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祖不识字,一剂泻药名扬河北,75岁老乡医小学文化,看不惯药商

“我当医生是受我父亲启发,跟他学的,他是跟旧县一个瓦罐匠,叫李少棠,跟人家学的。这村里没医生,上级叫我父亲来这儿当医生。61年,我完小毕业,那时候搞全民大生产,学校关门了,没学上,开始回来跟着我父亲学中医,刚好国家中医学教材第一版出版了,买了一套教材。我也算是接受过正规系统性的学习,从61年干到现在,时间不长,刚好60年……”

河南省嵩县童子庄村,被竹林环绕的民居里,75岁的赵之道大叔娓娓道来自己从医的经历,尽管早已经从村卫生室退休,还是经常有附近几个县的乡民来找他问诊看病,赵大叔于是把中医馆开在了家里。

说起来师祖行医的过程,赵大叔觉得就是一个笑话,放到现在绝对是行不通的。

解放前的时候,祖籍河北省的李少棠来到旧县镇烧制瓦盆糊口,可谓是大字不识几个。因为好看戏,经常到住所附近的王大夫家里借戏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虚心求教,才有了识字基础。

当时豫西山区识字人极少,给人看病的大夫们有不少还身兼教书先生。大夫通常只开方子不抓药,买药需要到镇上或者县城的药铺。药材买回来以后,大夫指导着煎药、服用,都是在患者家里进行,因此在豫西地区找医生看病,又叫“请大夫”。

李少棠和王大夫熟稔了之后,也会问一些常用的药方,比如:着凉、感冒了用什么方子,咳嗽了用什么方子,肠胃不好了用什么方子……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就学会了5味单方。

过年的时候,李少棠回河北老家,当地县长的老母亲生病,请遍了县里所有有点名气的大夫,仍不见效果。李少棠看了悬赏告示,也想去试试。

看老太太多日不进食,骨瘦如柴,脸色蜡黄,别的医生都是开了一大堆补药,李少棠心想都开的是补药可能不行,可是他连号脉也不会,只好剑走偏锋壮着胆子,开了4钱巴豆,并说准备点稀面汤,老太太拉过之后就会进食了。

所有大夫都斥责李少棠是庸医,老太太明明多日没有进食,腹中空虚,还敢开泻药?只有县长看李少棠跟别人不一样,叫人买了药试试,结果喝完不到一个时辰,老太太上了两次厕所,开始喊叫着肚子饿了,催人做饭……

后来县长亲自牵着两批骡子,一个上面驮着半扇猪肉,另一个驮着一个牌匾,千里迢迢送到嵩县,李少棠一下子出了名,在嵩县开起了诊所,直到后人接替,仍有河北省患者不远千里前来寻找。

“他别的不会,就那几味单方,也治好了不少人,不管咋说是出名了。我父亲拜了师,跟着学了几年。过去人毕竟看病少,也没有别的并发症,再加上时间长了,看看书、摸索摸索,有了自己的经验。1960年,上级给我父亲派到这儿当医生了。也做过难么,不管是号脉还是看舌苔,明明就是那种病呀,吃几付药就是不管用,叫患者给他说的头都抬不起来……”

赵大叔说中医比较难学,最早的民间药方大都是经过多少人试验出来后,口口相授流传下来的,有的大夫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改变药方成分,也有的方子传着传着一两味药材就传丢了。中医理论还比较晦涩难懂,甚至一些药材有民间迷信、牵强附会的成分在里面,也就造成了部分中医大夫名声不好的局面。

赵大叔年轻时候为了补贴家用,曾经亲自采过几年药材,到栾川的大山上一住就是好几天,采了药材,卖给医药公司收购门市,再换取一些自己欠缺的药材。退休后曾经受聘某大药房坐诊,却因为受不了药房老板的势利,又回到了老家。

对于在药房坐诊的那段经历,大叔一直耿耿于怀。

“他们卖药就是图挣钱的,不管大小病,你给开的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哪一天人多了,老板一脸笑,哪一天要是没人了,老板黑着脸说:你今天是咋回事,咋就开这么一点药?你敢去医院,上来就是先各种仪器检查一遍。有的病,打眼一看就知道咋回事,非得让你上仪器多花钱。咋了,望闻问切他们根本就不会。再说了,西医是哪儿有病不行就切掉,中医讲的是辨证,化解矛盾,你把有病的脏器切了,那就没有矛盾了,再来找我,我也没办法……”

赵大叔再三强调中医不是神仙,病看好了,一方面是有相关的经验支撑,看透了,开的药刚好对症,另一方面是患者的配合。

赵大叔最擅长的是老胃病,他认为胃病大多跟肝胆相关,是由生气引起的。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他,从脉象上看跟以往经验很相似,吃了20多付中药却不见效。细问之下,才知道病号做过手术,肝脏已经切除了大部分,而且家里有医生,胃疼了就开一些止疼药吃吃。

赵大叔说:“你脏器都不全了,叫我咋调整?中医理论说人身体里面是五行相生相克,你少了一行,我也没本事再给你造一个出来呀……”

赵大叔比较忌讳被称为医生,他觉得“大夫”才是中医传承至今应得的称呼。

也有一些病急乱求医的人,来找他却不说实话,隐瞒部分病情,导致喝中药不见效的。

大叔讲了一个笑话:栾川县一个大老板扭伤了脚脖,住院打针输液半个多月没效果,听人介绍来找他,大叔看了看说你好好的,看啥病。老板苦着脸说都是止疼药压制着,总不能天天吃止疼药呀。

最后给开了一个方子,让他找几种常见的药草煮沸了之后熏蒸。有一味药石叫“料姜”。大老板跑遍整个县城也没有买来,大叔觉得很奇怪,从门口地边捡了一块给他,说:就是这,你拿走吧。

大老板半信半疑,回家熏蒸了三次,又开车来找赵大叔了。大叔心里还想着:难道是不行,出啥毛病了?不应该呀。

大老板从车上拿下来很多礼物,对他说:“我住院半个月,花几千块钱,你开那方子,没花我一分,我这人不喜欢欠人情,这点东西你得收下……”

赵大叔的儿子曾经问他:“你跟我爷他们比,谁水平高?”

大叔好不谦虚地说:“我觉得我比你爷水平要高一些,师祖就更不用说了。为啥呢,你爷他们,最早不识字,是死记硬背的汤方,遇到古怪的病就没办法了。我毕竟系统学习了国家印制的教材,再加上看书多,学习的汤方理论,是国家都经过甄别验证了才出版。”

现在,来找赵大叔的人都是经人介绍过来的,大叔说:“我喜欢写字,闲了写写字,画两笔,有人来了就看,没人来就歇。是来的人都是打听过,觉得我中才来咱家,要是觉得你就不中,多少名医人家找不着,非跑到山里头来你家就球呢?”

正如赵大叔说的,中医不是神仙术,村里的医生毕竟见病人少,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赵大叔一般不接受陌生人问诊,因为陌生人来的时候抱着怀疑的态度,还会隐瞒一些事情,影响诊断的准确性,熟人介绍的、知根知底的人,有的甚至不需要号脉,也能说出八九不离十。大叔解释说:“因为中医讲辨证,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身体,了解越详细,越好对症下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看病之二难:有好方但选好药难
中医开的方子药材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
中医说“十三不沾,十八该杀”,是什么意思?
便秘,泻药吃了拉,停药反复?介绍一个通便又不容易伤正气的方子
偷偷“挖来”的私藏方,三味药泡水,脾、肾同补
中医的七大谎言,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