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卫家坡清代民居——散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落

【原创作品 文/摄影:孙成岗】

连霍高速与洛孟公路交叉口的臂弯里环抱着一个名叫'卫坡'的古老村落,在长约百米的青石板铺成的旧街巷两侧,伫立着带有两百年前大清遗风的16所古民居,驳蚀陆离的墙体和古朴典雅的流韵似乎在努力展示着北邙岭上这个小山村的时光之痕。

清顺治年间,一个名叫卫天禄的农民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箩筐,率领祖孙三代由济源的西轵[zhǐ]城迁徙至此。这位憨厚的汉子也许不知道,这块荒无人烟的向阳坡地曾经是何等的辉煌,而他的到来又将给这里带来怎样的改变。

宋朝初年,这里是魏氏池馆,是宰相魏仁溥的私家园林。园林中山水相映成趣,亭台水榭点缀其间,奇花异草争相斗妍。素有花后美誉的牡丹'魏紫'就诞生于此。每当牡丹盛开之际,赏花之客络绎不绝,于是,宰相大人卖起了门票,'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见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开启了中国'旅游经济'的先河。

然而,卫天禄初来之时,昔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不过这块向阳坡地依旧保持着风水宝地的影子。它北临北魏孝文皇帝陵寝,南瞰洛阳,三面环沟,沟中清泉涓涓流淌。定居于此的卫氏先人用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劳垦荒种地,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田园渐丰,过上了殷实的日子。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到了第三代,一个叫卫圣言的族人考取了功名,把一缕阳光带进了这个柴门农家,在此后的百余年内,及第者36人,其中举人4人,进士3人,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达20余人,受皇恩被册封为诰命夫人者4人。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从七世魏(卫)光照开始,陆续有人回到卫坡村,建房筑院,后又相继盖起了祠堂、私塾,渐渐形成了两条街道、南北两院的格局。整个村落张合有致,紧凑而不失疏朗,每座小院既有京城四合院的影子,又有浓浓的豫西民建风格。

卫氏祠堂的东侧一隅,立有一块'教思碑',这是学生们为纪念老师魏作霖(字雨三)而立。卫氏耕读传家,多为书香门第。年轻的魏雨三是晚清秀才,以教书为生。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善于启智,'非务使各有心得而后已',晚年'设帐李馆,兼训女士',桃李遍布各地,'近则洛孟嵩新,远则直隶皖鄂'。碑文的撰写者王镇南就是门生中的优秀代表,他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参与组建了以常香玉为首的中州戏曲研究社,为豫剧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宅临街大门口多有门当,而少有户对,说明这些古老院落也有不少是村中未出仕的族人居所。因为只有为官者的院落才能有'户对'。

在古代,门当与户对是显示主人等级和身份的门庭饰品。'门当'又名'抱鼓石',立于正门两侧,宛如一对石鼓,鼓面饰以'转角莲'等花卉雕刻;'户对'是门楣上方短圆柱形的砖雕或木雕。官阶越高,'户对'越多,一到五品可以有六个,六到七品可以有四个,八品以下只能有两个。到了晚清,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户对'。'门当'的规制与'户对'的数量基本相同的家庭,其身份地位也大致相当。后来'门当户对'渐渐成了一个成语,表示联姻的两家具有基本对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

登上卫氏祠堂的望台,古街全貌,尽收眼底。一座座古老庭院青砖灰瓦,脊高瓴逸,瑞兽威坐,灵动大方,气凝势稳。各院自成一体,又与邻院以偏门相连,使得院院相通,一旦兵匪来犯,家家可以闭户相通,街上虽空无一人,但院内往来交通,浑然一体,敌弱则据院固守,敌强可弃宅暗遁。

这里的院落,大多是三门四院,每院都有门楼、二门、过堂、厢房、上房等。门楼之后,就是二门,二门与客厅之间的一个平台叫做月台,这是客人步入客厅的缓冲地带。客厅正中央有一张八仙桌,桌子两侧设两把雕花座椅,供宾主就座。

八仙桌后是一扇高大的屏风,把前厅与后院隔开。屏风古朴典雅,通常在中间悬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两侧配以对联,上方高悬一块写有大字的匾额。对联与匾额所书内容都是主人的涵养与趣好的体现。


从客厅屏风两侧经风道,即可进入内宅。内宅供主人和女眷生活居住,是禁止外人进入的地方。东西两厢建有绣楼,正面是堂楼。据说古代女孩在出嫁前都住在绣楼之上。与前院不同,内宅建筑基本都是两层,二楼的木雕栏杆式样古朴。

内宅堂楼(堂屋)多为窑洞式宅院,这是京城四合院与豫西民居相结合的产物。根据邙岭地势,依山辟穴而建,名曰'靠山窑',寓意家有靠山。

虽地处乡野,又为同宗,但窑洞的建筑依旧遵循着等级森严的严谨规制。官宦人家窑洞内的墙体与洞顶均可用砖砌加固,而平民百姓,即使家有万贯,也只能住土窑,只有下半部分墙体可以砌砖。


除四合院式宅院之外,卫坡清代民居还有'天井式窑院',它被称为'地下四合院'。比较典型的有道光年间建造的登仕郎九品官卫应吉宅院和乾隆年间的卫应爵宅院。

天井式窑院又称地坑院,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是豫西地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住宅形式,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深约七八米的大坑,坑的边长10至12米不等,然后在四壁开凿窑洞,在深坑的一角挖一条供主人进出的斜坡甬道,形成一个天井式地下宅院。在深坑顶端的四周砌有一道高约30至40厘米的拦马墙,以防止人畜在夜晚失足跌落坑内受伤,以及雨水灌进坑内形成积水。拦马墙外的平地上还可以凉晒谷物。

坑内陆面中央也挖一个5至7米深的渗水井,用来积蓄雨水,防止坑院被淹。收集起来的雨水沉淀后还可供牲畜饮用。这种充满古老智慧的建筑,冬暖夏凉。由于它们处于地下,常常是'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根据窑洞孔数的多少,天井式窑院又分三种,分别是小宅院、标准宅院和'一宅两院'式宅院。只有6孔窑的是小宅院,每壁都凿3孔、共有12孔窑的是标准宅院,窑洞数量达14孔的是'一宅两院',它在两侧长壁上各掘4孔,在两侧短壁上各掘3孔,正壁一侧在中间砌一道隔墙,把天井一分为二,形成两个院落。


位于古村东南角的卫应爵宅院就是典型的'一宅两院',它别号'三馀堂'。沿马坡道下行至坑底,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玉堂富贵'浮雕,表明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侧各有一拱券门,右侧是一个储物间并兼供下人居住的独立窑洞,既能达到主仆分开居住的目的,也可起到门卫的作用。左侧是天井院的入口,供主人出入。

不知是岁月的侵蚀还是为了便于游人参观,院内的隔墙已经不复存在。西壁高处有两块镶嵌在墙体内的砖雕匾额,北侧上书'福衍九畴',寓意福运亨通;南壁上书'奎璧联光',表示'上天掌管书籍的奎、璧二星同时出现,光华四射,一片祥瑞'。主人以此明志,希望子孙后辈能够发奋读书,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从这两块匾额上的文字可以推测,当年北院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而南院是供子孙们读书的私塾。


卫氏的先祖姓'卫'而不姓'魏',但在卫坡村,'卫''魏'一直混用,甚至出现亲兄弟一个姓'卫'、一个姓'魏'的现象。卫家坡北侧不到1公里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皇陵,古代官员在上报户籍时,经常将'卫家坡'误写成'魏家坡',而朝廷对卫氏族人的敕封文书也多用'魏'字。受到皇封的卫氏族人为了显示家族的荣耀,也自觉改'卫'为'魏',致使混用现象长期持续。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户籍管理的网络化,'卫''魏'混用给卫氏族人的求学、就业和办理金融业务等带来诸多麻烦,因此,村委会和族人要求恢复'卫'姓,这一诉求于1999年得到了政府的批准。但政府的一纸公文难以改变人们多年的习惯,2006年省政府立在村口的文物保护碑上依旧使用了'魏'字。

卫氏的先人秉承耕读持家的家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这个家族的辉煌,而在上个世纪初,这个家族的后人忘记了祖宗的家规,吸食鸦片,骄奢淫逸,把先人创造的荣耀彻底葬送,使曾经的繁荣归于贫困。曾几何时,先人的荣耀与堕落似乎与这里的村民没有任何关系,无人记起那几百年的沧桑与刻在一砖一瓦上的没落。

然而,2013年,中央财政之光终于照射进了这个古老的村落,它获得了文化部、财政部、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并于次年名列'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也许过不了多久,昔日鼎盛时期的雕梁画栋就如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慢慢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今,老人们在村头悠闲地打牌聊天,把古老乡村的恬静与亲情的浓烈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延续升华。


【原创作品 文/摄影:孙成岗】

【后记】本文2015年10月30日在公众号“古都文化”发布后,又刊登于中共洛阳市委理论刊物《洛阳月谈》2016年第4期(第36-37页)

照片2015年10月4日摄于北邙卫家坡(特别注明者除外)

文字2015年10月25日成于河雒古镇榖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古城古村:伊川县温沟村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时光雕就的古村落
中国古代民居的风水运势(组图)
洛阳市区最神秘古建筑,藏在地面以下很少有人知道
河南孟津:走马观花魏家坡,深深深深古村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