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深刻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深刻 

第二节 议事说理,振聋发聩

——议论类文章的深刻

深入浅出,振聋发聩

知识导学

孔子在谈到教授方法时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启发,即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思考而有所领悟。从文章的教育功能来看,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也是为文的高境界。

观点的“启发作用”具体表现为文章阐明事理能深入浅出,提出观点能振聋发聩,分析论述能勾起联想,抒发情感能引人共鸣。

一般地说,考场作文都必须既“养眼”,又“抢眼”。所谓“养眼”,即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分量,让人觉得有可看性;所谓“抢眼”,即有迅速博得读者好感的表现,让人短时间也看得过来。高考作文就是这样,它的评卷具有限时快评、直观阅读、独力判分、对象陌生、高频转换、单调重复等特点,瞬间获得的直观印象将直接影响得分。因此,文章的思想深刻固然是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深刻不见得就一定能获得高分,有时立意过高,表意过深而至艰涩,拐弯过多,反而容易使人费解,甚至导致误解,影响得分。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做到“深入浅出,振聋发聩”。以“深入”见高度,以“浅出”见效率。言论精辟,道理深刻,见解高明,鞭辟入里,凸显哲理,这是“深入”;措辞浅显,设譬形象。主次分明,条分缕析,言简意赅,这是“浅出”;晓人以理,启人心智,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唤醒愚陋,这是“振聋发聩”。正如孟子所说,“言近而指(旨)远者,善言也。”

例如,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把这个道理叫做“外重者内拙”。同样的道理,在心理学那里则由实验得到证明:在给细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在美国著名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华伦达那里则用生命作了注脚: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妻子说,这次表演肯定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心理学家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把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的心态,叫做“华伦达心态”,现代医学上称为“目的颤抖”。作为写文章时的借鉴。上述庄子所用的睿智方式就叫“深入浅出”。

方法导引

一、厚积薄发,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高明的“橐驼之技”——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比喻治民之理,说明下达政令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和劳作规律,使之能“蕃吾生而安吾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19世纪上半叶,曾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解放上,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会触发他这方面的感慨,《病梅馆记》就是一篇从生活事例中发现事理的名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但都属于作者关注生活,积累厚实,一招制胜所至。

 二、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

如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有考生写成《甜蜜负担》一文,文中写道“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却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那锐利的目光遮上了一层幕布……甜蜜,有时也能成为一种负担。”“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然而现实却要求我们用理智的目光来认知客观事物,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准确的立意,加上形象化的表达,深入浅出,说理透辟,给人以回味和启迪。又如在《比尔盖茨给青年的十点忠告》里,诸如“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等观点,就很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三、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瞢、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

例如有一组常见的辩证命题,叫做“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一般来说,通过举例论证可以充分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人生乐在知足,或人生乐在不知足;也可以综合起来讲,生活上应知足,工作上应不知足;或者换一个角度讲,物质生活上应知足,高尚的精神生活上应不知足;还可以由己推人,讲到生活上对自己来说应知足,关心别人生活应不知足。但这些都是常人所见。如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辩证法因素”,则可以讲在生活或工作中,都应该既有相对地知足,又有绝对地不知足,既有阶段性地知足,又有长远地不知足。这样的观点更符合生活实际,更有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因而就更有启发性。

佳作导读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语言形象化,深入浅出】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简评】本文虽然主题很普通,表现的是魂归故乡的愿望。但作者善于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人情物理。文中的“瓦”,既是眼前实物,又是一个意象,它折射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作者从记录了乡村旧事的瓦中,读懂了很多,如雨中的神韵与魅力,排列对称之美,无间的团结与温情,还有对乡村的忠诚坚守。又从某一天“入城”“迷路”的瓦中联想到某些现代人的境遇。他们先是背弃乡村,尔后又被城市抛弃。这就深入浅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会有困惑,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时,不要较易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至此,文章便有了晓人以理、启人心智、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唤醒愚陋的震撼效果。

误区导诊

一、内容和观点太简单、浅显,不能激起阅读热情。

文章的启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为能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热情和参与思维的积极性。而尽人皆知的内容则如同旧时贤文中的原句,无法起到上述作用。所以古人说,最好的文章是“人难言之,我易言之”“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请看下面一个观点迥异的例子:2001年CCTV电视模特大赛中,5位选手脱颖而出,角逐冠军。在比分非常接近的情况下,最后一道问题的回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问题是:“在聪明、富有、美丽三者之中你选择哪一样?”前四位选手都选择了“聪明”——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会作出的选择,但来自北京的一位高中生选手龙蕾却选择了“富有”。这个选择实在出人意料,很多观众大吃一惊,为这个漂亮女生捏了一把汗,真不知道她将怎样来“自圆其说”。同时,在座的评委们也都来了浓厚的兴趣,等着龙蕾的阐释。只见龙蕾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她解释道,她所选择的“富有”,不仅指物质的富有,还有知识素养的富有、感情的富有等等。这样的“富有”,能使她拥有聪明、美丽,也能使她更好地付出真情,回报社会。答案一出,语惊四座,立即赢得了在场观众和几位评委的热烈掌声。龙蕾由此击败竞争对手,赢取桂冠。两种选择,其内容和观点的优劣高下,判若云泥。

二、内容和观点太复杂、深奥,令人费解。

这是初步训练“发展等级”的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它有如下几种表现:

1.拉大旗作虎皮,将某一名人名言、权威人士语录或故纸堆里的理论生吞活剥地“据为己有”,却往往不得其要领,结果观点与材料脱节。

2.心存侥幸,将一些似是而非的“微言大义”分列于题记、开头、中间和结尾各“要害”处,但实际上这些言论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被细心的读者、高明的阅卷者看出破绽。

3.表述不当,把一个提炼得不错的观点表述得不得体,文意艰涩,只顾“深入”,而未能“浅出”。

病文例析

环境影响人生(片段)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兢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性格。人处于安逸的环境下就会缺乏斗志,进而丢失了自己的追求,就会安于现状。但一个人如果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就会激发人向前进的潜力。所以说,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点石成金  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作者采用的是“总—一分——总”式的思路,入题很快,表达稳健,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它至少有以下四个问题:其一是写得过平,显得不够活泼;其二是写得过泛,缺乏针对性,也就是说,这种开头可以用于多类文章;其三是写得过旧,说的都是套话;其四是写得过粗,用词单一,重复词语多,全段共五句话,却涉及五个方面的小观点或曰概念词——“一生”性格”“斗志”“潜力”成败”,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文意纷乱,叫读者“找不着北”,无论下文是记叙还是议论,都十分不利。而这种文段在学生作文中并不少见。因此,有意训练自己集中笔墨写好一个观点,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若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这段文字可调整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安逸的环境可使人缺乏斗志,进而安于现状,放弃追求。竞争激烈的环境,可激发人的潜力,从而使人生进取心,走向成功。所以说,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议事说理,洞烛幽微

知识导学

议事说理,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要求就议论对象发表看法,阐述道理,做到以理服人。通俗地说,就是把道理说清楚。议事说理必须准确,深刻,谨严,周密。议事说理的优劣与平时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有关。要对生活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观察,以生活为师,向生活学习。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后,下笔时才能“眼处心生句自神”。而且这感受应是独特的,“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在考场作文中,议事说理的优劣还与选择的立论角度有关。对一个材料来说,往往可从多个角度来看;对一个话题来说,往往可有多个切人点或侧面。但不管选择那一个侧面作为写作角度,这个侧面必须能展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其次是选择自己比较好把握的。议事说理须达到一定的深度,文章的立意才能深刻。如果不对所议的事理做一番深入探究,即使进行了多角度思维,也不能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点,或者即使是自己熟悉的角度,有话可说,也必然难以说得深刻。

例如,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有一个老师布置学生写随笔以示纪念。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随笔《最后的“作品”》,选择了茅盾在“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角度,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文章深情赞扬这位巨匠用“热血和信念”执着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

洞烛幽微,是形容议事说理见微知著、深刻透彻、丝丝人扣、鞭辟入里,形容记叙描写笔触纤细、刻画精微、独辟蹊径、情激纸背,它凭靠作者对生活的理性审察,对现实的近距观照,对人性的细心洞察。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话题指向明确,应紧扣“选择”和“心灵”两个关键词构思立意。与绝大多数考生泛泛地谈“选择真理”“选择博爱”“选择正义”“选择伟大”“选择坚强”“选择奉献”“选择理智”“选择崇高”“选择真善美”“选择团队合作”等不同,个别考生善于洞烛幽微,从“选择”这个概念中读出了“放弃”的因素,于是反弹琵琶,对传统观点大胆质疑,深入探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湖南一考生写《放弃的智慧》,认为“放弃”其实是另一种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选择。该生洞察力、应变力极强,该文极富思辨色彩和说服力。

方法导引

一、平时训练思想方法和立意技巧。

刘勰《文心雕龙》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要想使文章才思通达,思想内容深刻而新颖,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一边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一边学习立意的技巧与方法。例如宋代有一个李秀才的女儿能读会写,远近闻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铜钱,上面依稀可见“开元”二字。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枚铜钱当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这时,李秀才的女儿经过这里,拾钱人便对她说:“请用破钱为题作一首诗吧。”她接过铜钱,沉思少许,吟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围观者先是一愣,随即齐声喝彩,连夸小女孩才思敏捷,诗歌意义深远。一枚破铜钱,在别人看来,不管怎样观察,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这个女孩儿却以敏锐的感受力,运用联想,表现了一个深刻的思想——揭露不合理社会金钱万能的本质。

二、学会在立意时运用唯物辩证法。

从2004年高考分省命题以来,以辩证思想立意或充满思辨色彩的作文命题占一半以上,因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立意,应该是高中阶段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情感和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话题作文的训练重点。在国外一些类似我国高考的考试中,其作文命题可谓哲学思辨味甚浓。如法国2005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三选一)文科题为: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经济科题为: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理科题为: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面对这类文题,倘若离开了一般的哲学原理,怎么做得来呢?

三、学会在行文中运用因果论证法。

要使文章“议事说理,洞烛幽微”,方法很多,但因果联想(各种文体)、因果分析和因果论证(议论文)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因果分析的具体方法是:1.善于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使论证过程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练。2.善于分析事物(现象)产生的多层原因,并揭示出最终极的原因。越是揭示出深层次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也就越有说服力。3.善于进行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的分析。前二者分别指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后者则是说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是普遍的现象,三者都是辩证逻辑的要求。

佳作导读

我很重要

毕淑敏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丝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两句话开头。首句抬出观点,并颇势突出它的难能可贵;次句用比,补足“战栗”之意。起、承两步,做得多好!)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不重要。(用排比拓展,善于抓角度,揭示本质,既为接下来一段提出问题作铺垫,又远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文字)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蜘蛛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的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字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离去,孩子就失去淳淳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议事说理,洞烛幽微)

我很重要。(关键之处,重现主题词)

这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载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他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超。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说理形象化,有美感)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代替别人。

【简评】此文以全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了个体意识觉醒后的感悟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文章先从“我不重要”谈起,并选取不同的事物进行参照对比,证实生命个体的“不重要”。作者以此蓄势,为下文主旨的逆转作铺垫。接下来文章分别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说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面对亲情,我很重要,我的存在无不牵扯着亲人的感情;面对友情,我很重要,我的行为无不关系到密友的牵挂;面对事业,我很重要,我是事业的主宰,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三个生活横切面支撑起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横向拓展的立意方式,使主旨显得更加具体和鲜明;这种对自我存在洞烛幽微的说理方式,使文章颇具哲理,可读性极强。作者在立意时,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托,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横向分解的方式,使主旨分别在几个不同层面上有所展示,在横向拓展中完成文章的命意。这对我们的作文立意不无启发。

误区导诊

一、说理时说不到点子上。如有些文章基本观点不集中,态度不明朗;有些文章所述内容只与所供材料擦个边,但不得要领,或只与话题沾个边,但不靠谱;援引事例不够典型,观点不够深刻,思想过于平淡。

二、议论中用不上辩证法。文章立意和分析说理缺乏应有的高度,一方面是辩证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是没有积极学习并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写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本应论述失败并不可怕,相反它往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它能使人汲取教训,在以后的拼搏中做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的同学却写道:古往今来任何人的成功都经过了失败,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失败并不可怕,相反失败是多多益善。

三、平时思想修养不到位。有的思想境界不高,对农村生活或城市下岗现象或其他弱势群体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对有些社会问题或现象不能用辩证法的眼光去看,或失之偏颇,或情绪偏激等;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或不法行为(如腐败、污染等)不能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去评论,态度消极,思想悲观。要做好文,先做好人。要写出意高文丰、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就必须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扩大阅读面,积极接受高尚思想情趣的熏陶,掌握高中阶段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提升理论认识水平。

见几知势,预示前瞻

知识导学

古书《周易》日:“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里的“几”,是指事情的征兆,“见几”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的苗头、动向。这个意思现在也叫“前瞻”,是指展望、预测的意思。具体来说,文章“预示前瞻”的特点指思想前卫,有远见卓识,能给人以开阔视野、知所趋避的教益。这是一条非常高的标准。前瞻性主要体现在立意上。要求能够及时洞察事物的现时矛盾并预见将会出现的矛盾,及早探寻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前瞻性的内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敏锐性、预见性和洞察力。敏锐性是对事件(物)敏感和辩证意识的集中体现,预见性是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未来结局通过分析论证进而作出的有一定价值的论断,洞察力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未来,透过表象看根源的能力。

方法导引

对于高中生这样一个刚成年的群体来说,只要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心时事,勤读书看报,是可以在文章中提出带预见性的见解来的。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旧事物的弊端,发现萌芽状态的新事物,感受时代的气息,感知时代的脉搏,思于心胸,形诸文字。比如早些时候,全民植树的热潮刚过。报纸上就有一篇文章提出,大量植树种草不一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文中指出,种树种草,需要水的浇灌,在水资源缺乏地区大量搞种植,会造成水源枯竭,非但草木不能存活,生态会更加恶化。又进一步指出,盲目种植,无人管理,今天辛苦种植,明天就有人拔去卖掉,结果非但此番徒劳,反而助长了歪风邪气。因而文章提出了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植树种草的建议。这些看法显然是对所谓的植树热潮盲目性、短期性和急功近利思想的超越,表现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可贵的前瞻性和远见性,对读者的启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近两年全国高考各地卷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施展这方面才华的天地,对此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审题训练确有必要。高中生要逐步学会在文章中表达超乎一般见解的、带远见性和前瞻性的看法。

佳作导读

一生何求

戴薇薇

曾经在一个偏远的农场,见过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去世后,他放弃了花去他一生积蓄在城里买的三室一厅住房,回到了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农场。他说,一个人在农场生活,感觉很平静,那条小渠及门前的老榆树,都能勾起他对老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他还说,人既然无法带走任何东西,那么,干脆早些让那些虎视眈眈盯着他的房产的子女们拿去,他只求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紧扣文题,以“老人”示意“一生”,以“房产”和“自由和宁静”对比,回答题目中的“何求”)

我还记得,那天洒落在老人白发和身体上的,是一种纯粹的鲜红——透着金属质感的阳光的颜色,沐浴在阳光里的老人显得快乐而满足。

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人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比如金钱,人人都说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面对金钱炫目的诱惑,世土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为金钱所动?许多人主动拜倒在金钱的石榴裙下,丑态百出,甚至“前仆后继”、“宁做刀下鬼”。比如权力,钱钟书先生曾挪揄说,权力像树,它让那些爬在高处的猴子们暴露出丑陋可笑的红屁股。但为了能爬上权力之树,世上又有多少人正殚精竭虑,机关算尽,甚至不惜出卖良心、也卖灵魂……

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时间和岁月的河水带不走的,比如真情它像金子般珍贵,默默困守在这个喧嚣尘世的暗处,在沙土的掩盖下倔强地闪着光。在这充满浮躁之声的尘世上,你也许会忘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但你无法忘记曾经感受到的真情,比如爱。真正的爱如傲立于冰山之巅的雪莲,纯洁而高贵,在尘世中可遇而不可求。也许它自始至终珍藏在你心底,没有风花雪月的低吟浅唱。没有如冰淇淋般快速融化的诺言,但只要爱过并被爱过,你便拥有了世界上最值得羡慕的幸福……

很多人都在抱怨命运不公,其实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公平地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比如阳光,比如雨点,比如春夏秋冬……无论你是贫是富,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点的湿滑,四季的分明。

造物主是公平的,哪怕你拥有金山银山,拥有世界最显赫的权力,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连一片羽毛都无法带走。

既然已经明白很多东西是无法带走也无法留住的,就像那位老人一样,懂得放弃什么,留住什么。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快乐而充实,让我们人生之旅的每一步都坚定而踏实,让我们的真情如阳光般洒满每个角落,让真爱如甘醇般漫润每个人的心田。那么,无论我们活过多少岁,我们都会毫无遗憾,无愧于这一生。

人生一世,很短,也很漫长。

选择一份随意,该有的,牢牢把握;不该得的,不去强求,把那些所谓的名利、权力、物欲等当作过眼云烟,让他们“淡淡地来,淡淡地去”,知足并快乐地生活,这样的人生,一天胜过一年。

【简评】这是一篇简短的哲理散文,开篇举出了一位老人的事例。这位老人在他老伴去世后,放弃了城里优厚舒适的生活条件,回到了农场。当我们读到了这里可能会想,这位老人实在太傻了,放着城里的三室一厅不要,非要回到农场。殊不知这正是老人参透了人生的哲理:淡泊名利,快乐一生。在有生之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无论活到多老:我们都会毫无遗憾,无愧于一生。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权力像树……”把权力比作树,并用反讽的手法讽刺了那些为了权利出卖良心、灵魂的人们。“真正的爱如……”赞美了真爱的纯洁。“让我们……”的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艺术感染力,读来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

误区导诊

一、只顾观点新奇而不顾观点的启发性。

如有如下材料:近来,一些大学相继推出了“叫醒”“洗衣”“打扫寝室”“代取包裹”等“宾馆式”服务项目。要求以“提升道德和锻炼能力”为话题作文。较多学生以“提倡在锻炼能力中提升道德修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观点作文,显得四平八稳。有的学生以“新的生活服务进入大学生宿舍,经济活动的介入冲击道德养成”这样的观点作文,新奇但难以使人接受。有的则提炼出“古今许多伟人并非件件小事都做得很好才成就其伟大人格的”这样的观点,将文意透视得深些,让读者豁然开朗。有的则提炼出“追求高目标才能成就大事业。一屋不扫,照样扫天下”这样的观点,看似响亮,却不能给人道德方面的启示。有的则提炼出“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是多渠道的、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

因而无须在乎高校后勤改革的几个服务项目”这样的观点,这就不仅可以揭示出表面看上去简单的事情的深刻性,还能将复杂事情的精髓概括明晰。

二、观点切合材料但缺乏深度和辩证性。

如某篇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的话:“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为用好这段材料,可以这样展开议论: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它太常见了,缺乏深度和新意,且太宽泛。也可以这样展开议论: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它角度也太宽泛,缺乏辩证性。还可以这样展开议论: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它比前二者深刻,且有辩证色彩。

三、观点能引起人联想但没有现实意义。

观点能引起人联想固然是好事,但必须有助于丰富题旨的内涵,否则只能算胡思乱想,多而无益。

四、为求深刻而牵强附会导致偏离题旨。

切不可为了追求深刻而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若弄得连基本的符合题意都做不到,遑论深刻?

考场导练

1.《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请以上述三句中任一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故事: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虫聊天……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失去了朋友,不能从容赏花,也没机会聊天,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请以“得到与失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素材】

A.上帝拿出两个苹果,让一个幸运的男子挑选。这个男子权衡再三,终于下定决心,选定了其中认为最满意的一个。上帝含笑赐予,他千恩万谢,接过后转身离去。突然,他却反悔,想调换成另一个,回头上帝已不见了,他只得耿耿于怀地过了一生。于是,上帝感叹道:“人啊!总是期待那些未到手的,而不好好珍惜手中拥有的,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呢?”

B.常言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总认为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沉湎于“未得到的”而不能自拔。其实你认为最好的未必适合你。对于我们来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才能让我们无怨无悔,幸福快乐。记住:得到的才是最好的。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5年7月某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每逢周末晚上,南京熙熙攘攘的丹凤街上,就会出现一个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的中年乞丐。这位街头乞讨者,是南京某名牌大学的热能学博士,并且曾是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后因个人和家庭问题辞职在家,不愿找工作而走上乞讨路。面对记者的暗访,博士本人却坦言:“乞讨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手活。”

读了上述新闻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据此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题目自拟。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狂泉》:从前有一个邦国(今天所谓城市),全国只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全国的人都饮这泉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唯有国家的君主另打井取水,没有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可是发狂的国人都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好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抓住国王,把他摁倒在地,用艾叶烧熏,扎银针,喂药。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于是来到狂泉边,舀了一瓢喝下去,刚喝完就发狂了。于是全国君臣上下、大人小孩都发狂了,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出现“和” 字42次,《老子》出现5次,《论语》出现8次。归纳起来,“和”字的主要含义有:温和、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和解等。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和”的概念近于社会心理学讲的“和谐人

请以“和”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6.以“名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800字 以上。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刘少奇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可能时不做任何坏事,就是‘慎独’。”现在一般的理解是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

请以“在无人的地方”或“在无人的时候”为题写一篇议论,800字以上。

【参考素材】

A.诚意功夫惟慎独

B.《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

D.烦嚣过后的独处变成充实美妙的时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着课文学作文:描写景物,讲究层次,借助载体,形象说理,巧用联想,丰厚内容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思路备考复习方法探究
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记叙类文章的立意
写作技巧|别再说不会写作文,可能是这些规律你不知道
王玉强 新著《作文有道》目录 自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