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日一联趣话(131---133)
​余向来爱读诗话,于古人中最喜欢袁子才,今人则推崇熊东遨。二者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精通于诗道的一流高手,诗写得好,诗话则有真知灼见,能发聋振聩,道人之所未道。历来能于诗话中讲得头头是道者,其自己的诗却未必能达到一流的水平,比如钟嵘、皎然、司空图、欧阳修、司马光、陈师道、魏泰、周紫芝、吕本中、叶少蕴、强幼安、张表臣、葛立方、严沧浪,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诗话,仅就本人的诗词作品,你可能都不知道他们是诗人。像钟嵘这些人,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有创意,也有贡献,但所说的,却不一定都在点子上。
袁枚讲诗法,不但都在点子上,而且善于用比喻、形象而易懂。如说“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如说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都见精彩和幽默。至于道人之所未道者,也略举一例,如说“今人论诗,动言贵厚而贱薄,此亦耳食之言。不知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以两物论:狐貉贵厚,鲛绡贵薄。以一物论;刀背贵厚,刀锋贵薄。安见厚者定贵?薄者定贱耶?”这个厚薄论便超越于前代的诗论家。
熊东遨也有同样的睿智与幽默。如说“律诗难工,开头须叫得响,结尾宜悠得长,中间两联则应支梁立柱,撑起门面。开头不响,是为闷头;结尾不长,即谓秃尾;中两联不得力,则可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了。”精当而风趣,过目不忘。如说“诗不必担心古人做尽,正饭不必担心古人吃尽类耳。”五谷杂粮,古今相沿,难道古人吃了我们就没得吃了?照样可以吃得津津有味。一个比喻就驳倒众多大师的武断。如说“诗中有馀字,病也,人能识之;诗中有懒字,亦病也,人不易觉。盖馀字似老翁扶杖,可见形体衰颓,懒字如少妇倚阑,但觉精神倦怠耳。”比喻极其生动而有趣。这些其实也都是道人之所未道者。
再举一例。在说“体物乃诗家之至要,半点不得含糊;稍有疏忽,虽圣手亦不免弄拙”这一点时,熊先生剖析了辛弃疾词作《清平乐·村居》,发现其“及物有不可解处”:“始云'锄豆溪东’,盖春时景也,与'青青草’谐合;而继曰'卧剥莲蓬’,则不免猜度之嫌。春日荷花尚未放,哪得莲蓬可剥?”(也有人认为《村居》写的是秋季,'锄豆’是收获豆子而非豆园除草,但这样解释又与前面“青青草”有违,北方的秋季哪见“青青草”?)一篇中学语文课里读得烂熟的作品,却被熊先生慧眼识破圣手也有一时疏忽之瑕疵。
“稍有疏忽,虽圣手亦不免弄拙”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熊先生又再举“曾敏行《独醒杂志》载戴嵩画《斗牛图》,以其牛尾指天而为田父笑;盖牛斗时用力,尾巴夹於两股之间,不得上扬也。画家之误,乃观察不细使然,稼轩亦病此乎?”
有时,“弄拙”很可能就在于自己的想当然。“为诗有想当然者,其病去体物不细尤甚。体物不细,或可得其皮毛;想当然则形迹俱杳矣。”说到这里,熊先生自揭短处,“余有答友人一联,初稿作'林容鸥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鲁扬先生指云:'鸥,水鸟也,栖江海之岸,不入林。’余惊觉,旋改'鹤’字,其病始脱。余之失也大,志此以为君子鉴。”
其实,这一点倒是批评者错了。余所住旧金山湾区,临海是一列山丘,由海滨到山丘,到处有绿树成林,每天开窗看山上景色,见得最多的鸟类,竟然是乌鸦和白鸥,一黑一白。飞进飞出,早晚均有。让人奇怪的是,海上所见鸥鸟,均是成群结伴,而飞入树林的那些鸥鸟,却总是独来独往。说明树林里有其鸟窝。所以,说“林容鸥鹭相来往”不改也没问题。
有时是批评者“想当然”。冯梦龙《警世通言》述苏轼见王安石“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便题“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以讥之。不料被贬黄州之后,一日到花园看菊,亲眼见到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这方明白是自己批评错了。这事只是小说家言,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却能说明一个道理:批评家也有“想当然”的疏忽。
戴嵩“斗牛图”的牛尾画错,与苏王“秋花”有否落地之辩,都说明写诗、画画体物观察均须细致方免出疏忽之道理。这两件事足以告诫创作者和批评者。就撰为今日之联如何?
联文曰:
牛尾指天贻众笑,秋英落地了纷争
一日一联趣话(132)
明人陆时雍著《诗镜总论》,于诗道也有自己一些独特的见解。比如这几句便常被人引用:“物色在於点染,意态在於转折,情事在於犹夷,风致在於绰约,语气在於吞吐,体势在於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
韵、韵致、余韵、神韵是古代诗学理论家最常用的一类概念。但又经常和味、滋味、余味、韵味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有时讲的略有区别,有时讲的就是同一回事。区别时,韵是风格,味是含义。统一时,指的就是诗的艺术美及艺术生命。因而,韵在这里与押韵之韵无关。因为陆时雍在这段话之前还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沈;有韵则远,无韵则局。”所以常被人理解为押韵之韵(例如百度上的解释),其实有误。
韵,从南朝萧子显的“气韵灵动”,到唐代皎然的“韵致”、司空图的“韵味”、明代胡应麟的“色泽神韵”,都有用其概括诗的艺术本质的含义。胡应麟曾把“色泽神韵”比喻为诗的花蕊(说树干和树根是筋骨、树叶是皮肉)。花蕊,便是树木的精华所在。陆时雍也在这含义上沿用“韵”这个慨念。比如,他说,“贪肉者,不贵味而贵臭;闻乐者,不闻响而闻音,凡一掇而有物者,非其至者也。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既然在他看来,诗最可贵的只是色与韵两样东西,那么,色是外在的东西,韵是内在的东西,色是诗的艺术形体,韵才是诗的艺术灵魂。后来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便完成了把“韵”作为诗的艺术生命的理论建造。
但实际上,韵、味都只是构成好诗的一个重要元素,与韵、味都同等重要的还有意境、境界之类的塑造。而且,不同类型的诗词,有的可能会以韵味取胜,有的则可能会从意境上突破,从境界方面提供崇高人格的精神营养。像苏东坡、陆游那些表达个人心志的作品,便多以境界不凡赢得人们的喜爱。你不能说王维的《渭城曲》、李商隐的《无题》诗韵味无穷便一定比陆游的《示儿》诗、比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好,毕竟是在不同的经历中表达各自不同的胸襟,都同样感人。韵味深和境界高,都同样是好诗的评价尺度。
陆时雍论诗,常喜欢用一大串排比句,但往往便留下概念的外延随意扩展的毛病。像上面连用六个并列句来说明“韵”的“所由生”就有问题。点染,是白描笔法,游行,是脉络通畅,这两者便与“韵”没有太大关系。只有转折、犹夷、绰约、吞吐这四者,可以造成曲折、委婉、含蓄、蕴含、留下较多想象的空间等吟唱效果,这才是构造“韵味”的手段。
有一句话陆时雍是说得相当精准的,他说:“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世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善吟诗者,懂得诗道者,都知道,写诗无非景、情两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写诗就是咏情而已。那么,陆时雍说“诗之为用”只是“体物著情,寄怀感兴”,太对了。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诗的精髓。今天就用这八个字撰一联好了,联文为:
体物著情江水绿,寄怀感兴柳丝长
一日一联趣话(133)
深圳诗词学会副会长陈继豪吟兄(海滨邹鲁)为人最豪爽,爱喝酒,每次到鹏城小聚,必从家里搜出珍藏多年的好酒,一醉方休。这位电气工程师出身的老知识分子,古文修养很深,工诗赋与楹联,诗有“洞庭波涌君山渚,岳麓诗连橘子洲”(《壬辰夏潇湘行旅》)及“借得洞庭天下水,心尘一涤复何求”(《岳阳楼怀古》)之类的佳句流传,联有“真气辟鸿猷,道合三三临静乐;武威昭圣法,神驰九九耀玄天”(《题武当山丹江口静乐宫真武殿》,已刻挂于该殿)及“揽胜喜登临,诗咏白牛卧月、金顶垂岚、石岩梦雪,山海云连昭气象;寻踪犹景仰,心铭颠祖开基、伯琦啸韵、御史留题,俊贤辈出蔚人文”(《题潮阳东岩山门》,已镌刻)等,均可流传于世。
陈吟长喜欢光临《一日一联趣话》,既来便不忘留几句鼓励的话。这个老顽童,真正有趣,鼓励的话总不肯好好说,语不惊人誓不休,或正话反说,或无边无际夸张了说,或故作惊讶煞有其事地说。这里,随手摘几段便可见一斑。如“看了这字,知你已与徽宗平启平坐了”,“昨晚梦到启功老人,生气地问,谁叫梦欣?这样写下去,俺可怎么办!”,“新征程,新作为,後生兄新年连登三阶”,“世上启功唯第二,日见功力”,“郭业大,大大地伟大,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腊月至,本来要请你来围炉的,可惜你亲美。当心文革找苦吃”,昨天的留言是:“在美国做对联,世上觅无”。
美国没有人做对联吗?美国如今的华人多着呢,美国华人中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也很多,旧金山据说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诗社,只是我没时间去找他们交流、喜欢一个人窝在家里看书写字而已。清代诗人黄周星有诗句曰“四海有天堪寄梦,万山无地不留诗”,今日就借用其上句,另撰一联以答陈继豪吟长:
四海有天堪寄梦,一生无悔是清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士禛的神韵和《秋柳》
顺风:《随园诗话》评东坡诗别解二例 - 博客顺风 - 畅享博客
王士祯神韵说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李晓萍丨陆时雍眼中的李白诗
《岷峨诗稿》第128期|有痕迹的是味,无痕迹的是韵—滕伟明
文学理论常识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