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行转型的痛点、麻木点与转折点

当前,所有的银行人都面临着江河日下的大环境,转型、转变、转化……

带“转”的词汇已成为银行人公文、签报、报告、论文中最常用的关键词。

痛苦是转型中面临的必然,然后“痛并快乐”地转型是监管与银行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是面对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利润下滑与前路漫漫,所有的银行人们痛苦挣扎。

银行转型中“痛点”与“麻木点”并存,苦苦地追寻着“转捩点”。

一、银行转型的痛点

(一)压力

从零售业务的角度来看,存款越来越难拉,客户越来越难伺候,动辄披金戴银的大妈们金镯子一甩:老娘要投诉你。

对公业务更是有存款的是大爷,要贷款的是祖宗,国有企业更是太上皇。

银行人见谁都得点头哈腰,永远摆出一幅:Sir , may I help you的资态。

柜员们活得像机器人,大堂经理比丫鬟更卑微,对公经理像是陪酒卖笑的,支行行长更是公关公司的……

银行人的压力比谁都大,因为谁都有可能给你业绩,但谁也都可能是骗贷的。

做是错,不做也是错……

只有压力永远是对的。

(二)方向

“创新”、“转型”是银行各层级呼呼喝喝、天天下文要搞的运动,但是却只见语言,不见动作。

转型服务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但出了不良没有担保物和抵押品,谁来背这个锅?

转型金融市场资本服务,但是报的GP、LP为什么就是不给批,谁给资金用?

转型互联网移动银行,但电子银行真的好慢又难用,客户不买账,到底怎么办?

不管哪个方向,基层的银行职工们是真的想做也能做,而且真真切切地愿意配合进行转型。

但是方向究竟是什么?

语言口号听得太多,想要行动指南一二三,给予更多实践性的指导,而不是“迫切、重要、必要、可行性”,基层与员工们只要一个词:措施。

不管是收入、压力、方向,都让以员工为基本组成元素的银行在前行的过程中走得很痛很艰辛。

但是银行大规模提转型开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后,转型十年了,却还似乎依然依靠存贷利差、依靠同业、依靠存款、依靠老办法过活。

所谓当年的远大愿景:渠道发力、大资管、科技银行、互联网银行……

这些最初的梦想,银行们还记得多少?

或者有的愿景已经开始错了,不敢再做。

(三)收入

对所有的银行人来说,薪酬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银行人的痛在于收入十年前与十年后一模一样,却还有人在嚷着:你们太有钱了,该降薪。

但是十年前是月薪一万的银行人,十年后还是月薪一万,涨的是房价、物价,工资却原地踏步。

以前说自己工作在银行会有姑娘抢着嫁给你,现在说自己工作在银行,非诚勿扰一轮灯全灭。

银行以前是国企,但现在国企好像被鄙夷,国企要讲奉献,讲爱心。

当前,只有互联网企业和民企才有更多的钱与机会。

所以,走着走着就麻木了。

二、麻木点

(一)慢慢地麻木

当年阿里叫嚷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银行从2012年余额宝开始互联网金融的浪潮起也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不断尝试转型。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银行的互联网化步骤除了从电话银行、网络银行转到手机银行之外,在客户体验方面也并没有太多改进,不舒服的还是不舒服。

支付宝和微信出现这么久了,好像还没有一家银行倒闭,也没有一家银行说我们要放弃零售业务。

银行在慢慢转型中好像麻木了,不再觉得转型是那么迫切的事情。

(二)渐渐地自断生路

离职潮是银行转型讨论中最常听到的词汇。

关于为什么要辞职,大部分人是因为转型的“痛”,但还有很多人是受不了银行转型的“麻木”。

多数银行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签报从支行到分行,从分行到总行,分行里会签的部门有十来个,每个部门都等着别的部门签了,自己再签,生怕自己担风险。

总分行的各个系统如果没有人提醒,可能大部分人不会注意自己不常用的系统下有未签的系统文件。

转型十年,人浮于世,未敢担责。

不是个人之痛,而是机构之痛。

银行人在转型中渐渐地没了斗志。

从银行内部看:内耗折磨得人人身心俱疲,从外面看:互联网好像也未动摇银行根基。

得过且过的日子为什么不能得过且过呢?

慢慢地银行的根基就会被自己深掘了。

(三)具体的麻木点

银行的麻木点主要集中在银行积重难返,难于挥臂斩断,自我革命的部分。

主要包括:人力考核、激励约束、零售激励、对公转型、资管事业部、同业发展、交易银行、银行子公司、互联网化、综合化等。

这此词是银行在各种年度规划,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再到每年的工作总结展望里,都是必提、必写、必畅想的。

但是,年年规划,年年白划。

上述词汇几乎没有一个完整落实,有效落地。

事实上,这也是银行已经在持久的各种规划里,不断的文山会海、案椟劳形中,逐渐麻木的各个节点。

若能突破一个,也能成为行业翘楚。

比如:招行主攻零售化、兴业主攻同业化、中信主攻综合化,每一个有特色的银行似乎都活得并不那么差,没有特色的也许就只剩下名字和特色了。

三、转捩点

(一)掉肉的地方是转折点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有益。

银行在痛点与麻木点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有效的转捩点。

市场这头狼不管你有没有奔跑的技能,它一直盯着你的肉。

但,银行目前的状况是,除非被狼啃掉几块肉,否则不可能真真正正在知晓疼处之所在。

比如:存贷汇里面的支付这一块,被第三方支付们抢夺市场,没有了与客户正面接触的途径,然后才想起来各种营销。

银联也跟着掺和,最近颇流行的一个词叫:你薅银联的羊毛了吗?

银联傻傻的优惠换来的只是装完就卸,用完就扔的银联APP。

没有抓住客户痛点的APP不能帮助银行完成逆袭。

银行掉了肉却没有拉回消费者,这件事情让人懊恼却仍然还依然只有银行在坚持。

因为银行还在送油、送面、送米,却留不住“白眼狼”的客户。

因为客户不是“白眼狼”,客户是你的上帝。

(二)客户的痛点是转折点

现在的客户真正恢复了上帝的本色,这种转方糖来自于消费者权益的日益普及,来自于融资渠道、支付渠道、理财渠道的不断增多。

但说到底:消费者只是为了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拥有更高的财富收益和更低的成本。

抓住消费者用得爽、用得好,两个痛点是银行们需要考虑的重要点问题。

(三)银行的内伤是转折点

银行是生生把自己逼出了很多内伤的,就像内耗的螺丝一点点腐朽。

譬如,许多流程化、程式化的内容为了合规而不得不做,为了满足监管而不得不做。

大家都在为了合规而合规,忘记合规最重要的目的是:防控风险。

而风险如果都没了,收益也就全没了。

合规应该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不是把天平只偏向无风险的一边。

同样,银行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叫人才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如果只把自己的员工当人力,从来不把自己的员工当人才,那就只能成为黄包车公司,个个都是人力三轮司机。

如果一个企业把自己的员工个个当人才,那就可以变成智囊公司,个个都是脑力劳动精英。

合规、人力、绩效可以被称为银行内部三大内伤,三大内耗。

总之,病从内而外治总好于从外向内治,只有银行自己元力觉醒,才能真正变成时代的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发展趋势: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体系
直面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四去四代”
安永: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
杨兵兵:电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向何方?看看建行、浦发怎么说
平安银行深度 | 零售黑马的转型进阶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