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这首诗特别在哪里?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两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诗歌人才辈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杰”,中有“李杜”,晚有“韩愈、白居易”,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首诗何德何能被后人冠以“孤篇压全唐”,我先简要的说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一是章法变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对偶和流水对,上下衔接,整个节奏的把握相当到位,难度之大位居唐诗之首。二是格律优美,词藻华丽。该诗明快而不拖沓,华丽而不艳丽,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对后来的唐诗风格起了指导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对月的描写,无论唐朝还是其它年代无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对宇宙、人生认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冠绝唐诗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们分段进行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错叠加,神奇而又美妙,仿佛缓缓展开了一副画卷,开启了整篇的序幕,同时最后落脚江月,点出主题。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部分我认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缓缓升起的明月,开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边是什么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这个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弄清楚的道理,却出于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无语,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话锋一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而江月年年总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长江的滚滚流水,虽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暂,但是人一代又一代,与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传,表达了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由宇宙感叹人生,道出天与人的和谐相处,该部分月的叠加、人的叠加以及江的叠加,清俊雄伟,丝丝入扣,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场景转换,作者开始转向白云,落到扁舟和明月楼台,开始带出妇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细微情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明月楼台的妇人徘徊惆怅,连镜台都懒的用明月映在帘和砧上,卷帘不去、手拂不开,远行的人儿只能思念,多想像这月光一样和他一路跟随,即使鸿雁高飞、鱼儿潜跃也不能相见。我们可能不了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离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为生计奔波,可能一别就是两世相隔,怎能不愁,这里句句都说到了人的内心,同时以“雁”“鱼”不能相见,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无不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又将思绪转到远方的游子,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仿佛要把这春天带走,明月已经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独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落月摇情满江树”,人间的离情随着落月在树上摇曳、弥漫,在这充满情魂的意境里全篇结束……余音绕耳,令人回味悠长。


这首《春江花月夜》,反复的读,反复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间看到的是情,而最后看到的是宇宙苍生。

张若虚的这首诗他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过去,无人再能把这一轮江月渲染的如此凄美动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杰作,“孤篇压全唐”名不虚传!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旧!

这就是我对春江花月夜的浅薄认知,请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的唐诗,一生写出一首就够了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那晚江边的张公子,一定是灵感炸裂了吧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曹宝麟行书《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配樂朗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