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重要特征与一般原则(二)

 

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专题之  

 

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之重要特征与一般原则(二)

 

冯为民

 

 微探究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目的性、创造性、启发性、适切性。

 

 第一是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微探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系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变化,教学程序的安排与调整,教学节奏的张与弛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调节,而微探究的全程应该克服各种干扰因素导向既定教学目标,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微探究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措施都必须合目的性,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明确这一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其对实现课程总目标的意义。微探究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强化目标意识,师生都应增强参与微探究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要根据课程要求、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励学习者的达标愿望,指导学习者实现目标的方法,检查自己达标的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进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微探究教学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微问题,点燃学习者的思维之火,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提供桥梁和阶梯。微探究的内容也许随着教学的进程有所侧重,但绝不能偏离目标。每一个探究环节应该有自己的子目标,有的微探究主要在诱导学习者积极思考,有的则着眼于考察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的又偏重于促进学习者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交互关系,激励其克服困难,产生积极的正迁移效应,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有的又侧重于发展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现和评价能力等等。无论是为了达到何种目的,微探究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力求让“微问题导学课堂”成为开启学习者智慧之窗的金钥匙,使语文教学取得实效,达到让学习者自我成长和主动发展的目的。

 

 第二是需要积极的创造性。微探究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答最能反映其教学机智,反映其对教学的理解程度,反映其对语文教学的艺术追求,能突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特质。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语文教师应是富于灵智的创造者,富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微探究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独具慧眼,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抛出微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在参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能充分体现个性特征,体现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探究热情,尽可能开放课堂空间,充分显示学习者探索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微问题应新颖而灵活,能牵一问而动全文、动全课,不仅教学文本的文路,体现教师的教路,打通学习者的学路,而且其“问点”具有独创性,问在学习者的“盲点”,问在关键处,是典型的“这一个”,能造成学习者的心理期待,善于打破学习者头脑中的平静,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有效地引导学习者站在新高度来发现、思考问题,积极探索,使认识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燃起智慧的火花,享受创造的欢乐。微探究过程也力求异彩纷呈,创造性地开拓出属于“这一课”、“这一刻”“这一问题”的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把学习者带入一个自由的创造天地,使学习者的创造火花得到迸发,主动地去敲开知识的大门而登堂入室,开拓新领域,达到新境界。具备积极创造性的微探究教学才能培养出学习者健康的创造人格。

 

 第三是需要丰富的启发性。没有启发就没有教学,启发性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启发性也是微探究课堂得以驶向理想彼岸之魂。所谓启发性就是微问题要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如果微问题还不能被学习者自己发现或意识的时候,也就不能构成动力。《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字即启发诱导的意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微问题应能触动学习者的思维神经,富有启发性的微问题需要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又有较大的信息量,能拨动学习者思维的心弦,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习者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微问题的启发性不仅表现于对问题的设计上,更在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对其进行引导上。

 

 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微探究活动应该既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又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还有共生的价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微问题只有让学习者处于“愤”“悱”之时才会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热情,诱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主动参与对话和活动,完成知识建构。要使微问题具有启发性还必须让微问题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选择意义,能给学习者提供思考机会,甚至引导其思考方向、扩大其思考广度、提高其思考层次,决不是轻而易举、举手之劳就能够完成的,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究,一步步从模糊走向清晰、由浅层走向深层,在努力跳一跳、再跳一跳之后,才能摘到成功的果实,让学习者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认知上的飞跃,获得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启迪。

 

 第四是需要探究的适切性。适者,当也,恰好也。切者,切合、符合是也。适切性是指客体与其所处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相关程度,通常表现为适当、恰当或切合需要等方面的特征。适切性原则要求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习者需要,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适合。微探究导学课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探究的适切性。适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微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切合教学需要,二是探究时机要适当,三是探究的过程展开要恰当。北宋王安石说过:“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难度是指微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适宜就是微问题要切合教学实际,一般以是否适合学习者的心理认知能力为检验标准,应该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水平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

 

 微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要难而有度,有的放矢。虽然微问题是具体而微的,一般比较具体,但也很容易“浅”化,而浅就自然会缺乏引力,索然无味,不易激起学习者的探究欲望;微问题也要避免“偏”,偏则不宜举重若轻,也不易紧扣教学重点,容易因纠缠于枝节而陷在怪圈内走不出来;当然微问题也要谨防“深”,深则望而生畏,造成心理压力,微问题必须追求“深而有度”。微问题不仅应有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应该有明确的信息意图,能够唤起学习者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活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和感性经验,调动起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心向,想方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间的漏洞、裂痕、缺陷,缩小初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微探究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自我义务感形成之后,才能具有较高思维形式。探究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学习者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这时的探究最能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达到“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效果。探究过程的展开要快慢得当,疏密相间,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以适应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过程优化、精彩有趣,让学习者喜闻乐见。欲速则不达,能探究一个微问题的就不提两个,做到少而精,切中要害,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的实效。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需讲究探究的适切性,做到难易适中,时机恰当,过程适切,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上述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的一般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遵循“少教多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名师频道】冯 为 民┃探究“善假于物也”之“善”
脑科学时代的差异化教学
赵霞 王建稳《 县 委 书 记 的 榜 样— — 焦 裕 禄》 学习 任 务 设 计
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微探究教学与深度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