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三维目标】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3. 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 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一) 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

1.请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晻晻   仕宦

2.注意课文中重要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通“娶”。

箱帘六七十    通“奁

谓言无誓违    应作“愆”,愆违,过

府吏见丁宁    写做“叮咛”,嘱咐

恐此事非奇    应为“宜”,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实

  3.请注意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词  语            古义                  今义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              一同工作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限制约

可怜体无比         可爱                  怜悯

槌床便大怒         坐具                  睡觉的器具

再拜还入户         两次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          相信,信任;信件

渠会永无缘         他                    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处分适兄意         处理                  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处罚任

本自无教训         教养                  失败的经验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              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         交接                  与运输有关

4.注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可白公姥(姥)   我有亲父母(母) 昼夜勤作息(作) 我有亲父兄(兄)       

逼迫兼弟兄(兄) 进退无颜仪(进)   其日牛马嘶(马)

5.请注意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  (出嫁)

谢   多谢后世人(告诫、告诉)      适  处分适兄意   (适合、依照)

阿母谢媒人(谢绝、拒绝)           适得府君书  (刚才)

 

 

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表被动

十七为君妇                 动词,做、成为、作为

为诗云尔                   动词,作、写

为   非为织作迟                 介词,由于、因为

阿母为汝求                 介词,替、给

始尔未为久                 动词,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                 介词,为了

①会不相从许 ②及时相遣归  ③相见常日稀 ④好自相扶将   ⑤儿已薄禄相

⑥嬉戏莫相忘 ⑦不得便相许  ⑧登即相许和 ⑨怅然遥相望   ⑩誓不相隔卿

相   ⑾叶叶相交通  ⑿久久莫相忘 ⒀还必相迎取 ⒁六合正相应   ⒂枝枝相覆盖

⒃蹑履相逢迎 ⒄仰头相向鸣  ⒅黄泉下相见 ⒆誓天不相负

[答案]

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有:①②④⑥⑦⑧⑨⑩⒀⒃⒆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有:③⑾⑿⒁⒂⒄⒅

 3名词,相貌。有:⑤

6请注意词性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用作动词

  A.仕宦于台                             A.千万不复全

  B.头上玳瑁光                           B.东家有贤女

(2)名词用作状语                         C.窈窕艳城郭

  A.孔雀东南飞                      (5)使动用法

  B.手巾掩口啼                           A.足以荣汝身

  C.卿当日胜贵                           B.以此下心意

  D.理实如兄言                      (6)意动用法

  E.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戒之慎勿忘

 (3)动词用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

 7.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为仲卿母所遣                    被动句

誓天不相负                      宾语前置句

君既若见录                      宾语前置句

亦自缢于庭树                    状语后置句

徘徊庭树下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二)再听朗诵,理清诗歌脉络           

1.(1-2)序幕、开端:           (1)托物起兴(起兴)

               兰芝请归         (2)兰芝自诉(自诉)

               (被谴)       

2.(3-12)发展一:            (3- 6) 仲卿劝母(求情)

               夫妻誓别       (7- 8) 夫妻话别(赠物)

               (别离)       (9-10)拜别阿母(辞归)

                               (11-12)夫妇盟誓(誓别)

3.(13-21)发展二:             (13)兰芝见母(伤归)

               兰芝抗婚      (14-18)兰芝拒婚(拒婚)

               (抗婚)      (19-21)太守备婚(逼婚)

4.(22-31)高潮、结局:      (22-23)忧愁制衣(迎娶)

               双双殉情      (24-26)生人死别(永诀)

               (殉情)      (27-29)仲卿别母(别母)

                              (30-31)夫妻殉情(殉情)

5.(32)尾声: 告诫后人

(醒世)

 

(三)请学生朗读,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板书课题)

 

二、分析鉴赏

1.分析小序部分

① 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② 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A.这是托物起兴手法,引起下文。

   B.兼用比,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C.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2.分析自请遣归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

——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其意何在?用了一种什么手法?

——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意在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教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表现她性格刚毅的一面,宁可被休,也不忍气吞声;另一方面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3.请同学们齐诵“鸡鸣外欲曙”这一节,回答以下问题:

 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

——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

——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⑤这一节采用何种艺术手法。

——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是突出“精妙世无双”的妆束美、容颜美、姿态美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谴责和示威;

 

4.分析“拜别姑母”

① 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 这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② 为什么兰芝在向小姑告别时“落泪连珠子”而向焦母告别不流泪?

 ——表现刘兰芝的善良,重情重义(对小姑)

    表现刘兰芝的坚强自尊(对焦母)

 

5.思考:兰芝既然抗婚为什么又允婚?

——因为他对阿兄性格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兰芝殉情之意早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从写法上,这是巧妙伏笔:允婚自然引出太守豪华的备婚,便达到抬高刘兰芝的身价,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6.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对塑造兰芝形象有何作用?

——采用了夸张、渲染和反衬的手法;衬托了她的身价;显示刘兰芝不慕富贵,对爱情忠贞纯洁,突出了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喜剧场面烘托悲剧氛围,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7.课文两次把仲卿比作磐石,意义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次是刘兰芝说的,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以此反过来责问兰芝改变初衷,表现他对爱情和誓言的忠贞。加重了悲剧色彩。

 

8.请分析最后一节的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分组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1刘兰芝

形体美(足、头、腰、耳、指、口、步)

品质美(勤劳,善良,达礼)                

精神美(反抗性刚强)

 2焦仲卿

(1)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忠贞)

(2)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软弱孝顺)

(3)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叛逆、外柔内刚)

3.刘兄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贪财慕势(趋炎附势)

——塑造该人物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4焦母

  ——典型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四、探究阅读

面对一个聪明、勤劳、善良、孝顺的媳妇,婆婆为何不能容她?

——封建制度规定: 妇女有“七出”(“七去”“七弃”):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

     无子,淫泆(yì) ,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     (《仪礼·丧服》)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

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 

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又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

 

五、作业(拓展阅读)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陆游与唐婉结婚后,“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意相投的恩爱夫妻。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及她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逼迫陆游休弃唐婉。在陆游的百般劝说、哀求而无效的情势下,二人终于被迫分开,唐婉改嫁赵士程,彼此音讯全无。陆游31岁时,在一次春游中与唐婉偶然相遇于绍兴城南沈园。陆游百感交集。唐婉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上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怅然久之”,在沈园的墙上题写了哀婉动人的《钗头凤》词。唐婉则写下-续《钗头凤》相答。唐婉由于伤心过度,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干宝《授神记》卷十一】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谬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妻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只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妻之精魂。

                                               

 

《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短歌行

【教学目标】

⒈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⒉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前,我们学习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概。

 

二、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三、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师生共评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再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认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且自知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还要去“周公吐哺”?还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这样岂不是很苦?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他为何要自寻忧愁?(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4.艺术特色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三、情感升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四、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         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         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    语         英雄的慷慨悲歌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了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于乡野,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里显示的是诗人的人格。他顺适本性,追求无所扭曲的生活。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

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写文章)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群文阅读:从《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看入世与出世的选择
《诗三首》导学案
​​【解读】7 诗三首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读解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