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1-3月美术史新书
本期为2022年1-3月美术史新书,共近60种

1.《华光瑞彩:黄檗翰墨精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华光瑞彩:黄檗翰墨精粹》为《禅宗墨迹精粹丛书》第一卷,本卷主要收录杭州永福寺为主以及径山寺、净慈寺等地收藏书画。尤其是永福禅寺,近年来收集了一批明末清初高僧墨迹,尤以黄檗宗为兴,本书即是在这批藏品的基础上编撰的,编者从三百余件藏品中精选一百九十余件结集而成,以飨大众。本画集荟萃了隐元隆琦、费隐通融、木庵性瑫、独立性易、东皋心越等黄檗诸高僧大德的书法真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黄檗书画艺术与黄檗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中国佛教界对隐元禅师诞辰四百三十周年的至诚纪念、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的诚挚献礼,也是佛教界充分运用自身传承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


2.《玄外之音:董其昌书画作品赏析》,上海书画出版社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鉴藏家、书画理论家,是当时的艺坛领袖。他的艺术集古大成,又自出机杼,在书画创作和理论方面,对同时代和后代的书画艺术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引领了明清以来几百年中国文人书画的发展。本书汇集了上海松江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在网上开设《玄外之音:董其昌书画作品赏析》专栏近两年36篇文章。书中运用了大量的高清图版,再配以朴实、轻松的文字,让你轻轻松松地读懂每一件董其昌的作品,讲述董其昌书画作品魅力之所在。


3.沈乐平编《历代玉印精粹》《历代将军印精粹》(限量签名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20年来,首度对玉印和将军印进行的专业梳理。《历代玉印精粹》结合近年新出土成果,从专业角度全面整理传世自先秦至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玉印风格的玺印作品,精选收录了652方玉印!《历代将军印精粹》结合近年新发现成果,全面整理传世的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将军印及将军印风格官印,收录420方将军印!这两本书的编著者、中国美院书法系主任沈乐平,正是在多年一线教学过程中,对玉印与将军印两种玺印风格,有了自己的梳理和理解。他经过全面整理后精选了传世玉印风格、将军印风格玺印近1000种,这些作品,皆为其中典型风格。


4.陈相锋主编《宋元之眼:历代花鸟名品临摹技法丛书》(8开全8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一件经典的宋元花鸟画名品,肯定有与之相应的、具有一定高度与难度的表现技法。这些精彩的表现技法,如白描勾勒、渲染、点染、皴擦,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不同要求。虽然目前市售的宋元花鸟画临摹教程很多,但绝大多数书籍都存在临摹步骤、材料、技法方面的严重错误,这些错误的教学示范严重影响初学者的学习方向。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陈相锋自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任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画花鸟课教师。在长期任教以来,深感优秀工笔设色临摹教材的缺乏,特策划编辑了《宋元之眼:历代花鸟名品临摹技法丛书》临本,期待能引导正确的临摹宋元绘画的方式。


5.《独冠天下: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三晋出版社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空前绝后。而位于晋城高平市米西村的铁佛寺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二十四诸天等塑像30余尊。其中环绕佛殿的二十四诸天造像,以其“非主流”的造型、精湛逆天的技艺,独冠天下,世所罕见。

摄影者侯楠山先生多年来利用周末和闲暇时间,为拍摄这尘封的古代造像,独自探寻在荒芜的、被人遗忘的庙宇和石窟里。


6.劳悟达:《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学·叶展叶舒》,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南方常见的芭蕉在中国艺术中的图像成了德国学者劳悟达研究的对象。劳悟达教授的新作《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叶展叶舒》中,收罗贯穿中国艺术史中可见的芭蕉图像,包括壁画、绘画、器物以及文献,从而去探讨芭蕉图像的象征意义,以及具有人类情感的艺术特征,此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一)芭蕉、夏季与南方:(二)雪映芭蕉:(三)题书蕉叶:(四)芭蕉与肖像:(五)芭蕉与仕女:(六)芭蕉与佛教。因本书所提供的主题信息巨大,况原文用英文所著,另采用大量注释,所用插图众多,所以本次出版采用中英对译的形式,图版只用黑白小图,便于读者理解。


7.《世守清芬:嘉兴五百年名家墨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嘉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所出名人更是数不胜数,本书由嘉兴市收藏行业协会所编,苏伟刚先生任主编,收录该行业协会藏家提供的具有代表性的130位嘉兴名家的137件书画作品,一书在手便可赏嘉兴五百年书画名家之基本面貌。


8.《唐人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经折装 函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一件传为唐代钟绍京的小楷墨迹,堪称其馆藏中国书画中的“镇馆之宝”,被历代书家奉为“天下第一小楷”,代表了唐代小楷的最高成就,那就是唐人《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其书风近褚遂良一系,笔法轻灵从容,活泼松秀,带有一丝行书的意味,平易之中瞬息变化;结体态势舒展优雅,古朴平正又丰润劲练,笔画、墨色之间极富灵动俊逸之气。

此次出版的《唐人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以经折装形式呈现,另加侧入式函套。一比一原大复制,最大程度还原了原作风貌和观赏原迹的视觉效果。导读册导读册由上海博物馆专家赵象震/颜晓军联合撰写,全面呈现灵飞经的递藏及其碑帖的刊刻过程,并首次对全册前后十余处题签、题跋做了全部释文。另附高清放大墨迹,纸张的纤维都清晰可见,便于读者把握此经书写中的墨色变化


9.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映道:童中焘中国画笔墨传习展”自2021年11月26日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以来,不但在业内广受好评,而且在社会上也引发广泛关注。《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即为配合本次展览的专著。此次展览之所以受到专业内外广泛关注,一是因为童中焘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家,多年来沉心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精研笔墨,却鲜少举办展览,此次展览是他60余年来笔墨探索的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的展示,要办成、办好这个展览殊为不易;二是因为潘天寿纪念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相结合的办展思路,已围绕潘天寿艺术举办多个颇具专业影响力与文化口碑的的艺术解析展,此次展览也延续了这一思路,一方面注重前期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尝试以文字解读的方式为观者做导览,使普通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品赏。

本书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家童中焘先生通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对中国画的基点和高度,尤其是笔墨的要义、精髓做出的深刻解读和独到示范。该书以“求学之路”“笔墨之道”“应目会心”“拓境扬道”四个部分,全面呈现童中焘中国画传习和创作的心路历程,深入剖析其对笔墨的研求和思索。


10.易英主编《穿越历史:西方艺术3000年》,河北美术出版社


这本集子中的论文多是一批青年学者近年来的美术史研究成果。“西方艺术3000年”说明研究对象主要是西方美术史,研究内容则是从古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大约3000年的历史跨度。因此,集子的标题是“穿越历史:西方艺术3000年”。作为综合研究的方法来重构外美史的艺术事实,也只是外美史研究的可能性之一,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也是走出翻译和编译的有效途径之一。收集在本书的外美史研究论文,就是力求反映出这种研究方法的成果。


11.王学雷《古笔》(限量签名版),中华书局


“蒙恬造笔”究竟可不可信?“兔毫”和“狼毫”出现于什么时候?古人更偏爱哪种动物毛制的笔?“汉居延笔”是怎样被发现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坎坷的迁徙之路?王羲之、王献之用的毛笔,和今天的毛笔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毛笔是“进化”还是“退化”了?汉唐时代笔管,其制作究竟有多奢丽?西方的“毛笔”与中国毛笔有哪些异同?字的好坏和毛笔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存世的汉唐古笔文献中,还蕴藏着哪些古笔的信息?这一切的答案尽在《古笔》一书中。


12.王玥琳《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将藏书印置于中国传统玺印的历史脉络中求本溯源,厘清其概念、属性与类型;第二章通过考察传世玺印实物、印蜕遗存,解读文献资料,梳理藏书印从出现、发展、兴盛及至衰落的历史进程;第三章从藏书印是文人书事重要表征,和藏书印是藏书史微观映射两个层面,细述藏书印独具东方韵味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从藏书印是藏书家曾经亲用的古物遗存,和古籍印蜕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真实见证两个角度,揭示藏书印重要的文献价值。重视藏书印诞生和存在的历史社会环境,比照古代书籍出版史、收藏史,兼顾社会风气、个体心理等文化因素,是本书想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13.《清画全集~王时敏卷》(全2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时敏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文人画家,是传统文人画发展后期的代表人物。少年时代便得华亭董其昌亲炙,穷数十年之力潜心摹古,生前师友相承,身后风流不絶,被视为画坛“娄东派”初祖本书汇聚清初画坛领袖、“四王”之首王时敏,藏于海内外博物馆的66件(套)绘画,涵盖了这位画坛宗师早、中、晚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松溪草阁图》(安徽博物院藏)、《仿黄公望山水图》(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仿古山水十二开》(故宫博物院藏)、《南山积翠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佛利尔·塞克勒美术馆藏)等精品佳作。本书为了解其鉴藏、著录和流传情况,提供了清晰、权威的图像,对探索王时敏绘画风格的历史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14.《清画全集~萧云从卷》(全1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萧云从,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晚号钟山老人,太平府(今安徽省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一带)人。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鸟。其山水风格清森苍秀,在皖南地区影响甚大,奠定了姑孰画派的基础。萧云从山水画宗师的地位,在清初即已确立。本书共收录海内外20家文博机构递藏有绪、著录详明的萧云从作品39件(套),汇聚了萧云从创作生涯早、中、晚各时期的代表画作。《霜林图》(大英博物馆藏)、《云台疏树图》( 南京博物院藏)、《长江云起图》(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山水清音图》(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15.《故宫经典:故宫贡茶图典》,故宫出版社


本书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贡茶文物书中较为系统地对清代贡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展示了贡茶的茶叶及包装原貌,列举了该茶品对应的宫廷档案记录和索到的地方文献,邀请国内优秀的茶叶审评专家对贡茶进行了专业的品质审评,汇总、概括了该产品所在地区和省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16.叶喆民《中国陶瓷史》(3版·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既识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本书在初版三年后得以再版,增订至近55万字,图版增换计170余帧,其中既有出自各博物馆及私人珍藏,也有作者实地考察所摄罕见之物。因出版后不断有读者垂询,又十年后本书推出第三版,重新编校,核勘引文,并按照最新出版规范做了完善。


17.楼秋华:《富春山居图真伪》(修订本)(限量签名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回顾被称为画史上最大的疑案入手,梳理了数百年间《富春山居图》真伪论辩的相关脉络与个中得失,进而对古代绘画的鉴别、研究作出一定的学理探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的图像考辨,结合文献著录,回应长期存在的疑点与难点,对《富春山居图》真伪、原貌、流传过程、图名变化以及临仿本关系诸问题,分别加以考述。并以品读这一旷世名迹为契机,呈现其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多重属性,在“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中寻绎、反思生生不息的艺术史本相。


18.邢啸声《墨西哥艺术》(全3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墨西哥是西半球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墨西哥艺术是人类精神财富中的一宗无价宝藏。刑啸声先生两度应墨西哥政府邀请,赴墨考察艺术,共历时九个月,足迹遍及各大考古遗址、城市和博物馆。本卷图片,除极少数由有关方面提供,《墨西哥艺术》是刑啸声先生在实地考察和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悉心研究并且有感而发的学术成果,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叙述,从审美的角度稍加评论,以展示墨西哥艺术的奇特璀璨,彰显其殊难估量的艺术价值。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为古代卷、殖民地时代卷和现当代卷。


19.朱琪《文字的魅惑:朱琪篆刻作品选》(限量签名版),西泠印社出版社


全书分两部分。上编“朱琪篆刻选”精选作者历年作品200余件,除保留少数习篆初期的作品外,多系作者近年从事玺印篆刻研究之余,潜心探研篆刻形式风格与表现内涵的试炼。石印以外,又兼收所治玉印、琥珀、古陶、古砖等异质印材作品,较全面地展现出作者从艺以来的探索历程。下编“中华传统典故篆刻”摭拾具有时代精神之古典名句为内容,并附原石与印面高清图片,旨在以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载体,充分展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字之美、印章之美、书法之美、文学之美。


20.《景刊·宋本河上公注道德经》(特惠不到5折),上海三联书店


河上公本《道德经》或称河本,旧题《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其传在王弼本之先而同为最流传的古本,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称河上本。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不详,相传为西汉人,居河滨结草为庵,著《老子章句》。汉文帝好老子言,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朱谦之《老子校释》以为河本文字较古,义优于王弼本,只是“分章标题,尤为道流者所妄作”。

上海三联书店与慕宋阁联袂出品的这部传统木刻覆雕本《宋刊河上公注道德经》以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刻本为底本,初刻初印朱砂版限量编号本300部以传统雕版木刻技艺手工精雕细镂、精心刷版,初刷朱印,蚕丝竹纸本,刻工精湛,纸墨俱佳。

外函采用传统蓝棉布函套,典雅古朴;仿宋代典籍米色加厚宣纸书衣,细白线传统六眼装订,浅蓝色虎皮宣朱砂印书签(书法家、藏书家董倚桥先生题写,慕宋阁刻版刷印),在设计上华而不奢,尽显宋代的简约之美;整体开本尺寸约31*21厘米,共四十七筒页九十四面,双层夹纸,天宽地阔,版式舒朗,悦目赏心。精研朱砂配比朱色(以其不浮不艳,沉稳宁静为主调)、蜀地蚕丝竹纸(特制纸张,本色纸的仿古色,以其色调更能接近古书之美,其纸抄製时竹浆中加入了龙须草,纸软不脆且由韧性,是竹纸中的上等品种)。


21.《宋拓定武兰亭》,西泠印社出版社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世摹刻浩如烟海,碑帖鉴藏家朱翼盦曾言:“宋南渡后,兰亭家刻一石,化身千亿,欲于数百年后定为某本某本,其难固也。”《定武兰亭序》因北宋时发现于定州,故名,为《兰亭》诸刻之冠。本书所采用底本为2020年西泠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第0415号拍品,该作品以600000元起拍,最终以2587500元成交,此作品经吴雯、龚自珍、沈树镛、张增熙、金蓉镜等名家递藏,有顾广圻、龚自珍、沈树镛、叶昌炽四家题跋,由沈树镛、何维朴题签。在收藏市场中,顾广圻、龚自珍的手迹都十分少见,沈树镛更是收藏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藏品历来为博物馆和市场珍视,因而这件作品能够获得收藏市场的充分肯定。

我们邀请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拓片组的研究员卢芳玉老师为本书撰写题解,并对所有题跋和钤印进行了释文。卢老师在题解中,详细解说了这件作品的版本与递藏情况。本书采用高清扫描技术获得原拓的图像,并经过反复与原拓对比调试,旨在向读者呈现尽可能接近原拓的效果。


22.【瑞典】喜仁龙《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全2册),北京日报出版社


本书由《中国园林》《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共收录40万字、近800幅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共收录图片近400幅,系统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1921年,喜仁龙得到中华民国总统的特许,成为少数几个获准进入民国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的外国学者之一。其后,遍访拍摄苏杭等地私家园林,并获得弗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馆藏机构支持,拍摄大量中国园林的名画。这些园林大部分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幸亏有喜仁龙费尽心血拍摄的图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附录部分收集了醇亲王奕府邸罕见照片60幅。

《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是《中国园林》的姊妹篇。初版于1950年,共收录图片约370幅,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追踪”中国主流园林艺术对18世纪后半叶欧洲园林艺术的影响,并借助图片和描述来说明园林艺术在英国、法国和瑞典的发展历程。


23.【美】高居翰《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高居翰中国晚期绘画史收官之作,离开其浸研多年的文人画,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画论和收藏家不屑一顾的“世俗画”(vernacular painting),是其晚期学术转型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画论奉文人山水画为圭臬,将受主顾委托而创作的“世俗画”视为匠人之作,而非“艺术品”,世俗画及其作者也因此少有文字记载。高居翰认为,这些“失语”的、鲜有人关注的世俗画,值得更严肃的研究,也是打开艺术史研究面向的新兴资源。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24.徐小虎《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增订版)(限量特装版),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

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更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25.夏子魁:《往来成古今:近现代名人书翰百通》,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近现代名人书札100通,这些书札的作者是1840年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一批人物,其中的许多都是课本中的“常见人物”,亦可说本书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感兴趣的读者,皆可以从他们入手去挖掘更深入的信息。

本书所录大多数信札都是第一次出版,具有重要的资料性。如此体量的书札很难凑齐,也难为一个人独有,是编者从社会资源中精心挑选的精品。因为编排方式所限,每位作者只能选入一通,因而也大多是精选的代表作,但编者依然努力搜求,呈现了一些同一上款的书札,如陶行知、刘文典致王云五信札;沈钧儒、柳诒徵、马叙伦、陈之佛致阮毅成信札;熊希龄、邹韬奋致胡适信札;马相伯、胡适、罗家伦致曹梁厦信札;吴昌硕、林纾、郑文焯致成多录信札等。


26.《文人画最后一笔:溥心畬书画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21年10月3日开幕“文人画最后一笔:溥心畬书画特展”,99件台北故宫典藏及寒玉堂托管文物精品并列共展,依内容划分为“古今连线”“西山逸墨”“丹青志异”“宝岛采风”“溥儒用印”五个单元,具体呈现溥心畬的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本书即为同名特展图录,重要展品包括溥心畬的《寒香千古》册、《百猿图》卷、《婴戏图》卷、《松柏图》卷、《西山草堂古松并题》卷、《北山雨中写生》卷、《玉峰雪景》卷、 《松下赏月》、《变叶木赋》等图卷册页,还有陈巨来、赵鹤琴、林千石 、王壮为等为溥心畬雕刻的三十方印。除溥心畬的作品和石印之外,还有宋惠崇《秋浦双鸳》、宋马远《松间吟月》、元方从义《山阴云雪》、明唐寅《震泽烟树》与之作观照展出。


27.《镇院国宝:范宽·郭熙·李唐》,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书为2021年10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万众瞩目的重磅特展“镇院国宝:范宽·郭熙·李唐”的同名图录,不仅收录了三幅面北宋时期的巨著,并对每幅作品作详细解读,另还收录了三家风格影响的九幅绘画,时代横跨元代到民国。各幅均呈现了后人汲古创新的时代风貌。


28.【英】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年的春天,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著名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被封锁于法国诺曼底乡村的工作室,他不但没有陷入焦虑与抑郁,还愈发热情地投入对自然美景的描绘,画下数百幅iPad作品,并将它们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目睹春日繁花绽放的美景。第二年,他又与老友及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合作,推出了一部全新的对谈录——《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这是一部极其特殊的著作,记录了霍克尼在疫情肆虐时喷薄而出的创作灵感,包含了他最新的iPad创作,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热爱。


29.李军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3:古史的形像》,山东美术出版社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更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更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本书分四个板块:方法论视野,图像、装饰与物质文化(“中国风”研究专辑),大书小书,现场。以案例研究和方法论创新为路径和鹄的,通过十八位作者的十七篇研究文章,尝试讲述一系列从中国出发、具有世界视野的跨文化艺术史的故事。


30.李纬文《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精细的皇城画卷,元明皇城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面貌及生活图景一一展现,并在字里行间讲述了一篇篇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在那些或诙谐或引人动容的逸闻琐记之中。在作者的笔下,冰冷冷的建筑具有了历史的温度,隐没在市井中的元明两代300余年皇城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31.陆易、陈翌伟《澹宕璨然:海日楼旧藏古籍碑帖撷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全书以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沈曾植海日楼及沈颖旧藏古籍与碑帖题跋批注为研究目标,尝试探求他的藏书面貌和书学观点。本书以分为两部分,“沈曾植旧藏古籍善本书志(十种)”为陈翌伟所著,“沈曾植旧藏碑帖拓本(三十七种)”为陆易所著。

古籍上,首批遴选了沈曾植旧藏书籍中版本较善、批校题跋较多,能反映沈氏研学特色的善本书十种(包括一种元刻本、三种稿本及一种木活字印本等),并撰写了详尽的书志。按照古籍书志的一般要求,分别按标题、册数、尺寸、行格版式、封面、内容、原书序跋、后人批校题跋、钤印、按语、书影等项目进行逐一撰写。目录排列顺序依据该书的版本先后进行。著录之时,版本主要依据原书加以规范,辅以参考沈曾植之子沈颎所编《海日楼藏书目》。该书需要加以阐释考证的地方,则以“按语”述之。

书法上,遴选了他所收藏的十六种《六朝墓志》影印本、十四种《兰亭序》、二种《圣教序》及五种其他刻帖四个大类,并对应校参补充了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除了拓本的基础性介绍之外,重点摘抄出沈曾植的批注,并结合书法史做了一些带有阐释的按语,试图联系沈曾植的个人书法,寻其知践合一的思想源头。


32.林理蕙光编《日本庭院集成》(全6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日本庭院集成》之《茶庭》卷与《数寄庭院》卷精选百余幅实景图片以及实测图,全面解读茶庭与数寄庭院的结构与构成要素:门的设置方法、石头的摆放要求、小径的铺设要点、绿植的种植技巧……蕴藏在每一处细节中的巧思构成了日式庭院的底蕴,打造一片风雅世界。

《坪庭》卷与《玄关庭院》卷收录百余张珍贵实景图片以及各种视角下的实测图,详细解读坪庭与玄关庭院的结构与布局。书中不仅收录有遵循传统造庭之法的大家之作,也介绍了紧跟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新型庭院。造庭之法是历史的馈赠,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庭院的形态也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不变的是人们向往自然的初心。


《灯笼》卷与《蹲踞钵前》卷以桂离宫、兼六园、后乐园等知名日本庭院为例,收录超过百张的珍贵实景图片及手绘图,详细讲述日本庭院中灯笼与蹲踞钵前的造型种类及欣赏重点。全书不仅介绍日本庭院中各种石景的建造理念,也有茶事的基本流程知识以及四季的节庆行事。在解读石之美的同时,也引领读者体会日本庭院的禅意与追求。


33.刘珊珊、黄晓《止园图册:绘画中的桃花源》,东华大学出版社


1627 年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张宏绘制的 20 幅《止园图》,被高居翰誉为“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巅峰之作;高居翰曾将部分黑白复印件赠与陈从周,并收录在陈从周《园综》图版中;已故园林学家曹汛 2011 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与图册对应的《止园集》,进一步确定了止园的产权和地理信息;2018 年春,止园复原模型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时,确定了止园主人吴亮的后人。而吴氏一族是出过吴冠中、吴祖光等文化名人的传奇家族……《止园图册 : 绘画中的桃花源》首次将分别收藏在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和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 20 幅《止园图》完整高清出版,配以中英文介绍,设计精巧,制作精良。


34.李凇、彭锋主编“西方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译丛”4种,上海书画出版社


【英】劳伦斯·宾雍《远东绘画》、【英】翟理斯《中国绘画史入门》、【美】乔治·罗丽《中国绘画原理》、【美】西奥多·鲍维《艺术史中的东方与西方》……系统呈现了西方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成果,通过对20世纪以来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以20世纪50年代为限,甄选重要且经典的西方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专著翻译出版。


35.《中国篆刻名品》(第一辑),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篆刻名品》第一辑共12本,收录200余位明清至近代名家作品,3880方原钤印蜕,387件原石:不仅有如文彭、何震、西泠八家(602方印蜕)、邓石如吴让之(合计414方印蜕)、赵之谦(234方印蜕)、吴昌硕(271方印蜕)、陈巨来(577方印蜕)等篆刻名家的精品,还有如鲜于枢、傅山、释达受等大家所刻却不为人所熟知的精品。采用350线高精细原色印刷,解决了原色印谱印制网点过大对篆刻线条力度的削弱,完美再现原钤印谱印泥堆积效果。


36.吴砚君编《盛世玺印录》(修订本),西泠印社出版社


十年前备受赞誉的《盛世玺印录》将古玺印的原印、印面和泥蜕用高清摄影呈现,并在设计与排版之初将部分图版放大,丰富翔实地展示了古玺印的最佳状态。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学习资料,对古玺印研究的推动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对篆刻艺术爱好者的古玺印式临习与创作有了更好的启示意义;更是对古玺印书籍的出版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可以说《盛世玺印录》是当之无愧的模范。

《盛世玺印录》(修订本)在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图版,如精彩钮式的不同角度、印面的高清放大图,很多都是初版中未曾使用过的。采用进口高阶映画纸,顶级的印刷设备,使得图版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37.《陕西唐代元氏家族墓志录》《唐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文物出版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唐代元氏家族墓志录》与《唐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套装,并附送罗婉顺墓志原碑照片及拓本原大印刷品各一张。元氏家族墓葬分别为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元不器墓及元自觉夫妇墓。三座虽有盗扰影响,但基本完好,大量的考古信息拓展了我们以往多从拓本了解墓志的单一角度。《陕西唐代元氏家族墓志录》一书除了对《元大谦墓志》《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元不器墓志》《元自觉墓志》做了拓本整图和原大的呈现,也规范地保留了发掘简报中的重要信息。不仅可以使读者多方面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和唐代的书写情况。同时本书也试图成为大众读者阅读考古简报的入门读物。


38.邵大箴书系四种,湖南美术出版社


“邵大箴书系”是对邵大箴先生当前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系统整理与集合,当中收录的这些著作、文章和译著, 主要写作于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 它们不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和现状, 而且对20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有清晰理性的个人判断。书中介绍的内容、艺术观点、分析方法、评论视角,乃至使用术语,在美术界有广泛影响,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派美术浅议》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最早对西方现代派美术进行介绍、评论和反思的经典著作,奠定了邵大箴先生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理论界的地位。这本通俗的小册子之所以在艺术界起了一些作用,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的环境,是时代使然,今日的再版,保存了对当时历史的一点记录和回忆。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在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和分析中国的传统艺术。邵大箴先生在如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方面主张以纵向吸收为主,辅以横向移植。他极力主张中国传统艺术借古开今,生发出新的活力。这本书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走向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和意见。

《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是邵大箴先生对古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介绍的是古代地中海地区孕育出来的丰富的美术遗产,带领读者重归古希腊、古罗马,探究艺术的诞生历程。

《论希腊人的艺术》收录温克尔曼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包括他最著名的六篇论文,其中《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以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是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在这些文章中,温克尔曼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研究希腊艺术史,用比较的方法对希腊艺术进行具体论述,充分反映了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艺术并极力主张理性运用古代典范、模仿古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39.贺西林主编《汉唐墓葬视觉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遴选“汉唐陵墓视觉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的优秀论文29篇,在汉唐陵墓最新发掘材料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墓葬形制、陪葬品、壁画等物质层面入手,探索汉唐陵墓视觉构建中展现的思想文化内涵及艺术发展面貌。其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陵墓空间的视觉建构;第二部分,陵墓图像的思想意涵;第三部分,陵墓物质文化及交流互动;第四部分,陵墓视觉文化的传统与变革。该书作者阵容强大,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高水平新成果,可供汉唐美术专业相关学者使用,也可为历史学相关专家提供研究参考。


40.李若晴《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十二个章节建构了一个共时的坐标,聚焦谢兰生最后三十年(1802-1831)的文人生活和艺术世界,运用《广州大典》等地方史文献和中外特有的视觉图像,不仅凸显广州在世界海港城市中的中心位置,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且凭借世界消费文化中作为商品的金石书画,来反思艺术史叙述中的“广州模式”。


41.付阳华《明遗民绘画的图像叙事》,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是用诸多个案研究关联起来的,试图解读清初图像中的“遗民意识”问题,以及这类图像的生成与表达。本书涉及人物众多,以清初的明遗民为主体,更多的是在讨论诸如李肇亨、项圣谟、杨补、张风、戴本孝、徐枋、八大山人、吴历这些典型的身跨明清两代的遗民艺术家。作者要带我们去拜访徐枋的涧上草堂、与戴本孝游华山毛女洞及安徽和州白石洞、与吴历一道想象张良椎秦博浪沙、与张风同究隐秘的棋局、与八大山人同习“任诞”之风、与杨补同居土室以与袁闳神接、与祁彪佳一道经历造园始末。


42.刘晋晋《图像与序号: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中的符号学与反符号学》,湖南美术出版社


20世纪哲学中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结果是在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理论中,符号学成为了重要的方法论。但是形象或图画是否是一种符号这一问题还未被充分解决。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图画转向和图像转向的提出,语言学转向和符号学转向被抵制,形象研究中的反符号学研究成为了理论研究的焦点。在这种思潮之下,形象不是被看做一种特殊的符号,而是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和自治的身份。本书意在澄清符号和形象之间的关系,并期望这种澄清能有助于解答“什么是一个形象?”这个基本的艺术理论和形象研究问题。通过调查符号学艺术史和反符号学研究双方的学术史,本书提出符号在形象中的存在依赖于观者主观的授予。人可以把形象看做符号,也可以拒绝符号学视角,把形象看做自身的在场和呈现。由此本书对艺术理论、文学理论和哲学中的一些流行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批评。


43.刘海平《艺术与空间: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十二幅壁画》,湖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源起于2014年作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学习和实地考察,经过八年多的研究与积累完成了写作。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二幅经典壁画为对象,并从画面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关系出发,探寻整组壁画的图像程序与空间逻辑,以此解读壁画中的母题故事与人文精神。不同于传统艺术史对风格和天才视角的关注,而是置身于比线性叙事更复杂的空间系统中。在由这十二幅壁画所组成的壁画圈中,可以管窥出文艺复兴艺术从盛期到样式主义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风格的变化,而凝结为艺术思想和艺术哲学的转变。


44.刘希言、郑伊看主编《闲步观妆:18-19世纪的中国平板玻璃画》,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202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同名研讨会和线上展览的出版物,其内容包含研讨会的参会专论九篇(含综述一篇)和线上展览的图文资料,是国内关于该时期玻璃画艺术的一项专题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和图像为首次集中出版,其中包含对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画的系统研究、对玻璃画技艺历史的文献编译、对玻璃画中常见元素的图像分析,以及收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机构的珍贵玻璃画图片与阐释。一定程度上,为学界贡献了一批关于这一较为冷僻的艺术门类的研究材料,也为透析该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和解读中国外销艺术发展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多元的参照物。


45.李方红《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美术史风格学的研究方式,还将图像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视觉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入其中,重新梳理、再现和重塑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的整体面貌和生态。本书共有五章,在向读者厘清徽宗绘画研究的范式转变后,从徽宗文治的政治特点与文化传承,到宫廷绘画与文化绘画的对比,再到宋徽宗与宋元绘画在面貌和理论的转变,从而总结出徽宗绘画的历史意义与政治使命。


46.东京国立博物馆善本碑帖精华八种,西泠印社出版社


《宋黄庭坚书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宋拓晋唐小楷册》《宋米芾行书三帖卷》《独孤僧本兰亭序 》《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宋张即之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册》《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47.《明画全集~早期文人画家卷》(全3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海内外40余家博物馆收录王绂、夏㫤、杜琼、刘珏、姚绶、谢缙等元末明初文人画家作品120余件(套),高品质、高精度、高标准印刷出版,大量作品属全球首次高精度拍摄、首次公开出版。研究元末明初绘画史最权威、最高清的图像资料库。


48.黎旭主编《中国古代砖铭》,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砖铭全集》(全十五册)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集整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砖铭约七千件,全书按地域朝代编排,历史跨度由战国至民国,分为战国砖铭、秦砖铭、西汉新莽砖铭、东汉砖铭、洛阳东汉刑徒葬砖铭、亳州东汉曹操宗族墓群砖铭、三国砖铭、两晋砖铭、南朝砖铭、北朝砖铭、高昌地区砖铭、隋唐五代十国砖铭、两宋砖铭、辽金元砖铭、明清民国砖铭,全书十五册。《中国砖铭全集》从历史与艺术的双重价值角度构建成书框架,吸收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并汇总新出土的古代砖铭的重要材料,是研究汉字书体演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中国砖铭书法艺术研究领域有较高的代表性。


49.徐天进、段德新主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从立项、调查,到整理、拍摄、编辑,直至最后付梓,经历了整整13个春秋。共收录1017件商周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次科学著录。每件器物的名称,经过慎重考虑,有铭器以铭文为准,无铭文的按“纹样 器形特征 器类”而定。在器物信息上,依次著录出土编号/馆藏号、器物年代、出土相关信息及著录信息、尺寸重量等,严谨而科学。对于器形、纹样、铸造、使用等,以简练的语言描述,包括范线、浇口、烟炱、磨损、织布席子等痕迹,细致而准确。每一件器物,几乎都以高清彩图、精美拓片、高品质线绘、X光片多维度呈现,全方位、立体呈现精美实物。


50.《中国敦煌壁画全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千年瑰宝,历经二十余年,《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绝版再现!《中国敦煌壁画全集》(全11卷)收录的敦煌壁画高清图片,涵盖了莫高窟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西千佛洞22个洞窟818平方米壁画,以及榆林窟43个洞窟5200平方米壁画等。全集由世界范围内敦煌学界最权威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启功、段文杰、樊锦诗、金维诺等多位著名学者。他们积几十年功力于一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整合与梳理,精心策划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共10卷,另有“麦积山·炳灵寺”卷。书中收录的每张图片都经得起放大镜的考验!其精选于本世纪初拍摄的高清专业彩色图片,因拍摄时间早,意味着图片更接近敦煌壁画的历史原貌。如今,敦煌壁画已发生诸多不可逆转的变化,即便再好的摄影师亦难弥补。


51.《宋画品汇》之李成、巨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为真迹饱受争议的山水宗师,李成之真貌渺如迷雾,而这也正是引人遐思之处。同其他五代宋初的画家一样,李成的作品曾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但就其画作的存世情况而言,自古以来就十分稀少。从宋初“往往人家有之”到米芾的“无李论”,再到今天名下作品众多,风格杂陈的局面,要重新认清李成的真实面貌已非易事。故本书中并不强将某件作品定为李成真迹,而是将所有作品视作历史上各个时期李成传派的面貌。通过笔墨的比对、风格的判断以及文史方面的辅证去判断这些作品的流派与时代归属,并根据作品间的关联试图推演出李成风格流变的历史。

本书“品汇”及“综述”部分所聚焦的皆为最接近李成时代的传派作品。通过比对,这些早期的传作已各具面貌,能够反映出不同画家学习李成而形成的个人特点。虽然并不能将这些早期传作的风格简单相加而得到李成真貌,但由于真迹的缺失,这些作品仍是现今了解李成风格最为直观的视觉资料。


巨然所处的时代正值五代北宋之交,此时的中国行将步入一个文化大一统的时代。这当是一个由卓绝大家与独立多元的地域传统所构建的时代,这意味着当我们面对这一段充满未知的历史时,当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重新打量现存的古迹,而不宜为笼统武断的陈说蒙蔽。巨然《层岩丛树图》等作的奇古与陌生,恰恰印证着历史的多样,也包蕴了揭示某种久已沉埋的古代传统的可能,是我们重识画史的绝佳契机。


【新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2月美术史新书
“海派绘画大系”出版:呈现最大规模百年海派绘画
张彦远: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
经典!你读过的美术史著作,大都来自这里
美术史与观念史(1
自学世界艺术史的9本必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