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案例丨“部编本”教材第一课怎么上?小语名师奉上“备课干货”



在部编一年级教材中,拼音学习一直到第二个单元才出现。拼音没学,直接学汉字,这样的识字课该怎么教?今天小语名师曹爱卫,为我们用“文本教学解读+教学活动设计+实录片段和反思”的方式,详细介绍《天地人》一课的教学思考及操作。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渴盼,终于等到开学,背上小书包,来到小学校。此时的他们,内心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我要识字,我要读书!

部编新教材很好地顺应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第一单元不再安排拼音学习,而是通过三字经、儿歌、韵语等多种形式,在图文对应中,识记四十个最常用的汉字,呵护孩子对汉字、对母语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享受到“我会认字了”“我会读书了”的学习快乐。





01


《天地人》文本怎样解读?





识字第一课,也是学生正式学习语文的首课。全课只有6个字,“天地人 你我他”,分两行呈现。“天地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你我他”,是“人”的三个代称。背景图画是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寥寥几笔,绘出万千意象,隐含“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还没学习汉语拼音,也没有任何正规的识字学习经历。所以本课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渴望,还要让他们体会到:认识汉字,可以掌握更多的识字本领,更好地理解世界。

由于6个汉字没有注音,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认读字音、组词等认识字形、理解字义。

比如“天地人”三字较为熟悉,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的含“天、地、人”的词语,这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建立类别意识。如学生说出“今天”,教师就可追问“今天前面的一天是什么?”“今天后面的一天是什么?”引出“昨天”“今天”“明天”三个有意义联系的词汇。




02


《天地人》教学活动如何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天、地、人、你、我、他”6个生字。

2.通过跟读,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渗透学习常规

1.谈话组织教学。

小朋友,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正式学习汉字,学习汉语。我们会认识很多生字宝宝,读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2.借助儿歌渗透学习常规。

 (1)出示小猪图像。

小猪乐乐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儿歌。儿歌里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一读。

(2)听老师念儿歌。

教师边拍手边念儿歌:


小朋友,上课了,

小耳朵,竖起来,

小眼睛,看老师,

专心听,认真想,

回答问题先举手,

尊重他人有礼貌。


(3)渗透学习常规。

儿歌里叫我们上课的时候怎么做?你们能做到吗?






板块一



 欣赏国画,感知传统文化

小朋友,我们都是中国人,讲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中国人都要识中国字,识字后就能读书,读书就能让人变得聪明。你们想变聪明吗?

1.  看图引出“天地人”。

出示背景插图:你在这幅画里看到了什么?(“天”“地”“人”)

然后观察想象说话:你看到了怎样的天?这两个人可能会说些什么?(要点:天很浩瀚,地很广袤,人在天地之间;说的内容关于“天、地、人”的认识)

2.小结揭题。

这种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画,简简单单几笔,就让我们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人,而且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今天学的课文就叫——天地人。




板块二



认读生字   渗透汉字文化


1.学习“人”

跟读组词学习“人”:谁来读一读?你能给“人”找找朋友吗?

活动设计:可以用师生对答的方式来巩固读音,扩展词汇。



师:我说男人。

生:我对女人。

师:我说好人。

生:我对坏人。



2.形意结合学习“天地”

简介“人”与“天地”的关系: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有高山、河流、土地

活动设计1:看图识记“地”。

出示“草地、雪地、田地”的图片:





当它穿上小草的衣服时,我们就叫它——草地。

当它穿上白雪的衣服时,我们就叫它——雪地。

当它穿上蔬菜的衣服时,我们就叫它——菜地。

第四幅图,想象说:你仿佛看到了和“地”有关的什么东西?

活动设计2:联系已有认知识记“天”。

人头顶上面就是天,摸摸自己的“天”。有些时候,坏事儿了,我们会拍着自己的脑袋喊“唉呀——天哪!”

说说记住“天”的好办法:加一加,“大”字上面加一横;猜字谜“两个人”。

“天”有哪些朋友?

提示:从类别角度帮助学生扩展词汇。如:天宫、天庭、天神、天兵天将;昨天、今天、明天;天气、天空……


3.小结整理

“天、地、人”每一个汉字都很神奇,都有着很大的本领,可以组成很多有意思的词语。“天、地、人”三个字,单个出现的时候,有自己的意思,连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古人在《三字经》里是这么写的:“三才者 天地人”。

老师根据这句三字经,编了一首小儿歌,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出示儿歌:


三才者,天地人。

天在上,地在下,

大大人儿立中间。


提示: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配乐加动作读。


4.比较学习“你、他”

了解“人”与单人旁的关系。解说词如下:

小朋友,“人”是一个独立的汉字。不过,它会变,瞧,它的撇慢慢缩短,捺慢慢站直,变成了单人旁。单人旁可以和其他汉字组成新的字呢!单人旁和“也”字手拉手,组成了汉字“他”,他们、他人。单人旁和“尔”字手拉手,组成了汉字“你”,你们、你好。小朋友,现在你知道,单人旁是由谁变来的吗?

活动设计:汉字变变变。

单人旁和“也”合在一起就是“他”,什么“他”?——他们、他人。

单人旁和“尔”合在一起就是“你”,什么“你”?——你们、你好。

5.听故事识记“我”

教师看图讲述: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两军面对面,将士们手里拿着武器猛戳地面,嘴里发出“哦哦哦哦”的声音,给自己壮威。古人就根据将士手里拿着的武器形状,造出了“我”字,指很威猛的自己,根据“哦哦哦”的声音,把这个字就读成了“我”。





之后,认读“我”,说说带“我”的词语:我们、我俩、我军、我方、敌我双方。




板块三



创设语境,练习运用汉字


活动设计1:借助“你我他”,介绍彼此姓名。

教师和两名学生一起示范。

步骤一:师生三人组各抽取一张写有“你”“我”“他”的卡片;

步骤二:用“我拿到的是*”,说一说自己拿到的卡片;

步骤三:拿到卡片“我”的人和拿到卡片“你”的人对话。


“我”:我叫***。你叫什么名字?

“你”:我叫***。

“我”:他叫什么名字?

“你”:他叫***。


步骤四:交换卡片再练说。

提示:“我”要站在中间,“你”站在“我”的对面,“他”站在旁边。

然后全班三人小组练习。还可以请一组同学上台互问互答,交换卡片再练说。

活动设计2:借助“你我他”,介绍彼此关系。

教师和两名学生一起示范。

三人轮流介绍:我是某某某,你是我的老师,他是我的同学。

或者模拟角色介绍,准备爸爸妈妈的头饰,请小朋友用“我”的身份来介绍。

活动设计3:语境中认读“你我他”。

可以在三字经中认读生字。

学了天地人,我们知道有一句三字经是:“三才者,天地人”。老师根据“你、我、他”三个字,也编了一句三字经:“三友者  你我他”。按节奏读这两句三字经。

可以在读文中再认生字。朗读方法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读“天地人”,学生读“你我他”;学生齐读等。

也可以在情境中认读生字。听老师说句子,找出和句子意思相对应的人。




03



我的课堂教学实录


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形象联系

入学前,孩子识记生字,是把一个汉字当成一幅图像进行整体记忆。这样的记忆,往往对汉字的局部变化没有足够的关注,容易导致形近字混淆,且孩子对汉字形和义之间的联系,缺乏主动的思考。

入学了,孩子正式开始学习汉字,就要加强识字方法的引导,有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自主识字提供“技术保障”。帮助孩子借助形象,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识字方法。以“地”的教学为例:


【教学实录片断一】


师:小朋友,我们人呀,都生活在地球上。瞧,这就是地球(出示地球,地球中间有个大大的“人”字),来,跟老师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出示词语“地球”,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师:地球上有高山、河流、平原。地球上有泥土的部分,我们就叫它称作“土地”(出示词语“土地”,“地”的提土旁变成红色)。仔细看看“土地”这两个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地”左边是个“土”。

师:对,“土地”都和“土”有关呢。来,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生带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土地会穿上不同的衣服。(出示图片“草地”图片)当它穿上小草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草地。

师:(出示图片“雪地”图片)当它穿上白雪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雪地。

师:(出示图片“蔬菜”图片)当它穿上蔬菜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菜地。

师:土地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还有什么“地”呢?这第四幅图呀,老师要请你回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和“地”有关的什么东西?“地”还可以和谁交朋友?

生:陆地、地下、地上、土地、田地、大地、地板、地毯、地点……

师:听了你们说的词语,我知道了,人、动物、花草树木,都生长在大地上,大地养育着我们,就像妈妈一样。我还知道了“地”有很多很多好朋友。



在这个实录片段里,我通过“地球”这一形象,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地”的一个大概念。“地球”上覆盖着泥土的部分就是“土地”,感性地理解“地”和“土”之间的联系。

再通过具体的图像,感知“地”的本意。用“草地”“雪地”“菜地”等形象直观地感知“地”最原初的意义——地球表面的土壤。在不经意间,帮助孩子形成关于“地”的词语组块,智慧地识记带“地”的词语。

最后一个小环节,自己给“地”找朋友,从“地”的原意延伸出去,在更广阔的意象里,对“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当这些带“地”的词语活泼泼地从孩子的生活世界走向汉字世界后,汉字的根也就慢慢地扎下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在听老师读、听伙伴读、跟老师、跟伙伴读、自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断地巩固着“地”的音,温习着“地”的形,感知着“地”的义。这是没学拼音前重要的识字方法。



感受学以致用的欣喜

《天地人》是识字第一课,字数少,内容简单,但每个字的意涵都很丰富,从古到今,由他及我,我们可以创设多种运用的情境。


【教学实录片断二】


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把“你、我、他”都记住了。小猪乐乐啊,他也学会了你我他,很高心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播放《你我他》微课,大致内容是,小猪乐乐向松鼠欢欢介绍自己,并询问欢欢的名字和旁边小兔喜喜的名字。微课内容浅显,贴近生活,“你我他”三字在对话运用中不断复现。)

师:小猪乐乐称自己是——

生:我。

师:乐乐和小松鼠说话时,称小松鼠是——

生:你。

师:他和小松鼠说话时,称旁边的小兔是——

生:他。

师:现在,我们也像他们三个一样,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老师这儿,有三张词卡,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词卡上的字。

(师先后举“你我他”词卡,生读。)

师:等会儿,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师邀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我们一人拿一张词卡。告诉大家,我们拿到的是什么词卡。我先来(师举词卡)。我拿到的词卡是“我”。

生:我拿到的词卡是“你”。

生:我拿到的词卡是“他”。

师:我应该和谁说话呢?

生(齐):和拿着“你”词卡的小朋友说话。

师:对,他是站在旁边不说话的那个人。那我们开始介绍咯,仔细听好。(师转向拿“你”卡片的小朋友)我叫曹爱卫,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王威威。

师:他呢?

生:他叫刘海。

师:那我现在要换一换咯(词卡“我”换给“你”,“你”换给“他”,“他”换给“我”)。现在应该谁和谁说话了?

生:王威威和刘海说话。

师:好,那开始吧。

(再次用上“你我他”练习说话。)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那就请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词卡,一人一张,像刚才我们三个一样,用上“你我他”在对话中介绍自己,好吗?记住哦,每个人都要做一次“我”,做一次“你”,还要做一次“他”。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兴致勃勃地用“你我他”对话介绍自己和他人,现场气氛活跃。)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没有理性地和小朋友说,“你我他”要怎么区分,而是先后创设了三次情境:

第一次,用微课的形式,让孩子看见,“我”就是指自己,“你”是指和我说话的那个人,“他”是指站在旁边不听也不说的那个人。

第二次,师生合作,从微课观摩走向现场观摩,重点感受如何用上“你我他”介绍自己,以及介绍的顺序,为后面的小组互动做出示范。

第三次,学生自己实践,达成对“你我他”的运用。

如此,层次清晰,形式丰富,孩子不宜厌倦,学得扎实有效又有趣。


追本溯源,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有“理”的,汉字教学需要讲“理”,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汉字从字形上看,与最初所造之字,相去甚远。但,那些从字理上利于孩子理解字义、品读内涵的汉字,我们还是要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汉字来时的方向,增强他们对文字的崇敬。

如“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我国数千年来的哲学思想和为人之道。单单记住字形,很多孩子,学前就已认识,对“人”字的本质理解,或许要花一辈子时间,都未必能解透。面对初入学的儿童,我们又可以怎么引导呢?


【教学实录片断三】


师:(出示“人”字)小朋友,人,我们一下子就认识了,可是你们想过吗,为什么一撇一捺就是“人”字了呢?

生:因为一撇一捺就像两只脚,站得稳。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最早的人字啊,不是现在这样子的,是这样的——

师:那古人为什么想到把“人”字写成这样的呢?来,我们来看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那个伸出来的撇。

师:这是一个古汉字,你可以这样说——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古汉字里的撇。好,接着说。

生: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古汉字里的撇,头、身子和脚像古汉字里弯来弯去的那一笔。

生:那个在劳动的爷爷,工具和手臂就是一撇,身体像古汉字里弯弯的,就是现在“人”字里的一捺。

师:你们真能干,都发现了图像、古汉字和现在汉字里的秘密了。古时候,两个人见面,像这样两手作揖,鞠躬问好是有礼貌,懂礼仪的表现。古人还认为,作为一个人,要靠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懂礼仪、爱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两个最大的特点。现在你们明白“人”是怎么造出来了吧。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个“人”字。

生(自豪地):人。


“人”字的教学,学生观察字形,自然联想到一撇一捺就像两只脚,撇捺分开,站得稳稳的。教学至此,音形义似乎也有融合了,但还不够。人区别于动物最大的特点是,人懂礼义廉耻,人会用工具劳动,改造世界。这也是古人造“人”字的依据。

图像、甲骨文“人”和现在的“人”,三者放在一起,观察、区辨、猜测、解说,孩子对“人”包含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人”及“己”,该做怎样的人,孩子小小的脑瓜里也会留下朦胧但深远的影响。


来源:艾草的磨课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叙事:《天地人》
2021.09教学设计
《操场上》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日月水火》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硬笔书法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