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必修1经济生活教学参考精品资料[整套]3

高中必修1经济生活教学参考精品资料[整套]3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   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

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 “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十六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三.  学法指导

第一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知识篇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分配是生产关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的问题已经在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学过,它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和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为主体”相对应,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必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生产关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也才能体现出分配制度上的社会主义性质。所以,这部分内容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既要向学生讲清楚按劳分配的含义,又要向学生讲清楚在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真正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又不可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因和道理。其中,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按劳分配的适应范围——只限公有制内部,而不是全社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适用按劳分配;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明白,虽然按劳分配只能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中,除了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以外,还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必然要求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因此,这部分内容理应成为又一个教学重点。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讲清这个内容,才能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整内容,也才能使学生能够从所有制和产品分配两个层面完整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生产关系)。

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一个教学难点。说它难,不是难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上,而是难在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要性的理解上,以及对生产要素多样性的理解把握上。

 

(二)方法篇

1.使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生产关系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原理,推导出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如下所示:

 

产品分配方式

决    

决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决    

决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2.使学生在回顾已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推导出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如下所示: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

决   

决 

 

也就是说,使学生知道,决定按劳分配的因素首先应该从生产关系内部看生产资料公有制,因为生产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起直接决定作用;其次,生产关系毕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的最终(根本)决定因素。由此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

 

(三)能力篇

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未知判断。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学会撰写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

结合当地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实际,针对生活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存在或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节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一)知识篇

1、效率优先的必要性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种分配形式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由此也引起了“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还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的争议。对此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通过对效率优先的分析和兼顾公平的思考,学生们应该对坚持这两方面的必要性分别有了认识。然而,如何妥善处理两者关系,将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是重要和有着一定难度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方法篇

1、分两组展开辩论,辩题分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讲求效率”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体现公平”,通过辩论,达到明辨是非、加深对教材知识理解的目的。

2.本课时内容中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及其表达的难点,因而往往在这个知识点上设置出辨析题。要解决该难点,要求学生必须深刻领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二者关系,这是答好试题的关键。以此作基础,在辨别试题的出题类型时,特别关注正误混杂题型,按照所给材料作出辩证的分析,切忌因其题设中存在某些错误观点而将其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3.学生上网查找王廷江个人先致富,然后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并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先进事迹。通过事迹和数字加深对“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的理解。

 

(三)能力篇

1.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以此为基础,辩证理解二者关系,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全面理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就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展开社会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调研报告,以提高社会实践和书面概括的能力。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

理解:正确运用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简单评价政府报告中财政工作报告;联系当前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财政收入与支出。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建设为重,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通过财政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知识纵横:

(一)  财政收入与支出

1、 财政收入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掌握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财政的内容、财政的特点和财政的本质。概括地说,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预算与决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3)财政收入。①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一个方面。②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③财政收入的形式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税收收入是国家安全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4)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的原因,而分配政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是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作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决定”,后者用“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经济是如何影响财政收入的。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条件。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财政支出按其具体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的三状态。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

(2)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①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就是财政收支平衡。 ③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就是财政赤字。  ④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相反,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坚持支出收入相适应,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3)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4)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即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现象。

(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1)支持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及高科技研究开发。支持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风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支出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体现出其他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要有国家的宏观调节,以解决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国家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这种经济手段有效调节资源。

   国家财政促进经济的发展。①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②国家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①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②这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这些部门属于非生产性部门,它们不直接创造财富,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它们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财政的支持。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①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具有协调社会矛盾、防御外敌入侵的只能。②巩固国家政权需要雄厚的财政实力。

(2)财政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物质保证。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靠国家财政的支持。

(3)财政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①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②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三、学法指导

(一)知识篇:

重点问题分析

1、财政支出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财政支出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国家职能规定的。国家职能是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中所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只能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其次,掌握财政支出的具体形式。

最后,财政支出的含义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理解。财政支出,从动态看,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看,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在教学中,着重从静态的角度来理解。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和中央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过低。这与中央应该承担的任务不相称,因此,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加深对财政作用的理解,也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为了突出重点,在明确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概念后,应对财政两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分心,通过财政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具体的教学分析方法可以参考知识纵横相应部分内容。

难点分析

1、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要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决定了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规模及其发展速度、生产发展水平及生产结构,对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是一种可能。在社会的总产品中,最终有多少能够成为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还必须要通过西安市的分配过程才能实现,所以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一般说来,如果财政资金分配得当,使用合理,则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从而也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所以,国家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分配问题,力求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2、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财政收支平衡问题所以成为难点,在于对它的动态把握。因为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都是动态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收支完全相抵的状态。

我们要把握三点:其一,财政收支有三种关系。其二,收支相等是理想状态,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其三,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的概念以及把握财政赤字的“度”。

从这个问题在全课的地位看,主要是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不需过多补充分析。

3、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虽然从长远来看,国家实力的增强必然会給每个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机会,但是,它毕竟与企业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须把握财政收入增长的度。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就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一种表现。它的结果是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应该看到,同其他国家相比,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偏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能力篇: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综合提炼,得出结论,是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大量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不断变化,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入之后在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丰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体平衡,不可能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看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财政赤字。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判断是有害还是无害。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看问题的能力。

 

(三)方法篇:

1、自学阅读—图表归纳法:在学习财政的作用时,可以先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用图表的方式归纳出每项作用的意义、发挥的途径、列举1-2个实例。

2、讨论式学习法:如通过讨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这个问题,来学习掌握“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3、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本课学习结束后,应该划一份知识体系图,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财政收入与支出

4、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一.   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及征税对象等内容;理解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懂得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调查当地税收状况及其在当地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收集现实生活中自觉纳税和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典型案例,通过周边典型人、典型事教育学生;请当地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做税法宣传讲座;以税收和依法纳税为中心题材撰写政治小论文一篇;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以“税收对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影响”为题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懂得照章纳税是守法的表现,人人都应当做守法公民;纳税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作贡献;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光荣的。认识到偷税行为是违法的,也是可耻的;公民既要自觉纳税,又要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二.   知识纵横

本课承接第八课财政及其作用之后,分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有密切联系的依法纳税。首先,从税收的概念入手,继之学习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的主要税种;第二节“依法纳税”是从认识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入手过渡到本课的落脚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  学法指导

第一节  税收及其种类

(一)知识篇

1.税收的含义

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本课最基本的理论,只有理解税收的本质,才能理解国家征税的必然性,进而理解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此,需要启发学生回答掌握税收的征收主体(国家)、客体(单位和个人)、依据(税法)、凭借力量(国家政治权力而非生产资料所有权)、实施机构(税务机关)以及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显著特点,也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同点。除了要使学生了解三个基本特征各自不同的含义之外,还要使学生理解三者之间完整统一、不可或缺的内在联系。

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使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两种重要形式的“税”与“费”是有严格区别的,具体体现在含义不同、征收主体不同、遵循的原则不同以及特点不同诸方面。

 

(二)方法篇

1.结合历史史实,分析李自成农民起义斗争中提出的“迎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与起义最终失败的内在联系。

2.结合中秋、国庆、新年、春节等节日单位派发礼品的现实,谈谈礼品应不应纳税;如果应纳税,纳的什么税。

 

(三)能力篇

1.结合当地或家庭实际,调查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们主要涉及哪些税种。

2.学会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并能就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或某人(如家长、教师)的收入情况详尽列出其应税项目和应税数额。

3.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以“税收对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影响”为题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二节  依法纳税

(一)知识篇

1.纳税人(教学难点)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理解这个概念是实现本课教学目标(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前提和基础。概念本身不难理解,只要掌握“按照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这一基本点就够了。难就难在学生很容易把纳税人和负税人两个概念搞混,因此,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人人都是负税人但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有时纳税人并非负税人,有时负税人并非纳税人,只是在某些时候,负税人就是纳税人,纳税人也是负税人。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意识的宣传教育,是教材设置本课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成为本节内容的重点。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懂得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欠税、骗税、抗税不仅违法而且可耻。此外,还必须使学生明白,公民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关注和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收与使用的权利,真正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方法篇

1.以“周日一天”为题,让学生挖掘税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以生活中常见的“如果不开发票,就可以便宜点儿”为题展开课堂讨论。

 

(三)能力篇

1.学生上网查找“刘晓庆税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款不仅可耻而且违法;在我们国家,不管是谁,不论他(她)地位有多高,影响有多大,只要触犯国家法律,必然受到法律制裁,真正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周边的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案例,以“以案说法”或“税法在身边”为题进行课堂讲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标高中同步辅导】2016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单元测评3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doc
政治1
高考政治必备考点解析:收入与分配,考试必看!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人教版知识回归:必修一《经济生活》(二)
高一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收入与分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