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章”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章”
孝道学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句话出自『老子』,是《道德经第二十章》。这句话源自老子的心声,是圣人以二合一的心态观事物。什么叫二合一,天地为一,自己为二;把自己融入宇宙之中,这就是圣人悟道后的境界。所以,学人看过很多本注解这章的白话文,都有张冠李戴的感觉。其中原因就是无法理解圣人抱一函三、无为的意境。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唯”指唯有、唯独的意思;“阿”指偏袒、侧心的意思。唯独和侧心偏袒有什么区别?美和丑又有什么分别?区别在于人怎么看。咱们喜欢一件物品,这物品就是唯独的;恰好这也是出自偏袒的心。就好比说,众人对一事观点成了观点好坏之标准,但真正的它有好坏吗?要能注解这章必须要对前《一至十九章》了解。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以返朴、守一,以宇宙世界为中心,故他的观点里必然不会强调“我”存在。更贴切的说,就是老子观事物的角度与凡人不一样,就像这章里的下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人人所“畏”的,“畏”即是害怕、恐惧的意思,不可不畏。这里的人人所畏和老子所畏的意境不一样,老子以圣人之心畏人人所不畏之,因为老子知道凡事都有旺极必衰的道理。

————二元论。

《老子道德经十九章》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一章能充分表达老子所畏。任何事物偏离重心力或者中心都存在“突变”之数。比如,雨落蒸发循环、冲力法则、股票K线极衰反弹定律、极好见坏,极坏变好都在这规律中。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极好怎能是坏呢?

打个比方,一群传教人士不容人不善为,凡见不善必指桑骂槐,那么指桑骂槐就是极好里的坏。一张白纸雪白干净,多了一个污点必然明显,因为,人常里有二元论(分别心)。圣人以世界角度观世界,跳出二元论世界,心无繁杂见真谛。故,凡失衡的都有偏离自然的危险,人性也一样,过于偏激也会让自己陷入无可扭转的绝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人人都为名利兴高采烈时,我却单薄名利。我因何而单薄于名利,因未兆之数。说明了老子看得远,但是在众人面前,他却自嘲自己显愚笨,就像纯洁的孩子般,看不到名利的好。但,真正愚笨是老子吗?这就是圣人和凡人思维的区别。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俗人昭昭,俗人指凡人;昭昭是光明的意思,察察是指看到的意思。凡人所见之光明,我看不见,因我对其昏沉生闷。鄙者陋不足,故可以将心实。把自己看成最卑微的,就不会畏惧有所陋也。当没有了这种心理障碍,就会知道如何将心实。凡人以“自我”为中心,老子悟道,所以能“忘我而无为”,以宇宙世界为中心,故“得道”所滋养。

很多时候人的心理障碍、矛盾,会形成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象一道墙一样,使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孝道学人“你真的是无肉不欢吗?”有详解。)

这一章里,老子说得并非唯我独醒的境界,而是描述了老子已经达到了“无为”状态了。所以,凡人因“我”而高兴时,老子才会昏沉生闷。同时,这一章也暗喻了,人世界里的一种常态,那是自我不入道之常态。从道、返朴虽说自然所为,但倘若人人都为之不自然时,“从道”的那个又会是对立方的不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教认为的“愚人”,与戏弄人的愚人节,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圣解(三十四)
《道德经》(19章)课堂笔录
第二十章:从聪明到智慧
《道德经》共5000字,光这个字就用了60多次,不是“道”
唯之与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