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渠道拥挤引发过度竞争 券商被迫帮银行"拉存款"::全景证券频道
渠道拥挤引发过度竞争 券商被迫帮银行"拉存款"
来源:上海证券报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07:01作者:钱晓涵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渠道调查
银行每卖出一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券商就为银行拉来相等数量的同业存款。在业内,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默契。
2011年上半年,券商集合理财堪称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大亮点。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设立的券商集合理财共计51只、总规模422亿份。在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其销售业绩依然大幅超越去年同期40只、371亿份的水准。
“在我们这里,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力度很多时候比基金还要强。”招商银行上海某网点客户经理李静(化名)对记者表示,分行层面今年明显加大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销售的倾斜度。
毫无疑问,银证之间在同业存款、投行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券商销售集合理财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也惹来了基金等机构的嫉妒。
“说白了,我们就是没有券商那么多的资源可以去和银行交换。”某大型基金公司销售主管愤愤不平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其实,基金也好、券商也好,在强大的银行渠道面前,都是弱势群体。”
⊙记者 钱晓涵  ○编辑 毛明江
银行渠道“货柜少、商品多”
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阳光私募信托、银行理财产品……李静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受各种培训,搞清楚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产品有什么特点、预期收益率是多少、保不保本、过往业绩如何……只有弄清楚这些细节,才能向客户销售。”李静细数了一下,招商银行代销的各种产品总数,竟然多达1500余只。
在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中,李静向客户重点推荐的理财产品只有三种类型:分行要求照顾的、过往业绩出色的、承诺发行费用特别高的。“许多新产品都在排队发行,我们向客户推荐的时候只能有所侧重;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基本上没人推,也没什么人买。”
“资产管理产品发行渠道过于拥挤,这个问题我们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上海某券商资产管理部门营销总监对记者列出了一组数字,截至今年上半年,70家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着700多只公募基金产品,58家券商管理着263只集合理财产品,除券商自己的营业部渠道外,这些证券类理财产品主要都依赖银行渠道发行。
但是,拥有存管基金、集合理财产品托管资格的银行只有17家。
“大家挤破头也要进银行,但即便挤进去了,也未必发得动。”事实上,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发行通道竞争还在加剧。以券商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为例,目前已有58家券商成功发行集合理财产品,但17家券商仅发行过一只产品,7家券商发行过两只产品。“很简单的道理,全国107家券商中没有发行过产品的,肯定要发第一只;发过第一只产品的券商,肯定要发第二只;发过两只产品的,肯定要发第三只……”
2005年,证券行业第一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获准发行,较首只基金产品发行足足晚了7年。正是这长达7年的时滞,造成了券商与基金在资产管理规模上的巨大差距。目前,公募基金掌管的资金约2.4万亿,而券商资产管理规模仅2000多亿,为前者的十分之一。
券商试图奋起直追,但实际上,银行这个金融大超市的“货架”早已被公募基金铺满,要想打开局面,只能另辟蹊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激励银行渠道优先销售自己的产品,部分券商开出了非常高的价码。据了解,有券商向渠道承诺0.5%的发行费用,这一比例远远高过公募基金。
“0.5%的返点,意味着渠道每销出一千万集合理财产品,就可获得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业内资深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年的管理费才1.2%左右,其中40%左右以尾随佣金的形式返还给银行,剩余的部分仅0.72%;再扣除0.5%的返点,券商一年的管理费收入寥寥无几。毫无疑问,这种近乎于“亏本发行”的状态很难长期为继。
券商自有渠道顾此失彼
“券商发产品的条件比我们要好得多,至少他们有自己的营业部。”在基金销售圈内,认定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比基金好卖的观点占绝对主流。但事实上,券商内部人士并不这么看。
“券商营业部现在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所谓的理财产品销售优势很难体现出来。”深圳某券商经纪业务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外界人士始终认为,券商营业部肯定会优先销售自家的集合理财产品,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在一系列创新业务的“轮番轰炸”之下,不少券商营业部的“潜力”早已透支完毕。
通常来说,营业部客户资金的“大头”,优先用于“攻打”股票交易量,毕竟股票交易佣金是营业部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次,创新业务也占用了营业部客户的部分资金,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投资顾问……一系列券商创新业务的推广,都要从营业部的优质客户开始尝试。
最后是产品销售,目前,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等产品都在券商营业部代销,留给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这个部门要考核、那个部门也要考核,客户的资金就这么多,我不可能把资源完全集中到某项业务上。”江苏某券商上海营业部经理抱怨道,券商资产管理总部要求的任务太重,自己恐怕很难完成。
“都说券商有网点优势,但这个优势只是相对优势,相对基金公募没有营业网点的优势。如果和银行相比,这个优势实在不值一提!”目前,全国证券营业部总计4700余家,但仅工商银行一家银行,旗下网点就多达1.6万家。
更为重要的是,券商需要的是增量资金。“营业部客户的资金如果买了集合理财产品,就要减少股票交易。产品在营业部卖得再好,也只是券商存量客户资金的再分配,资金的体内循环固然能够提高运作效率,但长期而言,这种方式是有天花板的。”
沪上某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如果集合理财产品能在银行卖得好,为券商带来的就是增量资金。“做资产管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钱在什么地方。既然钱都集中在银行,我们就应该到银行去卖产品。”
被迫走向“资源交换”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各大银行开始热衷于销售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而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销售开始遇冷。
本质上来说,上述三类产品都属于权益类资产管理,并无明显区别,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似乎格外卖得动。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销得好,与银行高层下任务有着很大关系。”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券商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公关路线:首先拜会银行各省分行的行长,提出建立全方位的银证合作关系;其次,派出大量的销售人员(经纪人),与银行各支行基层的客户经理搞好关系,给出较高的发行费用,全力推荐自己的理财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银证高层“自上而下”的谈判结果就是,双方合作开始走向“资源交换”。一方面,今年银行最缺的是流动性,银行要求券商,能够为自己带来足够的同业存款。银行每卖出一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券商就要为银行拉来相等数量的同业存款,这逐渐成为了银行代销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时普遍开出的价码。
兴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券商拥有大量的客户保证金,按规定必须存放在第三方托管银行,这部分托管资金恰恰可以增加银行的资金沉淀,补充银行偏紧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银行的大量中小企业客户需要投行服务,券商在这个领域恰好是强项。无论是PE、发债还是IPO,有了券商的加入,中小企业的融资容易了许多。
“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我们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资深业内销售人士对记者表示,所谓“天时”,指的是行情。“在大牛市里,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根本不是问题,百亿基金都不鲜见。”所谓“人和”,是指业绩优异,被市场认可的明星基金经理。“A股市场有王亚伟、海外市场有巴菲特、索罗斯,他们发行产品,也根本不愁卖。”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现状是,一没有“天时”、二没有“人和”,只能靠“地利”。
由于历史原因,内陆券商当年都是“坐地起家”,每个券商的设立一般以省、市为单位向上申报,这也导致了券商总部所在地的发展较为发达。
总部在上海的券商,一般和某银行上海分行的关系比较好;总部在江苏的券商,与江苏分行关系密切……北京、广东、浙江都是如此。这意味着“扎根”本土的券商与当地银行分行之间人脉关系密切,两者之间也就有了更多可以“资源互换”的空间。
券商和基金同是“弱势群体”
由“资源交换”带来的银证合作看似亲密无间,实则弊端突显,更非长久之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券商资管人士对以交换资源获得银行渠道不以为然。
“短期来看,与银行交换资源确实能快速做大资产管理规模,但券商又有所少资源可以换呢?全部换完之后又当如何呢?”在东海证券资产管理部执行总经理龚小祥看来,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会给券商带来一种“销售靠银行”的错觉。
“如果把银行的胃口养得太大,不利于今后的合作。”广发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陈阳深有同感。今年4月,“广发理财5号”首发规模高达48亿元,创下了股票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首发纪录。凭借这只“大块头”产品,广发证券的资产管理规模升至98亿元,一跃进入全国券商一流行列。
陈阳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最近开会经常强调,公募基金曾经走过的老路,曾经犯过的错误,券商资管一定不能再犯。”
经历了2006、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后,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从8000亿暴增至3万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夜暴富”起来的公募基金花钱变得大手大脚,尤其在销售上,采取高佣金的方式刺激渠道。除了新基金成立阶段给予发行渠道的一次性奖励、后端赎回费用以及日常管理费,都以“尾随佣金”的形式返还给银行。
当股指从6124点的高点坠落至1664点,基金的销售也从增量竞争演变为残酷的存量竞争。此时,发行渠道拥挤的问题开始突显。为争夺发行份额,公募基金被迫提高尾随佣金率。据悉,部分中小基金的尾随佣金率已高达70%,这意味着70%管理费都归渠道所有。对于靠提取管理费维系日常开支的基金公司而言,这笔大开支将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量管理费返还给渠道,基金管理人的投研力量很难有质的提升。投研力量投入不足势必导致产品业绩下滑,引发投资人大量赎回及公司新发产品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公司整体管理规模萎缩,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券商资管不能学基金,过度依赖银行这个发行渠道,将难以自拔。”龚小祥认为,今年券商之所以能用同业存款资源与银行交换资管产品发行量,是因为银行对于流动性的分外渴求。“如果到了明年,后年,银行不再需要这个资源,券商怎么办?只有努力发展自己的销售团队,券商自我的销售能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每当东海证券资管新产品的推广期,龚小祥要求投研团队“全民皆兵”,与销售团队一起奔赴全国各地路演。“只有这样,投资经理才会切身感受到每一份产品销售的不易,才会认认真真地管理好每一分钱。”龚小祥相信,不与银行交换资源,也能做好资产管理。“我不和银行谈资源交换,也不要求销售团队冲规模,良好的业绩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券商期待资管产品发行“报备制”
尽管监管部门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短期内资产管理产品发行渠道拥挤的局面很难发生改变。券商资产管理要想突围,除了资源交换,就只有创新一条路。
今年3月,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设计并发行了A股市场首只股票型私募对冲基金产品。100万认购起点的“小集合”产品,发行首日即卖出5亿元,发行人提前结束募集。
7月起,国泰君安计划连续发行5只对冲“小集合”产品,已经完成发行的两只产品同样被投资者抢购一空,这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广泛关注。
“我们主要是在产品上进行了创新,同时,在营销上也采取一些新策略。”国泰君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A股市场此前没有对冲基金,选取并买入一揽子股票,卖空同等数量指数的策略无人使用,这类产品从一开始就有稀缺性。
国泰君安的第一只对冲产品发行当天即告售罄,但投资者只能在国泰君安营业部预约购买,没有一家银行拿到代销权,这让银行们“心痒难耐”。
国泰君安7月起连续发行的五只产品抓住了银行的这种心理,采用“分区域销售”的创新方式,分别在上海、山西等五地发行,每个地区找一家当地银行独家合作,结果是每只产品都只用两三天时间,就销售完毕。
“下行风险可控,年化收益率可观。”同行如是评价国泰君安的对冲产品,而此类产品恰恰是银行最喜欢的。“对冲套利型产品的推出,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产品创新。”
“结构化产品”也是券商希望推出的创新产品。目前,“结构化”产品在阳光私募中的颇为流行。结构化产品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优先级”投资者享受产品到期后的预期固定收益,年预期收益率一般为7%-10%,“劣后级”投资者的资金来保证“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和预期固定收益,而“劣后级”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享受预期固定收益之上的投资收益。
如果出现投资亏损,劣后投资者的资金将垫付给优先投资者。优先、劣后投资者资金的杠杆比例一般为2:1。由于有劣后客户的资金作为安全垫,结构化产品对于追求固定收益客户而言更有保障。
目前,公募基金推出了分级基金,阳光私募与信托合作推出了结构化产品,但券商集合理财却始终没有类似产品问世。
相比产品创新,业内人士更呼吁政策创新、制度创新。
“券商集合理财管理办法制定已经8年了,这期间市场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但这个管理办法居然从未修改过。”南方一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门总经理感慨,是到了制度应该创新的时候了。
“业内一直呼吁,券商设立集合理财产品由报批制改报备制,但在证监会最近下放的一批行政审批权限中,还没有包含这一点。”申银万国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单蔚良表示,乐观估计的话,报批制年内有望改为报备制。
报批制改报备制的意义在哪里呢?券商认为,这将鼓励券商设计出更多的创新产品。据了解,目前券商上报一个集合理财产品,到完成发行大致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创新产品,别人一下就学去了。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愿意去创新呢?”
如果报批改报备,情况又有所不同。创新产品从申报到发行的时间越短,进行产品创新的券商越有超额收益可图。“竞争对手刚学去,我又有新产品设计出来。创新产品四面开花,投资者愿意认购、渠道乐于销售,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财市场全是雷!骗子都怕这三个问题
【理财课堂】三大渠道买基金
券商金融产品销售业务的定位与出路
中金全球资管系列 | 综述篇:拥抱高质量发展的“大资管”新时代
【社会保障】王剑:面对个人养老保险市场的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发展!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差异化与竞合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