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州石桥古镇——任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有我们不变的情怀

一条只有694米,210间街房的道路,却有着浓厚的历史印迹,它就是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主义街

“列宁主义街”位于革命老区四川省达州市石桥古镇。

当你驱车来到这里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东向西一字排开的四座仿木结构的石牌坊,这些高耸的石牌坊,分别是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为旌表、诰封、节孝而建造的。

其中,在最为壮观的一座牌坊上,红军刻下了“列宁主义街”五个字。为了突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两字为横书,每字大约1米见方,“主义街”三字略小,为直书。

之后,红军北上抗日,白军占领了石桥镇,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革命标语便被群众用石灰掩盖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红军标语又重见天日,大放光辉。“列宁”二字虽经70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至今仍刚劲有力,光彩照人。列宁街具有革命导师的英名、红军的创举、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沉淀等特点。

石牌坊古朴隽秀,重檐斗拱尉为壮观。每坊额端均镂雕“五龙捧圣”。其间或浮雕“八仙”,或圆雕“桃园结义”,或“三战吕布”,或“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

1933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挥师南下,解放石桥古镇,发动工农,打土豪、分田地,并在古镇中建于清朝的四座牌坊上分别刻下了“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乱”、“打倒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宣传标语。

石桥看似一个落后的小镇上,却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有着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还有着千年文化民俗——石桥烧火龙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川区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

石桥“耍火龙”的习俗始于清顺治“湖广填川”时期,顺治末年,由于天旱,人们便利用纸扎艺术,制作火龙,乞求风调雨顺,消灾祛邪,定为元宵前的正月十一至十五的夜间玩耍,深受群众的喜爱。

人们为了求得平安,祈求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渐渐形成了“耍火龙”的民俗,流传至今。石桥人还口口相传这样一个火龙的神话故事。

相传古时石桥一带旱灾连年,有一年的元宵节,东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飞来一条金黄色的火龙,口吐祥云。

顿时大雨滂沱,维持了数天,人们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人们感激火龙,所以每年都在元宵节舞动火龙,巡游村寨。

打铁水慢镜头

每年春节期间,石桥镇共有火龙队伍十余支,参与人数及观众达15余万人次,占辖区内常住人口95%以上。石桥镇烧火龙气势恢宏、热闹非凡。

石桥镇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焰火飞溅。伴随着激越的鼓点,10余条金黄色的“火龙”,上下翻飞、左挪右腾,沿着古镇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碳等原料配制成石钵烟花,尽情地对火龙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已;

街边的打铁水匠人打出的铁水流光溢彩,铁水溅在龙身上,火光中只穿着一条短裤的舞龙者表现得勇敢强悍,铁水溅得越多,他们跳得越高,火龙的舞蹈就更加欢腾狂放。

石桥镇烧火龙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活动品牌,2008年石桥镇烧火龙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7月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放了石桥镇烧火龙;央视《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都聚焦了石桥镇这一民俗盛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达州市石桥镇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省级首批特色小镇。

进一步发扬民俗文化和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石桥镇将继续推动这一民俗活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石桥,建设石桥。

历史的年轮不会停止,记忆也会消逝

但城市的印迹将一直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美十大古镇水乡
逛遍上海古镇:曾经沧海仍有水--泰日老街
在四川有一座美丽的古镇,她的名字叫石桥
达州这三大古镇,你都去过几个?
古镇情韵
不要门票!上海的“第一古镇”,号称是“上海的水上威尼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