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研究分子的下游机制?

今天我们来聊研究分子的下游机制的套路。

一般来说,在研究分子的下游分子机制时,有三个角度可以考虑:

一是分子功能,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比如先通过KO、KD或者OE对分子A进行干预,然后根据分子的功能来确定下游的通路和分子;下游的手段根据通量一般分为高通量、中通量和低通量三种,高通量一般是指组学的手段,比如测序、芯片、质谱等等,是指从整体水平进行筛选;中通量研究的分子相对少一点,一般涵盖一个主题的几条或者1条通路的分子,比如PCR Array;而低通量一般指的是一条通路的一个或几个分子,比如WB。选择通量的原则是对分子本身的知道信息的多少,完全不知道可以用通量筛选,知道一些后可以选功能对应的分子来进行中低通量研究。另外,有的分子是棍扫一大片,那就要用中高通量的方法来研究;有的是枪扎一条线,那就要围绕一个点做深(分子机制研究的两种模式,你的研究属于哪种?)。

二是研究层面:这里既包括分子的类型:DNA、RNA、蛋白还是小分子代谢物,也可以根据中心法则分为转录、转录后、翻译后水平等(看文章和做实验哪个重要?)。

三是机制模式: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分子机制的三种模式:表达、活性和定位,这个如果忘掉了可以看我们以前的文章((策略篇)三分天下:分子机制研究的三种模式)。

总结以上三点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更系统的理解分子机制,这基本构成了小张理解分子机制的理论框架。

关于第二和第三点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总结起来就是分子本身的特点,比如与何种类型的分子结合决定了我们在做这个分子IP的时候检测什么分子,有RNA结合结构域那我们要用RIP-seq来重点检测RNA,与DNA结合那我们用CHIP来检测DNA;另外,如果是激酶,那我们看来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如果影响了分子的转运,要看调控分子的定位有什么变化;如果是参与蛋白的折叠,就要看下游蛋白的折叠是否异常等等,不能一提到机制就做蛋白的差异表达,而不区分分子类型和作用模式。

因此,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我们在研究分子机制的时候就相对确定了:比如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高通量)检测mRNA(分子类型)的差异表达(模式为表达),或者通过WB(低通量)检测蛋白(分子类型)的磷酸化修饰(模式一般为活性),通过FISH(低通量)来观察lncRNA(分子类型)细胞核定位(模式为定位),所以要说清楚下游分子机制,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从XX水平(2)影响(促进/抑制)了XX通路XX分子(1)的XX特性(3),比如促进了Wnt信号通路β-catenin蛋白的入核;提高(IL6-IL-6R-stat3通路)IL-6 mRNA的稳定性和表达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希望能帮大家理解科研中最难的“分子机制”;而下游分子机制的确定,就是从这三个角度不断选择和细化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SCI | 如何从药物机制研究中,挖掘出高分文章?
Cancer cell文章解析:如何让基础研究的文章也高大上起来?
自噬 lncRNA文章解读
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胞自噬项目
如何正确地编写基金标书的标准标题
参考近几年中标的国自然标书,主要是借鉴标书的思路与撰写套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