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神架中徳之桥——从媒体人到CEO

今天,我们请来了第二位架起中徳之桥的女神覃里雯。如今,她是柏林一家咨询公司的CEO,致力于为中德两国中小企业、中小规模投资和商务合作提供咨询服务。此前的每一份工作,每一次经历都为她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分享创业经历的同时,覃里雯也想跟大家谈谈中德两国的创投圈。

覃里雯

印象君:里雯,你好!请先给德国印象的网友做个自我介绍吧。

覃里雯:大家好,我是覃里雯。我是2012年搬到柏林居住的。在此之前,我在北京学习工作了十多年,在经济观察报、现代传播和搜狐网的新闻中心工作,之后在两家国际智库从事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在柏林待了两年之后,我发现它活跃的创业氛围非常有潜力,年轻人带着激情和想法从世界各地涌向柏林,而我北京的很多朋友与此同时也在创业。我就想,能不能把北京和柏林的两个创业圈联系在一起。于是我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从交流开始,带中国的投资人,代表团接触柏林的创业圈,寻找资源对接的可能性。2016年开始,我遇到了一位专注德国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将业务扩展到两国中小企业和中小规模的投资和商务合作咨询服务。

印象君:真是闪闪发光的一张履历表啊!在国内优秀的媒体,国外一流的智库和基金会工作的经历对你此后看世界的角度,以及做出创业的决定都有什么样的影响?

覃里雯:每个机构都会给我不同的启发。比如我最初供职的经济观察报本身就是中国纸媒创业的成功案例。在新闻理想的鼓舞和当时相对有利的条件下,一群毫无背景的年轻人决心做一份“中国自己的金融时报”。当时报社创始人找投资并不那么容易,领导们甚至在困难的时刻抵押房产来给员工发工资。但我们的主编何力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人,把年轻记者派到世界各地去采访,这在当时的非官方媒体是很罕见的。我请缨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采写中东路线图的报道,一去就是一个月,这么冷门的题材,他也同意了。后来写出来的报道反响非常大,证明了他的判断力。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你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做好。这也和当时北京的发展,当时媒体的发展背景是有关系的。

印象君:那么说,你在柏林创业的底子其实是在北京打好了?

覃里雯:对!我在北京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令你振奋的事情就去做!不会的地方可以学,不如我的人多得是(大笑)!你的热情会打动别人,别人也会受到这种热情的吸引主动帮助你。一般到后面的阶段都是看你是否有激情,有强烈的意愿把事情推进下去,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能不能的问题。

印象君:Just do it!

覃里雯:一是这种Just do it的精神,另外我也是要做一些让我快乐的事情。我到柏林不久就办起了一个“串儿俱乐部”。我和酒吧咖啡馆合作,请各国的和中国有业务关系的专业人士到那里做讲座,讲当下中国的故事,反响非常之好。因为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很多时间是围绕着逝者的故事,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贝多芬,海涅,歌德等等。而中国的新生代,有着全球化视野的中产阶级,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价值观其实正在和德国人慢慢接近,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期待和德国人也是很相似的。但是这个群人,包括他们所从事的令人兴奋的事业,如现代的建筑设计,物联网,电子支付系统等,并没有被德国社会充分认知。串儿讲座所呈现出的中国对德国传统媒体里面传达出的中国构成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可以这么说,今天柏林的科技创投圈对中国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已经非常熟悉。在某些分支,我甚至需要德国人给我解释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大笑)。

印象君:两国的创投圈相比较的话,各有什么特点?

覃里雯:中国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其市场体量之大,迭代速度之快都是令人关注和羡慕的。中国资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之高是德国无法比拟的,中国资本创造财富的欲望极其强烈,而德国在这方面则谨慎得多。在外国投资者的带动下,德国的情况也在慢慢发生转变,但和凶猛的中国资本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中国创业者面临的激烈竞争也是德国人难以想象的,任何一个创意都会被很快复制,投资人必须烧钱推广抢占市场。而在德国,因为有很好的法律制度保障,创业者没有必要那么去拼抢,创业更是一种比较酷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德国创业者要面对的是用户相对保守的消费习惯,对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等。这是生活形态和文化的问题,不那么容易克服,就像德国不太可能像中国那样迅速普及手机支付这样的技术,但是在物联网,智能生产方面,德国的创业环境非常之好,因为德国有健康的工业环境,没有恶性竞争,有法律保障和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如果专注这些行业,德国创业者成功的机率要比中国那些在混战中挣扎的创业者更大。

印象君:两个圈子如此不同,那你该如何提供咨询服务工作呢?

覃里雯:我觉得两个圈子都不能强求消费者非得按照你的思路行事。比如中国人爱“买买买”,所以消费品、手机支付,互联网金融方面非常领先,而德国人更重视精神需求,虽然年轻人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但他们的“读读读”和“听听听”(音乐)方面也有购买需求,他们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群体。所以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一定要强迫德国人改变保守的支付习惯,可以试着在线上文化艺术消费方面提供便利。总之要根据本土用户的习惯,引导他们进入一种有内生需求的,有机的生态中去,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大资本砸出一个市场来。

印象君:用大资本砸开市场似乎是中国创业圈的不二法门...

覃里雯:年轻一代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我的人生实现什么价值,这一点决定了两个创业圈不同的气质。中国由于竞争极度激烈,必须时刻思考盈利和生存的问题,挤占了部分精神层面的思考空间;而德国的创业会相对更多元化一些,例如“社会创业”,也就是不以赚钱为目的而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创新,比如教难民使用互联网,帮助单亲家庭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的技术等等,在柏林也有一个很大的创业群体。

印象君:此前听到一种声音,中国资本要把德国买光了,会威胁到德国人的岗位云云…

覃里雯:这样的担忧都是非常非常个别的,媒体有些夸大其辞。中国资本也不是非理性的,它会不断咨询,考虑德国的资产是否是自己的战略补充,最后做出慎重的决定。而且越来越多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经理人进入这个领域。他们知道尊重当地的文化,让被收购的德国公司自由生长,减少干预,只是提供资金和在中国铺平市场,这样形成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你看中国的年轻一代在柏林创业,他们和波兰的,德国的,英国的年轻人一起创建一家公司,去美国,去中国融资,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规则自如地玩这个游戏。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现象。

印象君: 对那些想去德国创业的中国人,你有什么建议?

覃里雯:那要看年龄。如果是40岁以上的投资人,我想说,相信年轻人,只看成果不要管过程。当地的法律法规和中国老板的行事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周末和下班以后的时间都属于员工自己和家人,德国下属可没有义务24小时开机等待老板的指示。你要尊重这一点。你虽然不懂德国当地的运作方式,但是它的体系是可靠的,法律法规是完善的,司法是不腐败的,你只要按规矩行事就不会出太大问题。

如果是来德国创业或者移民的年轻人,头一年应该耐心地学习德国的规则,去体会而不是抱怨。首先,抱怨是无用的,而且抱怨影响你去思考这些规则背后的考量。德国人是非常善于思考的,他们的法律法规里面考虑了无数的因素,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资本操作的控制,所以他们才能保证这么多年来德国的房地产极少有泡沫,保证在发达国家中贫富分化做到最小,保证大多数国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这些都得益于法律法规的周全。如果你能够沉下心来认真体会德国这些规则,结合你在中国千军万马中拼杀,在各种规则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验,你最终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复合型人才,竞争优势也会很大。

往期印象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印象】城镇篇,这里的教堂比楼高。美到窒息!
没钱创业?来看德国创业生存攻略
纪录片《搭车去柏林》: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中国人的假勤快与德国人的真懒
德国最新印象
职业道德 :勤奋的德国人的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