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出土陶俑看大唐胡人生活百态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以国力雄厚、文明昌盛、经济发达、对外开放著称,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使节、商人、僧侣、艺术家和留学生等,史料上统称其为“胡人”。
他们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汇聚长安、洛阳等繁华的国际大城市,从事政治、贸易、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当时仅长安一地就生活着十万以上的胡人,大量胡人的涌入,带来了很多新奇的物品、别样的技术和异域的文化艺术,大唐通过不断吸收、融合,极大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作为随葬品的胡人俑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生动地再现了外国人来华的盛况。这些胡人俑在题材和种类上丰富多样,主要有武官武士俑、文官俑、女侍俑、胡商俑、百戏乐舞俑、骑马俑、牵驼牵马俑等,展示出胡人在唐朝的多彩生活以及他们在唐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武官、武士俑
生活在唐朝的胡人大多来自中亚、西域等地的游牧民族,他们精于骑射、战斗力强悍,性格直爽,为唐皇所喜,故而很多人加入唐军,甚至出任大唐朝廷中的武职。比如我们熟知的尉迟敬德、哥舒翰、李光弼、安禄山等。
2002年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的一尊三彩釉陶武官俑,现藏西安博物院。他头戴鹖(hé)冠,留络腮胡须、高颧骨、深眼窝,手持笏板,正是胡人武官的形象。

三彩釉陶武官俑·四库全叔拍摄


所谓鹖冠,也称“大冠”,最早是以鹖羽为饰的武士之冠,取其勇猛之意。据说始于战国赵武灵王、汉代的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坚等均戴此冠,魏晋沿袭,直至唐代,只是形制有所改变。唐代鹖冠的正面饰有一只雄健欲斗的鹖鸡形象。

三彩釉陶武官俑·四库全叔拍摄


昭陵博物馆藏的这件唐代彩绘陶武士俑,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王君愕墓。墓主王君愕是河北邯郸人,隋末天下大乱,曾追随王君廓,唐高祖入关中时归顺了大唐,累迁至左武卫将军,贞观十九年随唐太宗征辽东而阵亡。

彩绘陶武士俑·四库全叔拍摄


他墓中这件武士俑满脸络腮胡,鼻头硕大,头戴螺顶兜鍪,身穿明光铠,下着裤,左臂屈肘手扶盾排上端,为初唐时期典型的胡人武士形象。

彩绘陶武士俑·四库全叔拍摄


这件唐代彩绘陶武士俑在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顺陵窦诞墓,平时很难看到,因为收藏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彩绘陶武士俑·四库全叔拍


他浓眉深目,络腮胡须,头戴黑色螺顶兜鍪,有护耳,外著贴金明光铠,腰系黑带,内穿红色长袍,中为战袍,一幅胡人武士模样。

彩绘陶武士俑·四库全叔拍


窦诞的家世很显赫,他祖父是隋朝上柱国、右武候大将军窦荣定,祖母是隋文帝的姐姐万安公主。父亲窦抗为上柱国、幽州刺史、左武候大将军。他本人更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女婿,拜驸马都尉。贞观初年,任右领军大将军、莘国公、宗正卿。

彩绘陶武士俑·四库全叔拍


文官俑
在大唐的朝廷里,也时常可以看到外籍官员的身影,比如著名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唐玄宗时历任门下省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其他如日本人藤原清和官拜秘书监;新罗人金思兰官拜太仆员外卿;波斯人李元谅德宗时官拜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大食人李彦升宣宗时一举中第,受翰林学士等等。
2001年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出土的唐代开元十八年彩绘陶文吏俑,现藏庆城县博物馆。这件俑很有看点,他头戴小方冠,一双浓眉,二目圆睁,鼻梁挺直,大耳下垂,连鬓络腮胡须浓密卷翘。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文吏俑·四库全叔拍


最奇特的是他双肩高耸,脖子微缩,显得神色十分绞黠,双手捧于鼓腹之上,身穿对襟长袍,腰系黑带,足蹬如意履,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在唐代担任文官的胡人形象。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文吏俑·四库全叔拍


女侍俑
据不完全统计,隋唐墓葬出土的胡俑约700件,而女胡俑不到20件(不到3%)。如此大的悬殊,也许和胡女的地位比较低下有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三彩釉陶胡女俑,1960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这件女俑头梳双垂髻,修眉深目,高鼻丰颐,身穿袒胸窄袖衫,披一件蓝色帔帛,下穿赭色曳地长裙,双手环握于腹前,从容貌和姿态上看很可能是西域进贡来的侍女形象。

三彩釉陶胡女俑·四库全叔摄影


胡商俑
往来于丝路沿线的胡商,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繁荣和贸易交流。他们在唐朝的活动范围很大,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都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952年河南洛阳出土的这件唐代彩绘陶胡商俑,深目高鼻,络腮胡须,戴尖顶折檐帽,身穿翻领右衽短袍,腰中系带,足长筒靴,肩背丝卷,左手提一单把波斯式壶,应为西亚商人的形象。

彩绘陶胡商俑·四库全叔摄影


百戏乐舞俑
“百戏”是中国古代杂技乐舞戏曲等表演艺术的总称,起源很早,但直到汉代才发展成熟,形成第一个高峰;到了唐代,随着容纳范围的不断扩大,尤其是胡舞、胡乐的传入,极大的丰富了百戏的内容,涌现出了很多新的表演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第二个高潮。
1960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M336出土的唐代彩绘陶黑人百戏俑,是一件非常有名的文物,现藏新疆博物馆。该俑为黑人形象,黑人在当时又称作昆仑奴。唐人史籍笔记中的黑人泛指卷发黑肤,被贩卖或进贡入唐,从事马夫、奴仆、艺人之类低贱工作的外国人。昆仑奴多在乐舞戏弄中出现,这件黑人俑应是手持棍子进行舞蹈的昆仑奴。

彩绘陶黑人百戏俑·四库全叔 拍摄


唐代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袒腹胡人俑,出土于穆泰墓,现藏庆城县博物馆藏。这件胡人俑袒胸露乳,缩颈耸肩,身着浅褐色团领窄袖开襟长袍,下穿窄裤,脚穿乌皮翘头靴。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袒腹胡人俑·四库全叔 拍摄


他双眉浓重,两眼圆睁,鼻尖向上翘起,络腮胡须上卷,正在露齿而笑,表情非常的生动。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袒腹胡人俑·四库全叔 拍摄


尤其是他两臂屈肘反置于身后,配合他的表情来看,似在迷惑他人,应该是正在做“手彩类”的魔术表演。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袒腹胡人俑·四库全叔 拍摄


1960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这件唐代三彩釉陶袒腹胡人俑,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该俑头发中分,发辫于脑后,深目高鼻,身穿绿色及膝翻毛皮袍,袒胸露腹,下穿绿色窄腿裤,脚蹬赭色尖头靴。从造型、姿势看,该俑可能是变幻魔术的西域幻人形象。

三彩釉陶袒腹胡人·四库全叔 拍


现藏甘肃省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的这件唐代鎏金胡腾舞俑,头戴卷檐尖顶帽,身后背一个酒葫芦,双臂伸展,长袖翻飞,裙角轻扬,一足立于半球形覆莲托上,另一足斜向踢出,当是唐诗中描绘的胡腾舞者。

鎏金胡腾舞俑·四库全叔 拍


宁夏博物馆收藏有唐代胡腾舞石刻墓门,出土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两门扇正面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胡腾舞伎。

胡腾舞石刻墓门·四库全叔 摄影


两人均为胡人,手持长巾,挥旋对舞。胡腾舞出自石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舞者以男子为主,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在唐代属于有名的“健舞”。

胡腾舞石刻墓门·四库全叔 摄影


胡腾舞者演出前“帐前跪作本音语”,即用粟特语演唱,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这样的胡腾舞形象雕刻于墓门上,说明胡腾舞已成为当时家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腾舞石刻墓门俑·四库全叔 摄影


骑马俑
《新唐书》说“马者,国之武备”,可见唐王朝对于马匹的重视!生活在大唐的胡人多是来自于游牧民族,因此,非常善于养马。威武的胡人和矫健的胡马是唐代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常见的题材,反映了长安和洛阳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开放与繁荣。
1960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代彩绘陶胡人俑骑马,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胡人俑头戴胡毡帽,作骑马挽缰状,身后有一物似行李卷,好像准备出行。

彩绘陶胡人俑骑马·四库全叔 摄影


同墓所出另一件唐代彩绘陶胡人骑马俑,与“深目多须髯”的突厥人和回纥人的特征相近,表现得很可能是永泰公主的异族仆从形象。

彩绘陶胡人俑骑马·四 库 全 叔 拍 摄


只见他浓眉圆目,络腮胡须,上身赤裸,肌肉发达,坐骑膘肥体壮,一看就是来自西域的宝马良驹。

彩绘陶胡人俑骑马·四 库 全 叔 拍 摄


唐代狩猎俑多出土于贵族墓中,以胡人形象为主,主要通过鹰、豹、犬等助猎动物及射猎姿势来表现狩猎情景,如唐代中宗神龙二年的这件三彩釉陶胡人骑马狩猎俑。它出土于1972年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现藏乾陵博物馆。

三彩釉陶胡人骑马狩猎俑·四 库 全 叔 拍 摄


该俑身后立一只似猞猁的助猎动物,应是随从大唐贵族狩猎的猎师。

三彩釉陶胡人骑马狩猎俑·四 库 全 叔 拍 摄


1988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政府招待所唐墓出土了一组唐代彩绘陶骑马乐俑,这些乐俑姿态各异,手持的乐器可以辨知的有排箫、竖笛、横笛、筚篥,接近于鼓吹乐中的大横吹乐器。

彩绘陶骑马乐俑·四 库 全 叔 拍


这件骑马鼓吹俑,一手放于嘴边半握拳,另一手张开向上斜伸,但是乐器已经无存,据推测应为吹角俑。

彩绘陶骑马乐俑·四 库 全 叔 拍


这些俑均头戴风帽,身穿红色窄袖长袍,脚下蹬靴。

彩绘陶骑马乐俑·四 库 全 叔 拍


唐代鼓吹多数是骑在马上的骑吹,这种演奏方式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鼓吹的影响。而那嘹亮的乐声,是对唐代奋发向上精神的讴歌,也是鼓吹音乐发展的真实反映。

彩绘陶骑马乐俑·四 库 全 叔 拍


牵马牵驼俑
唐墓中出土了大量胡人形象的牵马、牵驼俑,说明唐代寓居长安和洛阳等城市的胡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饲养驼、马为主要职业。
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出土的唐代彩绘陶胡人俑,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该俑为牵马或牵驼胡人形象。

彩绘陶胡人俑·四 库 全 叔 拍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釉陶胡人俑,头发梳至两侧耳上部成髻,身着翻领紧袖胡服,腰系带,足蹬靴,双手握拳,作拉持缰绳状,一幅充满活力的胡人形象。

三彩釉陶胡人俑·四 库 全 叔 摄 影


庆城县博物馆藏唐代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2001年出土于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 库 全 叔 摄 影


陶俑头戴尖帽,帽檐上卷,并饰彩绘。左眼圆睁,右眼紧闭,头向右歪。身穿橘黄色圆领窄袖开襟长袍,交口处饰红白色团花纹带。腰系黑带,足蹬翘头黑靴。他左臂屈肘握拳,右手前伸握拳,好似正在牵马或牵骆驼,整个陶俑彩绘保存相当玩好。也有观点认为该陶俑是参军戏俑。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 库 全 叔 摄 影


同墓所出的这件彩绘陶胡人俑,面部和身上的皮肤黝,额头扎一条橘黄色的带子,高眉深目,鼻梁挺直,颧骨高耸。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库全叔拍摄


双臂屈肘高举,手握虚拳,斜腰拧胯,好似奋力执缰绳状。也有观点认为该陶俑是舞俑。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库全叔拍摄


他身穿圆领紧袖长袍,腰系黑带,下身穿紧身豹皮裤,足蹬黑皮靴,丁字步立姿。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库全叔拍摄


这件同墓所出的彩绘陶胡人俑,头戴黑色幞头,双眼皮大眼睛,颧骨高耸,下颌突出,墨笔绘出浓密而弯曲的胡须,头望向右方。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库全叔拍摄


身着翻领赭石色翻领胡服,对襟上有红、白、绿彩描绘的团花纹。双臂屈肘,在胸前握拳,好似牵马状。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库全叔拍摄


他腰系软带,袍角飘卷,似有微风吹过,极具动感,足蹬长筒黑靴。左腿直立,右脚略向外撇。

开元十八年彩绘陶胡人俑·四库全叔拍摄


洛阳市博物馆藏唐代三彩釉陶束发胡人俑,1981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东山安菩墓。

三彩釉陶束发胡人俑·四库全叔拍


俑为胡人青年形象,双手握拳作牵拉缰绳状,表现得应是牵马或牵驼的胡人。

三彩釉陶束发胡人俑·四库全叔拍


新疆博物馆藏这件唐代彩绘木胡人牵驼俑,1973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墓出土。俑是比较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小臂弯曲向前,双拳紧握,作握持缰绳状。不过,这双眼睛,怎么看怎么好像是对眼儿。

彩绘木胡人牵驼俑·四库全叔拍


吐鲁番地区有以木俑随葬的旧俗,受中原以陶俑随葬习俗的影响,至唐西州时期,陶俑已取代木俑成为随葬俑的主流。

彩绘木胡人牵驼俑·四库全叔拍


参考文献:
1、《甘肃庆城唐代游击将军穆泰墓》
2、《几例唐代奏乐俑考辨》
3、《骑者的风神——从出土文物看唐代的骑马风》
4、《陕西唐墓出土的胡人俑》
5、《试论唐代的骑马俑——从一件唐代彩绘勾首马谈起》
6、《考古资料所见的唐代胡人女性》
7、《***与辉煌·陶俑卷》
8、《洛阳陶俑》
9、展览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骆驼的造型代有不同,图23是全国发现最完整的唐三彩单峰驼
武则天小姑子的墓被盗,出土的狩猎、伎乐、鼓吹等陶俑,冠绝天下
【绚丽甘肃】丝绸之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 古代人俑
上海震旦博物馆 陶俑欣赏
大唐陶风:唐代俑像之发展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