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六壬月将辨疑

     前提:六壬月将大约有三类,第一类为斗建法。第二类为太阳过宫法。第三类为活课法。第一类和第二类关系到岁差变化而在汉代之后产生分歧。第三类活课本身已经脱离了天文观,使用类似梅花易数之类的先天心法定课,在六壬系统中并非主流系统。本文暂不讨论第一类,但是两者的发展变化在文中有所论述。


       清代顺治年间颁布的《时宪历》后一直到现今,人们使用太阳过宫其实是西方的12黄道星座。在清代之前的中国历法背景下,人们观察太阳过宫,使用的是12次,而并非西方的12星座。根据古代权威资料显示,《颛顼历》、《太初历》(《三统历》与之相同)、《授时历》和《时宪历》对六壬影响最大。下面我们从月将与12次的概念开始介绍。

      中国历法中,古人以冬至作为一年的起始,用冬至点所在宿度作为十二次的丑宫,也就是星纪,冬至点位于星纪的中央,星纪还意味着日月五星最初在进入天空运行的位置,因此丑宫为十二次舍之首,将整个天空分为12份,12次建立的立足点是冬至。而西法十二星座之首为白羊座,划分时以春分点作为天空白羊座的起点,两者都是人为拟定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两者都是天空中实际的存在的区域,并且这两个概念完全不一样。明末徐光启改历后,闰月用中法,定气用西法,因为用定气,所以每月交中气时刻,作为太阳过宫的时刻,他们使用十二次的名称,又以西法十二宫来列表,导致中西混淆,这一点在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和江永的《中西合法》都有详细论述。明末以后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如译摩羯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这种划分方法完全遵循西方星占学、天文学的理念,与12次毫无关联。

       我们从《汉书-律历志》中可以查阅到当时测定的24节气宿度及12次起讫度数,两者相互对应。具体列出如下:

       立春太阳位于危宿16°,惊蛰位于室宿14°,雨水位于奎宿5°,春分位于娄宿4°,谷雨位于胃宿7°,清明位于昴宿8°,立夏位于毕宿12°,小满位于井宿31°,小暑位于柳宿9°,大暑位于张宿3°,立秋位于张宿18°,处暑位于翼宿15°,白露位于轸宿12°,秋分位于角10°,寒露位于氐5°,霜降位于房宿5°,立冬位于尾宿10°,小雪位于箕宿7°,大雪位于斗宿12°,冬至位于牛宿初度,小寒位于女宿8°,大寒位于危宿初度。

      十二次,斗12°入丑,女7°终。女8°入子,危15°终。危16°入亥,奎4°终。奎5°入戌,胃6°终。胃7°入酉,毕11°终。毕12°入申,井15°终。井16°入未,柳8°终。柳9°入午,张17°终。张18°入巳,轸11°终。轸12°入辰,氐4°终。氐5°入卯,尾9°终,尾10°入寅,斗11°终。

      这一数据源出于《太初历》,《三统历》与此同源(西汉末年,刘歆补充了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并把太初历改称三统历,所以三统历即太初历,这也是后世天文学家的共识,为方便阅读,后文都称之为三统历),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发现,在当时测定的时候,立春时候刚好太阳进入娵訾亥宫。所以汉代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立春当天月将就是亥,逢节换将。自古以来,月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月建合处为月将,一种是太阳过宫为月将,这两种说法,其实早期一致。但是由于岁差的缘故导致不断节气点不断东移,导致六壬的月将起法产生了分歧。

      由于岁差的缘故,节气点不断的东移,由此产生了节气当日太阳并不过宫的现象,历代都对太阳节气宿度有所记载,下面我们录入授时历时期对历代相关数据的归纳:

      复以《尧典》中星考之,其时冬至日在女、虚之交。及考之前史,汉元和二年,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晋太元九年,退在斗十七度;宋元嘉十年,在斗十四度末;梁大同十年,在斗十二度;隋开皇十八年,犹在斗十二度;唐开元十二年,在斗九度半;今退在箕十度。取其距今之年、距今之度较之,多者七十余年,少者不下五十年,辄差一度。宋庆元间,改《统天历》,取大衍岁差率八十二年及开元所距之差五十五年,折取其中,得六十七年,为日却行一度之差。施之今日,质诸天道,实为密近。

      汉代之后一直沿用《三统历》的分划原则。不过因岁差的影响,起讫度数是逐渐变化的。我们看到,正如前文笔者所说,冬至点在不断移动变化,这是受岁差的影响,导致不断东移的现象,但是28宿入12宫次度一直到元代授时历之前都没有改变。譬如在北宋年间的《景佑六壬神定经》中指出“今依三统历入次度,与现行历书所定并同。”也就是说从汉代一直到明代之前,都是根据太阳交节气所在宿度,观察太阳何时入12次,来判断太阳过宫的。

      从元代开始,28宿入12次舍在《授时历》中做了测定,当时重新测定28宿入12宫次的行度,数据如下:

      黄道十二次宿度

  危,12°64′91″。入娵訾之次,辰在亥。

  奎,1°73′63″。入降娄之次,辰在戌。

  胃,3°74′56″。入大梁之次,辰在酉。

  毕,6°88′5″。入实沈之次,辰在申。

  井,8°34′94″。入鹑首之次,辰在未。

  柳,3°86′80″。入鹑火之次,辰在午。

  张,15°26′6″。入鹑尾之次,辰在巳。

  轸,10°7′97″。入寿星之次,辰在辰。

  氐,1°14′52″。入大火之次,辰在卯。

  尾,3°1′15″。入析木之次,辰在寅。

  斗,3°76′85″。入星纪之次,辰在丑。

  女,2°6′38″ 。入玄枵之次,辰在子。

       这一数据一直使用到清初《时宪历》截止,12次、28宿(历代根据天文有微调)固定,太阳不断东移,需要观察节气后太阳何时入12次确定太阳过宫。由于岁差的影响,每年的冬至点在不断的东移,而古制中宫、宿不移,因此从汉代的过节换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过气换将,再到后来变成了过气后几日后换将。但是太阳过宫的标准始终是12次。

      最后我们归纳如下:

      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元代授时历之前,古人使用的月将时,首先根据历书找到节气时太阳宿度,再根据《三统历》中的28宿过12舍次宿度看何日太阳换宫,确定月将。

      案例1、北宋六壬月将

      首先我们要注意平气法与定气法的不同。假令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38年儒略历1月31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立春(平气法),(定气法则为1月29日立春)。北宋官方书籍《景佑六壬神定经》认为,立春时,太阳位于危宿初度九十四分,太阳此时位于玄枵之次,即子宫,此时月将为子。1038年儒略历2月15日进入春分(定气法,则儒略历2月13日进入春分),宋官方数据认为,春分时,太阳位于奎宿2°50′,太阳此时位于娵訾之次,月将为亥。

     假令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37年儒略历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冬至。宋官方数据认为,春分时,太阳位于斗6°26′,太阳一天一度,则六天后,太阳躔于斗12°,依《三统历》则太阳入星纪,所以12月22日开始,月将为丑。这种方法需要查阅当时的历书,才能确定。如果为了方便定将,可以根据规律编订为口诀,譬如冬至后定将可以编订为冬至六日星纪丑。这个口诀只具有一段时间的适用性,由于岁差的原因,冬至点会不断东移,数据也会变大。日星纪丑,明显这是冬至点东移所导致的口诀变化,也说明《大六壬丛书》这一口诀是北宋之后的朝代所编订的。

       以上举例都以宋官方数据为主,由于古代天文计算精确性限制,古代一些数据存在误差,并不符合现代天文软件的计算结果,根据现代天文软件推算,以上数据有两度误差,但是这并不影响案例说明。这种推算月将的方法,只需要注意岁差即可,因为12次的宿度起始一直使用《三统历》数据,元代《授时历》之后才重新测度。

       例2、明代六壬月将

       假令公元1597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十,即万历二十五年。起课时,当时的明代人手头有一本国家颁布的历法,历书截图如下:

       历书中显示为万历25年,岁在丁酉,右侧第二行起,正月大,代表正月的月份大,为30天。京直,即惊蛰,月份下右边的壬辰代表正月初一为壬辰日,左侧的廿酉代表这一年正月二十日酉时进入惊蛰。

       笔者查阅古历,雨水为正月初五丙申日。左侧页面有太阳过宫表,其数据显示正月初十辰时太阳入亥宫娵訾,也就是说在雨水五日后太阳入亥宫。官方历法明确显示,当时使用12次。所以在正月初十的辰时开始,月将为亥。

      最后说明:自从发现了岁差,古人做了研究,得出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结论,尤其唐代一行禅师定论后,一直以这种天文观为主,解决岁差问题,因此冬至点不断东移。

      清代时宪历的变革,本身源自徐光启崇尚西洋历法所导致,他本身作法违背了给崇祯皇帝上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并且改历中混淆了12次和12宫概念。在清代更牵扯到复杂的政治问题,历法问题已经无法用简单的天文历法概念说的清楚。清代很多六壬学家基本上都是稀里糊涂的使用,譬如《六壬琐记》说:“交月将之法,古书间有异同,然总在中气之后,或一日二日或三日五日不等,古人所用者恒气每年二十四气匀派,而太阳行度有盈缩,未必恰于交中气之时过宫。况其过宫又限定于某宿某度,是以有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之殊。今时宪书则以定气为主,故太阳即于交中气之日时过'宫’,便换月将。此正合天时之妙”。这一段其实很清楚的表面,作者不懂历法根源,都是胡言乱语,因为他没有搞明白12次和12星座的差别。《时宪历》的推行,不仅影响了六壬、八字等一切需要排列四柱的数术,更多影响了七政四余术,所以清代人在使用七政四余术时也并不统一,民间一些星占家并不使用官历,而有些自学的文人则不明就里,使用了官历推算。由于历法的变革,这种混乱现象一直在延续,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和术数本身属于小众的缘故,后人逐步更多使用时宪历中的西方天文历法观念。

       六壬太阳已经被换了概念,清代至今大家所使用的月将,应该称之为太阳过12星座月将,或称之为西洋月将法。这样有别于本土文化,但是这种西洋月将是否就是错误的?答案则未必。因为六壬等数术基于天文,但是也不尽然拘泥于天文。一切都需要实践检验,但是在学理上我们必须要知道,明代之后的数术已经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强注入西洋天文观,过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为体,外法为用,不曾动摇核心,但是明代后,体的内容中也注入了西洋系统,所以中国在清代后已经彻底不存在纯本土易学文化。始作俑者——徐光启、李之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 | 平月将之争者,舍我其谁!
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
“岁差”谁发现的?
论地支十二字源自新石器时代星象 | 汉字密码网
《大衍历议》今译(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