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③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该考点共有三条具体的测试要求。要想在考场上快速地读懂古诗词,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概括为“三看”“四抓”。“三看”——看标题,明意思;看注释,明缘由;看作者,明风格。“四抓”——抓意象,明意境;抓诗眼,明情感;抓典故,明深意;抓题干,明暗示。

巧点妙拨:

古诗歌鉴赏考查中的设题形式,可以分为四种题型:字句理解题,形象分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把握思想情感题。

题型(一)字句理解题:

高考鉴赏古诗语言的试题主要有分析炼字题、分析炼句题、分析语言风格题三类。字句理解是鉴赏古诗考查的基本考点,主要考查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甚至诗歌的语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考查形式具有隐含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掌握语言风格的规范用语以及它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思路。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四种:①直接鉴赏关键词或关键句;②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并鉴赏;③比较鉴赏关键词或句;④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语言特色)。

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炼字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动静以及虚实结合等)时点出。

第四步:分析其作用,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外,有时还要考虑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炼句题】

分析炼句试题一般既要分析句子的表层意又要分析其深层意。

第一步:简析句意,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第二步:结合文意赏析,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第三步: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步:考虑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语言特色题】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淡雅)、朴实无华(平淡自然)、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明白晓畅(明快浅显)、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浑厚雄壮)、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沉郁顿挫。

答题步骤:

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它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①点出表层含意;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文本含意;③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④结合诗歌的意境、情感和结构,分析其作用。

题型(二)形象分析题

分析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包括分析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景物形象是本考点的重中之重。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指诗歌中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形象(即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在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是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尚未出现,在此暂不论述。高考鉴赏古诗形象试题主要有分析意象的题和分析意境的题两类,主要考查对景象、物象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兼及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分析。塑造形象的手法尽管单独设题的时候并不多,但它是分析形象的重要手段,不可忽视。所以,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意象的内涵以及它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思路。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五种:①分析意象特征;②分析意象的寓意或情感;③分析意境,题干中常含有“画面”、“情景”、“图象”、“景象”等要求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的要求语,有时还用“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的追问方式;④概括意境特征,分析意境之“意”,就是要求分析意境中蕴含的情感或寓意;⑤分析意境之“境”和“意”,就是既要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又要分析意境中“情”的因素,题干中常同时含有“画面”和“感情”两个词语,或“景与情”等要求语,一般采用前问“景象”后问“寓意”的并列问形式。

其中,前两种属于分析意象的题,后三种属于分析意境的题。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分析意象题】运用“指→析→点”三步法解答分析意象题。

第一步:“指”就是要准确弄清诗句中所有意象,注意古诗的意象数量有时不止一个。

第二步:“析”就是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各个特征。

第三步:“点”就是指出意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从两个角度来仔细赏析意象的寓意:一是根据常见意象的固有象征义揣摩作者主观情思,二是从揣摩意象的修饰语或陈述语入手分析意象的表情达意作用。

【分析意境题】运用“概→描→点”三步法解答分析意境题。(“概”和“描”两步前后可以颠倒)

第一步:“概”就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可用“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等词语准确表述出景物体现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就是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的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三步:“点”就是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可用“羁旅愁思”、“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旷达乐观”、“仰慕热爱”、“依恋伤感”、“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表达思想情感的术语,还要仔细阅读诗下注解,并筛选出答题所需关键词。

它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分析意象试题可按照“借(用)XXX意象(意象1+意象2……)+意象(意境)的特征,表达(抒发)了+概括情感的短语”。

题型(三)分析表达技巧题

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难点,主要考查对一些艺术技巧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它包括的技巧手法很多,容易混淆,导致考生容易失分,不可忽视。所以,我们要掌握它包括的每一种手法的准确内涵及效果。同时,我们也要把握这类题型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思路。

表达技巧的术语:

表达技巧,在广义上指艺术特色,包含很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在狭义上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此外,每一种手法的表达效果也有比较规范的表述,复习时候应注意掌握。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四种: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④在具体语境中,区别分析两种手法。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分析表达技巧的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其次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法是怎样运用的,然后指出这种技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情感,最后考虑在深刻凸显诗歌主题方面或者诗歌的结构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它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XXX(手法),体现在……(结合诗句分析),抒发了……感情(展现了……效果)。

题型(四)把握思想情感题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诗言志,“志”即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所以,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情感类型及其规范表述,同时还要把握这类题型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思路。

常见的情感类型:

按题材的不同,可将古诗词分为以下几种:别离贬谪诗、爱情闺怨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谈禅说理诗。

总之,古诗中常见的感情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四种:①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如“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等;②整体把握诗中的情感;③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隐性的考查情感。④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情感:一是比较不同诗中同一词语的异同;二是比较同一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解题思路应分五步走:首先正确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利用高中文言知识去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字词、词语活用、特殊句式——倒装);其次全面分析诗词,把握诗歌的结构,关注题目和末句(卒章显志);再次注意具体分析诗词的意象,从意象(形象)中去品味诗的意境和基调(抓住意象或形象的特点),其传达途径有五种:借景、托物、咏史、叙事和直接抒发;然后知人论世,关注小注、序言;最后强化整合分析过程,形成观点,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此外,注意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

它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概括整首诗的主旨的完整的答题模式是“总分总”式的这是一首……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运用了……手法,抒发了……情感,如何评价。

【典题对应】

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 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参考答案:(l)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命题意图:第一问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二问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回答第一问要从借景抒怀方面入手,回答第二问要从情和景的关系方面入手。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参考答案:⑴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⑵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趋向】

山东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有如下特点:题料以诗为主,偶尔考词;两个题目中一题局部考查,一题整体考查,但又联系紧密。每年都会直接或间接考查表现手法,每年都会考查思想感情或情怀,出现“作用”“妙处”的题目,一定要答手法与感情。表现手法方面,特别注重以景写情、以景衬情、对比、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手法。“结合全诗分析”必须从全诗的角度来答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写法、思想感情来回答。2015年山东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也将侧重形象与表达技巧的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近三年的山东卷均没有涉及,2015年高考有可能成为命题的重点。

【直击高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你对此如何理解?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⑴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⑵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3.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①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2)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歌,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①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②《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词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剑与傅岩叟①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注】①傅岩叟:稼轩友人

1)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此诗中的运用。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2)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古代诗歌鉴赏答案】

1.(1)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

2)本诗结尾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构思新颖。作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昂扬乐观,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2.(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⑵参考答案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 “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3.(1)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

2)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表达了一片伤心之情。

4.(1)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人头发上生出,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

5.(1)作者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

2)①这一句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又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②点明了题旨,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

6.(1)词的上阕描写了凋零殆尽的荷花、昏暗迷蒙的天空湖水和劳燕分飞的双燕,给人一种孤寂凄清的感觉;面对孤寂凄寒的景象,作者独自一人,孤单寂寞,充分表达了词人被撤职后的孤寂惆怅之感。

2)这两句采用想象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同时,这两句还运用典故,借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寄予了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真挚深切的感情。

7.(1)诗中描写了一个欲报国杀敌却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他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却发现宝剑只能挂在空斋,与琴为伴,未能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

2)用典。“莫邪”是古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此代指名剑,也暗喻自己才能卓越。“楼兰”为汉时西域古国,此处用典,以“楼兰”借指北方的金国,“斩楼兰”表现了自己为国杀敌的理想。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指明“用典”,解说意思对即可,不必指明典故出处)

8.(1)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2)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9.(1)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2)①思乡之情。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10.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题做题归纳
【尖子生辅导】语文诗歌鉴赏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
高考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
明确考向,规范答题 | 2020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古诗词鉴赏汇编(详细解析,)
【策略】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考查方向与备考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