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将古陶瓷视为灵魂的人——怀念恩师张浦生先生

图一 年轻时的张浦生先生

张浦生先生于2020年2月21日凌晨1点34分在上海医院谢世。古陶瓷界痛失了一位老前辈,也标志着青花瓷教学与鉴定领域结束了一个时代。


张浦生先生于1934年农历3月8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徽商家庭。1957年。他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到江苏省文管会工作(图一)。1959年因机构合并入职南京博物院。1962年,张老师成为南京博物院保管部瓷器库保管员,师从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从此,张老师渐渐喜欢上了古陶瓷,到晚年他常调侃:“我信的是瓷器教。” 


1986年是我插队回城到南京博物院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这年8月,南京博物院保管部瓷器库房老保管员退休,领导安排我接任。1987年9月,领导又安排我到文物局华东(扬州)培训中心古陶瓷(第五期)班学习。1990年春,领导请张浦生老师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年轻人。张老师考虑到我可以方便地看藏品——这是学习古陶瓷的关键,张老师本人也曾经是陶瓷库保管员——就让我做了他的学生。这样,我开始跟张浦生老师学习瓷器,跟他有了三十年的师生缘。张老师退休后,于2008年离宁回沪定居,2009年前后又移居澳大利亚,2019年再回上海定居。这三十年来,张老师将我领进古陶瓷之门,教我学瓷,带我开阔古陶瓷视野,他把这看作是事业薪火相传的责任。能做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中的荣幸。即使他移居澳大利亚后,在他每次回国期间,或者开古陶瓷会议,或者他到南京省亲,或者我去上海看他老人家,总之,我们都要见面。每次见面时的话题都围绕着古陶瓷。张老师讲他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的古陶瓷活动,讲他看到的古陶瓷器物,讲他对古陶瓷的心得,当然,有时也问我国内古陶瓷界的动态。如果要问我三十年来对张老师的总印象,那就是他是一位将古陶瓷作为灵魂的人,他的生命离不开古陶瓷。

图二 元 青花双兽耳牡丹纹盖罐 高47.5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多次发现珍贵文物

张老师在近六十年的从业生涯中发现过许多珍贵的古陶瓷,这里仅举三个例子。

元青花牡丹纹罐

1982年,南京博物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古陶瓷和玉器鉴定学习班,学员来自江苏省内的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张老师为主讲老师。那时上课一般都是先讲理论,再放幻灯片。讲到元青花的时候,张老师放了一张元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铺首耳盖罐的图片(图二)。盖罐通高47.5、口径15.6、底径18.6厘米,1973年11月出土于安徽蚌埠东郊曹山明开国功臣东瓯王汤和墓,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盖罐肩部有一对铺首耳,主体纹饰为牡丹纹。江苏省淮安县博物馆原馆长陈锦惠当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在这个学习班上学习,学习热情很高。他那时虽然对元青花鉴定还没有什么概念,但汤和墓出土盖罐肩部的二只铺首耳触动了他。他马上联想到工作单位淮安县博物馆的一件藏品,那也是一件青花盖罐(图三),肩部也有一对铺首耳。他马上举手说:“张老师,我们单位也有一件这样的盖罐。”张老师后来在回忆此事时说,我当时正在全神贯注地讲课,听到此话不由一惊,心中并不相信,马上答道:“真的吗?那你说一下那件罐子是什么样的。”


淮安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花罐1980年秋出土于江苏省淮安县季桥乡颜刘村凤凰墩明成化六年(1470)陶升夫妇合葬墓。当时,陈锦惠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和时任淮安县图书馆馆长的父亲陈阳一起去季桥乡颜刘村将这件盖罐征集到淮安县博物馆收藏,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件罐子是元代遗物。盖罐出土于明成化墓,且器形高大,完好无损,就这样放在了库房里。


学习班结束后,张老师专门跟陈锦惠到淮安县博物馆的库房里看到了这件牡丹纹盖罐,他非常兴奋,认定它虽然出土于明成化墓葬,但这是一件元青花。


淮安县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牡丹纹盖罐高43.3、口径16、底径18厘米。器形高大,胎体厚重,造型古朴。盖为子母口,犬形纽;罐身贴塑铺首耳一对,呈狮头状并有孔可通衔环。釉质滋润呈蛋青色,青花发色相对于安徽蚌埠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罐泛灰,局部有晕散现象,发色浓重处呈现蓝黑色铁锈斑,手触有凹凸之感。全器通体共有九层纹饰,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布局繁而不乱,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层次分明。每层之间均用弦纹相隔,辅助纹饰有菱形纹、卷草纹、缠枝菊花纹、覆莲纹和仰莲纹,器身腹部所绘主题纹饰为六朵盛开的缠枝牡丹纹。纹样画法是一笔点画,画笔流畅。砂底,见火石红。罐内采用荡釉法施釉,釉汁不均有露胎现象。罐体表面有明显的连接痕迹。

图三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 通高43.3厘米 江苏淮安市楚州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藏

将淮安县出土的元青花盖罐(下文简称淮安盖罐)和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盖罐(下文简称汤和墓盖罐)相比较,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造型方面,除了盖纽不同,淮安盖罐是犬状肖形纽,汤和墓盖罐是宝珠纽,其他造型基本一致。第二,纹样方面:1.青花发色,淮安盖罐较汤和墓盖罐微泛灰。2.绘画笔法,两者都是一笔点画。3.绘画工艺,辅助纹样相同,都是单纯的绘青花,但主题纹样牡丹花纹不同,淮安盖罐是纯绘画,汤和墓盖罐是先刻后画——这是所谓至正型元青花的典型画法。4.纹样题材。两者主题纹样题材相同,辅助纹样有别。辅助纹样中,除了每层纹样之间的弦纹外,相同之处是菱形纹和卷草纹,而莲瓣纹和肩部装饰带里面的题材内容不同。先看莲瓣纹。淮安盖罐有两层莲瓣纹,分别是位于盖面的仰莲纹(内绘卷草纹)和位于罐胫部的覆莲纹(内绘填满青花的卷叶纹)。汤和墓盖罐有三层莲瓣纹,分别是位于盖面和罐肩部的仰莲纹和位于罐胫部的覆莲纹。仰莲纹内,盖面的绘满青花卷叶纹,颈部的是杂宝纹;胫部覆莲纹内是勾线卷叶纹。再看肩部装饰带,淮安盖罐是莲纹,汤和墓盖罐是莲纹和海石榴纹相间。5.肩腹部纹样构图的比例上,淮安盖罐的比例大于汤和墓盖罐,也就是说,腹部主题纹样所占的面积,淮安盖罐小于汤和墓盖罐。这样形成的视觉效果是汤和墓盖罐的主题纹样更加突出。6.纹饰形象上,先看主体纹样牡丹纹。淮安盖罐的花瓣头的轮廓呈圆弧形,整个花形较散,叶子是三出丫杈;汤和墓盖罐的为连弧状,整个花形相对聚拢,叶子是五出丫杈。再看肩部装饰带中的纹样。淮安盖罐的缠枝莲纹是带莲蓬的荷花,叶子作卷草状;汤和墓盖罐的为荷花和海石榴纹,叶子是剪刀叶。最后看莲瓣纹转角处的轮廓。淮安盖罐的折角稍圆,显得柔和;汤和墓盖罐的呈方折角,感觉劲挺。


总之,汤和墓盖罐的造型是典型的元青花,且纹饰跟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龙纹象耳瓶为一类,是元青花中的“特等品”。而淮安盖罐虽然造型跟汤和墓盖罐一致,但是青花发色和纹样却有区别,总体艺术风格显得没有汤和墓盖罐的那么有力度,加之它出土于明成化六年墓葬,所以,1982年时对它的确认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张老师根据他鉴定元青花的经验,在看到淮安盖罐后,当时就确定了淮安明成化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盖罐是一件难得的元代遗物。1993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全国第一次博物馆一级品鉴定,张老师是专家组成员,他将这件元青花盖罐特别推荐给专家组审定,将盖罐定为一级藏品。

图四  晚明清初 景德镇窑青花紫气东来图插屏


明末清初青花紫气东来图插屏


1993年,我在瓷器库房做保管员。张老师当时经常出差在外,或参加各种古陶瓷会议,或在各地讲学。他有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看古玩店,看到适合院里收藏的瓷器就会买回来转交给保管部收藏。记得春暮初夏的一天,他从上海回来,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件插屏(图四),跟我说这是他刚从上海文物商店买回来的,马上要交到保管部,并考试似地问我主题纹样是什么意思,插屏是什么时代。我跟张老师见面的时候,经常进行这样的考试。这件插屏基本呈方形,边镶木框,如果配上插座就是个插屏。中间瓷板长21、宽20厘米。釉面不甚平整,含杂质,有针眼状小黑点。青花发色蓝中微泛灰且有层次。纹饰可分三部分,左上部为一城关,边上有大片云,右下部绘两名仆人,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中一位腋下夹着古琴,中部主题纹饰绘老人骑牛。我边看边想:青花分水最淡的地方几乎看不出来,白釉比较白,左上角有小太阳,右下角有携琴仆人,根据这几点,时代应该是清初顺治康熙朝的。我就把想法说了出来。张老师对我说:“它应该早到晚明,因为牛和童子脚下的石头旁边都有小树枝等景物,松枝是椭圆形的,这都是明代青花的特征,也有不少人看康熙的。它的主题纹样的画意取‘老子出关’典故。”他指着瓷板左边的城门楼和云气纹说:“这就是函谷关,这个典故也称为‘紫气东来’,讲的是当年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张老师看了我一眼,又加重语气说:“我们鉴定文物不仅要知道它的时代,还有多注意纹样的寓意,这样才能提高鉴赏水平。”老师的话我铭记在心,特地赶快买来张慈生、邢捷二位编著的专门讲文物图案典故的工具书《文物图注》放在手头,遇到不明白内涵的纹样随时查找。

2008年,我总结出学习中国工艺品纹饰的十二字诀:“画必有意,意必吉祥。寓意、谐音。”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工艺品上的纹样跟西方的不同,西方会注重画面的色彩、线条和光感等自然因素,而中国传统纹饰完全注重题材的人文内涵,并用寓意和谐音来体现。例如,插屏的纹样,我说是老人骑牛,命名器物时也可以说是“人物纹”,但是张老师一眼就看出瓷画题材出自“老子出关”典故,寓意“紫气东来”。一字之差,又何止一字之差!我顺着张老师提示的思路,后来又查到明景泰、天顺时期版本的《道德经》中有类似的插图(图五)。它以版画形式呈现,此为善本书,现收藏在台湾图书馆。瓷画上老子和牛的形象跟版画上的如出一辙,但其他方面有变化。例如,函谷关在瓷画上只画了一半,旁边出现了大片云的形象。版画上少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当地前来迎接老子的官员伊喜,另一个是紧跟在老子后面的仆人,画面由此而显得简洁。而在瓷画的右下角,多了两个仆人。瓷画中这种大片云的画法起自明景泰时期,它与寓意“紫气东来”相得益彰。我由此写了一篇鉴赏明晚期青花紫气东来图插屏的心得。而且,在以后晚明清初瓷画的研究中,特别注意其与晚明版画的联系,这给我的古陶瓷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图五 《道德经》中的老子出关版画插图

张老师于耄耋之年依旧活跃在古陶瓷教学领域。更可贵的是,老人家仍然思想活跃,谈起古陶瓷就滔滔不绝,他的激情感染着身边听课的人。他鉴定青花的金句“青花青花,一看青二看花,官窑看青民窑看花”就是这一时期所出。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鉴赏青花的大智慧,是张老师自1962开始跟王志敏先生学瓷生涯五十年的结晶。

元沥粉挂彩阿拉伯文花卉纹玉壶春残瓶


1997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南京古陶瓷爱好者邢舒良拿着新得到的一件残玉壶春瓶(图六),拜访张浦生先生。瓷瓶一放在桌上,张先生眼睛就一亮,脱口而出:“这是一件国宝。”这件玉壶春瓶颈以上已残缺,但仍能看出细颈、硕腹、圈足的造型。瓶残高26、残口宽3.6、底径10厘米。让人兴奋的是装饰手法——黑色戗金。这种装饰手法在明早期曹昭所撰《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中有记载:“今烧此器,好者,色白而莹,最高。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这件玉瓶春壶的情况,完全和记载相吻合。

图六 元 沥粉挂彩阿拉伯文花卉纹玉壶春残瓶 高2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以下从五方面分析这件玉壶春瓶。第一,玉壶春瓶在宋元时代应是酒瓶。“春”是自唐代就有的一种酒名,有长沙窑彩瓷上“春人饮春酒”的诗句为证。明清以后,玉壶春瓶才成为一种陈设瓷。第二,从胎子、底釉、纹饰布局和工艺看,这件瓶子是景德镇窑的产品。它的胎子为淡淡的灰白色,且有小孔隙。第三,底釉发青,为枢府釉一脉。第四,主题纹饰是凤穿牡丹纹,下腹部用弦纹隔出一周装饰带,其内用沥粉青黑戗金彩堆绘出4句阿拉伯文,但大部分已经脱落,仅留痕迹。后来邢舒良先生将阿拉伯文仔细地描绘出来请教耿宝昌先生,耿先生请北京外国语学院专家共同翻译了内容,大意为:“司酒人将玫瑰色斟至高脚酒杯,一俟美酒斟满,各种烦恼均烟消云散。”这也证明了这件玉壶春瓶应该是酒具。第五,圈足不甚规整,釉底、足端有明显的“火石红”。


现在一般将曹昭所言的“青黑色戗金”称为“立粉挂彩”。“立粉”也写作“沥粉”,其工艺始于元代。制作方法是,将能成形的稀瓷泥以细条状,如制作裱花蛋糕似的挤于瓷胎之上形成纹样。瓷器上此工艺不常见,在珐华上多有表现。这件残瓶上的青黑戗金彩是附载在沥粉上的,故有立体感。元和明代早期金彩的制作工艺是将金箔用大蒜汁粘于釉上,再入炉以低温焙烧,使得金箔与釉面结合得非常牢固。这件残瓶上,有的地方青黑戗金彩已掉,并将表面的釉层也粘掉了,其他的釉上彩,包括金彩也有脱落现象,而且瓶颈已残缺。但它是当时发现的此品种第二件器物,据瓷片摊主称地点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东。第一次是199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出土,收藏在乌兰浩特市博物馆(定名卵白釉堆花五彩描金花卉纹高足杯),是复旦大学文博班学生尹建光请张老师鉴定的(图七)。所以,张浦生先生称这件元末明初的玉壶春瓶是国宝,一点也不过分。


2019年3月,邢书良先生将元沥粉挂彩阿拉伯文花卉纹玉壶春残瓶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张老师看到此瓶有一个完满的归宿,十分高兴地接受了南博征集部的委托,为此瓶写了入藏鉴定书。

图七 元 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五彩描金花卉纹高足杯 高12.9厘米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博物馆藏

坚韧的人格魅力

我从1990年开始跟张老师学瓷,至今三十年。这么多年来,我对老人家印象最深的其实不在瓷器方面,而是他克服困难的韧劲,这种韧劲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古陶瓷的痴迷而发的。张老师1970年后有过三次大磨难,但都在这种韧劲和痴迷下被化解。

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当时的江苏省江宁县东善桥公社祖塘大队劳动


在乡下,张老师跟公社社员们一起种瓜种菜,春季还要插秧。也许是队干部看到他一米八二的大个子,腰弯成一只大虾似地弓在水田中,一边拍打着叮在腿上的蚂蟥,一边插秧,速度不及别人的一半,经常被围在秧田当中,就派他去做蔬菜推销员。在乡下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张老师有带去的一箱瓷片做伴,仍然没有放松学瓷,并在其中得到了乐趣。张老师当时住在五保户老魏头家中,天天去大队食堂吃饭,他发现大队食堂的泔水桶原来是明嘉靖青花海水纹大缸。他觉得很奇怪,经过调查,弄清了这件明代大缸来自于祖堂山上的寺庙。在他的努力下,几经周折,使大缸归于文管部门。现在,这件明嘉靖青花海水纹大缸收藏在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馆。

1982年遭人陷害被拘留审查


文革后,国家文物局在直辖市和某些大省设立了文物出入境鉴定站,江苏省的鉴定站设在南京博物院,张老师负责古陶瓷方面的工作。1982年夏秋之际,全国文物总店在杭州举办为期二周的培训班,张老师受聘为主讲老师。一天,由于某地出了文物走私案件,误以为跟张老师的工作有牵连,当地公安局到杭州将张老师直接从学习班带走审查,在回程路上还给张老师戴上了手铐。这对张老师真是奇耻大辱。十天后,单位才接到通知,南京博物院领导立即派人去看守所看望了张老师,跟他说,不要担心,领导会帮你澄清事实。开庭前,单位要给张老师找律师辩护,但张老师心中很坚定,婉拒了领导的好意。他说:“我没有罪,公审会上我要为自己辩护,我是清白的。”第一次开庭,他成功地为自己辩护,法官没有找到整个事件中他个人存在的问题,只好暂时休庭。张老师虽然坚信自己是清白的,但感到非常委屈郁闷,以至于在第二次开庭时,在庭上由于低血糖昏厥。于是,由单位担保,张老师保外就医住进了医院治疗。在此期间,张老师虽然仍受约束,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他就以捡瓷片来排解困闷。真是奇妙,他居然在所住医院旁边的荷花池公园内捡到了明成化景德镇民窑青花三秋图碗残底,圈足内有“大明成化年造”款。


1981年,文化部在扬州观音山设立了文博(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基地,主要面向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学员由各文博单位选派。1983年春节,张老师出院后到扬州观音山培训基地休养。此时还未结案,张老师仍旧属于保外就医。也许是培训基地给了他灵感,他向国家文物局建议在扬州搞文博专业人员培训班,培养古陶瓷等专业人员。国家文物局教育处和江苏省文化厅的领导批准了此建议。1983年9月至12月,被誉为古陶瓷界“黄埔一期”的文物局华东培训中心(扬州)古陶瓷培训班开班了。张老师担任班主任,聘请全国古陶瓷界一流专家讲课。傅振伦先生讲陶瓷文献,耿宝昌先生讲瓷器鉴定,冯先铭先生教考古与陶瓷理论,汪庆正先生讲陶瓷美术和艺术,张福康先生讲陶瓷科技,朱伯谦先生讲青瓷,叶喆民先生讲白瓷……此举一发而不可收,不仅开古陶瓷班,还开设了玉器、书画、文物摄影、陈列设计等培训班,为文博系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员。此后二三十年中,文博和文物店系统中的许多专业骨干出于此培训中心。


我于1987年9月至12月和1990年9月至12月两次到扬州培训中心古陶瓷初级班和高级班学习,由此奠定了做古陶瓷研究工作的基础。记得1987年在观音山,我们上午上课,下午捡瓷片,晚上则把捡到的瓷片拿出来请班主任张老师讲解。张老师的讲解往往采用考试的形式,即让你自己运用在班上学到的知识讲瓷片的时代、窑口、品种、纹饰、器形和工艺等有关的信息,然后他再肯定对的,纠正错误。一天晚上的课上,张老师拿起一件清道光景德镇民窑青花苜蓿纹小罐,当着全班同仁的面问我是什么时代。我说:“是明代的”,张老师说:“kao(敲)手心!为什么是明代的呢?”我答道:“您上课时不是说了吗,明代罐子的腹部,有一道接痕,清代的没有,您看这个罐子的腹部有一道接痕。”张老师接着我的话说:“这个罐子腹部是有一道接痕,但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明代罐子有接痕是因为修胎工艺不好,清代没有接痕是因为工艺好,把接痕修掉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学习青花瓷鉴定,尤其是这样,还要结合别的鉴定要点统一判断。你看,这个罐子上的缠枝苜蓿纹是清代道光以后的典型纹饰,它是道光时期的民窑罐。”那时,我刚刚接触瓷器一年,这件事情我永远忘不了,张老师的这段话我一直牢记在心。

图八 张浦生先生2013年11月在景德镇黄氏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前留影

67岁时遭遇大车祸


2001年10月10日,张老师受江苏省某市博物馆的邀请到馆里鉴定文物,工作完成后,馆里派小车送他回南京。那天晚上大约7点多钟,我在家里接到张老师的电话,他说我在盱眙医院,出车祸了,你告诉张彤来接我回南京。我一听,大吃一惊,马上打电话给张老师的独子张彤。张彤和朋友一起连夜将张老师接到南京鼓楼医院。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我跑到医院,看到张老师躺在病床上,耳朵窝里还有几颗黄豆绿豆大小的玻璃碴子,我赶快帮他清理出来。我想,这车祸还不小呢。这次车祸对于时年67岁的张老师来说是一场灾难。他全身胸部肋骨、胳膊尺骨、腿部股骨头和胫骨四处骨折,有的是粉碎性骨折。他去世后的骨灰里还有这次车祸手术时装的金属零件。但他的光辉人格魅力在那次车祸治疗中充分散发出来。他挺过了数次手术的痛苦和恢复期的难耐,半年后就出席了中科院在北京召开的古陶瓷科技研讨会。

当时古陶瓷科技界和古陶瓷文博界对古陶瓷鉴定中的凭经验目鉴是否可靠而有一场“眼学是否科学”的讨论,中科院要求跟古陶瓷科技有关的院士,国家文物局要求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都要参会,张老师在病榻上精心准备后,在会上作了《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的发言,力陈当前古陶瓷鉴定的主要手段目鉴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他在文章中写到:“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目鉴与科学技术两者有机地结合,以目鉴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为了使仪器测试又稳又准,我认为不仅是非要建立科学数据库,而且还要建立实物标本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物标本室比科学数据库更为重要。正如俗话所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真假一对比,就立即露出原形了。”张老师十分重视瓷片标本在古陶瓷教学和鉴定中的作用(图八)。张老师在文章的最后还强调:“做好中国古陶瓷鉴定工作的关键是人,故而加强人的思想修养,坚持实事实是的原则,提防一切外来的干扰因素,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就显得更为重要。”此话在今天仍如雷贯耳。此文后来刊载于《鉴赏》杂志2005年第1期上,并收集在《张浦生文集·践行中国古陶瓷之梦》一书中,此书是张浦生老师八十周岁纪念文集,2014年3月由扬州广陵书社出版。

图九 张浦生先生晚年在沪上寓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瓷海。张老师从而立之年开始,就把自己交给了古陶瓷事业。他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为“片瓷山房”(图九),他创造的“瓷片教学法”使古陶瓷界的诸多后学受益,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专业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已经陆续退休,但是他们薪火相传,也在培养新人,使古陶瓷研究事业后继有人。


2019年5月,《瓷魂——古陶瓷鉴定家教育家张浦生传》出版。张浦生先生是一位将古陶瓷作为灵魂的人!谨以此文缅怀纪念我的恩师!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0年第6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品学习:明代中期 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美吗
[转载]读张浦生老师的《元青花研究新说
修复元青花 玉壶喜“回春”
「古窑讲堂」《明清官窑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继承与创新并举
古瓷收藏怎可不知“玫茵堂”
解读元青花奥秘?[转贴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