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前作文指导2

作文“接地气”,才能走进“春天里”——俯下身子捡金子

 

 

 

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另一个趋势就是“接地气”。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是天津卷的“范儿”,题目由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词派生而来,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作文,对“范儿”的写作可正可反、由小见大或由点及面,考生比较容易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切入角度,题目出得比较公平。同样来源生活的还有重庆卷的“等待”、全国Ⅰ卷的“女儿举报老爸”等。

所谓作文“接地气”,就是要接地中之气,弘扬“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良传统,俯下身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捡拾生活中的素材,找回丢失的纯真。作文是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故纸堆里寻旧货”,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无效操练。

高考阅卷人对作文“不接地气”的表现评价是“用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的文化的大旗来表现任何主题”。具体呈现形式:

1.作文的材料熟烂,比如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为最多;

2.结构模式化,比如三段名人事迹排比加开头和结尾;

3.主题平面化,比如任何作文都用上述材料敷衍等。

 

考生作文“接地气”的4个原则

 

 

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行文时不要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真实,脱离人生实际的生存现状。应关注现实,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请看以“距离”为主题的结尾片段:

距离,是周敦颐笔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感叹;

距离,是刘禹锡笔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

距离,是摩诘笔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一份恬淡;

距离,是清澈自己心灵的唯一途径。

点评:不接地气,是一篇虚情假意的结尾,没有点出“距离”的实际意义,貌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在生活周围寻找可写素材

 

就是要学生“和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近些、再接近些”(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语),关注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当然,也要注意作文选材不应该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挂得太紧,否则,可能陷入主流话语的迷津,写出千篇一律的雷同化的文章。关于选材“接地气”,体现在记叙文写作中,就是贴近自我,选择那些被心灵所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部分,以及与一些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去作文,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在议论文中选择能代表时代倾向的、具有正能量的典型的时代人物或事件。选材的具体倾向:

1.走进百姓的物质世界去体察

——在典型新鲜事件背后挖“民生”

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指数。任何一个政党要想赢得民意,首先就得去改善民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想运筹好“国计”,也得首先学会体察“民生”,因为“民生”是一切“国计”的落脚点。不体察“民生”,你就无法了解百姓的生存状态、意愿和诉求;不了解“民生”,你就无从知晓一代人应担当起的那份历史责任。文以载道,没有“担道义”的“铁肩”,又何来“著文章”的“妙手”?

百姓是要食人间烟火的,他们心中纠结的首先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请看程思良《死不瞑目》中的一个片段:

老王的眼神已散了,但仍然大睁着,干瘪的嘴微微翕动着,却已不能发声。

“爸,您还有什么未了的心事?”儿子贴到父亲的耳边,问道。

老王眼大睁着,没有任何反应。

“爸,您孙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已下来了,是重点大学!”儿子提高声音说。

老王眼大睁着,没有任何反应。

“爸,您的儿媳妇昨天找到新的工作了!”儿子高声说。

老王眼大睁着,没有任何反应。

儿子有些茫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猛然拍了一下头,将儿子喊到门外。约摸10分钟后,从邻居家走出来的儿子,拭干眼角的泪痕后,又凑到老王跟前,晃动着手里的紫红色证书,高声说:“爸,忘了告诉您,咱家的房贷还清了,昨天已将房产证办下来了!”

老王的眼神亮了一下,便慢慢合上了眼。

狭窄的屋子里,哭声汹涌澎湃。

房贷让老王愁肠百结,直压得他到死都不敢把眼合上,这是一种何等沉重的经济负担!不走进百姓的物质世界,不身临其境抑或“心”临其境地体察,你对百姓的冷暖甘苦就不可能有“触感”和“痛感”。没有真切的“触感”和“痛感”,你就不可能写得如此揪心,如此撕心裂肺!

2.走进百姓的情感世界去体验

——在典型新鲜事件里找大众情怀

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作文总摆不脱个人的小感受,挣不开个人的小情思?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完全封闭在了个人的小天地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自说自话,自慨自叹,你写出来的作文就只能引发自己的情感“自鸣”;只有走进百姓的情感世界,去真切体验,让自己的情感脉搏与百姓一起跳动,你才能感同身受,“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你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引发阅卷者的情感“共鸣”。这一点特别适合写记叙文。正因为触摸到了百姓情感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常回家看看》才会一夜唱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农民工歌手组合“旭日阳刚”才会从地下通道唱到星光灿烂的春晚舞台。

百姓的情感世界有两个最核心的元素,那就是“真”和“诚”。因为“真”,所以它最具有穿透力;因为“诚”,所以它最具有震撼力。请看老汤的《坐着回家》片段:

他一个人买了7张火车票,占了7个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个红布包裹,谁挪动他占座的包裹,他就跟谁急,直至对其他乘客大打出手,对乘警破口大骂。最终,乘警用枪顶住他的脑壳,打开了包裹。

结果令大家都十分吃惊。7个红布包裹里分别包着7个骨灰盒,而且里面有骨灰!

胖瘦二乘警软硬兼施,终于逼他说出了实情。他和7名同乡到南方一个小型私人矿打工,因为一次瓦斯爆炸事故,他的7名同乡都死了。出去打工时他们连买张坐票的钱都没有,一路站到了南方。他们说,等打工赚钱了,一定得买张坐票,坐着回家。那天他因为拉肚子没下井,捡了一条命……骨灰盒里分别装的就是他同乡的骨灰。

大家一片唏嘘……

乘警放开了抓着他的手,捂住了自己的脸……

他终于踏上了故土。广袤的大地,残雪尚未完全消融。

冷风吹彻。北国,一片苍茫。

他就是一个农民工,没有豪言,没有壮举。他心里只记着一句话,那就是同乡生前的夙愿;他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我打工赚钱了,一定要为你们买张坐票,让你们坐着回家。这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同乡真情,这就是“一句话,一辈子”的赤诚之心。不走进百姓的情感世界,不触摸百姓的情感琴弦,又怎能感受到百姓内心的这份热力?

 

 

 我手写我心

 

努力用自己的话表达,我手写我心,而不是借用流行的、权威的、现成的语言。只有这样——原汁原味、实话实说地写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或对生活中某一问题的真实看法,才能展现一个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本色真实的作文。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折射出考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才能写出把握时事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和责任感的“时文”。

要“我手写我心”需要:

1.“我手写我心”应把凡人琐事或典型的新鲜事例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以此来折射时代脉搏的跳动。比如过年你家里的春联,原先是买了红纸请人写,现在是买现成的豪华精美的印刷品,对此,你有无感慨?比如爸爸给农村的奶奶买了新手机,她只是接听不用别的功能,对此,你有无思考?优秀的文章总是用第一手的材料在第一时间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201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无声的奔流》片段:

校门口有一个煎饼摊子,是由一对年轻夫妇所经营的。在这小吃荟萃的学校附近,小摊着实有些不显眼,也无怪我几次经过却未曾驻足。真正让我留意观察他们,大概出自一种猎奇心:同学说,他们是聋哑人。可这一观察却实在让我难忘了。摊子简单却整洁干净,老板做煎饼做得极认真,全神贯注。每当一个煎饼做好时,他必要走出摊子,站得笔直,把煎饼装袋,微鞠躬,双手将煎饼奉上,无一例外。整个过程皆是沉静,唯有油珠爆开的轻微声响自始至终。然而我却听到近乎天籁的声音:以对职业的虔诚与对顾客的真诚交融而成的乐章。

他们比不得电视中光鲜的慈善家,却倾其真诚献给了我们一份尊重与敬意;他们的摊子亦比不得繁华街道旁的高级餐厅,却让每一位顾客品尝到无可比拟的放心与欢欣。

拿着煎饼离开前的一瞥,看见老板和老板娘比着手语交流,人间烟火里两张平凡的面孔被微微照亮,安宁与平和,幸福原来与琐细、平凡是如此的和谐。催出路旁灌木里又一枝新芽,如春之煦风,如夏之暖阳。

世界未曾给予灯光,他们却甘愿奉上熹微光芒,汇聚成阳。

这样的场面是非常接地气的。这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人人都渴望喷涌,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终使这个时代群星闪耀。但在作者笔下,这场辉煌的最终缔造者却是那些平凡而质朴的人们。他们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他们真诚善良,一生奉献,每一个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文笔质朴而又细致,将两位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更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脉脉真情,贴近生活,使人读来倍感温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我们睁开眼睛,关注周围的人和身边的事,从习焉不察的常态生活看到社会万象,洞悉时代前行的轨迹,在凡俗的困境中寻觅生活的阳光,在平凡中见到峥嵘,在微言中发现大义。

2.“我手写我心”对于生活应该永远保持一颗惊奇探索之心,写对事件的真实看法,写凡俗人生的喜怒哀乐。平常的景,平常的事,我们用不寻常的眼光去打量,就会有一份诗意的情怀和收获。法布尔穷尽一生潜心于昆虫的世界,他以理解和同情辛勤的劳作者的心情,去理解和同情昆虫;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的尊重与热爱,去发现生命的神奇和美妙。

再如2014年河北58分作文《直面竞争是最好的尊重》片段: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许多国人委屈地争辩,没错,我们对竞争的厌恶并非全源自这样的肮脏动机,有时,我们真的只是同情。此处不妨再举一例:还是伦敦奥运,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出现中国内战,在丁宁多次遭遇发球违例的争议判罚,一度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李晓霞毫不客气地强硬到底,直取胜利。不知是不是看惯了和平球的国人不习惯这么不和谐的剧本,赛后李晓霞遭到了网民几乎一边倒的攻击。在大家纷纷站在道德高地上手持“体育道德”重机枪和“同胞情谊”火箭炮尽情开火时,我分明看到了我们对待竞争态度的不成熟。竞技体育的直截了当总让我们联想到冷血和残酷,所以我们任同情心泛滥,以为在保护什么,实则淹死了不少本能坚强站立的灵魂。

作者就怀有一颗惊奇探索之心,对李晓霞事件用不寻常的眼光去打量,以“我手写我心”的原则“接地气”,获得高分。

 

 

  巧妙铺垫,让文章“软着陆”

 

高考作文在接地气的过程中,要避免硬着陆。不能把作文当成政治问答题。假如考生平日的时事政治学习里有中国崛起的内容,或许他们就会把它当成一道政治问答题。这样一来,就失去了作为作文的价值。高考作文更应该避免硬着陆,关注新闻和时事评论的人都知道,一则新闻、一种社会现象在解读的时候,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和观点,甚至有些观点听上去有些大逆不道。但从好文章、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就应该包容这些观点。否则,考生就难有真思考,而仅仅是假迎合。下面就是“接地气”又“软着陆”的考生佳作:

莫让教育只“教”不“育”

李海蒂

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追求知识,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生命教育,即教会人们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舍本逐末,一味关注“教”的知识性成果,却忽略了“育”的潜在性影响,造成了“人才”知识与素养上的失衡。事实上,知识不等于素养,知识好比武器,而素养则是知识内化后人们面对武器的态度和运用武器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成才,先要成人。这已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可如今的教育,常常是迫切填鸭、急功近利式的。三岁习得琴棋诗画,五岁要学奥数英语,十几岁包揽下国际奖项。孩子们一度尚未成年,就已高度近视,身形佝偻,不堪重负。他们被急切地推上那条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被现实和虚荣的光环包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翻滚。而那看似“成功”了的教育背后,却是“名校学生退学荒废人生,复旦才子投毒杀人”这样惨痛的真相。西湖边每年挂出的横幅——“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更是刺痛了行人的双眼。

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答案我们都清楚,我们有的仅是知识而非素养。孔府大门前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两侧楹联上书曰:“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无头,文“章”通天。这是古人学习知识修身养性的态度,不图名利,只是为了心中所爱胸中所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孔圣人最看重弟子的心性养成而非知识积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识储备固然决定着生产力,而人们若以此为由,放纵欲望,无尽求索,心中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涵养,那与只会吃喝不懂爱与义的行尸走肉有何异?

人生最好的东西,一般人认为都“没有用”。光荣、正义、尊严、文明等等,这些一再是灰暗里拯救我们、安慰我们的力量,在很多人眼里没有用,而我们要坚信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追求。我们认识字,却从不用它传承发扬文明,用它表现内在的气质与美,只会用它——这对美丽的翅膀煽风点火,对付生活。因为大部分人对所谓的成功只有两个标准——小时候的分数和长大后的钱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式教而不“育”体制的悲哀。

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该有所坚持。我们的教育,应以育为本,以教为辅,让现在的孩子们真正明白何为“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让他们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让他们明白“英雄是靠心灵伟大的人”。让他们不要消遣了别人的眼泪还自以为是幽默,别再卖弄了自己的冷漠还自觉是淡然。让他们心中怀着爱与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正直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地前行。

要记得爱是人生最为广泛的信仰,莫让我们的教育只“教”不“育”。因为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贫穷生活中失去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感情。我们梦想的王国,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先后;我们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而教育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各自找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与价值。

教育本是大话题,这位同学却能化大为小,从身边现象谈起,却又能纵横捭阖,深入浅出,没有高喊口号,着实“软着陆”“接地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主张作文“接地气”,并不排斥诗性抒情,而是对失之于肤浅、俗滥、矫情的抒情的一种矫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相信我们的高中生自有一腔热血、五色彩笔,“接地气”后,当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正走进作文的“春天里”。

大家“笔下滥”,我来“另眼看”——老素材里出新篇

 

 

 

作文“接地气”,并不是抛弃一切名人素材。对于名人素材,现在用的已经够滥的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同学在运用中总是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能用吗?绝对能用,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使老树发出新芽。

 

坚持“3项原则”,老素材里出新篇

 

 

融入自我,感情真挚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

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和心理与“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激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这和“我手写我心”是一致的。

 

 

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还是不要用得好。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度。因此对素材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素材的切入点可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人物的内在精神切入主题

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材宝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用来阐释很多主题。

 

1.请以“弯道超越”为题目,选择上面的一个人物,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文字:

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

                                                                                                                    

                                                                                                                          

                                                                                                                          

                                                                                                                          

                                                                                                                         

毛泽东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毛泽东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

参考答案: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

2.从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主题

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这就要我们关注所写人物周遭境况:他的亲朋,他的同列,他的“上级”,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关注他的社会关系。例如对屈原要关注他和楚怀王的关系,对曹操要关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许攸等等)的关系,对诸葛亮要关注他和刘备、刘禅的关系,对岳飞要关注他和宋高宗的关系。这里面也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有些主题适合从这个角度切入。

 

2.在上面人物中任选一人,结合其所处时代,写一段以“英雄”为主题的文字。

答:                                                                                                                   

                                                                                                                          

                                                                                                                          

                                                                                                                          

                                                                                                                         

参考答案: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绳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英雄所具备的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3.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主题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例如对项羽、曹操、诸葛亮等争议都很大。甚至对于屈原,一般都认为他死得伟大;但也有人认为屈原太执着,他其实不必死,就像陶渊明说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不妨洒脱一点。我们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

 

3.世人皆认为曹操是“奸雄”,请写一段文字,评价其“奸雄”表现之处。

答:                                                                                                                   

                                                                                                                          

                                                                                                                          

                                                                                                                          

                                                                                                                         

参考答案:你,曹操,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但世人依然称你为奸雄。是因为你生性多疑,屠吕伯奢全家;是因为败你诗兴而槊死刘馥,忌才学而杀杨修;还是因为是你功高震主,无视汉天子存在。奸雄,世人做下的预言,史学家对你的评判,小说家给你的名号。

 

 

   灵活运用写作技巧

 

1.叙、议、描、抒,平中见新

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裁剪”事例,会使文章的语言充满感染力,并引发共鸣,进而让“老树发新芽”。

 

4.司马迁的人生是常用的事例,请根据语境和提示,在下文横线处填入恰当文字,让司马迁这一常例变得有新意。

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日月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他将自己执着的追求铺垫成生命的征程。(1)                                                                                                                   

                                                                                                                          

                                                                                                                          

                                                                                                                          

                                                                                                                         

(描写其生存环境)在所有迷茫中,他依然清醒着,(2)                                                                                                                   

                                                                                                                          

                                                                                                                          

                                                                                                                          

                                                                                                                         

(议论其心态)他拖着残躯,踏着铁鞋在荆棘中努力寻求,终于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横空出世。他笑了,他用行动揭开了历史虚伪的面纱,让真相在笔端流出华彩!

逆境中,司马迁端正心态,呐喊出了历史的强音!

参考答案:(1)当封建独裁用狰狞的面孔笼罩整个天空时,一切都沉寂了,如死潭般压抑。

(2)牢狱之苦让他忍受了万般折磨,铁链鞭挞着他身躯的每一个地方,枷锁死死地裹缠着他的自由。(叙述牢狱之苦)然而,他始终坚信: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会成为快乐,有梦想在的地方,地狱也会成为天堂!

 

2.量体裁衣,以一当十

就是根据主旨或内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使用同一素材,就像一块布料,剪裁师傅根据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缝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装。高考命题千变万化,但年年都有人利用同一则素材写出不同的优秀作文。具体方法:

(1)由现象到本质

现实生活中考生对自己储备的素材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深入地分析过其本质,在考场上写作时往往觉得“无米下锅”。其实,就一则普通的“布料”而言,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5.请根据从教材或是从课外资料中对苏轼的了解,写两段不同主题的文字。

答:                                                                                                                   

                                                                                                                          

                                                                                                                          

                                                                                                                          

                                                                                                                         

参考答案:①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以“纪念”为主题)

②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我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实践”为主题)

(2)由结果到原因

考生手中的素材往往是具体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告诉考生的只是一些事情的结果。如果考生面对那些结果多问或多想几个为什么,也许一个简单的素材,就会生发出众多的内涵。

总之,风景美,在于发现;人情美,在于感悟;文字美,在于运用;材料美,在于挖掘。“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希望考生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善于挖掘、激活思维,这样在高考中就能“惊退万人争战气,衔得锦标第一归”。

 

6.袁隆平,大家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根据袁隆平取得突出成就的因素,请写两段不同主题的文字。

答:                                                                                                                   

                                                                                                                          

                                                                                                                          

                                                                                                                          

                                                                                                                         

参考答案:①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走出那个“圆”苑囿,将带来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历史的发展。(以“圆”为主题)。

②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着的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跑”为主题)。

3.移花接木,老树发新芽

如果说“量体裁衣”是“一材多用”的话,那么“移花接木”则是“多材合用”,是把本质上相近或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素材,按照一定的话题或主旨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起到集中刻画人物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让老树发出新芽。

 

7.以“人要有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才能创造辉煌”为论点,运用多个人物构成排比来说理,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答:                                                                                                                   

                                                                                                                          

                                                                                                                          

                                                                                                                          

                                                                                                                         

参考答案:勇于进取,不安于现状,才能不断创造事业的辉煌,攀登人生新的顶峰。愚公正是不安于现状,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了自己的生命质量,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愚公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哥伦布正是有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正是有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才使中国有了两弹一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在国际舞台上,重要角色得到确立;路遥正是不安于现状,才有了《平凡的世界》这部杰出著作的问世,奏响了自己生命的最强音;彭总正是不安于现状,才敢为民请命,揭露时弊……

 

捞分篇

考前“支支招”,考场把分捞

 

高考考场作文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高考的成败,但是,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要高质量地完成一篇作文,实属不易。许多平时能写好作文的同学可能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临场发挥失常,导致失分的现象。高考临近,考场经验不可不说,下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说一下考场常见失误及应急方案。做到一旦考场发挥失常,自有方法应对把分捞。

 

考场如战场,谨慎“莫轻狂”——转危为安有6招

 

 

首先要强调的是,在考场作文临场如果出现了下面的失误,千万不要惊惶失措,一定要冷静,想方设法地去弥补挽救。如果因过度紧张或惊慌而导致大脑一片空白,那就真的一切都完了。下面,笔者来具体谈谈高考作文中考生们常见的失误与补救办法。

 

 

立意偏差

 

立意偏差是考生在临场发挥时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头痛的问题,因为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后面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那得高分的希望就极其渺茫。

补救技巧:及早切断,转向正途

如果是刚写了一两段就发现文章的立意有偏差,就要停下笔来冷静地审视一下已经写的部分。如果这一部分虽然立意出现偏差,但后面还有挽回的余地,就要当机立断,利用有用部分努力向正确方向靠拢;如果仔细审视之后发现已写部分没有利用价值,就一定要忍痛舍弃,重新开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1.以“背后”为主题的作文,一考生开篇写了两段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关心,说父母如何为自己付出,立意显然有了偏差。请写一段文字,把前面误写父母对“我”的“关心”与“爱”巧妙地转向主题“背后”,可以继续写父母的爱与关心是如何在“背后”默默地帮助着“我”,给“我”指明方向,为“我”分忧解难了,使文章立意自然回到“背后”。

答:                                                                                                                   

                                                                                                                          

                                                                                                                          

                                                                                                                          

                                                                                                                         

参考答案:有这么一双手,曾经横亘在我的身前,在我懵懂无知的时候,它是我生命的长城,守护着我,保卫着我;后来,我从摇篮里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这双手便悄悄地隐没了。而当我受伤时、跌倒时,我才蓦然发现,那双手从来就不曾消失,它其实一直都在我的背后,默默地陪着我,只待我憔悴时、无力时悄悄告诉我那一份爱永在。

 

 

中心不明

 

中心不明的文章往往容易把一些相似或是有部分相同点的主题搞混了,比如写“坚强”,结果文章写出来既像在写“勇气”又像在写“苦难”。当然,“坚强”“勇气”“苦难”,三者之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是有主有次的。

补救技巧:突出主旨,淡化其他

这里的突出主旨,是指在不同段落中,尽可能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来突出你要写的主旨。如果你要突出“坚强”,就可用“坚强,让我们……”来作为每一段的中心句,出现在段首;如果你要突出“勇气”,就可用“勇气,使我们的人生(奋斗、过程)……”来作为中心句,这样,文章的中心自然得到强化。

 

2.有考生在以“成熟”为主题的作文中,把“成熟”“沉稳”“理智”“大度”“宽容”等写在一起,结果“成熟”这个主题被“沉稳”“理智”“大度”“宽容”等淹没了,致使文章中心不明。

请续写一段文字,把“沉稳”“理智”“大度”“宽容”,设定为“成熟”所统领的范畴,使文章的中心“成熟”突出。

答:                                                                                                                   

                                                                                                                          

                                                                                                                          

                                                                                                                          

                                                                                                                         

参考答案:成熟是心灵的一种升华,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一个人脱离孩提时代走向成人的重要标志。

成熟意味着理智,教人如何面对各样的干扰和诱惑,分清恶与善、情与仇,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方向;成熟预示着沉稳,教人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大喜亦不会大悲,处乱不惊,应变自如;成熟蕴含着宽容,教人包容他人,给他人与自己一方可以回转的余地,留得一份尊重。

 

 

用例不当

 

有的同学审题立意都对,可得分却并不如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所使用的例子不当。这里的用例不当又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所引用的例子与主旨无关,这种情况无法挽救,只能舍弃;另一种情况是引用的例子能体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但阐述不够明确,致使阅卷老师没有看出这个例子的用意。因为每一个素材都不可能只具有单一的用途,它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不一样的主题,所以被判为用例不当是完全有可能的。

补救技巧:明示用意,谨慎出新

要明示用意,就需要考生仔细分析所要引用的例子,分析这个例子包含哪方面的意思,这些含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在你所写文章的主题下,你要用的是例子哪个角度的含意……这些信息,在行文过程中都要明确地表达出来。

有些例子虽然具有某种意思,但是这种意思比较偏,或者说尚有争议,最好不要用,比如有考生在写以“高与低”为主题的作文时,引用了周作人的例子,说周作人忍辱负重,为了暗中保护文物而为日伪做事什么的。虽然学术界确实有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毕竟是有争议的,所以考生尽量不要用,这就是所谓的谨慎出新。

3.有考生在写一篇以“此岸与彼岸”为主题的作文时,这样写: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纳兰容若才绝痴绝,青梅竹马的表妹被迫入宫,“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纳兰从此魂牵梦系,郁郁寡欢。夫人卢氏纵然娇憨柔美,温婉可喜,却怎么也走不进丈夫的心里。终于,卢氏婚后三年抑郁而终。而此时的纳兰如梦初醒,悔恨难言,常常想起卢氏的好,卢氏的贤惠,卢氏的体贴。为了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他辜负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这一段文字应该说写得很美,但其含意有很多,可以论述纳兰容若的深情,也可以表达他错过的不幸,还可以阐释珍惜这个主题。那么,就这一段文字而言,如何让阅卷老师一下子就能看出你是在证明“此岸与彼岸”呢?请试着补充内容,以明确事例的用意。

答:                                                                                                                   

                                                                                                                          

                                                                                                                          

                                                                                                                          

                                                                                                                         

参考答案:其实,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真正的自我,是应该外物随境,内心淡定,别人的生活让别人去过,摘不到的花任它在彼岸开落,而自己,只需要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才不会后悔,否则,彼岸的你得不到,此岸的又已失去,那才是真正的两手空空。

 

 

行文跑偏

 

这种作文审题、立意都没有问题,文章在开头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写着写着就发现写到一边去了。这种情况,往往是考生在行文时为了论证A问题,可能得先论证一下B问题,甚至要论证C问题、D问题,正确的做法是,论证完B问题甚至C问题、D问题之后,要立即回到A问题上继续论证,但经常有考生论证到C问题上时忘记返回A问题,结果越跑越远,逐渐地“跑偏了”。

补救技巧:巧设铺垫,择机回归

一般来说,既然是逐渐跑偏的,就一定有某种方法可以重新回到正题上去。考生如果在考场上出现了这种失误,千万不要慌张,而是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如果要从已经偏差了的主题回到正题上,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然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出这些条件,当这些条件创造出来后,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回归到正题上了,而前面跑偏了的部分猛一看好像是你精心设置的铺垫——虽然这种小伎俩实际上瞒不过阅卷老师的眼睛,但他也一定能理解你努力想挽救文章的心情,这种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会太为难你的。

 

4.有考生在写命题作文“欣赏”时,提到要能“欣赏”事物,就得先有度量来容纳事物,容纳之后才能发现其美好之处,才能真正欣赏,应该说这个想法不错,但在行文过程中,这位考生却不由自主地偏到“度量”上去了:

能否欣赏,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欣赏应该建立在一定高度上的品德与思想上,气量狭小的人永远不会体会欣赏之美。翻开历史的书卷,一段段生动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秦朝大殿,蔺相如“论罪当诛”,秦王本可使其“就汤镬”,然而他被蔺相如的足智多谋所折服,大度地宽容了蔺相如的无视,这是王者才有的风范,正是这种风范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在曹军军帐中,关羽封金挂印,曹操本可以派兵追赶,然而他同样选择了大度,尊重关羽的不慕富贵,宽容其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的忠心,这是豪情的体现,曹操正因为拥有这种豪情,才能指点江山,逐鹿中原。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考生就不由自主地“跑偏了”,从“欣赏”跑到“大度”上去了。写到这里,把前面所写的部分全部划掉重写显然不现实,可是有明显偏题,这该怎么弥补呢?其实,考生可以这样分析一下:“大度”怎么才能回到“欣赏”上去?大度代表宽容,代表在内心愿意接受这个事物,那么愿意接受这个事物就意味着喜欢这个事物,而喜欢就意味着欣赏,这样,文章主题就可以从“大度”回归到“欣赏”了。请试着续写下面语段,让其回归主题。

答:                                                                                                                   

                                                                                                                          

                                                                                                                          

                                                                                                                          

                                                                                                                         

参考答案:不错,这两件事都体现了他们的大度,但我们想一想,如果秦王不是发现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如果曹操不是欣赏关云长的忠勇,他们能有这般大度吗?秦始皇逼死了吕不韦,曹操杀死了杨修,为什么就体现不出大度了呢?其关键就在于,他们从蔺相如和关羽的身上发现了义,发现了忠,而这义、这忠恰恰又是他们所欣赏的,所以他们才能够宽容。归根结底,还是欣赏决定了他们所能拥有的度量。

 

 

议论缺失

 

有部分考生在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时,经常出现的失误就是议论缺失。考生开篇提出论点后就开始举例子来证明论点,但是偏偏忘记了议论文是要通过说理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性的。就如数学上定理推论的证明一样,必须先通过证明的过程来证明这个定理推论是成立的,然后才可以用例题来进一步熟悉。而造成议论部分的缺失,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考生自己觉得这个道理太明显了,根本用不着论证,就是所谓的“一看就是正确的”;②想论证却无话可说,不能顺利地组织好论证语言,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补救技巧:多方考虑,尽量说理

要挽救这种失误,学生没有一定的能力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第二种原因的失误,对于“想论证却无话可说”的同学来说,短时间内迅速纠正是不现实的,还是需要平时多看多思多想,注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对于第一种原因的失误,考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文章写成观点加例子了,就应该马上意识到议论的缺失,这时就要认真思考:这个议论加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已写出来的例子怎么办?能不能把已写出来的例子变成议论的引入部分?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把传统议论文先议论后举例的形式改变一下,变成先举例再总结议论,虽然看上去可能别扭一点,但至少要比缺失议论来得强些。另外,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好过渡句、过渡段,好的过渡句、过渡段可以将文章衔接得更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挽救的痕迹,尽量减少失分。

 

5.“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人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这是马克得斯对他的赞美。有人说,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莫扎特音乐的赞美,它还能引发人们对个人事、身边事、国家事、天下事的思考或感悟。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时,有一位考生这样写:

日本救援队来了,那一刻他们忙碌奋战的身影,他们向死难者默哀的身影,感动了中国与日本无数的人们,这一刻,正是对生命的爱与尊重让两个民族之间的坚冰正在悄悄融化;宝岛救援队来了,一场大自然的浩劫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两岸冰封了八年的隔阂在那一刻涣然冰释,在至高无上的生命面前,让两岸的心紧紧相连,让国共有了第三次合作的可能。

这两则例子很典型,但到了这里,这位考生还是没有点明这两则例子证明的普遍道理,议论部分缺失。请试着在后面加上议论。

答:                                                                                                                   

                                                                                                                          

                                                                                                                          

                                                                                                                          

                                                                                                                         

参考示例:在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超越地域,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种族的,如爱,如真善美,如对生命的尊重,如对正义的追求……

正是整个人类对生命的爱、尊重与悲悯,正是这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阶级、超越文化的力量,让这一刻的我们,全都成了汶川人!我们的对立,全部在这一刻统一;我们的隔阂与敌视,也全部在这一刻消除。

 

 

结尾无力

 

好的文章要求凤头猪肚豹尾,不少同学非常注重文章的开头,却忽略了文章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如果结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作者功力有限,虎头蛇尾,有时还会引起阅卷老师的怀疑——开头写得不错,结尾怎么这么一般啊,会不会开头是从哪里抄的呢?这样,阅卷老师可能就会对你的整篇文章产生一定的误判。

其实,文章对于结尾的要求无非是:①能扣紧主题,照应开头及前文;②能深化或升华文章主旨,引人思考;③漂亮有力,发人深思,引人联想;④颇具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补救技巧:照应为本,再及其他

结尾首先要保证能再次强调文章主旨,要保证你的结尾与题目能形成照应,起码要在结构上显得完整,其次才是去追求优美、哲理、蕴藉,及升华主旨、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同学们一是要积累一些有文采、富有哲理性的素材,比如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幽默典故等;二是要学会将积累的材料巧妙地使用,比如将诗词上下句(片)拆开,一句用在开头,一句用在结尾,形成天然的首尾呼应,或者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达到豹尾的效果。

 

6.以“此岸与彼岸”为主题来写一篇文章,有位考生是这样开头的: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小山村。每当爷爷拉着我来山间玩耍时,我总会问爷爷:“山的那头是什么?水的那岸是什么?”爷爷会眯着眼睛告诉我:“山的那头还是山,水的那岸还是水啊。”当我上学走出那里时,我站在岸边远望,原来山的这头也是山,水的这头也是水,彼岸即此岸,什么都是没有绝对的。

这个开头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一定的哲理性,如果结尾仅仅是平淡地照应一下,就显得太没有力度了。请试着写一个结尾,既能照应开头,还能升华主旨。

答:                                                                                                                   

                                                                                                                          

                                                                                                                          

                                                                                                                         

参考答案:沧海笑,滔滔两岸潮;苍天笑,红尘俗事知多少;醉几何,豪情还在痴痴笑笑……一个倜傥老人,一曲《笑傲江湖》告诫人们: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世上本无永恒,所不同的只是此时在彼,彼时在此,唯留下沧海苍天笑苍生。

临场意外难预判,一旦出现“照此办”——考前再嘱18言

 

 

 

临场作文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对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一些应急方案,这样才能让考生做到遇难不慌,应对有方。

 

问题1:看到作文题目心里就发慌,怎么办?

应急方案:

(1)保持心理平衡;

(2)闭目养神做个深呼吸,让全身放松,冲淡紧张情绪;

(3)反复默念考试题目,及时记下头脑中迸出的思维火花。

问题2:看到作文题目举棋不定,难以下笔,怎么办?

应急方案:快斩乱麻,速建文骨。

由于情境的特殊性,哪怕是平时作文不错的同学也会遇到“卡壳”的时候,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保持冷静,别考虑太多,用“蒙太奇”的手法,快速将文章的骨架搭起来,然后填充成文。所谓“蒙太奇”,就是电影中把分切的镜头巧妙地组接起来。借用到作文上来,就是把几个能演绎共同主题的材料集中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它有三个优势:一是材料没有时空的限制,非常的灵动;二是离题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如果不放心,再在首尾处巧妙地点一下题;三是省事,不必太费心思去考虑中间的起承转合,而且看起来条理非常清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既避免了不能及时下笔完整写就,同时又有“潜在高分”的可能性。

问题3:担心跑题,心里没底,怎么办?

应急方案:

(1)将话题背景材料,内容要点一一进行分解;

(2)把题目中暗示的内容补充出来;

(3)确定哪些要点是主要的;

(4)将话题关键词语扩展成一个判断句,以此为作文中心;

(5)在作文中反复出现话题中心词。

问题4:一时不知如何拟题,怎么办?

应急方案:

(1)从话题材料中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标题,最好是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的;

(2)用文章的观点做标题,语言要简洁;

(3)在草稿纸上暂定一个题目,等文章写好后再做修改;

(4)用切合文章主题的诗文名句做标题。

问题5:不知选择哪一种文体,怎么办?

应急方案:

(1)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2)选择自己有材料储备的文体;

(3)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记叙文。

问题6:难以开头,怎么办?

应急方案:

(1)记叙文从悬念起笔;

(2)议论文从观点起笔;

(3)从简明材料引述中起笔;

(4)用设问引出话题起笔。

问题7:找不到所需要的材料,怎么办?

应急方案:

(1)从课本中找材料,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

(2)从最近看到的电视、听到的新闻中找材料;

(3)从家庭生活中找材料;

(4)从身边生活中找材料;

(5)从眼前的语文试卷中找材料。

问题8:想创新,怕出差错,怎么办?

应急方案:

(1)选择新鲜材料,给评卷老师以创新感。

(2)选择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日记、书信、小小说等。

(3)换一个角度思考。一般人总是从正面表现话题主旨,你可以试着从侧面出击。

(4)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述分析材料。

(5)表述同一个意思,如果换一种说法,可以增添新意。

问题9:不知语言如何出彩,怎么办?

应急方案:

(1)采用短句子,句子过长容易拖沓,并且容易产生语病,短句显得精练;

(2)多用修辞句,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综合使用最好;

(3)多用对称句,注意骈散结合,显示抑扬顿挫;

(4)多用流行语,流行语活在广大群众的口语中,有亲切感,新鲜活泼;

(5)多引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过反复锤炼,具有哲理性;

(6)多引古诗词;

(7)多用典故;

(8)多用描写,在记叙文中描写句多,语言就富有形象感,就会显得生动,有文学味道;

(9)多用抒情句。

问题10:担心说理绝对,不深刻,怎么办?

应急方案: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在肯定某一观点时,兼及一下其他角度上的看法,附带一笔,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2)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上复杂的事物,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讲述道理。

(3)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这件事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结果,以这种结果来显示看问题的预见性和深刻性。

(4)用哲理性语言揭示主旨,显示主题的深刻性。

问题11:写到一半时想换一种写法,怎么办?

应急方案:

(1)保留原有内容巧妙过渡;

(2)写议论文,想改写成记叙文,把议论文字转换为人物和心理活动或演讲、报告的内容,在关键之处加入适当的语言;

(3)写记叙文想改为议论文,以记叙材料为论据,把记叙内容转换为社会现象。

问题12:害怕写到中途卡壳,怎么办?

应急方案:

(1)在草稿纸上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2)确定好几个领起全文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

(3)对提纲和关键句进行修改。

问题13:作文题和以前读过的范文内容相似或相同,想借用又不敢用,怎么办?

应急方案:

(1)弄清楚考题与范文题目的中心是否相同,不能机械地套用;

(2)注意范文的时代背景和考题要求的差异;

(3)不拘泥范文,可借鉴形式、构思方式、语言表达技巧、关键句等,如果想借鉴故事情节,一定注意对原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以免被判为抄袭。

问题14:写到中间,发现偏题,怎么办?

应急方案:

(1)审视话题,审视自己已写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2)用概括句、转折句将所写部分与话题焊接在一起;

(3)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强化话题意思,在文段开头、文章结尾等处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适时点明主旨。

问题15:文章要结束了,字数还不够,怎么办?

应急方案:

(1)从另一个角度写一段,这一角度的内容不能画蛇添足,要围绕中心(主旨)进行。

(2)对前文内容再进行挖掘或归纳,挖掘和归纳具有揭示文章主旨和总结全文的意义。

(3)适当引用名言、歌词、诗赋等,为文章添彩。

问题16:收不住笔了,作文纸不够用,怎么办?

有时候文笔非常流畅,只是写着写着,发现已经没有足够的空格供自己完成原先的构思,这种情况下,就要想点办法来弥补一下,“瞒天过海”,尽量让阅卷老师看不出破绽。

应急方案:“瞒天过海”,巧妙收笔。

此时,必须及时“刹车”,不惜忍痛割爱,给读者留下一点思考的余地未必是坏事,面面俱到反而会让人觉得没有滋味。

(1)妙用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加一段精美的话语就将窘境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2)角色突现。叙事性的文章发现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把故事写完整的时候,可以巧妙地安排一个角色突然出现,故意打断你的叙述,然后帮你说话,并且巧妙地点题。

问题17:做完前面的题,时间不多,作文想写快一点,怎么办?

应急方案:

(1)审题时注意勾画命题要点,提示自己在作文时突出这些要点。

(2)迅速列一个简要的提纲,避免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中断,保证文意畅达。

(3)立即记下思维中迸现的火花,不怕不连贯。有了这些闪光点,再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4)选择好突破口,起承转合中各用一句话标出来。

(5)回忆以前读过的范文、写过的文章,想一想它们与高考试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通之处。

(6)从最受感动、最有话说的那一点上开始动笔。

(7)提高思维和书写速度,但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卷面的整洁。

问题18:担心卷面不整洁,怎么办?

应急方案:

(1)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时间紧张而影响书写。

(2)尽量把字的笔画断开,少连笔。避免因字迹潦草而丢分。

(3)标点清晰,书写规范。这样会给阅卷老师以态度严谨的印象。

(4)因笔误或思路更改而造成的卷面涂抹要尽量减少。

(5)局部补充的内容要加在填写位置附近,并用符号标注,不要把添加内容写在很远处,再自创一些连接符号进行“牵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心选取话题作文的材料
【江老师讲作文之阅卷归来】结合2013年安徽卷考场作文谈素材使用
高分作文第二步:快速构思
【赢在2011作文篇】第七讲材料作文审题
李卓:给2019年长沙中考作文题点个赞
【高考作文备考】2021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