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虎魄造办处:汉代琥珀艺术品的器形和种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代琥珀艺术品的器形和种类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2015年河南省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曹魏墓出土过一件'琥珀骑羊俑'。这是目前笔者所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一件琥珀艺术品。这件“琥珀小儿骑卧羊像”十分精美,墓中出土有对应的楬之铭文称“白画骑羊儿一”,这里的“白画”可能是指采用了线刻工艺,造成白色的线条,而不是涂白色,因为古代雕刻也称作画。

一、汉代琥珀艺术品的主要器形

虽然文献中有记载一些大型琥珀实用型器物,但目前未见两汉时期的大型琥珀器物。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显示,汉代的琥珀艺术品主要以用于佩戴的各种造型微雕饰物和珠饰为主,其次是耳瑱、耳珰、印章等器物。笔者掌握的资料主要以全国各地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及一些私人藏品为主。

【名称】:琥珀螭龙雕件

【年代】:东汉

【尺寸】: 通高1.2 厘米,面径5.4厘米

【重量】:不详

【出土地】:1955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火车站

【收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目前考古出土的汉代琥珀制品所见多为各种形状的圆雕小饰物和珠饰,如虎、辟邪、天禄、狮子、朱雀、熊、蝉、蛙(蟾蜍)、羊、龟、鸟禽(鸽子、鸠、鹰等)、双鸽(联体鸳鸯、比翼鸟)、胜、手戟(鱼尾形)、瓶形、扁壶形、钫形等坠饰,以及如圆形、椭圆形、不规则长方形、圆钮形、长管形等珠饰,另外还有印章、指环、耳瑱、耳珰等。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出土

【名称】:琥珀串饰9件

【年代】:西汉

【尺寸】:最大长2.3厘米,最小长1厘米

【出土地】: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特征】:国家二级文物

西汉元帝(公元前49-33年在位)令史游编著的识字课本《急就章》卷三:“系臂琅玕虎魄龙,璧碧珠玑玫瑰罋。玉玦环佩靡从容,射鬾辟邪除群凶。” 颜师古 注:“言以虎魄为韵,并取琅玕系著臂肘,取其媚好,且珍贵也。”

西汉晚期开始,这种微雕饰物种类和材质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件饰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功能,向往长生不老和辟邪厌胜的“胜”形饰、虎形饰、狮形饰,羊代表祥瑞,比翼鸟(连体双鸽)代表爱情,龟代表长寿,蝉即代表重生,蛙(蟾蜍)即有长生、辟邪,又具有多子多孙的寓意,这些微雕饰物其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装饰性。

▲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盐堆M1汉墓出土

【名称】:琥珀串饰17件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最大长1.8厘米,最小直径0.4厘米

【重量】:总重10.9克

【出土地】:1978年5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盐堆M1号汉墓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二、汉代琥珀艺术品目前所见的种类

笔者在《高古虎魄艺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艺术》一书,第四章 汉代琥珀微雕艺术中,将目前已经掌握的品种归类为25种。

1、琥珀熊形饰

▲琥珀熊形饰

【名称】:琥珀熊形饰

【年代】:汉

【尺寸】:高46、身围36-40毫米

【重量】:41.6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熊是一种凶猛而有力量的动物,自古受到人们崇拜。从汉墓出土大量与熊题材相关的器物,可见汉代人是非常崇尚熊这种动物的。据史册记载,熊形物在汉代有辟邪的功能,并能携往生的灵体升天。因此,汉代出土的文物中,以熊为母题的器物非常多。但以琥珀为材质制作的熊形物非常罕见,并不像金银铜玉等材质那样常见,这主要和原料的稀缺性有很大关系。此件琥珀熊形饰不仅是笔者几年收藏过程中所见唯一一件琥珀熊形饰,且体量巨大。

2、琥珀虎形饰

据东汉《风俗通义校释 · 祀典》中记载:虎的御凶辟恶之能由来已久。“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悟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琥珀虎形饰应该是汉代微雕兽形饰中出现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品种。且材质除琥珀外,还有水晶、煤精、琉璃、青金石、玛瑙、绿松石等。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出土于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一只琥珀虎形饰。

刘贺(公元前93/92年—公元前59年),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后,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西汉中期偏晚

【尺寸】:暂时不详

【出土地】:江西省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之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西汉中期偏晚

【尺寸】:暂时不详

【出土地】:江西省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刘充国墓(M5)出土

从出土资料来看,琥珀虎形出现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在西汉中期偏晚,最迟到南北朝灭亡。其时间横跨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共600多年。

▲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东汉早期

【尺寸】:卧虎形长24,高18,宽14毫米

【重量】:3.53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东汉

【尺寸】:卧虎形长25,高16,宽14毫米

【重量】:3.55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西汉

【尺寸】:卧虎形长20.5,高14.5,宽13.5毫米

【重量】:2.27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共28件

此串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应为其生前佩戴之饰。它选用金、玉、玛瑙、琥珀和玳瑁等材料琢雕成珠、管、胜、坠、壶、斧等形状及辟邪、鸡、鸭等动物造型连缀而成。其饰品大小不同,色彩丰富,纹饰各异,皆有细小的穿孔。其中有盖扁形金壶和无盖圆形金壶采用敲打、焊接、镶嵌等多种技法制作,极其精细。高1.05厘米和0.93厘米的金壶本已微小,其表面还用小如菜籽的金珠粘接堆成花纹和锯齿纹,壶身又镶嵌绿松石。其金黄色饰品在白玉坠、红玛瑙管、珠、黑褐色玳瑁鸡、鸟和淡黄色琥珀等宝玉饰品的陪衬下尤显富丽精湛。琥珀质地的辟邪分大、中、小三种:大者高0.94厘米,中者高0.67厘米,小者高仅有0.39厘米,虽然微雕简洁,但形体准确,制作工整,均作蛙状匍匐,昂首。圆雕,以宽、深阴刻线勾勒轮廓和细部特征,憨态可掬。另外具有写实风格的玳瑁鸡(高1.41厘米)、鸟(高1.25厘米)则是利用天然纹路表现禽类的羽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琥珀虎形饰

【名称】:串饰  

【年代】:西汉晚期  

【出土地】:1996年9月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东汉墓出土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东汉

【尺寸】: 卧虎形长4厘米,高2.6厘米,宽2厘米

【出土地】: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东汉墓出土

【收藏地】: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东汉

【尺寸】:长2.1  高1.3  宽1.2 

【出土地】: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

【收藏地】:云南省博物馆

▲琥珀伏卧回首虎形饰  

【名称】:琥珀伏卧回首虎形饰

【年代】:东汉魏晋

【尺寸】:前后长18、左右宽21、高12毫米

【重量】:2.02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琥珀虎形饰一对  

【名称】:琥珀虎形饰一对

【年代】:东汉

【尺寸】:左兽21*14*14毫米,

                 右兽18*12.5*12.5毫米

【重量】:左兽2.71克,右兽1.53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3、琥珀狮形饰

琥珀狮形饰相对琥珀虎形饰更少,主要出土于广西合浦,这与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贸易密不可分。早期狮子造型的艺术品都比较抽象,这可能与很多工匠并未见过真实的狮子有关,所以当时雕刻制作的狮子造型都比较抽象,这点在同时期的石雕、壁画上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比如南京博物院里就有南朝时期的狮子造型的画像砖。


▲琥珀狮形饰

【名称】:琥珀狮形串饰

【年代】:西汉

【尺寸】:不详

【出土地】: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特征】:头部后面,肩膀位置有明显的鬃毛,只有雄性狮子头部后面才有这样的鬃毛。

▲琥珀狮形饰

【名称】:琥珀狮形串饰

【年代】:西汉

【尺寸】:头尾长14mm、上下高10mm,宽6mm

【重量】:

【出土地】:不详(典型的广西坑口)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特征】:凸起的眼睛,竖着的耳朵,头部后面,颈部的鬃毛,只有雄性狮子头部后面才有这样的鬃毛,非常写实的将狮子的神态雕刻出来。

▲琥珀狮形饰

【名称】:琥珀狮形串饰

【年代】:西汉

【尺寸】:头尾长16mm、上下高9mm,宽7.5mm

【重量】:0.69克

【出土地】:不详(典型的广西坑口)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特征】:与上面的雄狮相比,这显然是只母狮。


【名称】:琥珀小狮坠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长1.2厘米,高0.8厘米

【出土地】: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

【收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特征】:狮子作伏卧昂首状,前肢屈腿向前,后腿屈收腹下。制作工整,形体准确,构思巧妙,形态生动。

4、琥珀兽形饰

琥珀辟邪、天禄兽形饰一般都是成对出现,最早出现在东汉初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特征一般是辟邪有角、略大、转头;天禄无角、略小、抬头或转头。其实这种造型成对出现也不一定是辟邪和天禄,有时候个人觉得更像是中原化的狮子。

▲琥珀辟邪、天禄饰一对

【名称】:辟邪、天禄琥珀串饰

【年代】:东汉

【尺寸】:左长1.4厘米、宽0.9厘米、高0.8厘米

                右长1.45厘米、宽0.95厘米、高0.85厘米

 【重量】:左:0.65克 右:0.75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特征】:左为天禄,无角、抬头;右为辟邪,独角,转头

▲琥珀辟邪、天禄饰一对  

【名称】:琥珀辟邪、天禄一对

【年代】:东汉

【尺寸】:不详

【出土地】: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

【收藏地】:甘肃省博物馆

此墓共出土5件琥珀兽形饰,所见三件眼睛均镶嵌有宝石,部分脱落。

▲琥珀辟邪

【名称】:琥珀辟邪

【年代】:东汉

【尺寸】:头尾41mm、左右宽35mm、上下厚22mm

【重量】:19.7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 虎魄造办处

【名称】:琥珀辟邪(右)

【年代】:东汉

【尺寸】:头尾35、左右宽3、上下厚13mm

【重量】:不详

【出土地】:1957年出土于甘肃敦煌杨家桥乡

【收藏地】: 敦煌市博物馆

各种造型的琥珀兽形佩饰是最多见的,以蹲卧昂首最为常见,还有些转头回头。其造型神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老虎,有的有角,有的无角。已知最大的长4、5厘米,最小的高仅0.39厘米。这些琥珀兽形饰造型大同小异,是汉代微雕饰物中的主力军。常见的是以单只结合其它微雕小饰物组合搭配成佩饰戴于脖子、手腕、腰间,但其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固定模式,也有用成对甚至三只以上的各种材质小兽一起搭配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原料的供应逐渐充足,其次又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开始加入多种元素,多种材质,多种形质的各类小微雕饰物,使整件饰物色彩更丰富,品种更复杂,装饰性更强等等。

5、琥珀有翼蹲(卧)兽

在西汉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玉质有翼卧兽,被称之为辟邪兽。东汉开始,成对的大型石雕有翼神兽出现在陵寝或者宫阙前的道路两边,此类有翼神兽一左一右,分别是辟邪和天禄。这与当时的升仙等宗教信仰有直接关系,当时的人们认为佩戴此类饰物有吉祥、辟邪的功能。个人认为,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1号墓银镂玉衣内部出土的这套微雕饰物中,琥珀有翼双角蹲兽与青金石有翼独角蹲兽是配对的,另外绿松石子母有翼卧兽与青金石有翼卧兽也是配对的。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1号墓银镂玉衣内部出土

【名称】:微雕宝玉石项饰

【年代】:东汉

【尺寸】:

琥珀双角有翼蹲兽:高20毫米

青金石独角有翼蹲兽:高20毫米

青金石有翼卧兽:长27毫米 高19毫米

绿松石子母有翼卧兽:

绿松石子母鸽:长10毫米

青玉连胜:长19毫米宽12毫米

缠丝玛瑙珠:长20毫米

红玛瑙圆珠:直径10毫米

【出土地】:1970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1号墓

【收藏地】: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1号墓银镂玉衣内部出土

【名称】:琥珀双角有翼神兽

【年代】:东汉

【尺寸】:高2厘米

【出土地】:1970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1号墓

【收藏地】: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材质】:血红琥珀,品质上等,表面带沁泽

【特征】:依天然形状精雕细琢成蹲立的天禄,状如熊,神态狰狞,是传说中的神兽,多见于汉魏时期,身中穿一小孔,便于垂挂。

▲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琥珀双角有翼神兽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P042描述:

以红色琥珀圆雕而成,作蹲立状,以宽阴线勾勒五官及四肢,张口露齿。胸、腹部有三个同心圆代表双乳和脐孔。身中穿一孔,四肢上部刻画翼纹。同墓出土的此类神兽一蹲立,一卧伏,均有翼,形态相同或相似(下图)。


▲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青金石独角亦或双角有翼神兽)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1号墓出土的绿松石子母有翼卧兽

▲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青金石有翼神兽)

另外一种有翼卧兽与上面这种青金石的相似,只是材质为琥珀质地。

六 、琥珀羊形饰

琥珀羊形饰也是比较少见的,笔者有一只,可惜头部残了,但从弯曲的角来判断应该是只羊。考古出土的琥珀羊形饰也是比较少见的,目前笔者仅见广西合浦出土的一件琥珀羊形饰,只有细描图,并未见到实物图片(下图)。但全国各地同时期出土了各种材质的羊形饰,有琉璃、绿松石、煤精、水晶、玉等材质。其造型可参考同时期其它材质的羊形饰。

【名称】:琥珀羊形饰

【年代】:东汉后期

【尺寸】:头尾17、上下12毫米

【出土地】:广西合浦风门岭M24号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名称】:绿松石羊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头尾长13、上下高1毫米

【出土地】:广西合浦北插江盐堆M1号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合葬墓女棺内(腰部)出土的琥珀羊形饰(上图左下)

【名称】:琥珀羊串饰 

【年代】:新莽  

【出土地】:1988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2西汉合葬墓女棺内(腰部)发掘出土。  

▲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简报图,图中5件饰物分别标注为25-29(图中上面为女棺)。

串饰 5 件

M 102:27, 紫晶葫芦,高 1.3厘米。

M 102:26, 琥珀羊,长 1.5、高1.2厘米。

M 102:29, 琉璃鸽子, 长1.5、高1.7厘米。

M 102:25, 玛瑙枣核形串管,长2.4、直径0.6厘米。

M 102:28, 墨玉兽(琥珀兽),长1.1、 高1厘米。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琥珀印章

M 102:37,边长1.1、高0.8厘米

七、琥珀朱雀形饰

【名称】:琥珀朱雀形饰

【年代】:西汉

【尺寸】:头尾17、上下13.5、左右宽7.5毫米

【重量】:0.68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除这件琥珀朱雀形饰外,笔者还见过几件同样造型的琥珀朱雀形饰,但品相都不是很好。另外在雅昌论坛上见过一件煤精材质的朱雀(上图),其造型一模一样。琥珀朱雀形饰非常少见,且品相好的更是罕见。

八、琥珀鹦鹉形饰

▲琥珀鹦鹉形饰

【名称】:琥珀鹦鹉形饰

【年代】:汉

【尺寸】:头尾24、左右14、上下12毫米

【重量】:1.92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山海经.西山经卷二》中:黄山,无草木,多竹箭。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山海经》中记载着各种珍禽异兽,鹦鹉就是其中之一。西周时期便有玉质的鹦鹉佩。自汉以来,鹦鹉就一直被视为祥禽瑞兽之一,并制作成玉器佩戴。魏晋时期河西画像砖上到处可见鹦鹉形象。目前琥珀鹦鹉形饰笔者所见仅此一件。

九、琥珀鸽(禽)饰

鸟禽类是微雕最早的题材类型,西汉时期,鸟禽类基本上均为单体卧鸟,可能由于腰部穿孔的设计,需要振翅翱翔的造型较少见。

▲河南永城僖山一号汉墓玉质鸟禽(1.7-1.6-1.4厘米)

▲琥珀鸽形饰

【名称】:琥珀鸽形饰

【年代】:汉代

【尺寸】:长14、宽9、高7毫米

【重量】:0.46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十、琥珀双鸽饰

比翼鸟是中华传统的吉祥图案,在汉代则代表祥瑞的征兆。山东东汉武梁祠石刻祠堂上刻画的比翼鸟及旁题有:“比翼鸟,王者德及高远则至。”此类双鸟并翅即为汉代人眼中的比翼鸟,它们不仅是带来祥瑞的装饰品,更是寓意吉祥、避除污秽的法器。

▲琥珀联体鸳鸯(比翼鸟)形饰

【名称】:琥珀联体鸳鸯(比翼鸟)形饰

【年代】:东汉

【尺寸】:不详

【重量】:不详

【出土地】:贵州省兴仁县交乐19号汉墓出土

【收藏地】:贵州省博物馆

▲琥珀联体鸳鸯(比翼鸟)形饰

【名称】:琥珀联体鸳鸯(比翼鸟)形饰

【年代】:东汉早期

【尺寸】:宽16、长13mm

【重量】:不详

【出土地】: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双山2号墓【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琥珀联体鸳鸯(比翼鸟)形饰

【名称】:琥珀联体鸳鸯(比翼鸟)形饰

【年代】:东汉

【尺寸】:长24mm

【重量】:不详

【出土地】:河北省定县(现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收藏地】:定州市博物院


现实中,鸽子等鸟类有相互喂食的习性,也许古人正是看中鸟禽类的这种情节,而将其精神赋予到艺术品上来。

十一、琥珀回头雁形饰

琥珀回头雁形饰在汉代微雕饰物中比较罕见,在中原地区更是未见相关文物出土,而在西南四川广西一带有见类似造型的饰物。

【名称】:琥珀回头雁形饰

【年代】:汉代

【尺寸】:长15、宽11、高9.5mm

【重量】:0.84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友藏

十二、琥珀蝉形饰

蝉代表重生,其中玉蝉是汉代非常常见的一种饰物,而琥珀蝉形饰在汉代微雕体系中比较少见。

▲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

【名称】:串饰  

【年代】:东汉

【尺寸】:

卧虎形:长2.1  高1.3  宽1.2

胜形饰:长1.9  宽1.9  厚度0.67厘米 

蝉形饰:长2.34  宽0.6到1.1 厚0.5-0.8厘米

扁珠:长1.9  宽1.2  厚0.6

枣核珠:长1.34  宽0.7到0.8

【出土地】: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

【收藏地】:云南省博物馆


▲琥珀蝉形饰

【名称】:琥珀蝉形饰

【年代】:汉代

【尺寸】:长14.5mm、宽9.5mm、厚6mm

【重量】:0.39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特征】:典型的“汉八刀”,以红色琥珀圆雕而成,头顶中间有一通天孔,头部眼睛后面左右有一横穿对孔作为皇室贵族的饰品佩戴。

十三、琥珀蟾蜍(蛙)形饰

蛙的崇拜历史悠久,蟾蜍(蛙)形饰的出现与西汉盛行崇拜西王母有关。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精神訓》:“月中有蟾蜍”,月亮盈亏能周而复始,因此蟾蜍具有长生层面的寓意。

《淮南子》中又记载:“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蛤蟆。蟾蜍又有辟五兵的功能。

▲琥珀蟾蜍(蛙)形饰

【名称】:琥珀蟾蜍(蛙)形饰

【年代】:汉代

【尺寸】:长16mm、宽14.5mm、高10mm

【重量】:1.13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十四、琥珀龟形饰

龟形饰的使用在中国由来已久,常见的就是各种玉龟,但是汉代龟形微雕饰物比较少见,大多出现在西南地区,这可能跟当时的地域文化有关系。

▲琥珀龟形饰

【名称】:琥珀龟形串饰

【年代】:西汉

【尺寸】:头尾长13.5mm、上下高8mm,宽11mm

【重量】:0.57克

【出土地】:典型的广西坑口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特征】:抬头上仰,凸起的眼睛,十分呆萌可爱。

.

十五、琥珀工字形饰

琥珀工字形饰目前仅见一件,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合葬墓女棺内胸部位置出土。

▲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合葬墓女棺内(胸部)出土

【名称】:琥珀工字形饰(右三)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从右往左依次

方胜形玉饰1.2*1.2厘米;

壶形琥珀饰高1.5厘米;

工字形琥珀饰高0.7厘米;

煤精羊高0.8厘米;

扁壶形玉饰高1.3厘米;

煤精鸟形饰高1.0厘米;

方胜形玉饰0.8*0.8厘米;

玛瑙管形饰长1.5厘米;

玛瑙管形饰长1.7厘米;

【出土地】:1985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全葬墓女棺中发掘出土。 此组串饰由多种材料和造型组合而成,共计九件。

【收藏地】:扬州博物馆藏

十六、琥珀胜形饰

现在对胜形饰的由来,大多都认为“胜”是传说中西王母的头饰,左右各一,中用连杆贯穿发髻装饰首髻。西汉晚期,“胜”形饰颇为写实,多用琥珀、琉璃、玉料等琢制。

【名称】:琥珀胜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宽1*高1.3厘米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美国弗里尔赛克勒(freersackler)博物馆

从目前考古资料显示,西汉时期琥珀胜形饰器形方正,胜与胜之间的间距比较短,这应该就是胜形饰最原始的造型,此造型的胜形饰不仅有琥珀、琉璃还水晶等材质。与目前发现的西汉玉制“胜”形饰在造型上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中间的连接杆上。而笔者认为这种间距短的胜形饰比间距长的玉质胜形饰有年代划分上要更早,且有可能并不是中原本土文化的饰物,而是吸收后融入到西王母的头饰上去的。

东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

▲出土于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

【名称】:多宝串饰

【年代】:西汉晚期

【出土地】: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西汉晚期墓出土

【收藏地】:广州市博物馆

【材质】:玉髓、水晶、玛瑙、绿柱石、石榴子石、透闪石、琥珀、玻璃等


▲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西汉晚期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出土的这条项饰里面有两件琥珀“胜”形饰,但这两件琥珀“胜”形饰从图片来看,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玉质的“连胜”十分相似,但造型上还是有区别的,而与两广地区出现的琉璃等其它材质的胜形饰一模一样,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个造型应该最早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原后,在中原地区逐渐融合演变。

【名称】:琉璃胜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宽1*高1.2厘米

【出土地】:广西合浦九只岭M5号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合葬墓女棺内(胸部)出土玉质胜形饰——连胜

【名称】:玉质胜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方胜形玉饰1.2*1.2厘米

【出土地】:1985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全葬墓女棺中发掘出土。 此组串饰由多种材料和造型组合而成,共计九件。

【收藏地】:扬州博物馆藏

胜形饰在西汉晚期出现开始就在不断的演变,到了东汉初的时候已经开始变的越来越瘦长。西汉的时候胜的单体还是呈正方形的,到了东汉初期的时候已经变成长方形的胜形饰了——双胜(见下图)。

▲琥珀胜形饰(双胜)

【名称】:琥珀胜形饰(双胜)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左右长18、上下高20、厚12mm

【重量】:2.5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琥珀胜形饰(双胜)

【名称】:琥珀胜形饰(双胜)

【年代】:东汉早期

【尺寸】:左右长30、上下高25、厚14mm

【重量】:不详

【出土地】: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双山2号墓【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琥珀“双胜”与琥珀简化型“胜”形饰(简胜)对比图

到了东汉中晚期,胜形饰变的越来越瘦,开始出现这种简化型琥珀“胜”形饰,被现在的藏家普遍称之为“司南佩”。侧面作为单体的“胜”中间已经不再有弧度,比其它类型的“胜”形饰要扁,呈扁状长方体,其宽度与厚度尺寸比例通常在2:1。从西汉晚期的“连胜”到东汉早期的“双胜”,再到东汉中晚期的“简胜”,中间转变有个渐进的过程。与琥珀“双胜”相比,简化型“胜”形饰(简胜)显得更加抽象和简化。这种器形主要出现在东汉中晚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不仅单一的出现在琥珀这种材质上,同时期的水晶、青金石、煤精等其它材质也有类似简化的器形。

▲简化型琥珀胜形饰(简胜)

【名称】:简化型琥珀胜形饰(简胜)

【年代】:东汉

【尺寸】:高1.4、宽1.2、厚0.6厘米

【重量】:0.82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简化型琥珀胜形饰(简胜)(左为琥珀、右为蜜蜡)

【名称】:简化型琥珀胜形饰(简胜)

【年代】:东汉

【尺寸】:

左:高17、宽13.5、厚6.2mm  

右:高15.5、宽13、厚6.8mm

【重量】:左1.02克  右0.95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简化型琥珀胜形饰(简胜)

【名称】:简化型琥珀胜形饰(简胜)

【年代】:东汉

【尺寸】:高19、宽16.5、厚9毫米

【重量】:1.75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

【名称】:琥珀简胜饰(上右一)

【年代】:东汉

【尺寸】:

卧虎形:长2.1  高1.3  宽1.2

“司南佩”(简胜):长1.9  宽1.9  厚度0.67厘米 

蝉形:长2.34  宽0.6到1.1 厚0.5-0.8厘米

扁珠:长1.9  宽1.2  厚0.6

枣核珠:长1.34  宽0.7到0.8

【出土地】: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

【收藏地】:藏云南博物馆

十七、琥珀人(俑仲)形饰

玉俑仲形饰物在汉代比较常见,但是琥珀俑仲形饰相对来说就极为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罕见了。笔者这么多年来仅见过两件,但都还是残件和品相不好的。所以目前也没有见到完整且品相完美实物和图片,可以参考同时期玉质的俑仲饰物。

【名称】:玉质俑仲形饰

【年代】:东汉早期

【尺寸】:左右宽18、上下高42、厚7mm

【重量】:不详

【出土地】: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双山2号墓【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十八、琥珀手戟形饰

兵器形饰物流行于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目前所见造型有四种(见下图),但琥珀材质的目前笔者仅见过两种,分别是手戟和矛。其材质所见有绿松石、玉质、琥珀、玳瑁、玛瑙等,其佩戴功能应该就是辟兵(详见笔者的《五兵佩》一文)。

▲河南永城黃土山西汉梁王王后墓出土的微雕玉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等文物

南京博物院藏品:苏省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的一串微雕饰物

1996年9月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一条微雕饰物,共计28件。其中有三件属于兵器形饰物,且三件造型都不一样,左边是一件用玳瑁制作的手戟形坠饰(见上图左一);中间是玉质的尖头坠子,像兵器的矛或剑(见上图中);右边是一件玛瑙材质的钺形饰(见上图右一)。

而所见最多的就是琥珀材质的手戟,其原型应该源自一种兵器——手戟(见下图)。

东汉熊(蚩尤)持五兵带钩

▲琥珀手戟形饰

【名称】:琥珀手戟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不详

【重量】:0.69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琥珀钺形饰

【名称】:琥珀钺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左右20mm、上下16mm、厚5mm 

【重量】:0.68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十九、琥珀矛(剑)形饰

最早笔者见到此造型的器物后,一直以为是兵器造型的矛或者剑。但后来在接触到国外一些相似类型的器物之后改变了之前的看法,这个造型的饰物应该就是由西域传入而来。此造型饰物笔者目前国内所见数量不多,考古发掘有四个地区的墓葬中共出土五件玉质,而琥珀的仅一件,是在一美女藏家手中。

【名称】:微雕串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玉质矛形饰长18毫米

【出土地】:陕西咸阳马泉公社西汉晚期(“君惠”)墓出土

【收藏地】:现藏咸阳博物馆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妻窦绾墓玉衣胸部位置出土,(上图中间)

美女月上柳梢藏品:琥珀矛形饰

二十、琥珀印章

据官方考古发掘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官方考古发掘出土的印章共计8件,但经过笔者统计,其数量远不止这几件。详细见笔者的《浅谈汉代琥珀印章》一文,在此仅举数例。

陕西马泉西汉墓出土的两方琥珀印,一无字,虎纽,纽上有穿孔。另一圆形印章,上有阴文篆书“惠君”,纽上有穿孔。

广州恒福路疗养院西汉墓出土两枚,一蛙纽,有穿,无印文;一龟纽,阴刻篆文“毛君明印”,有穿孔。

广西合浦的两例,一龟纽,印文篆书“庸毋?印”三字;一阴刻印文“劳邑执刲”。

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窑村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琥珀印,光素无纹。


▲兽钮琥珀印章

【名称】:“长乐富贵”琥珀印

【年代】: 新莽

【尺寸】:通高0.8厘米 边长1.1厘米

【出土地】:1988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合葬墓女棺内头顶位置出土(M102:37)

【收藏地】:扬州博物馆藏

【玉质】: 琥珀质橘红色 

【特征】:  卧兽纽琥珀印,印面为线刻阳文“常乐富贵”,边角光滑圆润,有长期使用的痕迹。

▲虎纽琥珀印章

【名称】:虎钮琥珀印章 

【年代】:西汉

【尺寸】:高10毫米、宽8毫米、长10毫米 

【重量】:0.46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旧藏

【特征】:出自汉代青州,同出的还有两件琥珀“双胜佩”,惜残,仅此小印完整。

▲龟纽琥珀印章

【名称】:龟钮琥珀印章 

【年代】:汉

【尺寸】:高22毫米、边长22毫米 

【重量】:7.7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特征】:安徽(亳州)

官方考古发掘的这些琥珀印章,多数有印文(5件),且有使用痕迹,少数光素无印文(3件)。虎魄造办处目前一共收藏了两枚汉代琥珀印章,且都为素面,一件为兽纽小印,另一件为龟纽大印。

二十一、琥珀壶形饰

此类形的壶形饰比较少见,器形特殊,应该是西域传入到中原的饰物,目前考古出土的仅此一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圆壶、扁壶、瓶形饰,其材质有琥珀、煤精、琉璃、金等。

▲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合葬墓女棺出土

【名称】:琥珀壶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高1.5厘米

【收藏地】:扬州博物馆藏。

▲琥珀圆壶形饰

【名称】:琥珀圆壶形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高0.65、直径0.65厘米

【重量】:0.16克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煤精扁壶形饰(虎魄造办处旧藏)笔者有见过类似琥珀材质扁壶形饰。

▲琉璃扁壶形饰(虎魄造办处旧藏)

南京博物院藏品:苏省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的一串微雕饰物中就有两件金质壶形饰。

二十二、琥珀无孔蘑菇形耳珰

耳珰在汉代比较常见,但多以琉璃为主,琥珀的比较少见,仅不容易保存,所以能流传下来的不多。目前所见的汉代琥珀耳珰有两种,一种是无孔蘑菇形耳珰,另一种是有孔束腰形耳珰。

▲琥珀无孔蘑菇形耳珰

【名称】:琥珀无孔蘑菇形耳珰

【年代】:西汉

【重量】:0.73克

【尺寸】:长21.3mm头10.8mm尾6.5mm 腰4.5mm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笔者手上有三件无孔蘑菇形耳珰,且仅一件是完整的,另外两件都断了。

二十三、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出土

这种束腰形耳珰在两汉时期比较流行也比较多见,其材质也有很丰富,最常见的是琉璃,而琥珀的由于材质原因大多都不容易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十四、琥珀坠饰

这种造型的琥珀坠饰并不多见,同样造型的水晶坠饰比较常见。

二十五、带工琥珀管珠

汉代琥珀珠饰中,带工艺的珠子非常罕见,大部分都是素面无面的圆珠、管珠、扁珠等。

▲带工琥珀管珠

【名称】:带工琥珀管珠

【年代】:西汉

【尺寸】:长17、直径8.5-9mm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二十六、素面琥珀扁管珠


琥珀扁管珠

【名称】:带工琥珀管珠

【年代】:西汉

【尺寸】:长17、直径7-9mm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二十七 其它类型的琥珀珠饰


琥珀珠饰

【名称】:琥珀珠饰

【年代】:汉

【尺寸】:尺寸不一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琥珀珠饰

【名称】:琥珀珠饰

【年代】:汉

【尺寸】:41*35*11

【重量】:10克

【出土地】:不详

【收藏地】:虎魄造办处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虎珀造办处公众微信号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淡汉代琥珀 第三章 汉代琥珀艺术品的价值和器形种类(2017-08-26初稿版)
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蕞尔小物中的大千世界”
琥珀名字的由来
浅谈北朝琥珀“有翼神兽”——守护神兽
虎魄造办处:“顿牟掇芥”的“顿牟”到底是琥珀还是玳瑁?
西汉广陵国精美微雕串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