。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叙事曲》《夜曲》《革命练习曲》等。

天才的作品之所以难以立即为人所推崇,就因为写出这样作品的人是特立独行,和常人不一样的。这样的作品,总是先培育出为数极少的知音,然后才拥有一个人数较众的读者群。贝多芬的四重奏(第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和十五号)历时五十年才孕育、造就了一批贝多芬四重奏听众,从而(跟所有杰作的情形相似)取得一种突破,即便不说让作曲家的价值为世人所公认,至少形成了一支有欣赏水平,亦即真正喜爱它们的听众队伍——而在作品问世之际,这样的听众是寥若晨星的。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月光》《田园》《悲怆》《命运》《英雄》等。

透过跟瓦格纳之间的声幕之隔,我听见了他欣喜若狂、邀请我分享他的欢乐的声音,我听见这永葆青春的笑声和齐格弗里德的锤击声重叠在一起;乐句的演奏越来越辉煌,创作者的技巧也就越来越灵动自如,托着这些乐句像鸟儿般地离开地面。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德国歌剧史上的巨匠。主要作品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也许——在我们的内心生活中,不正是所有的东西都交织、叠合在一起的吗——凡特伊写出这个乐句的灵感,就来自他女儿——如今我所有这些烦恼的源头——的睡眠,当作曲家在宁静的夜晚创作时,女儿的睡眠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这个乐句,以弥漫于舒曼某些梦幻曲中的静谧柔美的意蕴,使我的心平静了下来,在这样的梦幻曲里,即使“诗人如是说”,你也能猜到“孩子入睡了”。只要我愿意回家,今晚我就能见到我的阿尔贝蒂娜,无论她是睡着了,还是醒着。

——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主要作品有《蝴蝶》《维也纳狂欢节》《幻想曲》《罗曼斯》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 (豆瓣)
马赛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2000字
当你理解了时间,就理解了普鲁斯特
我们读《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在读自己的内心世界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二:普鲁斯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