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网

博主按:这个项目学校批了,有3000元预算用于对国内已引入MOOC的学校进行调研,3000元预算用于参加国内有关MOOC的研讨会,希望有相关学校的老师和会议主办方能与我联系,大家共同促进MOOC在我国高校中发挥作用。

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演变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方式,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教育大国都有不少知名高校,已先后向全球学习者推出了开放课程项目,国际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联盟组织已经形成,其中最流行的有Coursera、edXUdacity等,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参与了MOOC模式中的各种学习。国内多家高校已经或正在引入MOOC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包括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清华“学堂在线”、ewant育网等。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在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课程教学与MOOC交叉混合进行的新尝试。教师既进行课堂教学,又担任相关MOOC课程的辅导员角色。在湖北省,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共有20多所高校参与,今年秋季将首先实现《教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学校心理辅导》三门课程的网上运行与共享,并逐步实现学分互认,更大规模的高校在线课程也正在开发中。

从发展形态与趋势看,MOOC教育与以往网络远程教育和传统大学教育相比呈现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大规模、开放性的教学边界;二是低成本、易获取的教学方式;三是重需求、分众化的教学内容;四是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学导向。它正在引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的根本性改变和社会个体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不仅给教育技术手段,而且给教育观念、体制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带来强烈挑战和深刻影响。

MOOC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由于大量的学生可能选择同一门课程,辅导将成为主要的挑战。必须发展全新的、高技术的互动形式以及对学生做个性化的学业、人格和心理方面的辅导,使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能够胜任诸如知识的沟通交流、综合运用等复杂任务。其次,课程的项目实践部分将成为难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多个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运用MOOC课程知识所需的各项技能。

相对而言,MOOC对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面。MOOC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学课堂将变得更加侧重互动和问题解决,而不是知识的传授。MOOC的发展需要从教师能力、教与学不同角度推动,最终实现课程教学流程的再造与课程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本项目将积累MOOC辅导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有助于将MOOC的教学效果落地化、具体化、对MOOC教育模式与现有教育模式的融合有促进作用,也为其它课程的相关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选题的目的、意义

1) MOOC将对现有大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深入研究MOOC混合教学的一般过程将有助于大学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实现取长补短,差异化竞争;

2)通过对MOOC混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将促进项目参与者及周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3)通过对MOOC混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整合线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线下教师组织、引导的“面对面”互动优势,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4)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案例,让MOOC中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让学习效果一目了然。

5)为我校适时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1)本教改项目拟以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课程为例,开展针对MOOC混合教学的专门研究,并服务于《机器学习导论》、《神经网络导论》两门课程的专业选修课及公选课的教学任务当中;

2)从辅导者的定位出发,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与线下辅导的各自优势,努力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能力等方面收益的最大化;

3)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将MOOC中的理论知识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使MOOC的教学效果落地化、具体化,成为MOOC教育的有力补充。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MOOC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2)引入MOOC教学后线下教师进行混合教学可能采用的方式、方法;

3)融合MOOC中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之实践技能的案例教学内容开发;

4)MOOC辅导平台的建立、运行和管理。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1)从辅导者而非主讲教师的定位出发,迎接 MOOC对现有大学教学模式的冲击和挑战;

2)着眼于MOOC教育的两个不足之处展开研究,力图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竞争。



4.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已开展MOOC混合教学的学校做调查问卷和走访,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结合个案的研究,参考已有文献,对该问题做深入分析。  

2)文献法——当前,对MOOC混合教学的研究教育界已有一些成果,课题组将结合相关文献知识,合理参考利用已有的著作、论文,对该问题作系统梳理。  

3)案例研究法——以《机器学习导论》、《神经网络导论》两门课程的专业选修课及公选课为MOOC混合教学的实践案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4)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案例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对已实践的MOOC混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做深入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

重视教学设计——从学生学习的视角,从用户使用的视角展开教学设计;

重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MOOC辅导平台、QQ群、微信公众号、Email等多种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重视记录自己的教学历史——建立课程教学档案袋,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中状况;

重视科学地研究教学改革成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自修、建设、实践、总结四个阶段。

自修阶段——课题组成员学习MOOC中相关课程,获得该课程的证书,掌握MOOC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建设阶段——课题组成员编纂MOOC中相关课程的辅导讲义,发布并试运行MOOC辅导平台,开发相关课程案例教学项目并在MOOC辅导平台上发布;

实践阶段——对选修《机器学习导论》、《神经网络导论》课程的学生实施课下MOOC学习、课上辅导的翻转课堂培养模式;

总结阶段——总结项目正反两方面经验,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5.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1)团队学习,集体讨论;

为了克服学生自身惰性,拟将选修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任用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组织大家集体课下学习MOOC、课上集体讨论。

2)重视线上互动;

教师通过MOOC辅导平台、QQ群、微信公众号、Email等多种方式,积极与选修学生互动,答疑解惑,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丰富的案例研讨

结合教师自身的项目经验,为相关课程提供多个实践案例供学生研讨。

4)重视考试

从督促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分散考试比集中考试更有效,能让学生每学一个阶段都有一次阶段性成果的检验。不仅要加强考试的管理,还需要适当加大考试的频度。

5)允许犯错

课下MOOC自学、课上辅导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我校尚无先例,需要向学校教务处申请进行这样的改革,开设这样的全校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并允许我们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完成本课题的时间、资料、设备及研究手段等。

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一直积极致力于MOOC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探索MOOC课程的学习、辅导、和教学方法,目前项目负责人已获得Coursera上Machine Learning、The Data Scientist’s Toolbox两门MOOC证书,并正在学习edX 上的Learning From Data课程。

项目负责人曾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从2012年3月开始指导3名在模式识别方面零基础的2009级大三学生参加2013年4月举行的代表全球手写汉字识别最高水平的2013自然手写汉字识别大赛,并成功完成了特征分类识别、脱机字符识别、脱机文本识别三个比赛项目。相关研究成果以“模式识别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种比较与思考”为题发表于《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10期。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一直积极投身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类对于审美和求知的需要,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传播策略分为“载体还原、场景重现、文化传承”3个循序渐进的层次。相关研究成果以“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为题发表于《图书馆建设》2013年第3期。

项目负责人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曾多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荣誉称号。相关经验以“浅谈80/20法则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为题在某国内会议上公开发表,并获该会议“教学理论与实践类”优秀论文奖。

项目负责人在科学网上开的教育博客“教书读博做父亲”已经在线6年,并曾在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上获“杰出原创空间奖”

本项目将依托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行,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学院在文字识别、人工智能、演化计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院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最新最好的技术实施MOOC辅导教学。学院建有二级督导制度、院领导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能够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有力保障MOOC混合教学的顺利开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882-84538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朱宗晓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转载]The BIG Talk ·奇点大学公开课评审团构成
下一篇:如果我来操盘百度的这次The Big Tal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MOOC的高职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开题论证报告资料
浅析慕课在学习中的应用与尝试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研发与实践
我国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新理念】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学习之MOOC混合教学案例
特级老师陆波谈翻转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