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文学作品?
     2017年的9月的某一天,在上班途中,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内容是宣传要全民终身阅读的。广告中一个小男孩小时候喜欢阅读,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小书店租书,书店是位老校长开的。一日,男孩钱不够,正在踌躇,老校长发现了他的异样,问清楚情况后,大方地让他带走书籍,并让他以后无钱也要常来书店读书。后来男孩常来书店,常听老校长讲书。再后来男孩读大学离开深圳,许久不再去书店了。男孩毕业后,回到深圳工作,回来后马上去书店找老校长,感谢校长,并说自己养成了终身阅读的习惯。然后广告结尾出现字幕——培养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抒情音乐伴奏,煽情一百分。
      

     看到这则广告,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写广告文案的人,自己必定是不阅读的。否则怎么会拍出一则内容如此空洞,毫无说服力的公益读书广告?
     
     广告中只是介绍了一个男孩热爱阅读,无钱得到校长帮助,最后感谢校长说自己已经养成了终身阅读的习惯。故事丧失诸多重要细节。男孩为什么会热爱阅读呢?男孩是怎么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的呢?他从阅读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呢?是什么让他坚持终身阅读的呢?
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这则广告一个都没回答。只是讲了个缺乏各种细节的故事,最后硬生生地总结出了一个结论:我们要培养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这个无理由和证据支撑的结论,能打动多少人,让他们开始阅读,爱上阅读呢?我想结果应该是收效甚微。
      这个广告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阅读呢?阅读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我想起最近读到的梵高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唯一不朽的是艺术表现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文学作品也是艺术作品里的一个范畴。
     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对人性和世界深刻地洞察和理解是不朽的。
时代会前进,很多东西会被时代抛弃。但是不管到达什么时代,人性是共通的,对人性的探索是不会停止的。
      

     我想到初中时读三毛的《爱的寻求》,小说里的沙仑内心极度渴求爱与温暖,渴求到宁愿欺骗自己,用虚假的爱和温暖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缺口,为了这虚假的爱,他飞蛾扑火,在所不惜。读完后我为他的愚蠢感到愤怒和伤心,我无法理解他的选择。

      年纪渐长的我,开始慢慢在身边发现很多个沙仑。
      
      我的父亲就是沙仑,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留下他一人跟着奶奶。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孤独的,奶奶忙于农作,家中无人看管他,他终日一人在村子里游荡,夏日睡在大石板上,身上密密麻麻的黑色蚊子。当他十岁时,母亲改嫁回村,奶奶去世,他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和继父又生了许多孩子。

      小学时,学校要交5毛钱费用,他的继父因为孩子众多,生活压力巨大,不愿交钱送他上学,当着他的面用斧头将他的书包全部斩碎,说他是一辈子耕田的命,不必读书。因为遇到好老师,他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他喜爱篮球运动,常常身上背着年幼的妹妹上场打篮球,大妹妹长大了,背上便改为小妹妹,大弟弟……。他背着他的弟弟妹妹同去学堂。

     16岁的他为了吃一口饱饭,愿意离开家乡,去修铁路。初中毕业,他成绩优异,结果却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年年拖村里后腿,村里不同意他去上高中,他无奈辍学。成绩不如他的同学去了高中,每逢周五他们兴高采烈成群结队的从县城回到村里时,在水田里劳作的他,丢下农活,躲起来,怕被同学看到,夜晚他一个人偷偷地哭。


      后来有了个机会可以去读中专,他很开心,每月有6元的学校补贴,他剩下一半寄回家补贴家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也想去参加,但是他知道家里负担重,他是老大,他要照顾家人。他没能参加高考,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他总是告诉我他中专的哪个同学哪个同学现在在什么大学当老师。
     
     他工作了,省下所有收入,反哺他的母亲和继父。他的弟弟生病了,他出钱又出力,到处找人,找关系。他的弟弟妹妹发生任何事情,都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让他帮忙。我亲眼见到,三十多岁的人了,从县城返家的十几元车费都要问他拿。每年回乡过年,没有钱回去他会非常焦虑,和我母亲大吵。他带回去一整车的年货,回家时车是空的,他的母亲和继父连颗白菜都不会主动给他。


      人到中年的他,不幸遭遇车祸,差点要做开颅手术,病情万分危险。他的母亲却借口晕车,自始至终没有去医院看过一次他。病中他渴望他的弟弟妹妹来陪他说说话,同房病友告诉我妈妈,他趴在窗边看了一天,说今天下雨了,他们工地应该停工了,怎么还不来呢?他盼着他帮助过的弟弟们来看看他陪陪他,可是每次都是失望。


      他不是不知道,他的母亲不爱他。他的继父和母亲喜欢他有用,有钱。家中一旦出事,他会第一时间接到他母亲和继父的电话。难题都是他的。


      但是他一直不停地这样付出着。几十年过去了。我和妈妈都无法理解他。明明知道别人不爱你,何必付出如此之多呢?


      长大后的我,再读《爱的寻求》,我想我明白我的父亲了,他也是沙仑。他的内心有个大洞需要填补。他年幼时就一直渴望的母爱,我和妈妈无法给予他。他在填补自己内心的洞。哪怕他明白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徒劳,但是虚假的爱和需要对他来说总好过没有。

      我读到了沙仑,我理解了他。成年后,通过一篇文学作品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我父亲的内心。我懂得了一部分的他。

      人性是永恒的不朽的,文学作品里呈现出来的人性是共通的,书中的人物有可能就在你身边出现,他们也许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

       平日里人们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总是模糊不清的,我们知道他的外貌,但是我们却读不懂他的人心。
       但是透过艺术作品却可以让我们直接触摸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人性。让我们看到最内在的他或她。
       文学作品让我们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摆脱表面化,深入内核。这让我们变得更深刻,更宽容,更感性也更理性。

       
      这才是阅读的真正吸引人之处,阅读本身就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一点,我想,不必有人催促或监督你阅读,你也会因此而沉迷于阅读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妈一路走好
13岁男孩父母双亡,靠捡垃圾吃度日,6年后他竟以707分考上北大!
纵使归鸿无影,也愿去等待(散文)
我想做一个孝顺的女儿
脾气不要大于本事
买三轮车的男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