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心収摄·文质彬彬
编者按:   2014年9月20日晚,自道精舍,柯小刚、李辛、钟鹰扬,古典文、武、医之现代会谈。精彩纷呈。吉光片羽,俯仰可得。此为文字呈现第三集。
本期精彩内容提要:
“游于艺”跟“玩物丧志”有何不同?
李辛:我还达不到“仁心仁术”啊。说到“仁”这个字,也是很多年一直在想这个字,我和柯老师和钟老师的感觉一样,现代人对这个“仁”字,对孔孟之道这个“仁”有一个误解。
十多年前看过一个西方研究传统文化的文章,他对孔孟之道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就说:中国推崇那么高的一个孔孟之道,它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生活日常的一些守则。作为西方人,我们基督教早就有这个东西了。
我当时看了以后,就有个疑问,是吗?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刚才柯老师说的很精辟。中国其实它没有一个外在的标准。不管你是圣人还是帝王,还是凡夫俗子,其实所有的标准都在你的内在。而这内在跟天道也是相通的,这也是孔夫子所说的。
前几年我看到一段话,孔子的弟子问他,什么叫“仁”,他就说,你看到小孩快要掉井里,你有恻隐之心,这个叫“仁”。
我们现在会觉得,这好像很简单嘛,我们都有。那么我在想为什么孔夫子他要以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回答呢?他其实是要提醒我们,这就是一个标准。因为人的心是想通的,而且人的心在任何时候,那样一个感觉,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个稳定的东西。
当你看到一只猫猫过马路,你担心它被车撞到,你看到一只蜗牛,怕它被踩到,或者看到车太多,老太太过不了马路的时候,不管你扶或者没扶,你心里会有一动的那种感觉,这个感觉和你抱着自己的孩子,或者你的亲人正在病痛中,那个感觉是一样的。
这就是孔夫子提醒他的弟子,就是从这个感觉开始,不要忘掉这个感觉。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人沟通,总是会有摩擦、会有误解。当你觉得心里有点难受的时候,其实可能也就是别人难受的时候。所以要注意这种细微的感觉。
古人说的关于“诚”,其实不是简单的言行,而是说包含内心这些细微的感觉,不要“呼啦”就过去了,要很清楚。这也是钟老师说的“觉察”。
一个人,当他相对是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他离自然,或者离天地万物,或者离道确实会近一点。
因为,所有的标准内在都是一个东西。一只蜗牛被踩死的时候,它也会痛,这跟别人踩你,你也会痛
,是一样的。这个也是道,所以这个东西一点都不玄。
孔夫子以这么浅显的、日常的、每个人都能有的感觉来提醒他的弟子。我们现在可以多体会这一点。
那问到我怎么知道病人他高兴或是不高兴?或者他有什么难过呢?其实不是说我都知道,而是,跟病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跟他处在一种相对平等、接通的状态。
当你跟你的小猫,跟你的孩子,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不会想到,我是大人、是医生、是经理,对吧?你很自然的跟一只猫猫在玩、和天真的小孩子在一起。但是当我们跟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有一个社会意识、自我形象立在那里,有一个外在的标准,然后我要做到那个标准,那么这个从本心出来的东西就被挡住了。
在传统的中医训练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望闻问切,尤其是问诊和闻,人家一句话,你就能听出来他的问题在哪里,有时候只是喊一声,你能听出来他生气了,或者是难过了,这都是我们内心的作用。把脉也是,都是一个内心的作用。
所以在中医训练里面,当一个人静下来,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有的这些习惯的这些观念,对错啊,应该不应该啊,我的社会角色,比如医生啊、经理啊、爸爸啊,把这些都去掉,回到那个赤子之心,一个孩子一样的心,那你很多东西自然就知道了。
这一点在针灸里面非常重要。针灸它只是像是一个有线或是无线传输,你把针扎上去其实就是一个天线,它不只是简单地刺激一些穴位啊神经,其实是作为这个医生的形、气、神、乃至他的思想,都会传递过去,甚至这个医生所连通的那个内心的世界。
我见过的一个很好的针灸医生,他甚至不用针,只用手指,甚至有时不用手指,只是用一个念头,和我们现在的wifi很像,看不到摸不到,但能收到。
那你想像一下,这个时候如果扎针的人是一个非常烦恼、或非常愤怒、非常焦燥的人,那他传递的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在跟朋友、跟爸妈聊天的时候,多少会有些觉知,知道今天我跟他聊天的时候,背后的那些东西,我的情绪,我其他的一些想法。我们需要体会这些日常的东西,这对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

钟鹰扬:谢谢李老师。这个“仁”,其实刚才听了两个老师分享,在武术里面,它核心的一个东西就是你的感受力。这个感受力就是说你能不能跟你的对方,你的敌人是接通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跟他是融为一体的,你能不能跟他是合成一个状态,这个是太极的道理。“太极者无极而生”,你如果知道太极,你不知道无极的话是没有办法的。其实无极也没有什么很玄妙的,就是你完全,全身心地去感受你的敌人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就是合在一起的。但是呢,很多外家拳是不一样,他练的就是一个“对待”,人家一拳打过来的时候,“啪”一合,人家一打,一拳打过来的话,一挡,分离掉了,分离掉的话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就是他会进攻的越来越厉害,反而你跟他合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好的。一拳过来的时候,随他的变化而变化,你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漏洞,合在一起去感受他,这个就是我觉得也是跟人有关系的,面对对方的感受力。
还有呢我自己在武术里面,练武术它是讲功夫的。其实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一点差别,我觉得西方文化更多是到某一个程度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知识。但是传统文化很讲究这个功夫,可能你知识不够,可能你概念不是很多,但是有这个功夫在。那在武术里面体现是什么呢?这个不管是你学的是外在拳、内家拳,它是武术的体,就是“浩然之气”。这个浩然正气不是说很多人讲的,诶,你稍微人正直一点啊,有气节一点啊,这个就是浩然正气,它不是的。它是一种通过你一种感受力的训练以后,出来的一种真正的功夫,它是一种能量。甚至这个能量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整个天地,所谓天人合一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实际的功夫。这个也是我跟随很多老师的一个体会,也是武术的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内容。
然后讲到最后一句话就是“游于艺”。其实从武术来讲的话呢,武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是一个“武术”,它讲究什么呢?它讲究是一个手法。比如说我怎么打你啊、我怎么擒拿你啊、我怎么摔你啊,这是比较低的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什么呢?第二个层次是“武功”这个层次,你开始有功力出来了,虽然你的手法可能不是太多,但是你的功力取胜。遇到厉害的对手,你的功力比他厉害,你就完全可以赢他了。那第三个层次就是“武艺”,就是我们讲到由“游于艺”这个武艺,它变为的一种艺术,什么艺术呢?就是我刚才提到过的就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就是慢慢你觉得可以把你的敌人控制于指掌之间,这个是一个很高明的艺术。就是类似这样的东西是慢慢可以追求,可以得到的。这个时候你就不管对方任何的进攻,你都不会害怕,所以慢慢可以达到武艺这个层次。
那我知道柯老师在书法、书画的造诣非常非常深,就是在文教“游于艺”的一方面。我自己的书法是非常差的,以后要弥补一下,也要跟柯老师学的。那在文的一方面,比如在书法、书画方面是不是也有这样个层次?就是一步一步的那种层次。请柯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

柯小刚:说到“游于艺”,话题似乎又绕回来了。刚才说过,无论文、武、医,都是“艺”。但关键在于,“学艺”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怎样学才能最终“游”得起来?答案藏在刚才钟老师说到的一个词里面:“功夫”,在我们儒家传统里叫做“功夫涵养”、“涵养功夫”。
“涵养功夫”这个说法我从很早读儒家经典的时候就听说过,但一直不是很懂。直到有一年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法,有朋友请我吃了一顿饭才恍然大悟。那个朋友请我吃早饭,把我吓一跳:难道还有请吃早饭的吗?吃过一次才知道,原来他们叫喝早茶,从早上八点钟吃到中午,整个上午都“泡”在那儿了。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聊天,半天一会儿就过去了。“功夫”就在里面“泡”出来。福建人所谓“功夫茶”也是这样“泡”出来的。
古人学艺叫做“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书法叫做“字无百日功,字无缺日功”,都是“功夫涵养”的意思。“涵养”两个字都是带水旁的,“游于艺”的“游”字也是带水旁的。广东人怎么说来着,“白天人包水,晚上水包人”,这就是“涵养”。“涵养”日久,“功夫”日深,水深了,就可以“游”了。昨天我在同济大学的《诗经》课刚好也是读了一篇关于“游”的诗:《汉广》。将来有机会的话,可以带大家读一读。
刚才钟老师说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力”、“浩然之气”对于“游于艺”的重要性。李老师也说到中医看病的境界取决于“接通天、地、人”的程度。儒家讲“与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这才是“游于艺”的大空间。只有在天地人的大空间,才能真正“游”得起来。所以,真正的“游于艺”并不是风花雪月、琴棋书画、香车宝马的小情调,而是在“志于道”的天空之下、“据于德”的大地之上、“依于仁”的人间进行的大游戏(“依于仁”的一种解释正是“泛爱众而亲仁”)。
所以,“志于道”的修行人(自道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一直以来有一个关于“游艺”的困惑,现在可以释然了。古人不是说“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吗?我们教小孩子“别瞎玩啊,要好好念书”,怎么自己偷偷玩呢?那咱们这个“游于艺”跟瞎玩、跟那个“玩物丧志”什么关系?如何保证我们的“游于艺”是子夏所谓“虽小道必有可观焉”的?答案一定是“游于艺”前面的三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三个东西奠定了“游”的空间。什么空间?天地人的空间。在这个大空间中就有接通天地的“浩然之气”,就有“进乎技矣”的“道艺”。
我们先来看“志于道”为什么是打开天空的。《论语》“侍坐章”记载孔子叫弟子各言其志。子路说富国强兵,冉有说我能把GDP给你弄上来,公西华说我可以做礼官。最后轮到曾点,他是“舍瑟而作”,把他正在弹的瑟一推,站起来。站起来什么意思啊?向上看。不需要等他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这个站起来向上看的动作已经说明问题。这个动作是敞开胸襟、朝向天空的动作。你问你的孩子,你有什么志向吗?你孩子头都不抬,我要做老板啊,我要做土豪,我要赚钱。完了,这孩子没啥志气。你问孩子有啥志向,他立马把头抬起来,很憧憬的样子望着远方,他还没说什么,你就知道这孩子肯定行。这就是“志于道”的属天性。
“志于道”是撑开一片天,向着远方。“据于德”呢,刚才说了,脚踩大地对不对?“依于仁”呢,“仁”本身就是二人为仁。除了“仁心、仁德”的解释,“依于仁”还有一个意思是“与仁人师友交好”,相当于“泛爱众而亲仁”的“亲仁”,亲近仁人师友。譬如现在大家济济一堂,坐得很近,相与切磋论道,这就是“依于仁”。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依靠。“依于仁”的“依”字不就是靠着吗?现在假设谁要给我们台上三个人拍张合影,我就这样坐着,木头人似的,李老师、钟老师各坐各的,互不相干,表情木然,人家还以为我们闹别扭呢。谈话也是。如果钟老师抛出的话头,李老师和我都不接,各说各话,鸡同鸭讲,钟老师肯定会疯掉,对不对?所以,“依于仁”就是相依、相应、相通,就是在天地之间人与人的相通共感。
有天、有地、有人。在这样一个浩荡的空间里才有“游”的余地,否则总是生活在匆忙局促的空间中,“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庸》怎么说?这叫“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在这么个巨大的空间里边,你再去学习各种技艺,无论是武艺、中医,还是书画,乃至经艺(读书也是一种艺,经艺、文艺),你才能“游”得起来。到那个时候,你“游”出来的就是大艺,就不是小道,不是风花雪月的那个小道。

钟鹰扬:柯老师的学问真得非常深。我自己也是一个中医师。我学中医的时候,其实我跟一个名中医学过。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就给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还记得,作者是北京的一个老中医,叫焦树德。这个上海的中医给我焦树德老师的一篇文章。它的标题是《中医是艺术》。它讲到很多的东西说,中医不是说,比如这个药,是降血压的、这个是消炎的、这个是抗菌的。它不是,这个是中医的术。但现在呢,我们学中医的人都这样用。我们自己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老师讲,这个金银花它是用来抗菌的、用来消炎的什么的;这个麻黄它是对支气管有什么样的一些功效的,都是非常的在术这个层面,他完全没有讲到中医提到的四气五味。学的时候觉得总有一些不对的。所以,焦树德老师那篇文章也提到,中医不是这个东西,它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非常“道法自然”的方法,它是一种,就是当你了解了大自然这个节奏和道理以后,你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治病的一种学问。比如说,用药是讲究四气五味对应你的身体的气机升降开阖。然后,关于中医是一个艺术,还有中医能不能“游于艺”?我们这个也请李辛老师来分享一下。
李辛:我刚才在看墙上这几幅字。我跟钟老师一样,写不好字,但是我能感受到,每个字它传递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我在用药的时候,不同的药物其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每一个病人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高血压、心脏病等,其实是一个活泼泼的人。而中医它重视这个活泼泼的人背后的那个生气。
刚才柯老师提到“很大的空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空间,或者说古代的中国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空间。但是我们现代人已经忘掉了,或者说,那个空间还在,但是我们被我们自己封闭在比如说这样的一个房间,或者每天的这个新闻、工作、上班当中。
不管你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画家,或者是一个武术老师,你在做具体的一件事情,在谋生、安身立命的时候,不是只是被这件事情困在这里,还是留意到周围的浮沉消长,花好月圆……一个很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现。
而且你看到月亮升起来、看到花展开的时候,也会心有所动。这跟看到小孩子快要掉井里的心动还不太一样,这是另外一种动。这是活泼泼的有生命力的那个动,是更大的那个动。
比如说,这幅画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中正的、有力量的感觉,而这幅黑底白字的“天地正气”,它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光明正大。而那幅画,它好像是有一种意犹未尽,蕴藏了很多东西,没有全都这样表现出来,它就是这样等你来欣赏它。
比如我们要给人治病,对于一个胆怯的人,他害怕,或者他有神经衰弱,他有焦虑症、抑郁症,或者现在所说的人际沟通障碍,小孩子不愿意跟人说话、打招呼。那这一幅画,它传递的信息就是这类病人需要的东西:中正、有力量。用药也一样。我们要去找这样的一个东西。这是汉唐以前中医对于治病的一个看法,不像现在说这个成分是什么纤维,能够增加肠蠕动,能通便,这是现代人的观点。他讲的是在行止背后的那个无形的“神”和“气”。
比如一个有很多痰湿在身体里边的人,他比较沉重,消化不好,脑袋里有很多思想、很多想法,不能把它理清。生活当中很多事情会回避,或者不敢面对,或者有很多事情就搁置在那里,不能把它完成。那可能就需要这样一个信息:光明正大,可以这样一幅画,也可以跟这样的人喝一杯茶,跟他交朋友,也可以吃这样的药,只要接触到这类,他就会好。
古人说“参赞天地之化育”,就是天地之德谓之生,我们碰到的所有的好事和坏事,就像冬天和春天一样,都是来生我们的。但是由于我们自己有缺陷,然后天地之间它运转也不平衡,该升升不上去,该降降不下来的时候,需要这个艺术、需要文化、需要医学、甚至需要同伴、一句让你安心的话,这个就是“参赞化育”。所以在中医来说,万事万物都是药,一切都是药。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
中医小妙招 | 胃不舒服,“推敲”一下
一直被遗忘 从来未失传:一个外国人的中国武术参学录(上)
夏游记(二)——遇见 太极
甄子丹:误入歧途在夜店做起了保安
桩法换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