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间游记(二十九)
360docflash_1_360docflash_2_
第廿八回 論修道 道道自然憑一心 談學法 法法圓通無二意濟公活佛 降詩曰:天理人性順自然,宗教意義不違焉。假飾不裝真君子,實相世界可結緣。濟佛曰:宗教的意義並不違反自然,反而要人更趨於天性的自然,如中庸上記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由此段便可知曉人皆有本然的天性,順乎天性而為,就是「道」。可是,人們往往不能依此而行,每每超越道德的樊籠,更做出不仁不義的事,所以聖賢仙佛不忍人性墮落,因此,才提出教化的準則,讓人都能夠修心養性。例如,一個惡人,或是一個曾經做過壞事的人,或是一個正準備做壞事的人,他們最壞的打算,就是人死萬事空。而不知人死只是肉體之死,人的真我(靈性)又在實相世界重現,人生只不過是多戴了一幅軀殼而已,所以排斥宗教的人,就是拼斥自然法則的人,這種人也往往毫無忌憚地縱情造業,以致富貴貧困,榮辱得失,因果輪迴不停,這就是人性的悲哀。一般人以為學道是消極的舉動,而大加撻伐,這種人只要一談到「道」,就好像談到「虎」一樣的色變,「畏道如畏虎」,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人皆生活於「道」中,皆踏在「道」的領域之上,例如:人體的生命律,宇宙的運轉,無為而為,生生不息,皆在於「至虛至無」之中所產生的變化。蔡生曰:天地萬物的運轉,正如老子所云無為的道吧!濟佛曰:老子之學,是超越了積極與消極的兩面,因為積極是「勝」,消極是「負」,而老子已達到思想的最高境界,因為人類好像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在走,那就是為了「慾望」,為了「慾望」而生,為了「慾望」而死,如果失去了這個「慾望」的滿足就是「消極」痛若,為「消極」而生,為「消極」而死,這是人類的通病,沒有深遠的意義,沒有悠遠的目標,也受到「七情六慾」的浸染與縈繞,在心靈中「生、老、病、死」就成為人類的深坑,虛榮名利就是人類的墳墓,這是何等的失去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啊!老子之道,就是以「純樸無華,清心寡慾」之道,而達到無為的妙境,雖然只是以這幾句來概括,可是真正要實行達到這種「悟」與「行」的境界,的確要下番工夫了。蔡生曰:恩師之言,深入妙機,將老子之學表露無遺,相信好道之人,當能多一層的認識與領悟了。濟佛曰:賢徒!時間不早了,我們還是趕快起程吧。蔡生曰:恩師之言有理,我已坐穩蓮臺了,請恩師起程吧!濟佛曰:已到了,賢徒可以下蓮臺。蔡生曰:此處環境清幽,前有佛寺,正有菩薩駐堂。下生參拜菩薩(此時蔡生已見妙能菩薩化身,光芒四射)。菩薩曰:賢生免禮。蔡生曰:下生不才,今日有幸能拜訪菩薩,講菩薩能多方指導。菩薩曰:賢生為普化職責而努力,的確不凡。蔡生曰:說來慚愧,雖是普化,但凡塵依然偷盜竊淫不絕,實令人費解。菩薩曰:賢生你亦不必為此擔憂。因為凡塵在太極之內,太極是陰陽相抱,因此有善惡因果對待之循環,所以非關普化之績效也。蔡生曰:多謝菩薩開示。………在此清淨之地,若能出家於此居住,一定不錯,在此先請問菩薩,成道與出家有關否?菩薩曰:身雖出家,心未入道,非真出家;心若入道,身非出家,亦是出家;身若出家,心亦入道,即是身心出家。故,身出家只是形象,非實相;心之入道,雖非形象,但正是實相。形象本假,實相方真,故成道之因,非關形象,只關實相,以此悟之則可也。蔡生曰:是呀!那麼請問西方極樂世界於何處?菩薩曰:此處即是西方極樂世界!蔡生曰:此何以言之?菩薩曰:心淨則佛土淨,故是也。蔡生曰:依菩薩之意,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名稱而已,並無西方極樂世界之地嗎?菩薩曰:當然有西方極樂世界之境,但是非不淨之人可至,故吾說此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其意是表示「先有西方之心,方有西方之地」也。蔡生曰:哈哈!菩薩之言,的確甚妙,發人深省,那麼要如何才能超生西方樂土?菩薩曰:要超生西方樂土不難,只要將酒色財氣,愛惡慾的根緣斬除,便是逍遙自在仙。蔡生曰:是呀!是呀!那麼請問菩薩,眾生皆具有佛性,但是在地獄受罪之眾生,是否也有佛性?菩薩曰:當然有佛性。蔡生曰:既有佛性,那麼佛性,豈不是也一樣同要受罪?菩薩曰:佛性無壞,無相,無住,所以不受罪。蔡生曰:為什麼不同受罪?菩薩曰:佛性--無形無相,真空妙有。眾生性--執著煩惱,貪戀不絕,魂魄不離,因此佛性喻「空」;眾生識喻「有」,所以佛性不同受罪。蔡生曰:那麼可否談及菩薩在世之事?菩薩曰:既然受稱菩薩,便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心,因此,賢生是否要吾談及過去之事呢?蔡生曰:哈哈!多謝菩薩開示,聽菩薩之言,的確不凡。……那麼再請問菩薩,「佛」的定義?菩薩曰:佛是「弗」「人」之諸三心四相。七情六慾等。佛是無執,佛是無染,佛是無分別,佛是無去來,故名「佛」。蔡生曰:是凡心死,聖心活之意嗎?菩薩曰:凡心即是凡人之心(煩心),亦就是心猿意馬之心,此心猿意馬之心,經常與七情六慾相牽相纏,所以凡人時日不得一日之清靜,不得半刻之清心,此種之心即是凡心,因此,只要修道之人,能降伏此心,便是明朗靈覺之心,此明朗靈覺之心,便是聖心,超凡之心也。蔡生曰:那麼禪有「上、中、下」三乘之分否?菩薩曰:眾生之分別,故有上,中,下三乘之分,但以佛之知見,則無上、中、下三乘之分。蔡生曰:此何以言之!菩薩曰:因為眾生有「上、中、下」三乘之分,故仙佛方設下「上、中、下」三乘之法;眾生若無「上、中、下」三乘之心,佛亦不必設下「上、中、下」三乘之法,是此原因也。蔡生曰:守此「如來心」則是上乘之法吧!菩薩曰:哈哈!賢生所說是也,如來之法,只有一法,是守一心,就是如原初本來之心,為如來心,即是佛心也。蔡生曰:何名「頓悟」?菩薩曰:頓者,頓去言思妄想之心;悟者,悟其見性之道,即是「頓悟」法門。濟佛曰:妙能兄之言,另其妙慧,提供學道之人新的境界,的確不凡。菩薩曰:道兄!汝客氣了,有誰不知道兄汝分身化億,無拘無束,廣度有緣佛子。濟佛曰:妙能兄,汝過獎了!但今夜時間不早,不能多談,希後會有期,再見!蔡生曰:下生參辭菩薩,並多謝菩薩賜下之金言玉語。濟佛曰:賢徒坐穩蓮臺,準備回堂。蔡生曰:我已坐穩了,請恩師回程吧!濟佛曰:聖賢堂已到,蔡生下蓮臺,魂魄投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经二十(2)山河大地皆我身,仙佛神灵皆我神
钱钟书论“有身为患”
第十三章 同門之誼(修道心法衍繹)
虛雲老和尚 | 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入道四行经(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