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趣的冷知识)古人是如何给衣服熏香的?






虽然写了那么多关于香的话题,但绕不开的依旧是:很多人觉得香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太远了,除非遵循古意才能提会到香所带来的宁静。这次我们就换个轻松的话题:女人和香。




正如现代女人喜欢香水,古代女人也离不开香。记得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里写道“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写元宵之夜,姑娘们盛装打扮在灯会上闲逛,朗朗的笑声和衣袖中的香气,无不使路上的男子心神荡漾。




而后又有女子遗香帕赠情的故事,唐代李节度姬的诗中描写的:“囊裹真香谁见窃,绞绡滴泪染成红。殷勤移下轻绡意,好与情郎怀袖中。古代也有很多大胆的女子,表露爱意 的方式就是遗留香帕,这样男子就觉得:该女似乎有意于我,于是就开始行动起来。正如《红楼梦》里宝玉身边的丫鬟-小红,故意将手帕丢给贾芸。这贾芸虽是贾氏子弟,可家中没落,如今碰到一个貌美机灵的女子,丢香帕给他,心中早就乐开了花。




说了那么多典故,都是在灌输大家香在古代女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其实如果实用性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知道古代女人是如何使用香的,如何使自己衣袖飘香,暗香扑鼻。


熏衣器具——熏笼


这里又有一个现成的故事,说的是宝玉去探望身体不适的宝姐姐,在里屋的暖阁中闻到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遂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平时熏得什么香。宝钗却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燎火气的。”至于后来的冷香丸,那属于内服香,我们在此就不多谈了,我们来关注一下“熏得烟燎火气的”的这种熏香方式。



▲ 87版《红楼梦》中贾宝玉去探望宝钗


熏衣常用的工具是熏笼,其的名称在典籍记载中不一,比如先秦两汉的的“篝”“笿”“篮”,两晋时期,又叫“熏笼”,明清时期,吴人又称“烘篮”。《广雅·释器》中又将其归入“笼”字条下,按部首来看,均为“竹”字头,字义解释为“络”之意,也就睡用竹子编织的可以罩起来的器具,放置炭火,燃烧香料,用来熏衣。


我们能够见到的出土实物是,湖北荆州包山楚墓中的一件竹笼,高十七点三厘米,直径十五点二厘米,形若鼓墩,细竹篾编作六角形的空花,出土时笼外尚存纱的痕迹。(抱歉,缺图)



▲图1-1 竹熏笼(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


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也出土了两件一大一小的熏笼(图1-1,1-2),放置在主人生活用品和起居用具的北边箱子里,竹笼上面敷以细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炉、罩合一的铜制熏笼,炉高八十四厘米。其一侧有长柄,上有镂空的盖子、与炉配合使用的罩笼高二十六点六厘米,上边安着提梁、既可以为笼,又可以为篮,提携而兼收藏。



▲ 图1-2 竹熏笼(小)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


还有一件湖北武汉出土的“陶熏器”(图1-3),年代为三国吴时物,其整个形制很像四川那边的火锅,中间耸立出一根柱状物,就据图片上看似乎有编制痕迹,宛若竹制,中间是青锁窗式的菱形空,顶端为一窍。



▲ 图1-3 陶熏器 湖北武汉出土


瓷熏笼似乎是到了隋唐才出现的物件,在出土的陕西长安县隋丰宁公主与韦圆照合葬墓中的一件(图1-4),高二十一点五厘米,形若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竹熏笼(图1-1),绿釉、小口、平底,上有镂作花叶的一对圆孔和相对的两组直棂窗式条形孔,根据当时的考古报告显示:“出土时器腹内积存的香木灰逾十公分厚,团结成块,灰白色,手捏之立成粉屑,微有香气。”


▲ 图1-4 瓷熏笼陕西长安县丰宁公主与韦照圆合葬墓出土


▲ 图1-5 瓷熏笼 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出土


唐代的熏笼也似乎是这个形制,(图1-5)似乎宋代以后瓷熏笼便不再流行,继而回归到先前的竹制熏笼。形制上似乎有所变化,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说到,“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而扁平其面,曲其腰,状如烘篮。”


▲ 图1-6 竹火炉 《香薰香炉暖炉》插图 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

▲ 图1-6 广西费县罗泊湾汉墓出土


这里是个反例,本来是描写铜鼓的,说它形似烘篮,所以两者形制相同。这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的一册《香薰香炉暖炉》中有实物图片(图1-6),但并没有明确标注什么年代。


另外明清还有一中状如短榻的熏笼,可坐可卧,使用时都要两人抬放。实物为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明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炉,原是清宫旧藏。高八点一厘米,长二十六点八厘米,宽十四点四厘米,两端各有一个冲天耳,下边是个云头足,上面有镂空的盖,周边饰有卍字,中间为绣球锦纹,底部有”大明万历年造。“楷书款(图1-6)



▲ 图1-7 明掐丝珐琅八宝纹熏笼 故宫藏


熏笼的使用


河南安阳隋张盛墓仕女佣中(图2-1),其中一人手持一件香炉,与(图 隋公主墓)相似。这类尺寸并不大的香炉,正好捧于手中。这么小一个熏笼,究竟如何使用呢?难道像现在熏香器一般,置于案头,任凭它满屋飘香?



▲图2-1 仕女佣 安阳隋张盛墓出土


唐代白居易倒有一句诗: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这首诗名叫《后宫词》,写的是失意的宫女或妃嫔得不到君王的临幸,孤独落寞的状态。熏笼似乎是可斜倚的,不过从上面出土文物来看,如此小的东西,怎么倚?


▲ 图2-1 明陈洪绶《斜倚熏笼图》


这样再看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图片正是取了唐代白居易上面这首诗的意境。不过图片中显示的是在一款熏香小鸭上面罩一笼子,然后将衣服搭在上面熏烘。



图2-2 明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局部)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那个熏香小鸭,这个在我们之前整理扬之水老师的讲座中有提及,并且《香识》这本书里也有具体的论述。这种鸭形熏炉,又名熏鸭,唐宋时期已有,在明代的版画中,常见放置在闺阁中的案几上。拿来熏衣的这种说法,宋代词人秦观的《木兰花》中一句:”红袖时笼金鸭暖。“似乎也是佐证。



图2-3 《太平欢乐图·竹编焙笼》


陈洪绶是明代的人,所绘画面也反映了明代的仕女生活,置于画面中这一套是否对应了前面所说的”烘篮“,暂时还未有具体的资料证实。


抛去器物不谈,熏衣之法,应如画中所示,将熏笼口朝下扣在熏炉上,衣服摊开在熏笼上以受香。熏衣的香丸需要微火慢烧,这样散发的香气才能一点点浸润衣服,衣服熏好之后再叠好放入衣柜中,第二日就可以穿了,这样的香味能保持好几天。



图2-4 87版《红楼梦》中潇湘馆里的熏炉(这个应该是取暖兼熏香用的)



结语

此处很容易混淆了“熏笼”和“熏炉”,我所理解的应是熏笼就是一个罩子,带孔可以让香气溢出的,材质上有竹制、瓷制或金属制,形制上有大有小,小的只能捧在手心,大的需要用人抬。而熏炉则就是有罩子的香炉,是可以放进香料合木炭的,兼具取暖和熏香使用,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曲解?


熏笼一节,暂作如上整理,其文物考证资料多借鉴了扬之水老师的《终朝采蓝》和《香识》,其他的均是自己对古代的想象了,难免疏漏,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闺阁幽香,继续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抱着那啥到天明
古琴形制的演变过程G169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米脂卧虎湾M103出土玉覆面、玉鞋研究
陈洪绶《斜倚薰笼图》-陈老莲工笔人物画仕女图高清大图赏析
明·陈洪绶《斜倚薰笼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